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4篇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标题标题标题标题标题标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六年级新教材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总体框架浙江省2021年小学科学学科关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标题标题标题标题标题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六年级新教材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总体框架 浙江省 2021年小学科学学科关键问题研训活动暨全国学科教研基地活动年小学科学学科关键问题研训活动暨全国学科教研基地活动
标题标题标题标题标题标题 共36个大单元
1-2年级每册2个单元 3-4年级每册3个单元 5-6年级每册4个单元
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 容,除了单独的单元 之外,还融合在一些 单元之中。
教科版教材的几个显著特点 课程目标
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同发展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同发展
教学目标明线与暗线并存
内容编排
以大概念统领教材内容
以大单元的形式呈现
体现学生立场
尊重学生原有水平
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
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
体现学习进程
教材内容板块化
聚焦
探索
研讨
拓展
五、六年级新教材单元安排 浙江省 2021年小学科学学科关键问题研训活动暨全国学科教研基地活动年小学科学学科关键问题研训活动暨全国学科教研基地活动
标题标题标题标题标题标题 年级 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地球与宇宙科学 技术与工程 五上 光 健康生活 地球表面的变化 计量时间 五下 热 生物与环境 环境和我们 船的研究 六上 能量 微小世界 地球的运动 技术与工具 六下 物质的变化 生物的多样性 宇宙 小小工程师
五、六年级各领域知识目标 物质科学
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
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生命科学
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生命活动和人体健康
初步了解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
地球宇宙科学
知道太阳系、星系和宇宙的概况,一些自然现象与规律有关
初步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现象的成因
认识人与自然地关系,珍惜自己的地球家园
技术与工程领域
了解技术是人们改造周围环境的方法,是人的能力的延伸
了解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人工世界的一系列活动
了解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发展
五、六年级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1
指向联系与变化。
呈现事物的结构与功能。
揭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
强化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强化技术与工程的内容。
科学方法上的进一步提升,如变化控制实验。
新老教材的变化 新老教材的变化
根据课标要求,一些单元调整了学段,如《运动和力》《健康生活》。
根据实际情况,一些单元改变了名称,如《计量时间》《船的研究》《工具与技术》等。
根据课标内容,许多单元调整了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如《光》《地球的运动》《时间的测量》等。
还有一些单元,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面貌,如《微小世界》《宇宙》等。
新六年级教学内容的变化 新六年级遇到的问题
《地球的运动》已经学过了,要不要重新再学一次?
《工具与技术》单元,教学要求与老教材有很大区别,怎么把握?
《形状与结构》《环境和我们》这2个单元,怎么处理?
六上教学内容调整意见 《地球的运动》单元
1.新编的课题,可以按照新课进行教学。
2.跟老教材相同的课题,可以稍作复习。
增学《形状与结构》单元 通过对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调查,意见如下:
1.本单元内容丰富,易于操作,学生兴趣高。
2.指向技术与工程领域,培养孩子学习的工程学思维,可以很好地用stem理念来开展主题活动,与学校很多课程开发、活动开展相结合,影响力也会扩大。
3.本单元能为《小小工程师》打下了知识基础,做好铺垫。
4.基本上不用做书面作业。
选学《环境和我们》单元
1.本单元的内容,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班会、专题教育中,都有涉及,不需要再一节一节地上课。
2.目前垃圾分类和处理,各个层面都在开展。
3.可以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进行课外小组合作学习,自选课题、集中汇报。
浙江省 2021年小学科学学科关键问题研训活动暨全国学科教研基地活动年小学科学学科关键问题研训活动暨全国学科教研基地活动
教学建议
1
以课程标准的
要求,落实教
材内容
2
不以老教材的
要求,来教学
新教材
3
把握评价的要
求,用好省编
作业本
4
借鉴项目化学
习的要素,丰
富教学方法
5
处理好用教材
教和教教材的
关系
用教材教举例:这个活动怎么开展?
能否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实践? 活动设计 材料:一次性纸杯、小番茄、黑色卡纸。
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题:黑暗中你能看见物体吗?
