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10篇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新苏教版(2020年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课《光的传播》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新苏教版(2020年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2020 年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 2 课《光的传播》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新苏教版(2020 年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 1 单元第 2 课《光的传播》。第一单元探究的主题是“光与色彩”。通过研究光的形成、光在空气中的行进、光在不同物质中行进时发生的现象与变化,以及认识光的种类或层次等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进入光世界,认知、研究光现象,感悟光对我们生存生活的重要意义。第 2 课是对“光”的传播现象的认识,承担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
本课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观察、发现、了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和特征。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基于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着光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第二部分,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一特征的利用。第三部分,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高年段要求:6.2.2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根据课程标准及单元总目标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3.通过对光在空气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与发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分析及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由于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四、学情分析。
光无疑是每个人所熟悉的,但许多人对“怎样看见光,如何发现色彩,光是怎样行进的”缺少理解,儿童尤为如此。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光现象的过程变化缺乏形象思维,知识积累不足。本课主题的提出不仅承接了低年级《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发展,还通过感性体验、动手操作等活动为初中学段光学现象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与实践操作经验,帮助学生更顺利地参与到光现象的探究活动中。
五、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都是基于将肉眼难于感知的光学现象转化为可视过程设计的。通过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学
习中体会科学探究过程,培养设计、动手操作的兴趣,学会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六、教学准备 激光笔、带盖子的透明玻璃容器、线香、手电筒、若干张硬卡纸、剪刀、橡皮泥、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蜡烛等。
七、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本教学的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高度一致。以面向儿童终身受益的学习,如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对自然的好奇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核心要素,构建大科学观统领下的主题单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
活动一:讨论光在自然环境和生活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
观察不同情境中光的行进路径,认识这些光来自哪里,射向何处。这个活动就是要学生指出这些光来自不同光源,形成光束,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直的,进而提出问题: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 教学开始,教师准备不同情境中光束的图片,提出问题:在生活中经常能看见各种光源发出的光投射出来,你们看到过这些现象吗?让学生说说在何时何地看见过光源发光现象,它们发光有怎样的特点,即光是否有源头、传播方向如何、行进路径怎样。使学生了解在怎样的环境中更容易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活动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此活动通过两个不同的实验,利用某种特定的事物再现人们在自然或生活中所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情形。一是比对激光束与直线物体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二是用相同硬卡纸上的小孔的直线排列来印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领学生做第一个实验时,先在教室里打开激光笔照射某物,这时能够看见激光笔的灯亮和物体上的光斑,但激光束的行进路径不可见,然后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关注使光的行进路径可见的方法:利用烟雾对光的散射作用显现光束。在烟雾显现了激光束后,需要凭某些已知直线来比对光束是否为直线。这时教师让学生借助方形容器的边缘线或长直尺进行比对。
做第二个实验时,三张硬卡纸一定要形状、大小相同,中间的小孔位置也要相同,即三张硬卡纸能够重合。在实验设计时要考虑怎样才能保证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操作中可以直接用长直尺做比对准线,或画一条直线做比对准线。
在讨论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时,结合硬卡纸与直线的比对来说明。教师提问假如硬卡纸偏离直线时也能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那说明什么,由此印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活动三:制作一个装置进行小孔成像实验。
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需要更多证据作为支持。该活动就是要动手制作一个能够做小孔成像实验的装置,通过操作调整这一装置使小孔成像现象显现,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感受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同时在观察小孔成像过程中体会理解这一现象的原理。
教学时,教师在引领学生制作小孔成像装置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材料与工具。提示学生在纸杯底部中间扎的小孔尺寸要合适。在做实验时,要将蜡烛火焰、纸杯小孔及杯口塑料膜中心保持在一条直线上,然后要前后调整纸杯与烛焰的距离,直到能够在纸杯口的塑料膜中间看见倒立的烛焰。做完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实验中倒立的蜡烛火焰是怎样形成的。从中认识与领会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三个活动强调学习活动的多样性。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有探究性学习,有探究性游戏,有科学 DIY,还有观察与阅读。这些学习活动有趣、有效、易做。教学设计强调探究式科学教育,让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学习的环境,让孩子们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保护好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探究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儿童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促进儿童科学语言的表达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篇二: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21- -2 2022 新 教科 版小学科学 五 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一)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苏教版教材,为新修订的教材,本教材的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高度一致。教材以主题为标准划分单元,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共分为四个单元。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光”、“地球表面的变化”、“计量时间”、“健康生活”四个单元组成。
“光”单元,以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为主要线索,认识光这种能量表现形式。本单元沿着认识光源,研究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研究光在行进过程中遇到其他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路线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索光的传播规律,构建光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及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建立光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以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地形地貌的变化为主要内容。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按照其能量的来源可归纳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原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势能,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风化、风力、流水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本单元从内因到外因,通过指导学生亲历观察、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释等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
构及其变化,构建地形地貌是经过地球内、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认知。
“计量时间”单元,研究的主题是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计时问题。本单元按照从古至今人类计时方法的发展脉络组织课程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设计制作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研究太阳、水流、摆等的运动规律;经历古人运用事物变化的规律探索计时方法、制作计时工具的过程;发展工程思维;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健康生活”单元,基于现代健康新理念,立足于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四年级人体呼吸与消化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运动、血液循环及神经系统。通过观察、体验、调查、建模等活动了解相关器官的结构功能,理解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以及保护身体健康的意义,并由身体健康延伸到心理健康。单元内容始于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检测与评估,终于给自己制订健康生活计划。整个单元的学习是引导学生不断建构的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建立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牢固树立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意识,使其养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
本册内容覆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及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均指向联系与变化。为了强化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四个单元均是从生活中的问题或自然现象开展研究,最终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及现象,呈现事物结构与功能、内部与外
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统一。揭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科学观念。
二、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随着孩子的成长,也经过了两年的科学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孩子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1.整体学习状况: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并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2.己有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语数教学。
3.儿童心理分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
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前概念,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引导开展教学。
2.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5.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6.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五 、 教 学 进 度 表 周 次 预 定 教 学 内 容 实 际 教 学 调整 备 注 1 始 业 教 育 课 1.1 有 关 光 的思 考
2 1.2 光 是 怎 样传 播 的 1.3 声 音 是 怎样 传 播的
3 1.4 光 的 传 播会 遇 到阻 碍 吗 1.5 认 识 棱 镜
4 1. 6 光 的 反 射 现 象
1.7 制 作 一 个 潜 望 镜 5 第 一 单 元 复 习 第 一 单 元 测 验
6 2.1 地 球 的 表面 2.2 地 球 的 结构
7 2.3 地 震 的 成因 及 作用 2.4 火 山 喷 发的 成 因及 作 用
8 2.5 风 的 作 用 2.6 水 的 作 用 2.7 总 结 我 们的 认 识
9 期 中 复 习 期 中 测 验
10 3.1 时 间 的 流逝 3.2 用 水 测 量时 间
11 3.3 我 们 的 水钟 3.4 机 械 摆 钟
12 3.5 摆 的 快 慢 3.6 制 作 钟 摆 3.7 计 量 时 间和 我 们的 生 活
13 第 三 单 元 复 习 第 三 单 元 测 验
14 4.1 我 们 的 身体
4.2 身 体 的 运 动 15 4.3 心 脏 和 血液 4.4 身 体 的 “总 指 挥”
16 4.5 身 体 的 “联 络 员” 4.6 学 会 管 理和 控 制自 己
17 4. 7 制 订 健 康 生 活 计 划
18 第 四 单 元 复 习 第 四 单 元 测 验
19 期 末 复 习
20 期 末 复 习
21 期 末 复 习
22 期 末 测 验
2021- -2 2022 新 苏教版小学科学 五 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及进度表(二)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科的学习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基本上有了自已的科学思惟方式,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也有所了解,并能应用这一方法解决题目。不过,五年级的科学学科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
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这就需要教师要转变思想,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观察生活,发现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更要有细心、耐心和恒心。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是依据教育部 2017 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的。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五年级上册教材容覆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及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均指向联系与变化。以主题为标准划分单元,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为"光""地球表面的变化""计量时间""健康生活"。
第一单元,"光"单元,以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为主要线索,认识光这种能量表现形式。本单沿着认识光源,研究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研究光在行进过程中遇到其他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路线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索光的传播规律,构建光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及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建立光与自然现象及人类
