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委科技创新委员会4篇山东省委科技创新委员会 1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提名2022年度省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 发布日期:2022-02-24 来源:综合处 作者: 根据省科技奖励委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东省委科技创新委员会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山东省委科技创新委员会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提名 2022 年度省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发布日期:2022-02-24
来源:综合处
作者:
根据省科技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 2022 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要求,拟提名山东建筑大学为第 1 完成单位的“河湖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申报 2022 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附后)。现对该项目情况进行公示,公示期为 2022 年 2 月 24 日至 3 月 2 日(5 个工作日),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及时与工作人员联系。
联系人:吴渊 联系电话:0531—51798070
2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2022 年 2 月 24 日
附件:
附件 2:科技进步奖-河湖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docx
3 科学技术进步奖 公示内容 (2022 年度)
一、 项目名称 河湖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 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提名意见:
为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开展全省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这是省政府在省控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水生态实现重大转折基础上又一重大举措,但省级尺度的底泥重金属污染调查和治理工作在国内尚无先例,属于生态环境领域世界性难题。本项目创建了大区域底泥重金属调查及污染识别技术,创新开发了底泥重金属稳定化处理技术及装备,研发了重金属污染底泥植物原位修复技术及装备,在国内首次完成了省级尺度底泥重金属污染调查,起草了国内首部省级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行动计划,编制并指导实施了首部省级底泥治理专项行动计划,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山东省水网建设等国家及省重大工程中,为山东省底泥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项目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51 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16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79 篇,出版专著 3 部,建成省部级科技研发平台 3 个,培养省部级以上人才 5 人,有效推动了该领域的科技创新、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评价认为“该项目创新性强,应用成效好,为大规模开展底泥污染调查与治理工作提供了成功示范。首创了一体化河湖底泥重金属稳定化集成技术及装备,项目技术研究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底泥重金属污染调查的双分布点法居国际领先水平”。
4 我单位已完成了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的审查工作,并在单位内部进行了公示,公示期内无异议。对照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条件,提名该项目为 2022 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三、 提名等级 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
四、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水污染治理技术领域。
河湖底泥(简称“底泥”)是河流和湖泊污染累积及物质交换的中枢,底泥重金属污染是水生态健康的痛点及水环境治理修复的难点。底泥重金属污染存在非均质物相多、生态毒性强、资源化利用难等特点,大区域的底泥重金属污染调查难度大、费用高、周期长,尚缺乏省级尺度的调查,大规模重金属污染底泥治理一直是国内外尚未解决的生态环境领域顽疾。大规模的底泥重金属污染调查和治理在国内尚无先例,属于世界性难题。项目组历时十余年,通过国家水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联合攻关,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底泥重金属污染调查识别、治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装备,为河湖水生态安全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主要创新技术如下:
1. 创建了大区域底泥重金属调查及污染识别技术。揭示了底泥重金属赋存特征及释放性能,构建了自然水域底泥重金属迁移模型,首创的底泥污染调查“双分布点法”实现了污染范围、种类和污染底泥量的快速确定;发明了低扰动柱状底泥采样器,显著提高了底泥样品采集和微区研究精度;建立了底泥重金属污染等级评价方法,起草了首部《底泥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范》(DB37/T 4327-2021),建成了首个省级底泥样品库。
5 2. 创新开发了底泥重金属稳定化处理技术及装备。发明了生物基复合改性底泥重金属稳定剂,克服了常规无机稳定剂“返浸”问题;创造性提出了基于粒径分级的污染底泥梯级利用策略,开发了集破碎、连续输送、多级振动筛分、立式深层搅拌和自控加药于一体的振动式筛分底泥分级减量和稳定化技术及装备,实现污染底泥分类处理,显著降低了重污染底泥处理量,节约处理成本 40%以上;发明了底泥制备高强轻质建材骨料技术,揭示了升温过程重金属形态“先活后稳”机理,提高了污染底泥治理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水平。
3. 研发了重金属污染底泥植物原位修复技术及装备。阐明了底泥重金属胁迫下的植物代谢和吸收机制,优选了适宜山东地域的底泥重金属修复植物种类及配置,开发了对应的水生植物种植装备;开发了重金属富集植物协同制备玻化瓷粒技术及装备,破解了危废协同资源化及重金属固化技术难题。