2.设计验证。
3.反复试验。
4.研讨交流。
5.得出结论。
介 绍 完 毕
篇二: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版小学科学五上《3 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课题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单元 二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 3 课。在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地壳的组成及地壳的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其对改变地形地貌的作用。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围绕地震的成因、地震时的情景以及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探索,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并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知识。第三部分——研讨,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石弯曲现象,并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理解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强烈的。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对于地震现象有了一些了解,并且知道它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但对于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地震导致地形地貌的具体变化并不是非常清楚。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搜集、分析资料等方法探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本课学习的知识基础。
学习 目标 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3.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4.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5.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6.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7.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8.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9.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
难点 结合真实情景及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 学生观看 旨在他们
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 1.地震的形成。地面的震动,称为地震。地震是岩石圈内能量积累到一定时候释放的一种形式,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地质作用。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有两种:一种是“构造地震”,是由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产生的地震;另一种是由火山喷发而产生的“火山地震”。人工地震是用人为方法产生的地震,如工业爆破或地下核爆炸等。
2.地震发生时的情景。通过图片我们可以发现,地震后的公路路面隆起、断裂,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说明地震发生时,会导致山崩地裂、地面沉降与隆升、地表错位、河道堵塞、公路毁坏、房屋倒塌等。
3.地震给地球表面带来的改变。(1)造成地面的沉降与隆升,这是地壳板块受到挤压而断裂、错位造成的升降运动。(2)形成地面裂缝、塌陷和堰塞湖:地震造成山崩地陷,地面和山头出现裂缝,崩塌的石块和泥沙堵塞河流形成了堰塞湖。
视频资料,研讨、交流并回答相关问题。
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地震现象的学习活动。
讲授新课 探索:了解地震的成因。
1.交流我们对地震成因的看法。
2.做模拟实验。实验材料:泡沫小盒(切成两半)、塑料薄膜、土、清水、小锹、手套(可选择使用)。
实验步骤:(1)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薄膜。(2)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塑料薄膜的小盒中。
(3)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
(4)观察发生的现象。
拉开
挤压 实验现象:当迅速拉开小盒的两半时,土地会出现断层;当学生依据前面所学知识对地震成因进行猜测,并将提出的假设整理后记录在黑板上。
旨在将实验中获得的证据用于解释自然现象。
挤压这个小盒的两半时,土地会产生隆起,同时碎的土渣会散落到挤压周围形成弯曲或错位。
3.根据实验现象和对下面两张图的观察,试着对地震的成因做出我们的解释。
岩层发生弯曲
岩层断裂、错动 结论:地壳运动时,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褶皱,使岩层发生弯曲,褶皱断裂或错动,这一过程中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这就是绝大多数地震产生的原因。
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1)试着描述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过的地震情景。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可造成建筑物的破坏,如房屋的倒塌、桥梁断裂、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除此之外还可导致地面裂缝,場陷、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起次生灾害,如水灾和火灾等。
2)分析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资料一:1976 年 7 月 28 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里氏 7. 8级地震,地震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陷,铁轨也扭曲变形。
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地震后路面裂缝、塌陷,铁轨扭曲变形的情况。其原因是:地震使地面隆升与沉降,这是地壳板块受到挤压而断裂、错位造成的升降运动,此时,地面会出现裂缝、塌陷,地面上铁轨也被扭曲变形。
资料二: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 8 级地震。地震使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寒湖。
图片中呈现的是汶川地震后,在唐家山形成的堰塞湖。其成因是:汶川地震造成山崩地陷,地面和山头出现裂缝,崩塌
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交流从资料、图片中获得的信息:地震会使地表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培养从学生阅读、分析资料中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
的石块和泥沙堵塞河流形成了唐家山堰塞湖。
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自救与互救?搜集相关知识,制作成宣传海报。
1.在家中如何进行自救。头脑保持清醒冷静,做出敏捷反应是保障安全的关键。在家中要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住在单元楼内,可选择卫生间、厨房、储藏室及墙角躲避。同时,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漏。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可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
2.在公共场所如何进行自救。正在演出的影剧院应立即停止演出,观众应躲在排椅下、舞台脚下或乐池里,震后有秩序地组织观众分路疏散。正在体育场进行比赛的人应立即停止比赛,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慌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空旷安全处疏散。正在上课的学生,迅速躲避在课桌下。地震停止后,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迅速撤离教室,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切忌拥挤、跳楼。
3.制作地震宣传海报。可以从地震预防、地震自救、地震救灾几个方面来制作。
研讨: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事实,我们能为先前对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找到依据吗?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 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弯曲。弯曲断裂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能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 地面的震动,称为地震。地震是岩石圈内能量积累到一定时候释放的一种形式,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地质作用。岩
学生交流相关经验。
搜集相关知识,做成宣传海报,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学生研讨交流。
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石弯曲的原因,完善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帮助学生
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
. .