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以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地形、地貌的变化为主要内容,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按照其能量的来源可归纳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原因。本单元从内因到外因,通过指导学生亲历观察、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释等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变化,构建地形地貌是经过地球内、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认知。
第三单元,"计量时间"单元,研究的主题是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计时 问题。本单元按照从古至今人类计时方法的发展脉络组织课程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设计制作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研究太阳、水流、摆等的运动规律;经历古人运用事物变化的规律探索计时方法、制作计时工具的过程; 发展工程思维;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四单元,"健康生活"单元,基于现代健康新理念,立足于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认识运动、血液循环及油经系统。通过观察、体验、调查、建模活动了解相关器官的结构功能,理解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以及保护身体健康的意义,并由身体健康延伸到心理健康,单元内容始于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检测与评估,终于给自己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光源,了解光源的特点。
2.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能用实验验证光的传播方式。
3.观察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知道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的概念以及特点,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会自制潜望镜并进行观察。
4.知道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会做棱镜分光实验和色光混合实验,能推测彩虹的颜色序列并制作彩色轮。
5.懂得地球内部运动和外 力作用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地貌的原因。
6.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以及地表形态,能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特点,并对其形成原因做出猜测。
7.探究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8.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有些活动对地球有积极的影响,有些是消极影响。
9.会做地震、火山喷发、风蚀岩石、降雨侵蚀土地及植被对侵蚀的影响等模拟实验。
10.知道燃香、水流在一定情况下匀速变化,单摆具有等时性,这些具有周期性运动特点的事物可以用来计时。
11.能预测和测试怎样改变一个可变因素从而影响实验结果,能解释结果并能,总,结可变因素是如何改变、影响实验结果的。
12.意识到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骨、关节、肌肉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它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身体的各种运动。
14.心脏、血管、血液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承担体内物质的运输。
15.脑、脊髓、神经组成了人体的神经系统,它们相互配合,指挥人体对环境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16.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身体各部分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17.身体的一个系统或器官出现问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噪声、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而充足的睡眠、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愉悦的心情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体健康。
四、教学重难点
1.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认识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的概念以及特点,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
2.知道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会做棱镜分光实验和色光混合实验,能推测彩虹的颜色序列并制作彩色轮。
3.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以及地表形态,能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特点,并对其形成原因做出猜测。
4.探究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5.能预测和测试怎样改变一个可变因素从而影响实验结果,能解释结果并能总结可变因素是如何改变、影响实验结果的。
6.意识到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7.骨、关节、肌肉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心脏、血管、血液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脑、脊髓、神经组成了人体的神经系统,懂得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身体各部分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8.知道噪声、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而充足的睡眠、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愉悦的心情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体健康。
五、教学措施 1. 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教师要充分利用 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
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的特点,科学学科课依然要加强直观教学,重视课本上的图画和实践操纵。
4.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5.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生活。
六、教学进度表
周 次 预 定 教 学 内 容 实 际 教 学 调整 备 注 1 始 业 教 育 课 1.1 有 关 光 的思 考
2 1.2 光 是 怎 样传 播 的 1.3 声 音 是 怎样 传 播的
3 1.4 光 的 传 播会 遇 到阻 碍 吗 1.5 认 识 棱 镜
4 1. 6 光 的 反 射 现 象 1.7 制 作 一 个潜 望 镜
5 第 一 单 元 复 习 第 一 单 元 测 验
6 2.1 地 球 的 表面 2.2 地 球 的 结构
7 2.3 地 震 的 成因 及 作用 2.4 火 山 喷 发的 成 因及 作 用
8 2.5 风 的 作 用 2.6 水 的 作 用 2.7 总 结 我 们的 认 识
9 期 中 复 习 期 中 测 验
10 3.1 时 间 的 流逝 3.2 用 水 测 量时 间
11 3.3 我 们 的 水钟 3.4 机 械 摆 钟
12 3.5 摆 的 快 慢 3.6 制 作 钟 摆 3.7 计 量 时 间和 我 们的 生 活
13 第 三 单 元 复 习 第 三 单 元 测 验
14 4.1 我 们 的 身体 4.2 身 体 的 运动
15 4.3 心 脏 和 血液 4.4 身 体 的 “总 指 挥”
16 4.5 身 体 的 “联 络 员” 4.6 学 会 管 理和 控 制自 己
17 4. 7 制 订 健 康 生 活 计 划
18 第 四 单 元 复 习 第 四 单 元 测 验
19 期 末 复 习
20 期 末 复 习
21 期 末 复 习
22 期 末 测 验
篇三: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单元分析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记录影子的变化和移动。
*能够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并建立太阳的运动模式。
*能够用仪器观察记录太阳的高度和当时的气温。
*会做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能够模拟月相变化。
*能够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记月相日记。
*能够观察一天中月亮的移动,建立月亮的运动模式。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影子和物体之间的关系。
*知道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移动和变化的规律。
*知道太阳一天当中的运动模式。
*能够发现太阳高度和当时气温之间的关系。
*知道太阳的影子能够表示时间,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认识日晷等古代的计时工具,了解其他的古代计时工具。
*认识月相变化,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知道月亮一天的运动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持久(为期一天的太阳观察和为期一个月的月相观察)地进行观察。
*体会到长期收集的数据的价值,因为数据中会隐藏着一定的规律。
*体会到看似平常的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和变化中包含着大自然神奇的规律与联系。
*意识到掌握利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好处。
*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本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 1、太阳和影子
2、太阳钟 3、昼夜交替
4、看月亮 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单元教学概念图
单元教学概念图
本单元试验
本单元试验
科学内容 试验内容 材料 备注 1 太阳和影子 1、 测量影子的变化
2、模拟一天影子变化 1、 指南针、直尺、铅笔计时器 2、 手电筒、铅笔、橡皮
2 太阳钟 1、 制作简易太阳钟
2、 手掌日晷 1、 硬纸板、双面胶 2、 铅笔
3 昼夜交替
1、模拟昼夜变化 1、手电筒、地球仪、
4 看月亮 1、模拟月相变化 2、月相日记卡 1、月相变化盒 2、硬纸板
5 昼 夜 对 动植物的影响 1、交流 1、课前准备的资料
前概念调查问卷
地球自转 昼夜交替 黑夜 月亮 月相 新月 娥眉月 半圆月 凸月 残月 满月 上弦月 下弦月 动植物的生活 花钟 人的作息 昼行动物和夜行动物 白天 太阳的视运动 影子的变化和移动 太阳钟 日晷
第一单元单元调查
班级
姓名
日期
1、 你知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吗?请详细说明。
2、 我们可以利用太阳来推算时间,你能说出一种方法吗?
3、 如果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 20 点,那么美国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4、 是什么引起了昼夜交替?
5、 每天晚上看到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
6、昼夜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请说两点。
前概念调查统计 1、 你知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吗?请详细说明。
所有学生都知道太阳和影子是有关系的,但大部分学生只关注到太阳和影子方向之间的关系,对于长短的关系能够意识到的只有少数同学。
2、 我们可以利用太阳来推算时间,你能说出一种方法吗? 有的同学知道用日晷,大部分学生也知道根据太阳方向判断大概的时间,但不知道怎么样推算精确的时间。
3、 如果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 20 点,那么美国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只有个别学生不知道。
4、 是什么引起了昼夜交替? 只有个别学生不知道。
5、 每天晚上看到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 有 20%左右的同学知道是因为地球的影子关系,其他说的都不正确。
6、昼夜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请说两点。
没问题。
篇四: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版新教材 总体介绍主编
郝京华教授 暑假快乐
一 课程改革的新精神 暑假快乐
3
暑假快乐
4
课程改革的新精神
中国核心素养的内涵 ——
暑假快乐
5
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是指学生在完成各学段学习时,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以及应达到的具体水平的明确界定。
学业质量标准的结构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确定本学科具有哪些核心素养,并对其内涵进行界定;
二是对每个核心素养不同的表现水平进行界定。
课程改革的新精神
暑假快乐
6
每个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
案例:
我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的主要表现:
能够 搜集与历史有关的各类材料,并对史料进行辨析,判断史料的价值;
掌握研习史料的方法,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形成 历史的实证意识,在论述历史时能够将有价
值的史料作为证据。
( 2016 年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项目进入收官)
课程改革的新精神
暑假快乐
7
学科素养(科学素养)
中国的提法:
科学兴趣
科学知识
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 课程改革的新精神
暑假快乐
8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1996)
◻科学的统一概念和过程 科学的统一概念和过程
◻作为探究过程的科学 作为探究过程的科学
◻物质 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
◻地球与空间科学 地球与空间科学
◻科学与技术 科学与技术
◻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所见的科学 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所见的科学
◻科学的历史与本质 科学的历史与本质
课程改革的新精神
暑假快乐
9
2011-2013 2010-2011 1990年代 1990年代-2009 NGSS
阶段 II NGSS
阶段 I 近期变化 ——
课程改革的新精神
暑假快乐
10
内容 实践 横向交叉 NGSS 的标准
课程改革的新精神
暑假快乐
11
PISA2015 科学素养评量架构
课程改革的新精神
暑假快乐
二 苏教版教材在价值取向上的“个性”
暑假快乐
13
1. 对科学知识的认知
程序性知识
(方法的知识)
关于科学的知识
(本体知识)
学科知识
(大概念)
科学知识
苏教版教材在价值取向上的“个性”
暑假快乐
14
例:一年级上册的4 4 个单元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第二单元
用感官观察
第三单元
用大脑思考
第四单元
用双手创造 • 分散在各课中的过程技能:分类、推理、排序、假设…… 苏教版教材在价值取向上的“个性”
暑假快乐
15
2. 强调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
苏教版教材在价值取向上的“个性”
暑假快乐
16
提出简单问题
作出相关研究计划 与他人交流研究过程、观察结果和解释 在构建解释中协调观察到的证据和科学知识 组织收集到的资料,并进行解释 运用恰当的工具和技术收集资料 探索流程 科学探究过程
苏教版教材在价值取向上的“个性”
暑假快乐
17
科学思考技能
① ① 精确描述自然现象的技能
② ② 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问题的技能
③ ③ 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技能
④ ④ 产生逻辑预测的技能
⑤ ⑤ 计划和实施控制实验测试假说的技能
⑥ ⑥ 收集、组织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相关资料的技能
⑦ ⑦ 作出和运用合理结论的技能
苏教版教材在价值取向上的“个性”
暑假快乐
18
工程设
计流程
苏教版教材在价值取向上的“个性”
暑假快乐
19
工程思维:如分析、批判、创造、
决策、评价 ……
苏教版教材在价值取向上的“个性”
暑假快乐
20
3. 强调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的培养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的品格
企业主选人
学霸? 苏教版教材在价值取向上的“个性”
暑假快乐
21
苏教版教材在价值取向上的“个性”
暑假快乐
22
STEM 项目学习的特点
真实情境
问题导向
运用所学知识
创意释放
多种解决方案
学生主体
团队合作
目标评价 苏教版教材在价值取向上的“个性”
暑假快乐
三
教材的组织 暑假快乐
老版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整体结构(2006 年)
暑假快乐
新版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整体结构(2019 )
暑假快乐
26
纵向组织中的专项学习
像工程师那样……
3年级——工程师的类别
4年级——工程师的共同素养
5年级——团队合作完成任务
6年级——工程设计的一般流程 教材的组织
暑假快乐
27
像科学家那样……
3年级——不同领域的科学家
4年级——科学家的共同素养
5年级——成果发表的重要性
6年级——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 纵向组织中的专项学习 教材的组织
暑假快乐
28
明确问题 前期研究 设计方案 制作模型 测试评估 展示交流 强调需求 强调对问题的分析 查阅资料 询问 做实验 发表自己观点 根据标准和限制进行最优方案的选择 画草图 区分小样、模型、原型的不同 科学测试定性分析或者定量分析 对照任务标准 迭代 工程报告书 实物 提出意见和建议 暑假快乐
29
螺旋式结构 —— 过程完整呈现,但不同年级指导的重点和深度 不同
暑假快乐
三 三上工程师介绍 四 四上工程师介绍 暑假快乐
五 五上工程师介绍 六 六上工程师介绍 暑假快乐
三 三下科学家介绍 四 四下科学家介绍 暑假快乐
五 五下科学家介绍 六 六下科学家介绍 暑假快乐
四
教学的问题 暑假快乐
35
1. 内容教学中如何为学生提供内容思考的机会
“遵循结构合理的设计过程很重要,因为它为形成可能的最佳解决方案提供了框架结构,遵循设计过程的行为本身帮助学生建立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
—— 思维习惯的重要性
形成过程如同教别人骑自行车 教学的问题
暑假快乐
36
2. 时间问题
3. 教参的使用问题 教学的问题
暑假快乐
感谢聆听!