项目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51 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16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79 篇,出版专著 3 部。在国内首次完成了省级尺度底泥重金属污染调查,起草了国内首部省级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行动计划,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山东省水网建设等国家及省重大工程中,建成省部级科技研发平台 3 个,培养省部级以上人才 5 人,有效推动了该领域的科技创新、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技术成果还推广到江苏、湖北、福建等省份,新增产值 152.6 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
五、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6 知识产权(标准)类别 知识产权(标准)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标准编号)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证书编号(标准批准发布部门)
权利人(标准起草单位)
发明人(标准起草人)
发明专利(标准)有效状态 标准 底泥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范 中国 DB37/T 4327-2021 2021-03-11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山东瑞密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张志斌、张彦浩、朱英、史会剑、李艺、薛维纳、张晓蕊、张建、邢丽贞、张 向阳、王宁、赵增文 有效 发明专利 大区域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方法 中国 ZL201310326188.4 2015-04-15 第1631897号 山东建筑大学 张志斌, 张彦浩, 王猛, 孙翠珍, 朱英, 王炜亮 有效 发明专利 湖泊重金属污染底泥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中国 ZL201210261287.4 2013-08-07 第125012号 山东瑞密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张志斌,张晓蕊,康兴生,张彦浩,孙翠珍,陈文兵,武道吉,李善仁 有效 发明专利 一种天然河道柱状底泥采集装置 中国 ZL201410843442.2 2017-02-22 第2391857号 山东建筑大学 张彦浩, 张志斌, 黄理龙, 孙翠珍, 林建伟, 张亚雷 有效
7 发明专利 一种利用海产品废弃物制备除砷吸附剂的方法 中国 ZL201310352924.3 2015-04-15 第1632270号 山东建筑大学 孙翠珍,张晓蕊,张志斌,张彦浩,武道吉,孙玉林 无效 发明专利 一种铈盐改性甲壳类废弃物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中国 ZL2016101275265 2018-08-07 第3037445号 山东建筑大学 孙翠珍,孙彩娟,赵阳,张志斌,陈冬辰,张晓蕊,邱金伟,张彦浩,张惠 无效 发明专利 一种湖泊河道底泥中沉水植物种植装置 中国 ZL201611168085.X 2019-02-22 第3264961号 山东建筑大学 张彦浩,崔万里,张志斌,孙翠珍,曹国勋,张昊晗,邱金伟,王晓栋 有效 发明专利 河道污染底泥原位生态修复方法 中国 ZL201210273969.7 2013-08-28 第1262059号 山东瑞密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张志斌,李锦祥;孙翠珍,张彦浩,张天元,张文辉,武道吉 有效 发明专利 一种河道污染底泥生态修复方法 中国 ZL2017106552663 2020-10-23 第4042833号 山东建筑大学 张彦浩,曹国勋,张志斌,孙翠珍,夏四清,朱广伟,史会剑,张昊晗,李海翔,崔万里,王宇辰 有效
8 发明专利 一种镉锌污染河道的修复方法 中国 ZL201810815038.2 2021-06-08 第4472475号 山东建筑大学 张彦浩,王宇辰,李鹏,张晓蕊,张志斌,曹国勋,夏四清,林建伟,朱广伟,孙翠珍 有效
9
六、 主要完成人 情况
姓名 排名 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张志斌 1 教授 山东建筑大学 作为项目负责人,确定了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组织开展了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主要贡献:研发了底泥重金属重金属污染调查双分布点法,指导开展了全省底泥重金属污染调查;提出了重金属污染底泥梯级;研发了一体的振动式筛分底泥分级减量和稳定化技术,起草了全省重金属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参与研发了生物基复合改性底泥重金属稳定剂;参与优选了底泥重金属修复植物种类及配置。
夏四清 2 教授 同济大学 作为项目技术骨干,参与编制试验方案及技术路线等工作,主要贡献:参与了底泥重金属调查点位布设方案编制;研发了底泥重金属稳定化药剂;参与发明了河道污染底泥生态修复方法;参与了示范工程建设指导。
张彦浩 3 教授 山东建筑大学 负责作为项目技术骨干,参与编制试验方案及技术路线等工作,主要贡献:参与了底泥重金属调查点位布设方案编制;发明了天然河道柱状底泥采集装置、湖泊河道底泥中沉水植物种植装置、河道污染底泥生态修复方法及镉锌污染河道的修复方法等;参与起草了《底泥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范》(DB37/T 4327-2021);参与
10 创建了底泥污染调查“双分布点法”;参与底泥稳定剂的研发。
王圣瑞 4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作为项目技术骨干,参与了项目技术路线制定工作,主要贡献:完成了底泥重金属赋存及释放规律研究;参与建立了自然水体底泥重金属迁移模型;参与了示范工程建设指导,贡献率 20%。
朱广伟 5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参与了项目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的制定,主要贡献:研发了生物基复合改性底泥重金属稳定剂;参与开发了底泥重金属稳定化工艺及装备;参与了示范工程建设指导。
薛维纳 6 副教授 山东建筑大学 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参与完成了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及试验分析,主要贡献:参与完成了底泥重金属生态风险分析、污染等级评价方法研究;参与起草了《底泥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范》(DB37/T 4327-2021)。
刘长青 7 教授 青岛理工大学 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参与完成了项目研究方案的制定、协调项目参与单位合作关系,主要贡献:研发了底泥制备高强轻质建材骨料技术,优化了相关参数;参加了重金属富集植物协同制备玻化瓷粒的技术研究;参与了示范工程建设指导。
林建伟 8 教授 上海海洋大学 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参与完成了项目研究方案的制定,主要贡献:参与完成了底泥重金属稳定化药剂的研发;参与了底泥重金属稳定化示范工程指导。
李艺 9 高级工程 山东省生态环境规 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参与完成了底泥重金属
11 师 划研究院 调查点位布设、样品采集,主要贡献:参与起草了《底泥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范》(DB37/T 4327-2021);参与创建了底泥污染调查“双分布点法”。