制作一张抗震防灾手抄报。
抗震防灾小常识:
石由于地壳的运动会长期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形变。一且这种作用力的强度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石就要破裂或错动,同时将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出来从而发生地震。地震会引起地面震动,产生裂缝带,山崩地裂,地基沉陷,山体等自然物破坏(滑坡、泥石流等),还会引发海啸、形成堰塞湖等。地震是一种剧烈的地壳运动,时间短、破坏力强,能在短时间内使地表发生巨大的变化。
梳理、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明确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剧烈的。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通过模拟实验对地震的成因建构自己的解释,将自然界的现象与模拟实验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并将实验中获得的证据应用于解释自然现象。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板书
地震来临如何避震:
1.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地震,要在教师指挥下抱头、闭眼,尽量蜷曲身体,迅速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2.在行驶的电车内避震,应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3.在户外避震时,应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
4.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避震,应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用随身携带的物品挡在头上。
强震过后如何自救:
1.地震发生后,应积极参与救助工作,可将耳朵靠墙,听听是否有幸存者声音。
2.使伤者先暴露头部,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3.一旦被埋压,要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并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加固环境。
4.地震是一瞬间发生的,任何人应先保存自己,再展开救助。先救易,后救难;先救近,后救远。
学生活动手册说明 :
可以让学生课下搜集相关知识,完成“抗震防灾小常识”的宣传海报,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互相补充、完善。
篇三: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dquo;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以及功能培养学生通过间接手段获取人体内部器官知识的能力查阅资料进行对照的能力。2、使学生懂得保护消化器官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知道怎样爱护消化器官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初步认识人体消化器官及功能能在身体上指出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知道食物的消化过程。
二教材说明 第一部分认识消化器官
本课是饮食和健康的第 1 课。教材首先指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消化器官。消化器官对于学生来说既陌生又熟悉教师引导学生从咀嚼一块馒头开始体验食物经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并通过相互交流、对照消化器官图仔细观察各个消化器官的外形说一说消化器官再找一找自己或同学身上的消化器官 获得对消化器官比较清晰的认识。
让学生动手做消化器官模型把做好的消化器官按顺序连接起来放在人体的轮廓图中这个活动突出了科学“动手做”的理念让学生对消化器官的认识更形象深刻提高了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但让学生先做各个消化器官模型再连接需要较多的时间以致影响后面的教学环节。
因此 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先制作好各个消化器官模型在课堂上只是让学生贴上去。在活动中要引导小组同学合理分工提高效率这样既节省时间也能达到学生进一步认识消化器官的目的。另外把消化器官模型粘贴到人体轮廓图后组织学生相互评价非常重要基本上每组学生的作品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但通过评价可以让学生对消化器官及其在人体的位置有更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第二部分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消化过程 认识了人体的消化器官后教材很自然地提出人体的消化器官各有什么作用 食物在人体中又是怎样进行消化的教材要求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自己画出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的路线说出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然后查阅资料可
以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或在课堂内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资料 通过相互交流研讨逐步修正自己原有的认识。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要经过口腔、食道、胃、大肠、小肠、肛门被消化的食物变成食糜在小肠被肠壁吸收食物的残渣则从肛门排出体外。
这部分内容只要求学生大致了解 因为后面在 《水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素》一课中还要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在认识了人体的消化过程和亲历制作消化道模型的活动中学生体验到了整个消化道的长度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消化道这么长食物在消化道中要停留 24 小时这么长的时间得出正因为消化道这么长才有利于食物营养被充分分解、消化和吸收。
第三部分保护消化器官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离不开消化器官消化器官对于我们非常重要。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回忆自己消化器官生病的经历体会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从而使保护消化器官变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保护消化 器官要从两方面着手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二要讲究饮食卫生。
三活动建议 1、对消化器官的认识教学时主要通过学生咀嚼食物感觉食物的去向然后进行交流、对照资料。教师要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2、动手做消化器官模型的活动建议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为好让学生分工合作。可课前准备、课上制作。制作时大肠小肠可用卫生纸做其余部分可用挂历纸做。活动中的相互评价很重要但通过评价可以让学生对消化器官及其在人体的位置有更准确的把握。
本节编写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小学
黄凌萍
审定广州市白云区方圆实验小学
司徒敏
篇四: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 1 》 课《我们的身体》 优质创新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2021 年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 1 课《我们的身体》。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健康生活”。本单元基于现代健康新理念,立足于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四年级人体呼吸与消化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运动、血液循环及神经系统。通过观察、体验、调查、建模等活动了解相关器官的结构功能,理解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以及保护身体健康的意义,并由身体健康延伸到心理健康。单元内容始于对自已身体状况的检测与评估,终于给自己制订健康生活计划。整个单元的学习是引导学生不断建构的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建立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牢固树立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意识,使其养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第 1 课主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测与评估,承担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一、 教材分析 第 1 课“我们的身体”,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年修订)》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监测的主要项目为依托,组织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测与评估。通过研讨交流,学生进一步了解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构建现代健康生活新理念,提升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意识,形成健康生活的行为方式。