暑假快乐
篇五: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四年级下册)南京市浦口区江浦实验小学 傅孝强2007年3月23日一、 教材总述
——
第 1 单元《骨骼与肌肉》
:
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
第 2 单元《养蚕》:
研究动物的周期性变化 第 3 单元《物体的运动》:
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
第 4 单元《无处不在的力》:
研究事物的性质
第 5 单元调查与预测 在各单元学习中均有 :
对待科学学习、 对待科学、 对待自然、 对待科学、 技 术和社会的关系四个方面渗透在各单元的教学活动之中
①提出问题三年级上册②观察与测量三年级下册③排序与分类四年级上册⑧拓展与应用六年级下册⑦假设与实验六年级上册⑥交流与质疑五年级下册⑤解释与建立模型五年级上册
本单元围绕人体运动系统中——骨骼、 关节、 肌肉三个主要方面和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构建而成。
本单元教材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骨骼、 关节、 肌肉的运动, 让学生知道骨骼、关节、 肌肉的作用, 了解人体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 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主要教学活动:1感受骨骼的存在, 认识骨骼的作用, 初步了解骨的构成以及功能。2在第一课认识骨的基础上, 初步了解人体骨与骨的连接——关节的部位、功能、 结构, 知道常见的关节的类型和它们在运动中的作用。3初步认识肌肉的作用、 工作原理和存在部位。
结合前两课知道骨骼、 关节和肌肉是如何相互作用使人体运动起来的, 让学生对人体的运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4在前三课的基础上, 重点介绍运动、 营养、 安全对骨骼、 肌肉的保健, 让学生了解运动系统的保健知识, 增进学生的运动保健意识。
:::
1
1123。45
2——
21、1(2)2
312——3456、7
4
4123
本单元的内容是按蚕的生命周期编写的。《养蚕》 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领域里有关“常见的动物”和“动植物的一生”的具体内容标准编写的。
在三年级, 孩子们种植了油菜, 亲历了植物生长的完整周期。
这学期的养蚕活动,重在 “养” , 教师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养蚕的经历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经历养蚕的过程中, 了 解动物(昆虫)生长的完整周期,感受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体验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和快乐。
1:
了解养蚕的一些基本方法,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养蚕热情。2通过养蚕活动, 做观察和记录了 解昆虫及其变态的知识, 产生亲近生命、 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生在养蚕的过程中自选课题, 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 培养学生自主探宄能力。3让学生真正明白养蚕的意义, 通过抽丝让学生感受生命创造的伟大奇迹。4:
通过整理记录、 交流汇报, 总结出蚕的一生变化的主要阶段, 形成“昆虫”和“变态”的概念。
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体验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和快乐。
1
1123
2
21234
312
4“”“”“”
41“”2“”3
1、 本单元的教学实施有一定的难度, 但又可以克服:
蚕卵、 桑叶不易获得, 但是每年到这个时候学校门口都有的卖; 学生对养蚕技术缺乏经验, 但是兴趣浓厚; 养蚕活动时间跨度大, 教学内容需要经常穿插在其他单元的教学中, 显得比较散碎。如果实在找不到蚕, 教师完全可以选择当地常见昆虫的幼虫来养——养什么并不重要, 不能从卵开始养也没关系, 关键是要让孩子们亲历一次“养”的过程, 有观察、有记录、 看到变态就算基本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2、 关于养蚕方法, 教师可以整理一份简明资料, 与蚕宝宝一同发给孩子们。
如在学生养蚕活动中遇到具体困难, 可以及时问家长、 问老师、 问同学、 查资料。养蚕活动历时的一个多月里, 可以定期让孩子们把蚕带到学校来, 交流蚕的新变化。
蚕的一生有四个变态, 研究它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长时间连续观察的耐心。
因此, 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观察、 长期记录的科学态度。
教师应定期组织孩子们相互评议观察记录。
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 坚持长期的观察记录并非易事。
要能坚持这项活动, 离不开教师的督促与鼓励。
6
教学内容 授课时间 课时 我们来养蚕 养蚕的方法, 观察蚕卵, 指导学生讨论如何做养蚕记录, 分发蚕卵, 记第一次日记 蚁蚕出壳前 4-5 天1 课时 观察蚁蚕, 做好的二次观察记录 蚁蚕出壳 20 分钟 蜕皮 四次眠后蜕皮 20 分钟 观察蚕茧 结茧时 20 分钟 给蚕宝宝记日记 观察蛹 结茧后 2 天 20 分钟 我们来抽丝 养蚕抽丝的历史, 抽丝 结茧 6、 7 天, 距羽化还有两三天的时间 化蛾时 蚕蛾产卵时 1 课时 观察蚕蛾 20 分钟 给蚕宝宝记日记 交配产卵 20 分钟 养蚕经验交流会 交流总结 蚕蛾产卵后 1 课时
自然界中,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之中, 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本单元主要让学生们对“相对运动”及“运动的基本形式”做简单的了解。这对后续课程的学习, 尤其是对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 关于力的学习都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从本单元开始, 在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过程中, 第一次引导学生使用“”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对物体的运动做简单的观察。
1建立了参照物的的概念, 认识“运动的相对性”。2初步了解速度概念。3根据物体运动的的轨迹不同将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 认识物体的运动的方式。4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对运动物体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做简单的定量观察。5以摆为话题, 经历“预测----设计并进行实验----整理分析搜集的证据----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设计和开展实验时学会控制变量,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
1
1123
2
2123
3
3123
4“———”“”“”
41“”2
1.2“”534
5“———”“”
51“”做一个简单的摆预测实验设计实验验证2153
根据《课程标准》 “物质世界”领域中“运动与力之二:
常见的力”的内容标准而编写的, 主要引导学生了 解力无处不在, 力对物体的运动、 形状的影响, 即力有大小和方向, 认识常见的力:
重力、 弹力、 摩擦力。
在探究各种力的过程中, 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力的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
1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及力的两个基本要素“力有大小”“力有方向” 。2探究、 发现“恢复”的“弹性”, 引出“弹力”一环紧扣一环。
既加深了 对力的体验, 又对人类利用“弹性”改善生产生活有了 初步认识。3认识重力产生的原因、 重力的方向。4认识摩擦力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5综合 “力”的概念, 探究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1通过对硬果壳承受了 钳子的压力变形后裂开, 静止不动的棋子靠橡筋产生的弹力运动, 飞机靠自身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及空气的浮力而飞上蓝天, 运动中的自行车靠刹车装置产生的阻力停下来等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的研究、 讨论, 使学生体会到力的无处不在及人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
同时, 对以上现象的探究也为下一步研究力对物体运动、 形状改变进行了铺垫。
2通过玩弹弹子的游戏, 让学生体验到力可以影响物体运动的快慢、 方向等状态。
本活动材料易找,学生自主完成的难度也不大, 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 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认识。引导学生在橡皮泥或者面粉团上朝不同的方向用力, 观察橡皮泥或面粉团的变化。
学生会发现在不同方向力的作用下, 橡皮泥及面粉团的形状正在发生着改变。
学生获得实际感受后再进一步探讨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这种认识是深刻的。•
3:辦手腕的活动, 感受到力的存在, 并体验到力有大小。
学习用仪器——弹簧称来精确测量力的大小。
在学习使用弹簧称时, 让学生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并按教材提示的三个注意点正确使用弹簧称。
练习测提不同物体的力的大小。
认识到对同一物体用力方法不同, 测得的力的大小也可能不同。
4通过对水面上的运动的帆船、 扔出去的球受到力的研究, 让学生明确同一个物体总是受到不同方向的力的作用的。
对箱子上受到前后不同力的作用造成的箱子移动状态的变化及门受到推力、 拉力的相互抵消作用而没动的现象的研究,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方向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教学时, 可以引导学生将图中各物体受到的不同力及方向用箭头标出来。
认识常见的力中的弹力:1包括肉眼易看到的形变, 肉眼不易看到的形变两种。坚硬的物体, 在外力的作用下也要发生形变, 只是这种形变太小不易察觉。
演示坚硬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关键在于把发生的微小形变设法“放大”。例如:
找一个大玻璃瓶, 里面装满水, 然后把瓶口用中间插有细管的橡皮塞塞上。
用手按压玻璃瓶, 细管中的水面就会上升; 松开手, 细管中的水面又降回原处, 这就说明玻璃瓶在受到按压时发生了形变。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然后集中讨论了 解弹簧伸长的长度与钩码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探究时学生首先会发现钩码的数量越多、 弹簧的长度就越长这样一个定性的关系。
教科书提供了一个通过集中讨论来发现弹性规律的方法:
各组分别将挂有不同数量钩码的弹簧挂放在一条直线的不同位置上, 然后找出这些弹簧伸长的距离, 进而发现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的比例关系。
在学生具有丰富的弹性感受后,教科书对“弹性”、 “弹力”进行了水到渠成的阐述。3以三个现象为例, 一是撑杆跳高运动员撑杆跃起时的受力情况, 二是孩子玩跳跳球时的受力情况, 三是自行车座利用弹簧缓解颠簸冲击的现象。