张晓蕊 10 工程师 山东省环科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参与完成相关技术研发工作,主要贡献:研发了生物基复合改性底泥重金属稳定剂,实现了底泥重金属和磷的协同控制;参与起草了《底泥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范》(DB37/T 4327-2021)。
张向阳 11 副教授 山东建筑大学 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参与完成相关技术研发工作,主要贡献:参与研究开发了富集植物和油泥固废协同制备玻化瓷粒技术;参与起草了《底泥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范》(DB37/T 4327-2021)。
邢梦龙 12 工程师 山东瑞密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员,主要贡献:参与底泥污染修复示范工程建设;参与起草了《底泥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范》(DB37/T 4327-2021)。
闫大江 13 助理工程师 山东建筑大学 作为主要参与人员,主要参与完成相关技术研发工作,主要贡献:参与开展底泥重金属胁迫下的植物代谢响应机制;参与开发了水生植物种植装备。
黄理龙 14 工程师 山东省环科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员,主要参与完成相关技术研发工作及相关试验测试分析工作,主要贡献:参与无扰动柱状采样器的研发;参与建立了污染底泥稳定剂钝化量与投加比的响应模型。
12 孙玉林 15 讲师 青岛理工大学 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员,主要参与完成相关技术研发工作,主要贡献:参与完成重金属稳定化药剂的研发;参与完成底泥重金属稳定化成套装备研发。
13
七、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主 要 完 成 单 位 及 创 新 推 广 贡 献 主要完成单位名称 排名 主 要 完 成 单 位 创 新 推 广 贡 献 山东建筑大学 1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山东建筑大学与协作单位通力合作,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保障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圆满完成。在本项目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的主要贡献为:1.负责项目的总体协调; 2.提出项目的总体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制定研究方案;3.建立了自然水体底泥重金属迁移模型;提出了大区域尺度水体底泥污染调查的“双分布点法”(二阶段、二分法)点位布设方法;提出了建立了底泥重金属污染等级评价方法;发明了低扰动柱状底泥采样器;在国内首次完成了省级尺度的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并建立了首个省级底泥样品库;起草了首部《底泥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范》(DB37/T 4327-2021);4. 优选了山东重金属富集植物种类及定植方法;阐明了底泥重金属胁迫下的植物代谢响应机制;5.对大区域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
篇二:山东省委科技创新委员会
dash; 1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文件
鲁科字〔2021〕161 号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关于印发《山东省“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 创业共同体建设指引》的通知
各市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现将《山东省“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指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2021 年 12 月 31 日 (此件依申请公开)
— 2 — 山东省“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 建设指引
为指导山东省“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依据有关政策规定,总结建设经验,制定本指引。
一、建设目的 破解产业发展中要素聚集不力、公共研发不足、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整合创新资源,串珠成链、结链成网,探索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深度融合、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模式,拉动产业集群规模化,推进产业链条高端化,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打造创新联合体齐鲁示范样板。
二、建设依据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的实施意见》《山东省“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管理办法》《山东省“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绩效评价办法》和省科技厅批准文件等相关政策规定。
三、功能定位 (一)战略定位。创新创业共同体是有效集聚“政产学研金服用”等众多创新要素的重大载体,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多链融合的重大创新平台,是凝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投
— 3 — 资机构、社会服务组织、企业等创新要素单位,融产业公共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上市培育、人才引进培养、企业集群拉动、产业整体提升为一体的重大创新联合体;是以产学研为核心,以利益共享为纽带,以市场机制为准则,以拉动产业崛起为使命,以打造千(万)亿级产业集群为目标的综合性、开放性、高端化、市场化的新型重大创新平台;具有公共研发平台的属性、新型研发机构的特质,是产业链迈向高端的领头雁,产业集群崛起的领导者,创新创业生态的塑造者。
(二)要素功能 “政”:主要是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共同体建设的政策支持、指导服务、管理监督;在土地使用、项目审批、奖励补助、人员编制、平台建设以及建设配套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产”:主要是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主要负责集聚产业领域创新要素,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开展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围绕产业链条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拉动上下游企业形成集群。