二、说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
(2)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睡眠、饮食、运动、压力等。
(3)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健康。
(4)噪声、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良好的生存环境有益于健康。
2.科学探究:
(1)能运用适合的方式搜集自已的身体健康数据,形成完整有效的信息。
(2)能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依据自己的健康数据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4 年修订)》,对己的健康状况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
3.科学态度:
(1)能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并愿意与人交流。
(2)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与人沟通,并能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最终达成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知道人类活动会影响环境,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活。
三 、 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明白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
2.难点: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
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涉及一些人体健康的基础知识等,在教室内无法通过直接观察进行探索。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体验活动、推理、建模等方式学习。此外,这些内容的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健康生活的视角组织教学活动,重在理解它们与健康的关系,学会保护身体器官,维护身体健康。
五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体质健康测查数据、五年级国家体质健康评分标准、有关健康生活的资料卡。
教师准备:不良环境对人类身体健康影响的视频或图片、教学课件。
六 、 说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采用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是借鉴学习周期的策略,将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显性化,使师生不必再去识别过程,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理解活动的意义以及注重它们的联结上来。
(一)问题聚焦 这一板块以已有知识形式展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 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消化、呼吸与健康关系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激发学生探究哪些因素影响人体健康的欲望。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了解学生对身体健康状况、健康生
活习惯等的认知程度,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具体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人必须吃东西,吸入氢气,才能获得能量,维持生命。身体健康才能进行学习、生活、玩耍等。身体健康与哪些因素有关?现在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师板书课题:我们的身体 (二)探索活动 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这一板块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活动一:检测我们的身体状况。(同步完成活动手册)
1.师在课前组织学生依据体质记录表,收集自己的健康指标数据。
2.记录你现在的体质信息。
3.教师指导学生计算体重指数,并将其他数据填人表内。
4.师组织学生通过星级评定的方法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5.对比评价:与五年级的学生体质标准相比较,看看自己达到标准了吗?你的身体体质健康情况在什么水平? 活动二:讨论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1.学生查阅资料以及结合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生活实际来讨论、交流。
2.师出示相关资料卡片。
3.生阅读资料,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4.师指导讲解。
举例:身边的人和事。理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好的心态、保护周围环境都是健康生长所需的。
5.生及时将自己与小组的讨论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三)研讨 研讨板块呈现的是学生在交流、讨论、论证时所应围绕的关键问题。以疑问句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主题学习的核心,陈述自己的观点,运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解释,在个人论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论证以达成共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建立的“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的认识及学生自已的生活体验展开。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通过身边的人和事,理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好的心态、保护周围环境都是健康生长所需的。教师教学时可与探索的第二个活动结合起来一并进行。
(四)拓展提升 拓展板块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活动建议,以便他们在课外开展进一步的探究,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及其他新的情境,或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进行联系。拓展中的两个问题答案的获得,要以学生查阅资料获得的信息为主并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自已的已有认知进行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构建新知。教师准备一些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资料,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与补充。在课后,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做成科学小报,但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科学小报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生查阅资料获得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不良的环境可能对身体造成哪些伤害? 噪声、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 2.除了身体健康,健康还包括哪些方面? 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