通过对典型事例的讨论, 让学生学会在认真仔细分析的基础上, 对所发生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3本课讲述了 “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 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接触到宇宙中物体间存在的万有引力及天体所作的圆周运动可以克服地球引力等天体运动规律。
3主要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从大科学家牛顿观察生活中平常的现象, 并产生科学问题, 再进行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 令人信服的两种解释的故事中得到启发,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的品质。2认识到重力的产生与地球有关,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3通过模拟实验的现象来初步感受天体圆周运动的作用。
4本课引导学生认识“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
“两个物体”可以是固体与固体,也可以是固体与液体间产生摩擦力; 也可能是固体与气体间产生的摩擦力。
研究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办法, 生活中对摩擦力的应用及避免方法。
412通过实验研究减小固体间及减小水的阻力的活动及讨论减小物体在空气里的阻力的三个活动, 了 解等可以减小摩擦的办法。研究减小固体间摩擦力的办法。
本活动是研究同一个重物在平面上的移动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因此物体的轻重不能改变, 要选择移动的力在弹簧测量的范围内的重物。
重物移动的距离每次要一样, 但不一定非得是1米, 可根据具体实验的环境而定。
实验时要求学生在牵引重物移动时用力要均匀, 使重物匀速运动。
充分鼓励学生尝试各种办法来减小摩擦力, 提醒学生将各种实验办法画下来, 并记录好每次移动重物所需要的力。
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充分汇报各自的实验结果, 并讨论各种成功减小摩擦力办法的原因。3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增大摩擦力, 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力。
进一步认识摩擦力的作用。
5“”“”
51、通过本活动, 学生将认识到在降落伞的降落过程中因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产生了自身的向下的重力, 但由于其穿越了空气, 产生了摩擦力即空气阻力, 这个力是与降落伞下降方向相反的。2制作过程中要提示学生注意线段从四个角下垂到结的长度应相同, 以利于降落伞的平衡。
在学生制作好“降落伞”后, 教师组织学生测试降落伞的降落速度, 并从不同降落伞下降速度有区别的现象中, 引发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降落伞下降的快慢和那些因素有关。
调查是一种包容性比较宽泛的收集证据的方法。预测是一种基本科学过程技能, 是一种对未来事物发展的推断。调查和预测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常用技能与方法。
1认识什么是调查。
介绍调查的常用方法。
通过一个校园调查活动的设计, 让学生亲历现场调查的过程。2认识什么是预测。
两种最常见的预测情形。
应用已学知识进行预测 。
11234调查校园昆虫的活动。5了解生活污水有哪些? 流到哪里去了? 让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调查的方法收集相关证据。
21234粉笔下落活动。5存在难以或不能准确预测的事件。
1、 要研究学生科学课程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科学思维、 科学思想的发展, 教师要思考这些问题:• 真正的主体在哪里• 学生的学习心理是怎样的• 怎样才能达到有效的学习• 常规教学与教学效果之间的联系怎样?
2、 要开展实践研究科学课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 要体现科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特质。• 首先要把握好教材, 钻研好教材, 领会好教材• 还要加强交流, 吸收、 借鉴别人的长处• 从小处入手, 把理念与实践结合起来•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篇六: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教 版小 学 科 学五年 级 上 册
全 册说课 稿
本
太阳和影子 《太 阳钟 》 说课 稿 江都区昭关小学
王
峰
说教 材 一、 教 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的第二课,属于内容中“地球与宇宙”里的内容范畴,是在上节课了解了太阳和影子的变化关系之后
以太阳钟的活动为载体,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总结出阳光下物体影子的角度变化是有规律的,总是自西向东移动,在一定的时间内移动的角度是相同的。
教材首先为我们展示了古代利用日影计时的两种日晷――“地平日晷和赤道日晷”。左图是晷针倾斜的地平日晷,晷针与晷面的夹角是当地纬度值(此外,还有晷针与晷面垂直的地平日晷)。右图是赤道式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与地面夹角为 90º――当地纬度值;晷针与晷面垂直,上端指向天北极,下端指向天南极。中国早在 2000 多年前的秦汉年间就发明了这种日晷。教材还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平躺式的钟表,实际上就是地平日晷的雏形,构造与日影仪相同,只是晷盘上有刻度。使用时,晷盘平放在地上,故以此得名。展示这三种太阳钟的用意在于使学生认识太阳钟的多样性,激发他们自己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太阳钟,并通过自己制作认识到太阳钟的原理。
用太阳计时的方法多种多样,教材中还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有趣的手掌日晷。它流传于民间,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枝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影子落在手上的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所有的这些多种多样的计时工具,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计时方法,又反映了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对照当今的计时工具学生就可以大致了解到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从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二、 教学 目 标 :
知 识与 技能: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的发生变化。
2、“日晷”和“圭表”是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制成的计时仪器。
过 程 与 方法:
1、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与方向的变化。
2、能够制作简易的圭表或日晷进行计时。
情感、 态 度 与 价 值观:
1、对古人研究时间的成果产生敬佩之情,感受人类对时间测量的探索过程。
三、 教学 重点、 难 点:
重点:日晷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难点:日晷和圭表的计时原理。
四、 教学 准 备 :
教学课件、制作日晷材料等。
说教 法/ 学 法:
学 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相对动与静的物体观察不够,他们在上课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把他们的关注对象引导到课堂上来,对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科学的奥秘是很有益的。
本课我主要采用了探究法和自主合作法教学方法 :
1 1 、探究 教学 法: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而且要思考、联想、想像,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讨论等探究活动,学生不但知道了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移动角度是有规律的,总是自西向东移动,而且在一定时间移动的角度是相同的,这些活动使探究问题更集中、更深入、更加接近科学,从而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使学生能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获得成果的喜悦。充分发挥了学
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思考和学习。
2 2 、合作交流: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由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去观察、实践、体验;然而小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单独地去完成一个探究实验,必须要有同学和教师的合作才能顺利完成。
说教学 程序:
《太 阳钟 》有五 个教学环节 1 1 、 说 一 说 太 阳这个钟 2 2 、看一看古代太 阳钟 3 3 、做一 个简 易太 阳钟 4 4 、玩一玩手掌太 阳钟 5 5 、用一用 标 准太 阳钟 (一)
说 一 说 太 阳这个钟 1、前几天我们观察过一天中太阳在天空的变化,观察了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那么一天中太阳是怎样移动的?我们能否利用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来判定当时的时间。
2、让学生描述几个时刻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3、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判断这是几点钟的太阳。
[ [设计意图:通过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太阳入手引入时间的概念,可以是学生感
到这是很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并不感到畏惧,同时也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 (二)看一看古代太 阳钟 1、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 2、介绍日晷: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日晷这种古老的计时工具。在唐朝以前,日晷是平放的,唐朝的科学家僧一行对日晷作了改进,使日晷成为斜面对着太阳,这样测量的范围更加大一些。
3、课件展示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和圭表。
[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实体会到古代确定时间很困难,对古人如何确定时间产生疑惑,从而带着问题学习。] ] (三)做一做 简 易太 阳钟 1、介绍牛顿制作太阳钟的故事。
2、让学生猜一猜牛顿的太阳钟是怎样制作的? 3、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日晷,思考需要什么材料。
4、学生制作太阳钟。(条件允许可以到室外试试自己的太阳钟是否准确。)
[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太阳钟的制作方法引起学习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动手制作。] ] (四)玩一玩手掌太 阳钟 1、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2、小组合作到室外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