“学”:主要是著名高校,重点对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技术难点开展协同攻关。主要负责为共同体及成员单位创新提供学科支撑、咨询论证、创新成果、智力支持,开展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推进科教产深度融合。
“研”:主要是著名科研机构,重点在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技
— 4 — 术前沿领域有特长的科研单位。主要负责为共同体及成员单位创新创业提供科研人才、技术支撑、创新成果和平台支持,深度参与共同体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活动。
“金”:主要是银行、风投、基金等各类金融资本机构。主要负责为共同体成员单位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形成政策性资金引导、共同体基金主导、社会化资本主投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创新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
“服”:主要是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孵化、知识产权评价、科技成果评估、服务交易信息平台等科技服务以及人力资源、中介服务等服务机构。主要负责为共同体提供专业化、品牌化、定制化的创新创业服务。
“用”:主要是成果转化应用、产品生产销售、市场拓展等市场服务主体。坚持市场导向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增效益,把新产品转化成商品、新产值,打造现代化高技术产业园区,为拉动整个产业和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快速增长。
四、建设要求 (一)基本条件 1. 政府政策支持保障有力。主管部门(推荐部门)制定支持共同体建设发展的明确意见和具体措施,能够(或能够协同地方政府)为共同体在土地使用、项目审批、奖励补助、人员编制、平台建设及建设运营资金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和必要保障。
— 5 — 2. 牵头单位整合能力突出。建设牵头单位是在山东省内注册、产业领域具有引领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独立法人机构,创新要素聚集能力强大,创新能力显著,引领产业链提升作用重大,具有产业振兴发展的世界格局和社会责任,统筹整合产业领域资源的能力突出。
3. 共同体整体优势突出 (1)组织保障有力。“政产学研金服用”各要素齐全,具有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任务、转化重大科研成果、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的优势和能力,能有效调动政府、产业、科研、人才、金融资本、科技服务、市场应用等各类创新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合力支持共同体建设。
(2)产业方向明确。聚焦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和未来产业,结合区域特色产业,筛选一个或几个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的交叉领域,融合提出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系清晰的产业链条,避免与其他共同体形成过多产业交叉。
(3)创新特色鲜明。站位科技支撑和引领产业链向高端迈进,全链条部署科技创新,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高端人才汇聚、企业孵化培育、创新创业服务、产业集群拉动方面有科学的规划、明确的重点、可行的路线,在打造产业创新生态方面具有鲜明特色。
— 6 — (4)基础条件坚实。具有主导产品、品牌产品和规模生产能力,产业链覆盖面较大,资金雄厚且来源稳定;共同体建设自筹资金与省财政补助资金比例不低于 1:1。具有必须的科研办公场所和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平台、孵化器、中试场地、产业园区等条件。具有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和成果转化基地。
(二)体制机制 1. 核心运营机构。共同体必须成立股份制独立法人实体作为核心运营机构,专门负责共同体的决策执行、管理和运营。核心运营机构共建方至少覆盖“政产学研金服用”中的 3 个要素单位,任何一方股份不能超过 49%。成立由金融、企业、技术、市场运作等高级专业管理人才担任 CEO、不少于 5 人的专职管理运营团队,省财政补助资金用于支付 CEO 年薪不超过 60 万元,年绩效奖励不超过 40 万元;建立党的组织,实行组织领导下的法人负责制。
2. 议事决策机构。设立理事会作为共同体议事决策机构。成员单位通常由“政产学研金服用”七要素相关单位、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组成。理事长一般由共同体建设牵头单位负责人担任,理事单位 9 至 13 个,成员单位不少于 30 个。
3. 技术指导机构。成立院士、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等专家组成的 7 人以上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共同体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战略咨询。
— 7 — 4. 不同建设模式。鼓励共同体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组建模式。创新要素各方可采取股份合作制、任务协议制和联盟制等方式参与共同体建设。一是股份合作制。可由多家公司、金融机构围绕项目实施成立独立法人实体,组建股份制公司。二是任务协议制。参与单位签订出资协议、技术参股协议等,依据法律法规和协议建设。三是联盟制。由牵头建设单位发起,通过组建联盟、以联盟管理制度约定会员权力与责任,联合建设。
5. 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制定共同体的管理、运行、保障、资金使用等规章制度,完善管理运行机构,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制定事项决策、机构运转、单位协作、项目合作等方面的操作流程,以制度明确各方职责、约束成员单位。
(1)政策保障机制。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加强支持,协调解决共同体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在土地规划、项目审批、环境评价、平台建设、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服务。
(2)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企业出题、揭榜挂帅、联合攻关、市场评价”的协同创新机制。共同体定期征集和提炼产业关键技术需求、“卡脖子”难题、共性技术问题,并提供相应解决方案,组织要素协同实施。
(3)利益共享机制。建立不同单位、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成果共用共享机制。凡共同体出资项目实施产生的技术成果、专利、论文专著等,共同体均享有相应权利。科研成果在共同体内部成
— 8 — 员之间优先转让、授权,可通过成果作价入股、授权使用、估值销售、利润分成等形式获得收入。共同体设立的研发平台,对成员单位免费开放使用。共同体取得的共同体运营所得利润主要用于机构管理运行和研发创新等。共同体成员单位优先享受共同体投融资等服务。共同体内的企业要优先采用共同体的创新产品。
(4)产业培育机制。建立灵活、形式多样的产业培育机制。鼓励共同体通过独资、出资参股等方式成立科技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鼓励共同体内的行业骨干企业采取“孵化+投资”的模式加快培育在孵企业,通过合作共建、股权融资等方式引进大型企业、高技术企业或产业链必须的特色企业等。支持参与共同体的科研人员通过持有科技成果的形式成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5)人才招引机制。鼓励“柔性”引进,共同体和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共建创新平台、共同实施项目等方式,与所需高层次人才及其科研团队形成“捆绑式”合作关系。鼓励全职引进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引进博士、硕士等高学历研发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为内部成员提供技术服务。
(6)沟通协调机制。共同体牵头单位每年至少向所在地政府汇报一次。共同体理事长单位加强与成员单位密切联系,及时指导成员单位开展工作。共同体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成员大会,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理事会。共同体通过定期开展重大科技
— 9 — 成果推介活动等加强沟通交流。
(7)绩效评价机制。坚持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共同体建立内部绩效评价制度,由运营机构定期对各成员单位进行绩效评价,形成自评报告,根据评价结果调整重大任务、资金使用、成员单位等。
五、筹建步骤 (一)明确主攻产业。
。围绕全省发展规划、“十强产业”布局,结合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基础,聚焦拉动千亿万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科学研判产业及技术发展趋势,选择对创新急需、发展潜力大的特色产业作为主攻产业。
(二)梳理问题和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围绕全产业链、全创新链梳理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难题,并形成问题清单,厘清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技术创新的重大需求。
(三)明确核心任务。按照共同体功能定位和使命目标,针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难题和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结合产业特点和共同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明确细化共同体核心任务、阶段目标、重点工作及实现路径。建设期一般为 3 年。
1. 技术攻关。聚焦产业创新发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难题,组织共同体成员单位,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协同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每年自主组织开展 5 项以上重大技
— 10 — 术攻关,建设期内须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计划任务,解决重大核心技术难题或获得重大科技成果 15 项以上。
2. 成果转化。根据产业和企业需求,共同体将攻关产出或引进的重大科技成果,分配到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进行转化应用。每年至少落地转化重大科技成果 5 项。
3. 企业孵化。发挥共同体建设单位平台和人才优势,在全链条创新和推动重大成果产业化中,实现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上市企业培育。建设期内培育孵化企业 12 个以上。
4. 平台建设。吸引高校、科研院所重大平台资源向共同体集聚,设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联合建设研究院、实验室、孵化器、中试基地、服务联盟等平台。建设期内争取建成或引进 1 个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新建 3 个以上省级创新平台和 5 个以上新型研发机构。
5. 人才引进培养。依托创新平台、围绕每项实施的重大技术攻关项目至少集聚 1 个顶尖人才牵头的人才团队。每年引进国家级、省级高端人才及博士、硕士等创新创业人才 10 名以上。
6. 培育壮大产业。立足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建强优势骨干企业、引进创新型企业、补足短板企业、孵化新兴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上市企业,健全产业链,促进共同体内企业共生发展,形成高技术企业集聚的特色产业园区。
(四)集聚高端要素。按照产业链、创新链发展要求,组织
— 11 — 若干成员单位成立筹建小组,围绕核心任务和产业发展趋势,放大视野格局,通过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引入“产学研金服用”等高端创新要素资源,至少有一个要素是国内或国际一流。
(五)确定主导要素。确定一个或几个主导要素牵头,由主导要素引领团结其他要素融合创新发展。主导要素要实力雄厚,鼓励大型龙头企业作为建设牵头单位。
(六)成立核心运营机构。共同体核心成员单位出资成立股份制、独立法人的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共同体核心运营机构,负责共同体工作的日常运行管理。
(七)设计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制定共同体建设方案,设计共同体决策、管理等组织架构,明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共同体章程、管理运营等各项规章制度。
(八)编制规划。依据建设方案、建设任务书和专家论证意见,制定共同体 3 年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确定共同体发展战略目标,编制具体任务目标、预期绩效等,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明确实现路径,细分任务分工。发展规划经共同体理事会审议、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报省科技厅。
— 12 —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办公室
2021 年 12 月 31 日印发
篇三:山东省委科技创新委员会
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科技部门户网站
www. most. gov. cn
2008 年 04 月 07 日
来源:
科技部 鲁发[2006]4 号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中发[2006]4 号)
、 《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 (国发[2006]6 号)
, 认真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 (国 发[2005]44 号)
和《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鲁政发[2006]17 号)(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
, 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省份, 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特作如下决定。