3、要求学生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验证手掌日晷的准确性。
[ [设计意图:通过玩手掌日晷的活动,增强学生运用科学原理,提高生活和科技水平的意识。] ] (五)用一用 标 准太 阳钟 1、出示时节日晷,介绍使用方法。
2、学生使用时节日晷计时,体验太阳钟的准确性。
3、谈谈学了太阳钟有什么感受。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使用时节日晷,认识到利用太阳来计时的科学性,增加学生对太阳钟的认识。] ] 板 书设计 :
太阳钟 日晷
圭表
《昼夜交替》说课稿 南江县下两镇小学
冉万里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里的第三课。这一单元内容是要让学生了解太阳、月亮与地球位置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现象。前两课《太阳和影子》、《太阳钟》已经让学生对太阳有了初步认识,知道了星球之间运动而产生的影子变化规律。本课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观察、实验、
分析,发现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为后面的《月相变化》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课件本课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比较思考
实验演示
操作发现
阅读了解
我把本课分为 2 个课时进行教学。今天主要就第 1 课时“比较思考”、“模拟实验”内容与各位专家和老师一起探索。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从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各种书籍中知道昼夜现象,形成了初步、但还很模糊的宇宙观。他们虽然对昼夜现象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要让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就困难了。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课件本课时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重点)
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
科学探究
利用已有经验对昼夜交替现象作出假性解释
通过实验演示来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难点)
通过团队合作对现象大胆探究 科学素养
让学生形成崇尚科学的思想
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这当中“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实验演示”是本节的重难点。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二个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去探究,特准备了以下教学器材:)
课件实验器材
我们班 64 人,我把他们分为 8 个小组。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个手电筒支架。另外我还准备了 8 张“填空”表,放在讲桌上,实验时再用。
本课时的任务就是通过实验来发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步骤
课件教学步骤
科学探究的方法就是质疑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验验证中安排了二个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学生模拟实验的观察、实验、交流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对昼夜交替现象形成认知。
课件步骤一、质疑假设:
出示课件“太空地球”3 张图片。让学生观察。提问:我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很快答到“地球一面是白天,另一面是夜晚”)
课件(太阳光照地球)师小结揭题:对,太阳照到的一面是白天,背面是黑夜。白天又可以称为“昼”;夜晚又可以称为“夜”。白天过去是夜晚,夜晚过去又是白天;白天和夜晚总是周而复始地交替着。(板书:昼夜交替)
【活动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的探究方法的第一步就是质疑和假设。
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在太空拍摄的地球图片的异同,感受地球的美丽,认识常见的昼夜现象。然后巧妙追问,轻松自然地引出课题“昼夜交替”。
我紧接着问:昼夜交替是怎么形成的呢? 找 2 个学生上来,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让他们模拟地球与太阳的运动,鼓励其它学生大胆猜测。
【活动理念】猜测可以使人在解决解决问题时选定一个方向、确定一种思路。这时候学生上来猜测表演,往往得不出结论,这就为下面的实验作出了铺垫,很自
然地就引入了步骤二)
步骤二、实验验证
课件
假设是对昼夜交替现象形成原因的猜测,而实验则是一种收集证据的方法。
首先,我让学生拿出手电筒、地球仪和手电筒支架,给学生介绍实验器材用法。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我国政区,并标出东、西方。
接着,我向学生阐述: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 学生分组操作,引导学生先找到“昼夜交界线”,启发学生思考哪边进入白天,哪边进入夜晚。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自西向东。
然后,学生分组实验:用电筒照着地球仪,转动地球仪,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某个政区的昼夜变化情况,并表述出来。学生实验时,我每组巡视,个别指导。
最后,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张课件“填空”表,学生一边演示,一边填出答案。当学生得出的答案有误时,可以让其它学生来补充,但仍要给他以鼓励。
【活动理念】:科学课堂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开放性的交流。我在这一实验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实验中去,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交替原因的问题,形成信息互补,使小组成员通过合作,通过实验,来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
步骤三:模拟活动课件
科学课程必须要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中获取事实证据,得出科学结论。
(这时,我们又回到步骤一里的猜测环节。)
首先,我要求全班都站到教室中空的地方,两个学生一组,找到合作伙伴,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
接着。全班演示: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让他们模拟昼夜交替现象中地球与太阳的运动方式。
然后,由我给学生讲述:地球仪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夜晚,这不就是昼夜交替吗?现在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昼夜交替”吗?学生答:地球仪在自转 (板书:地球自转)
【活动理念】:科学课程要求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我让学生在 2 个人位置变化的活动中去模仿简单的地球与太阳位置关系,得出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与步骤一首尾呼应,紧密的把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起来。
板书设计
课件
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
【设计理念】:我采用这种推理式板书形式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过程的分析,由现象导出原因,溯本求源,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件谢谢大家!
《看月亮》
教师:张振利
教 材分析:
《看月亮》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宇宙》单元的第四课,教材主要让学生在逐步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位置变化的基础上,进而认识月相的周期性变化。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从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画出自己记忆中的月亮。引发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画的月亮是不一样
的?”从而提出探究的中心议题——“月亮圆缺变化的原因”。二观察月相盒里的月相,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三布置观察任务,一个月后,再次来概括月相变化的规律,来验证以往的经验。
学 生 现状 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月相的形状已是耳熟能详的了,关于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位置变化,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月球公转也能说得上来、但这些来自书本上的知识不过是第二手信息,他们爱求真,喜欢说真话,弄不明白不罢休。从“以学定教”的理念出发,对学生而言,设计月相成因模拟实验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聚焦活动。
教学 目 标 :
1、
知道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公转形成的,变化经过蛾眉月——上
弦月——满月——下弦乐——蛾眉月的过程。
2、
会设计和验证有关月相成因的模拟实验。
3、
经历探究的过程,端正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 重点:知道月相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 点:从身边简单的现象入手设计并验证“月相成因”模拟实验。
教学 准备 :明暗分明的月...