一、 建设创新型省份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
进入 21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科技进步与创新愈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愈益成为战略选择,科学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愈益成为竞争的焦点。
科学技术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 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动力, 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愈益凸显。
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做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坚决执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以及配套政策, 实施好我省的《规划纲要》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到 2020 年之前, 使我省在全国率先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
2. 建设创新型省份是实践“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在历届省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上, 全省上下按照省委“一二三四五六” 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 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 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连续 4 年增长两个百分点以上, 全省综合创新能力在全国位于前列, 已经具备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基础条件。
同时, 要清醒地看到, 我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 仍存在科技投入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 创新平台建设滞后以及资源、 环境、 人口“瓶颈” 制约等困难和问题。
认真实施国家和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省份. 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创新发展模式、 提高发展质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缓解资源、 环境、 人口制约矛盾;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 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全省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 危机意识、 创新意识, 充分认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以胡锦涛总书记对我省提出的“三个走在前面” 要求为动力, 切实把这一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3. 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 四中、 五中全会精神,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 的新时期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指导方针, 全面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 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 实施高新技术带动、 大企业名牌带动、 知识产权带动; 加快具有山东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实现我省科技综合竞争力位次前移, 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4. 建设创新型省份的主要目标。
到“十一五” 末, 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符合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到 2020 年, 实现“三个显著增强, 一个提前进入” , 即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提前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
“十一五” 期间, 全社会 R&D 投入占 GDP 的比重达到 2%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 15%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 35%,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 55%以上, 发明专利申请达到申请总量的 30%, 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 35%,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额的比重达到 30%, 培植产值过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10 家, 过十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150 家, 过亿元的省级以上农业科技龙头企业 300 家。
到 2020 年, 全社会 R&D 投入占 GDP 的比重达到 2. 5%以上,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 65%以上, 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 30%以下,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 50%以上, 本省区域内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向国外申请专利量均进入全国前 5 位。
全省综合创新能力在全国测评中再前移 1 至 2 位。
5. 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点任务。
全面实施《规划纲要》 , 配套推进人才、 专利、技术标准“三大战略” ; 大幅度提升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能力” ; 积极构建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和创新服务“三个体系” ; 在高新技术自主创新、 建设节约型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高公共安全能力与人口健康水平、 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组织实施 140 个重大科技项目;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素质, 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推动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由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由抓好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