篇七: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教 版 国 标 本五 年级 上 册“认 识 负 数”教 材 分析一、教材 的 地位 及 作 用《 数 学 课 程标 准 》(实 验 稿 ) 对 负 数教 学 提 出 的 目 标是“在 熟悉 的 生 活 情 境 中 理解 负 数 的 意 义,会 用 负 数表示 一 些 日 常生 活 中的 问 题”。根据 这 一 目 标,苏 教 版 国标 本教 材 结合学生 的 年龄特 点 和 认 知 特 点,将其 安 排在 五 年级 上 册,通过 以 下几 点我 们 可 以 看 出 这 一 编 排的 独 具 匠 心。( 一 ) 生 活 经 验 的 切 入 点由 于 当 前 大 量 媒体 的 介人,在 生 活 中,学 生 几 乎每 天 都 能 接触 到 有 关气温方 面 的 信 息,在 天 气 预 报 中也 经 常 看 到 负 数,他 们 已 直 观地感 受 到 这些 数是 用 来表示 零 下 温 度 的。这 一生 活 经 验,五年级 的 学 生 已 相当 熟 悉,由 此 展 开 负 数 的 教学 时 机 已 经 成熟,此“时”此“境”引 入 负 数,更 有 助 于 他 们 理 解生 活 中 负 数 的 具体 含 义,从 而拓 宽 学 生 的 视野。由 此 可 见,借 助 温 度 引人 负 数 是 教 学 的 最佳 切 人 点。对 于“海 拔”的 概念,学生 相 对来讲 有 点 陌生。但 学 生 并不 是第一 次 接触,三年 级 上 册“认数”这一 单元 的 学 习 中,已 3 次 接触 到 了“海拔”一 词,分 别 是:珠 穆 朗 玛 峰 的 海拔 高 度,青海 湖湖 面 的 海 拔 高 度,新藏公 路 的 海 拔 高度。在 当时 的 教学 中 虽然 不要求 教师一 定 要 介 绍“海 拔”一词 的 词 义,但 学生 多 少能 领 悟 到“海 拔”一词 的 含 义,这 对 于 后 续知 识 的 学 习 有 一 定 的 作 用。另 外,在学 生 的 生活 当 中,也 经 常 接 触 到 诸 如:盈 利、亏 损,收 人、支 出,升 高、降低等相 反意义 的 量,这 些 生 活 中 的 知 识 为 学 生 认 识 负数 构 建 了 平 台。( 二 ) 知识 储备 的 生 长 点一 至 四 年 级 的 数学教材 里,“数 与 代 数”领 域 主 要教学 整 数 的 知 识,这些数都是 自 然 数,学 生 已 能 熟练地利 用 这些数来表达、交 流生 活 中 遇 到 的 实际 问 题,而这些 数 随着 负 数 的 出 现,学生对 整 数认识 范 围 的 扩展,自然 地 变 成 了 正 数 ( O 除 外 ),实现 了 知 识 间 的 同 化 和 顺应。这 部分 知 识 的 学 习,将 为 学 生在七年 级 系 统学 习 有理数,做好 知 识 和 方法 上 的 铺 垫。二是学 生 已 初 步认识了 分数 和 小数,本单元 在 教材安 排上没 有 出 现 负 分数,只 出 现 了 一 个表 示 温度 的 负 小 数 ( 一 8 8 3 ℃ ),其 目 的 是消 除学生 以 为 负 数 只 有 负 整 数 的 错 觉,帮 助 其建立 完整 的 有 理数 的 感 知 基 础。教 师 在 课 堂教学 中 也 不 必要再 补 充类 似 认识 负 小数 的 练 习,教学 的 重 点 仍 然 要集中 在 认识 负 整 数 上。( 三 ) 认 知 能 力 的 支 律 点应 该 说.经 过 四 年 的 数 学 学 习 与 生 活,学生 的 生活 经验 更加 丰富,数 学 视 野得 到 了 很 好 的 扩 展,思 考能 力、克 服 困 难 的 信 心 有 了 较大 提升,用 数 学 的 眼 光观察 生 活 中 问 题 的 能 力 也得 到 了 进 一步加强。在 认识整 数,初 步 认 识分数、小数 的 过 程 中,已 能准确 而 又 熟练 地 利 用 数来 表 达、交 流 生 活 中 遇 到 的 实 际 间 皿。墓于 以 上 认识,本 册教科 书 在第 一 单元便 安排 了 负 数 的教学,让学 生 对数 的 认识“豁 然开 朗”。考虑五 年级学生 的 认 知 特 点,教 材并没有 过 多 地 呈 现 抽 象 的 数学结论,而 是 重点 帮 助 学 生 遵循 知 识发展 的 过程来 构建 知识,教学 内 容 编 排 得 清 晰 而 有 层次。先 以 学生 最 为 熟悉 的 温 度 知 识 切 人 教学,利 用+4 ℃ 和 一 ℃ 的 巧妙 对比,有 力 地 强 化 了“O 刻 度”和“零 上 温度 和 零 下 温度”这一 对 相 反 方 向 的 量。之后,以 直观形 象 的 海 拔 商度作 为 例1 教学 的 支 撑,顺 势直 观地 描述 了 正 数 和 负数,简 明 扼 要。例3、例4 的 教学.粉 重 引 导学 生 感受正 数、负 数 在生 活 中 的 广 泛应用,以 加深 对正数、负 数具体 含 义 的 理解。但 两 个 例 题 的 侧 盆 点又有 所 不 同。例3 强 调 的 是,定 义 正 数、负 数 一 般 约 定 俗成 的 规 则。例4 则 强 调 的 是依 据 生 活 中 的 实际 情 况,灵 活 地 自主定义 规 则。之 后 的“试 一 试”,教 材 呈现 了 抽 象 的 数轴,但 却 并 不 出 现数 轴 的 名 称,强 化 直观.巧 妙 渗 透“数”、“形”结 合 的 思 想,真 可 谓“到 位”而 不“越位”。这 种 有梯 度、有 层次 的 内 容 编 排,便 于 设 t 适 宜 的 教 学坡度,使教 学 内 容 富 有 挑 战 性 的 同 时,也更 有 利 于 学 生 的 主动 学 习。二、教 学 , 难 点 及 突 破 实 施 策 略从 本 单元教材 的 特 点 和 教学 目 标 不难看 出 本 单 元的 教 学重 点 是:让学 生 在 现 实 情境 中 初 步 认 识 负 数,知道0既 不是 正 数,也 不是 负 数。因 此,例1、例2 的 教学应 注 意:紧 密联 系 学 生 的 生活 经验,抓住“相 反 方 向 上的 量”这一 关键,借 助 提供 图 片 的 形象 直观,适 度 开 放教 学 空 间,让学 生 在 观察、交 流、操作、对 比 分析 中 自 主认识 正 负 数 的 意 义。例3、例4的 教学要 明 确:合理定义生 活 中 正 负 数 的 规 则 是 前提,依据规 则用 正 负 数表示 生 活 中 具 有 相 反意 义 的 量,并对 正 负 数作 出 合理 的解释是 重 点。特 别 是例4 的 教学,教师要敢 于 放 手,让学 生 充分体会 本 题情 境 与 问 题 的 开放性,解决 问 题方法 的 开 放性,从 而初步 渗 透“对立统 一”的 辩 证 唯物 主义观 点。从 教 学 的 实 践来 看,本 单元 的 教学难 点 为:一 是 认识温 度 计,正 确 读 出 温度 计 上 显示 的 温度,特 别 是零 下温度。二 是认识数 轴,能 正 确 坟 出 数轴上所缺 的 数,并二吻 毅睑 二 二予 以 简 单分析。整 合教材呈现 的 资源,做 一 个仿真温 度计,对 于 这两个难 点 的突 破大有裨益。水银柱 的 上 升与下 降,动 态地呈 现 出 温 度 的 变 化 过 程,有 力 地 强 调 了零 上 温 度与 零 下 温度 的“方 向 性”。温度 计本 身 就是数轴 的 模 型,教学 中,可 以 把仿真 温度 计 横放 在 黑板上,先让学 生 找 到0 刻度 的 位 t,然 后 再 找 出 几个不 同 的温度,顺 势 画 一 个带 箭 头 直 线,自 然 地 生 成 数轴。之后,再 引 导学 生坟 出 数 轴上 的 数 便水 到 渠 成 了。下 面将 结合 教学 片 断,具体 阐 述抓 住 重 点、突 破难 点 的 教学 策略。片 断一:1.教师 出 示一 幅 北京 冰 天 雪地 的 图 片。师:看 了 这 幅 图 片,你 有 什 么 感 觉 ? 请你猜 一 猜 当时 的 温 度 可能是 多 少 ?学生纷纷猜 测当 时 的 温度是零下 多 少度。师:同 学 们 猜 出 了 许 多 不 同 的 温 度,但是你们 有没有 发现,所猜答 案 中 有一 点 是相 同 的。生:都是零 下 温 度。. 2 是 啊,我们 怎 么 用 数 来表 示 零 下 温 度 呢 ? 今 天,我 们就来一 起 研究这方 面 的 问 题。【说 明:课 始,巧 妙地 为 学 生 提 供 了 一 幅 冰 天 雪 地的 画 面,营 造 出 了 浓 浓 的“负 数 氛 围”,借 助 学 生已 有 的生 活 经 脸,引 发 学 生“怎 样 用 数 来 表 示 零 下 温 度”的 思考,从 而 激 起 学 生 的 探 究 欲 望。这 种“先 入 为 主”的 教学,让 学 生 切 实 感 受 到 引 入 负 数 的 必 要 性。]片 断二:1.出 示上 海、南 京 和 北 京 的 相 关 图 片 及温 度 图。师:从 图 中 你 能 获得 哪 些数学信 息。学生 可能 说 出:每个城 市 的 具 体温 度,两个城 市 气温之 间 的 比 较 等相 关 信 息。. 2 认 识 温度 计。师:你是 怎 样 知道每 个城 市 的 气温 呢 ? 能 谈 谈你是怎 样认识温度计 的 吗 ?学 生 交 流 后,教师 简 单 介绍 摄 氏 度 和 华 氏 度。追 问:你认 为 看温 度 计 应该 注 意什 么 ?引 导学生 得 出:先 找 到`, 0刻 度”,零上温 度要 从`, 0刻 度”往 上 看,零 下 温度要 从`, 0 刻度”往 下 看,方 向 正好 相反。师:( 出 示 温 度 计 ) 现在 温 度 计 上 表示 的 温度 是 多少 ?生:零摄 氏 度。师:谁 能 在 这 个基 础 上,拨 出 上海 的 温 度 零 上4摄氏 度 ?学 生 小 心 翼冀地拨 出 零 上4 摄 氏 度。追 问:请 谈谈在拨 的 时 候你是 怎 样想 的 ?生:一个小格表 示1 摄 氏 度,从O 往 上 拨 4 个小格。师:让 它 再 回 到4 摄 氏 度,谁 能 拨 出 北京 的 温度 零下4 摄 氏 度 ?生 拨 出 温度后,仍 然追 问 上一 问 题。生:从 0 往 下 拨4 个小格。师:通 过 刚 才 的 观察,你 发 现 上 海 和 北京 的 气温 一样 吗 ? 有 什 么 不 同,说说 你 的 想 法。生:不 一样,一 个 在O 摄 氏 度 以 上,一个 在 O 摄 氏度 以 下。生:一 个 在O 上 面 4 个小 格,一个 在0 下 面 4个小格。师:是 啊,他 们 的 方 向 正 好 相反,我 们 怎 么 用 数 来表示这 一 相 反 方 向 上 的 量 呢 ?学 生 讨论 交 流,教师小 结得 出:零 上4摄 氏 度,记作 科 ℃,零 下4 摄 氏 度,记作 礴 ℃。顺 势 教学 它们 的 读法 和写法。师:科 可 以 写 成4,一 也 可 以 写 成4吗 ?生:不 能,这样 就分 不清 谁是 正 四,谁是 负 四 了。【说 明:生 活 中存 在 两 种 不 同 性 质 的 t:标 t 与 矢t。而 负 数 的 引 入 正 是 为 了 清 楚地表 明 t的方 向 性。课堂上 教 师 抓 住 问 题 的 关 健,借 助 温 度 计 教具,“放 慢 镜头”教 学 温 度 计 的 认 识,有 意 识 地 安 排 了 + 4 ℃和 4 ℃ 的对 比,既 直 观 形 象 地 强 调 了 t 的“方 向 性”,又 有 效 地 突破 了 本课 的 教 学 难 点。同 时,在 对 比 中,学 生 加 深 了 对, ’0 刻 度”这 一 分 界 点 的 认 识,为 教 学 正、负 数 和0 的 大小 比 较 打 下 墓 础。】片 断 三:1.教师 出 示 例2 海拔 示意 图。师:从 图 中 你 知 道 了 什 么 ?生答略。师:海 拔 高 度 是 指 某地 与 海平 面 比 较,得 到 的 相对高度,你 能用 今 天 所 学 的 知 识 来 表示这 两 个海拔 高 度吗 ?预设一:学生 能 回 答 出,和 海 平 面相 比 珠穆 朗 玛峰比 海平 面 高 88 4 4 米,记作 +8 8 4 4米,吐 奋 番盆 地 比 海平 面低1 5 5米,记作 一 巧 5 米。预设 二:如 果学 生 感觉 困 难,课 件 出 示例2 海拔示意 图.先 闪 动 表示 海 平 面 的 虚线.然 后 依 次 出 现:- -- - -一个- - --- - - ---- -一②8 8 4 4 米海平 面①15 5 米- -- - - -- - - - --一,- - - - -- ---- -一 ③引 导 学 生 理 解 这 一相 反 意义 的 t。之 后,以 练 习 一的 1、2 题作 为 巩 固 练 习。师:通 过 刚 才 的 学 习,我们 收 集 了 一些数据,这些数是 用 来表示什 么 的 呢 ?生:是 用 来表示零上 温度 和 零 下 温 度 的。生:还有 表示海拔 高 度 的。师:请 同 学 们 仔 细 观察这些数,你 能 把 它 们 分分 类吗 ? ( 提供数据 中 不含 0 )二 凌 宜 蜘g 二
学 生 讨论交 流,教 师小结 得 出 两 种 分 法。2.直观描述 正 数 和 负 数 的 意 义。3.师:( 同 时 出 示 温度 计 图 和 海拔 高度 图,其 中`, 0刻度”和“海平 面”用 红 色线 标 出 ) 观察 图 片,你 发现 刚才我们 用 正 数 来表示 什 么 ?生:表示 零 上 温度 和 比 海 平 面高 的 高 度。师:用 负 数 来 表 示 什 么 ?生:表 示 零 下 温 度 和 比 海 平 面 低 的 高 度。师:观 察 图 片,你认 为正 数 和0 有 什 么 关 系,负 数和O 有 什 么 关 系 呢 ?请 谈谈你 的 想法。学 生 讨论交 流 后 教师小 结:正 数 都 大 于O,负 数都小 于0。师:( 单 独 出 示南京 的 图 片 和 温度 计 图 ) 南京 的 温度是 零摄 氏 度,那 么0 是 正 数 还 是 负 数 呢 ?引 导 学 生 讨论交 流,得 出O 既 不是 正 数也不 是 负 数。【说 明:借 助 生 活 经 验 认 识 正、负 数 及 O 的 意 义,知道 正 数、负 数 和0 的 关 系,是 本 课 的 教 学 重 点。为 此,教师 将 温 度 计、海 拔 高度 图 同 时 出 现,直 观 形 象 而 又 突 出本 质,让 学 生 再 一 次 亲 身 感 受 相 反 意 义 的 t。之 后 顺 势迁 移 引 出 对 数 的 分 类。在 分 类 时,教 师 有 意将`, 0”排 除,以 避 免 对 学 生 不 必 要 的 千 扰,而 将 对`, 0”的 处 理 放 在 正负 数 和“O”的 大 小 比 较 之 后,更 有 利 于 学 生 对“0”的 意义 的 理 解,也 便 于 作 出 合 理 的 解 释。]三、教 学 中 值 得 关 注的 问 题从 教学 的 角 度 看,“认识 负 数”属 于 概念教学 的 范围,依 据 课程标 准 的 要 求,本单元 的 教学 目 标 巧 妙地 定位在:让 学生 在 熟悉 的 生 活 情 境 中 初 步 认 识 负 数; 知 道负 数 的 读、写方 法,知 道O 既 不是 正 数也 不 是 负 数,正数 都大 于0.负 数都小 于 ; 0 使 学 生 初 步 学 会 用 负 数表示 日 常生 活 中 的 简 单 问 题。为 更好地 达 成 这一 目 标,教师在教 学过程 中,对 以 下两 点 应 予 ...