二、 认真实施《规划纲要》 , 加强科技自主创新
6. 认真组织实施《规划纲要》 。
我省制定的《规划纲要》 , 是一个立足省情、放眼未来,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 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奋斗目标, 对我省未来 15 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出全面规划与部署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纲要》 体现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要求, 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具体部署, 必须在建设创新型省份过程中得到全面实施, 在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
7. 实施《规划纲要》 的原则和目标。
坚持六个原则, 即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原则; 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原则; 市场导向,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原则; 以人为本, 优化创新环境原则; 优化资源配置, 推进产学研结合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实施纲要, 实现九个重要目标, 即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活动产出居国内先进水平; 高新技术快速发展, 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强化农业科技优势,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 大力开展节能、 节水、 节材、 节地、 节矿和循环生产, 科技成为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建立起稳固的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 提高高新技术和科技投入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 建立起吸纳科技人才的有效机制和良好环境, 科技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大力创建企业技术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点实验室,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建立起山东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初步建立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 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
8. 实施《规划纲要》 要把握自主创新这条主线。
加强自主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是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核心, 是统领未来科技发展的主线。
要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 突出重点, 在资源与环境、 新能源技术、 农业高新技术、 海洋技术、 社会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 新材料技术与产业发展、 先进制造技术、 综合交叉学科与管理科学等 10 大领域 64 个主攻方向实施科技创新。
围绕国家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努力在若干优势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 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造就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努力提升我省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9.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应用基础研究、 战略高新技术研究和重要公益研究的需要, 集中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
积极探索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的新模式。
鼓励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和企业联合共建公共实验室, 与省外、 国外研究开发机构合作建设
实验室。
集中力量支持海洋、 农作物、 眼科、 心脑血管、 优生优育等 12 个重点实验室建设, 争取若干个实验室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
10. 进一步强化我省农业科技优势,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
围绕解决“三农” 问题, 继续实施良种工程、 农业科技特派员、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信息“村村通” 工程。
以省农科院为依托, 积极争取建设“国家农业科技黄淮海创新中心” , 创新运行机制, 打造黄淮海地区农业科技联盟。
按照“一县一品”或“一县多品” 的要求, 加快县域特色农业科技发展, 加强农业、 林业、 水利、 农机、 畜牧等科技创新, 全面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发挥我省海洋科技的优势, 加快青岛国家海洋科学中心建设, 带动“海上山东” 建设。
加快建设 50 家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重点建设 10 家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
, 纳入省级高新区建设体系, 实行动态管理的新机制, 办成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农业技术辐射源和涉农名牌企业发展基地。
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 建设农业科技强省。
三、 实施高新技术带动、 大企业名牌带动和知识产权带动
11.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带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围绕“三个一批” 、 “七大产业链” 和六大支柱产业, 实施“双百工程” , 重点扶持 100 个企业技术中心,培植 100 个分别居全国前 3 位的重点优势产品, 实施“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水平。