篇八: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科学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2)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高年段要求。
6.2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6.2.1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6.2.2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 6.2.3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教材分析】
《光的传播》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 2 课。学生通过了低年级《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学习,对光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本课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观察、发现、了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和特征。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基于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着光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第二部分,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第三部分,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
【学情分析】
光无疑是每个人所熟悉的,通过低年级《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学习,学生对光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许多人对“光是怎样行进的”缺少理解,儿童尤为如此。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光现象的过程变化缺乏形象思维,知识积累不足。教学中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引领学生进入光世界,认知、研究光现象,感悟光对我们生存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3.通过对光在空气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与发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教学重点】
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激光笔、透明盒子、线香、火柴、橡皮泥、手电筒、带孔塑料板、纸杯、橡皮筋、蜡烛等。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快速聚焦,引出话题
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意图
一、快速聚焦,引出话题
1.谈话:同学们这些现象你们见过吗? 2.提问:这些不同光源发出的光,在传播路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3.揭示课题并板书。
1.学生观察图片,思考不同光源发出的光在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点。
2.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从不同情境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快速聚焦学习主题。]
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一)“激光打靶”,看见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1.教师出示盒子并提问:如果以这个圆点为靶心,你能让激光笔发出的光打中靶心吗? 2.刚刚同学们从不同的方向打中了靶心,那你看到激光从发出到靶心这段行进路径了吗? 3.想不想捕捉到它的行进路径? 4.教师出示材料:线香、火柴。
5.教师归纳实验要点并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使用火柴、激光笔的安全性)
6.提问: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是什么样的? 7.小结:看来借助烟雾,1.学生上台尝试打靶。
2.学生思考:用火柴点燃线香,把线香放入盒子中,让盒子中有烟雾。
3.学生安全操作:点燃线香,将其平放在盒中;盖紧盖子,待盒中有烟雾,打开激光笔打靶。
4.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是一条直线。
[设计意图:游戏作为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它有趣又生动形象。学生在“光斑打靶”游戏中,尝试从各个方向打中靶心,并捕捉到光的行进路径,其中“各个方向”的打靶尝试也为下面“光线打靶”游戏做出了铺垫;学生尝试用不用的摆放方式进行光线打靶,并总结共性规律,进一步
可以帮助我们看见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
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特征。]
(二)“光线打靶”,验证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1.现在打靶游戏升级,想不想再来挑战挑战?这次用到的材料有:手电筒、3 个带小孔的黑色塑料片,1 个白色屏幕。规则是:让手电筒的光穿过 3 个小孔,能在白屏上呈现明显的光斑,比比看哪个小组摆放的方法多,成功后举手示意老师,老师帮你们拍照记录。
2.(投屏)思考:为什么摆放方法不一样,最后却都能成功呢? 3.(投屏)那为什么这种摆放方法就不可以呢? 4.小结: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打靶再一次验证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1.学生根据打靶游戏的规则思考方法。
2.学生进行打靶游戏。
3.学生思考并总结成功打靶的共性以及失败的原因。(成功打靶的共性:因为三个小孔都在一条直线上,光就可以沿着这条直线传播过去了;失败的原因:因为小孔没有对齐,光被黑色不透明塑料片挡住了,光线穿不过去了,光线不会拐弯。)
(三)应用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1.播放动画视频: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出示学生正在排队的照片)他们排整齐了吗?你是如何判断的? 3.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学以致用了。
1.学生观看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应用的动画视频。
2.学生根据原理判断队伍是否排整齐。
[设计意图: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但往往被学生所忽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解释有关现象,说明生活中人
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 三、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感受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1.过渡: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科学家墨子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小孔成像。(出示:阅读资料)这个有趣的现象和光沿直线传播有没有关系呢?谁来猜猜看。(播放动画视频)
2.谈话:古今房屋对比。
3.出示身边的材料(纸杯、塑料膜、牙签、蜡烛等)来模拟小孔成像实验。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4.播放具体操作视频教程。
5.提问: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6.教师组织学生实验,共同分析蕴含的科学原理。
7.小结:同学们不仅会用简单的材料去制作小孔成像,还能弄明白其中的原理,真是手脑并用。
1.学生根据阅读资料进行初步猜测。
2.学生分析在模拟实验中,每种材料分别代表了什么。
3.学生观看视频教程,并归纳实验要点以及注意点。
4.学生实验并记录。
5.学生展示实验记录单,并尝试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的动画视频再现古人研究小孔成像的过程,吸引学生的兴趣,并用身边的材料模拟小孔成像的实验。本环节学生在动手操作前,还应让学生知道每种材料模拟的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操作,并弄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四、学有所得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我们又是怎么来学习这些知识的? 3.全课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学生交流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板书设计】
2.光的传播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小孔成像:
附:记录单 2 . 光的传播
第组
姓名 点燃蜡烛,画出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我的解释:。
篇九: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11 课《地球的内部》教案 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 3 单元中的第 3 课。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内部结构与地壳运动。先让学生根据火山喷发、地热、地震中的物质和能量推测地球内部可能是怎样的,再通过阅读资料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内部的主要方法和成果,以及科学家对地球内部圈层运动模式做出的猜测。第二部分是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通过观察进一步理解地壳运动时板块之间的碰撞、分离与交错,意识到能量来自地壳下方处于对流运动状态的岩浆。第三部分是认识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化,遵循从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根据喜马拉雅山上发现的海洋类生物化石推测喜马拉雅山地区很久以前的情况,建立陆地和海洋会转化的意识;再观察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认识陆地的变化趋势,从而认识海陆变迁、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为今后继续认识地表变迁理论打下基础。
二、 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学习,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
2.通过阅读、模拟实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模式,能解释地壳缓慢移动的原因和结果。
3.借助研讨与交流,认识海陆变换、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三、 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推测、解释地壳运动的原因和表现。
四、 教学准备
酒精灯,烧杯,泡沫块,烧杯 五、 教学 过程
(一)
导入
1.出示图片,提问: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你对地球有了哪些认识? 2.谈话:大家对地球表面有所了解。那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 学生根据课外知识谈谈自己的认识。
3.揭题板书 (二)
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特点
根据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样子
出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提问:你能从下面这些现象中推测一下地球内部的样子吗? 火山: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有岩浆。
地震:地球内部会运动、岩层会承受很大压力,积聚的能量需要释放。
用钻探的方法探索地球内部
1.提问:除了通过自然现象进行推测之外,你觉得了解地球内部,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谈话:钻探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直接看到地球内部的结构。人类现在已经钻到多深了呢? 2.谈话:钻了 12 千米,用了 24 年。前苏联在克拉半岛钻井,从 1970 年到1994 年,整整 24 年。为什么钻到 12 千米,就不再钻了? 原因:(1)地球内部温度很高,钻头难以承受高温。(2)12 千米,岩层已经非常像流体,钻孔孔壁无法稳定,会塌孔,钻好的孔会自行闭合。(3)资金超出预算,又没有实际效益。
3.讲述:我国自主研发的钻探机“地壳一号”能钻 10 千米(1 万米),在松辽盆地,主要用于研究地球演变,以及能源探测。
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
1.提问:钻探这种方法很有限,没法钻到地球的中心。不过人们还有一种方法能够探测地球内部,就是地震波探测。
2.讲述:可以通过地震波探测。在世界各地都设有地震波监测站,1910 年,科学家莫霍洛维奇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 50 千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也就是说地震波的速度和方向会忽然改变,他推测,这个地方是地球内部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而且,这个分界面具有全球性。后人把这个分界面称为莫霍界面。同样的,在地下 2900 千米处,地震波也会发生变化,这说明什么呀?这也是两种不同物质的交界面,这是科学家古登堡发现的,所以叫古登堡界面。后来,科学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
1.谈话:这三个圈层分别有什么特点?厚度怎样?温度怎样?有哪些物质?
2.提问:地球内部的结构有点像什么呀?(出示鸡蛋图)
3.提问:现在人类钻探的最大深度是 12 千米,对比一下,钻到哪一个圈层了? 地球内部的运动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那这些结构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谈话:地球内部究竟会产生怎样的运动?老师这有一份资料和一些关键词卡片。请大家阅读资料,一会儿上来按照从原因到结果的顺序,摆一摆这些卡片。
3.学生阅读,然后两人上台贴卡片,并介绍地球内部的运动方式。
4.教师补充:
(1)地幔、地核会进行水平运动和上下运动。
(2)地震是直接感知的,板块移动是缓慢进行的。
(3)什么是板块?板块构造学生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块完整的,而
是分裂许多块,科学家划分为六大板块。
(4)板块移动分为碰撞、分离、交错。(板书)
(三)
模拟实验: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
1.谈话:地核与地幔的运动,到底会不会造成地壳运动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
2.出示实验器材,提问:酒精灯、淀粉糊、泡沫分别模拟的是什么? 酒精灯——地球内部的热量 淀粉糊——岩浆 泡沫块——地球板块 4.实验流程:
(1)向淀粉中加入热水,搅拌均匀。
(2)加热淀粉水,搅拌至粘稠。
(3)放入泡沫块,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观察什么?泡沫块和淀粉糊是怎样运动的。怎么记录?用箭头标出它们的运动方向。
(4)熄灭酒精灯,整理器材。(5)熄灭酒精灯,整理器材。
分工:1 号负责酒精灯,2 号负责淀粉糊,3 号负责泡沫块和记录,4 号戴手套整理器材。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用搅拌棒挤一挤、推一推,帮助学生观察现象。
6.汇报:
(1)泡沫块是怎样运动的?(1 号和 2 号分离,2 号和 3 号碰撞……)
(2)由此推测,地球板块会怎样运动? (3)是谁给了泡沫块力量,让它运动的? (4)地球板块运动的力量来自什么? 四、认识海陆变化
(一)喜马拉雅山:板块碰撞或交错
谈话:我们模拟出了地球板块的运动,现实中有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地球板块在缓慢地移动。
出示喜马拉雅山图片,谈话:这是喜马拉雅山,它是世界最雄伟高大的山系。可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你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解释吗? (二)
大陆漂移:板块分离 谈话:看来和你们的猜想是一样的,喜马拉雅山是一个证据,还有别的吗? 出示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学生说说发现,介绍自己知道的“大陆漂移”学说。
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资料学习、模拟实验、交流讨论等方法,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及特点。学到这,你有新的疑问产生吗?希望大家课后能够运用查阅资料、建构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
六、 板书设计
篇十: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版五年级上 2 2 .1 《热传导》 教学设计课题
热传导 单元 2 学科 科学 年级 5 教材分析 热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现象,教材通过生活中热传导事例的再现,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揭示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认识热传导的概念。本课内容由三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的方式让低温物体热起来;活动二,观察热在金属、热水和冷水之间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在此事实基础上,学生能认识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活动三,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强化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并不陌生,如烧水、炒菜等。他们也能判断出热在物体之间和物体内部是如何传递的,但对于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条件还不是特别的清晰。因此,需要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探讨和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
学习 目标 ·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和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归纳热传导的概念。
·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总结出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过接触都可以有热传导现象的发生。
·能解释生活中热传导的现象。
重点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从同一个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
? 难点 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有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读完后,你领悟到其中的道理了吗?
太阳把温暖传给了土壤, 土壤把温暖传给了种子; 太阳把温暖传给了小溪, 小溪把温暖传给了鱼儿; 太阳把温暖传给了空气, 空气把温暖传给了你我。
…… 明确:热会传递。
2、思考:热传递有哪些方式? 朗读,体会,交流 引出热传递单元主题 讲授新课 一、热传导现象 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圣诞之夜又饥又饿,微弱的火光不能抵御寒冷,最后悲惨死去。
1、生活在幸福社会里的你,当感到寒气袭人的时候,你是怎么让身体暖和起来的? 引导学生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班级交流。
教师例举:
交流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让低温物
暖手宝传热让手暖和是固体与固体接触; 哈气使手暖和是气体与固体接触; 泡温泉使身体暖和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喝热水使身体暖和也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2、想一想:人在冷的时候多穿衣服会让身体热起来,这是热传导吗? 明确:这并不是热传导,而是因为多穿衣服可以防止身体快速散热。
3、分析汇总,填写表格
4、热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上。试分析下面两个生活事例,热是怎么传到衣物、板栗上的?(展示图片)
明确:
熨衣服时,加热电熨斗的金属底板,金属底板的热量传递给与其接触的衣服,使衣服变热,变得平整。
炒板栗时,沙子吸收大量的热量,再把热均匀地传给板栗,板栗很快就被炒熟了。
5、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哪些?鼓励学生发言。
二、热传导实验 (一)研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 1、实验材料:铁片、酒精灯、铁架台、火柴、凡士林、塑料片(小勺)
2、实验设计 ①将凡士林均匀地涂在两块金属片上。
②用试管夹夹住金属片的一端,加热金属片的另一端,观察凡士林是怎样变化的。
③加热另一块金属片的中心,观察凡士林是怎样变化的。
3、温馨提示:正确使用酒精灯。(播放视频指导)
4、实验演示。
5、在下图中画箭头表示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情况。
回答
填写表格
分析
列举
准备材料
设计实验
回顾酒精灯使用
看实验演示
画图 体热起来。
观察热在金属中、热水和冷水之间的传递过程与方向,在此基础上,学生能认识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6、实验记录
(二)观察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 如图所示,烧杯里的热水 温度会怎样变化?水槽里的 冷水温度又会怎样变化?
1、实验材料 热水瓶、铁架台、温度计、烧杯、水槽、冷水(冷牛奶)、热水 2、实验设计 ①实验前,可以分别测冷水和热水的温度,记下读数。
②将盛有冷水的烧杯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里。
③实验中每隔 2 分钟记录水槽和玻璃杯里水的温度,直到水槽和玻璃杯里的水温度基本一致为止。
3、温馨提示 ①温度计不要碰到水槽、玻璃杯的壁和底。
②温度计要正确度数。
③小组合作,计时、记录要分工。
4、演示实验。
5、温度测量记录单(单位:
℃ )
6、得出结论:两个物体间,热也是从温度高地方传
记录、归纳
准备材料
设计实验
看实验演示
记录数据 归纳
到温度低的地方。
7、做相反实验 将盛有热水的烧杯放入盛有凉水的水槽里,记录你的发现。
实验发现:在相互接触的冷热不同的物体之间,热也可以_________。热从烧杯里的热水传到___________ ,再传到____________ ,最后水槽里的水也慢慢变______ 。也就是说热会从温度______的物体传到温度_______的物体。
(三)热传导实验总结 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三、热传导应用 生活中有许多热传导的事例,你能说说它们的传热过程吗? 分组交流请注意:两个物体需要直接接触,并且一个温度高一个温度低,也就是有温差出现,才会发生热传导。
班级交流。
烙饼:火的热传递给锅面,饼与锅面接触,热传递给饼,饼受热变熟了。
量体温:人体将热传给体温计的感温探头,感温探头变热,直到与人体温度相同,热传导就会停止。此时体温计上显示的温度就是人体的温度。
热敷或冷敷:冷敷或热敷:冷敷是皮肤的热传递给布包里的冰块,皮肤的温度降低,达到减慢血液循环的目的;热敷是布包里的热传递给皮肤,皮肤温度变高,以加快血液循环。
吹头发:电吹风产生的热传递给头发,头发温 度升高 ;另外电吹风吹出气体,加速 空气流动。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头发上的水快速蒸发。
电烙铁作画:电烙铁通电后被加热,烙铁把热传递给与其接触的木板,接触点的木板受热颜色发生改变,利用这种颜色变化完成作品。
四、课堂练习 1.下列事例可以用热传导解释的是(
)
A.天冷多穿,天热少穿
B.冰棍箱用棉被蒙住
C.洗个热水澡 做实验,填空,交流
认真听讲
交流,分析
练习
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强化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
完成达标测评
2.一个物体受热后,热的传递方向是(
)
A.向四周传递
B.沿直线从一端向另一端传递
C.无法确定,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下列热传导过程不正确的是(
)
A.电熨斗金属底板→衣服
B.冰块→纱布→皮肤
C.水槽热水→玻璃杯→杯里的冷水 4.热传导的速度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匀速传递 五、作业布置
生活中还有哪些热传导现象,找一找记录下来。
巩固课堂知识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和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归纳热传导的概念。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总结出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过接触都可以有热传导现象的发生。同时,还能解释生活中热传导的现象。
总结课堂 板书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