积极培植高新技术企业, 开发高新技术产品,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年增两个百分点以上的目标。
加快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 建设一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加快产业聚集, 带动 30 个欠发达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抓好《山东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的贯彻落实, 推动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
12. 实施大企业名牌带动和农业知名品牌带动。
到“十一五” 末, 争创中国名牌 200 个, 国家质检中心 20 家和一批驰名商标。
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50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350 家, 省级行业技术中心 15 家,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达到 10 家。
努力培育一批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大企业集团, 一批以行业技术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支撑的支柱产业和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依托的知名品牌。
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 培植农业科技龙头企业。通过名牌带动, 推动产业升级, 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
13. 实施知识产权带动。
认真落实《山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5—2010)
》 ,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 培养知识产权人才,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把获取知识产权作为科技项目立项、 科技奖励评审以及重点实验室、 企业技术中心、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重要条件, 大幅增加发明专利的比重。
定期发布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 对列入目录的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制、 专利申
请、 标准制定、 国际贸易和合作等予以重点支持。
全面推广海尔集团公司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经验, 在百家省重点工业企业、 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专利明星企业开展培育和提升知识产权优势的活动, 在中小型工业企业开展创造知识产权和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活动。
省级以上专利明星企业可享受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
逐步建立支柱产业、 重点行业和企业集团知识产权服务终端。
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兴贸工程的实施, 增强贸易支撑力; 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 抢占产业制高点。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建立各主导产业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络和预警机制, 对出口可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发布, 及时为企业投资经营、 对外贸易、 科技经济交流等提供知识产权维权服务。
支持产学研联合研制技术标准, 鼓励推动企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争创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积极推动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的发展, 建设一批创新活力进发、 维权保护有力、 服务体系完善、 效益产业集聚的知识产权强市强县(市、 区)
。
切实保障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权益, 职务技术成果完成单位应对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和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依法给予报酬。
依法保护非职务发明成果完成人的合法权益。
四、 进一步创新科技体制机制, 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
14. 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品牌为目标、 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以制定和实施自主创新的政策为重点,...
篇四:山东省委科技创新委员会
届山东省委常委( 名 单)2012 年 5 月 28 日 下午,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届委员 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
全会选举姜异康当选中共山东省委书记, 姜大明、 王军民当选省委副书记。姜异康、 姜大明、 王军民、 才利民( 满族)
、 孙伟、 王敏、 李法泉、 李群、 高晓兵( 女)
、 孙守刚、 刘从良、 雷建国、 颜世元当选为常委。
姜异康简历
中共山东省委书记,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男 , 汉族, 1953 年 1 月 生, 山东招远人。
1969 年 12 月 参加工作, 1970 年 12 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南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硕士。
先后在部队、 工厂、 机关工作。
1988 年 3 月 起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副局长、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常务副局长、 局长。
1995 年 7 月 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
1997 年 4 月 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中共中 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 、 办公室副主任。
2000 年 10 月 任中共中 央办公厅副主任,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 会委员 、 办公室副主任。
2002 年 10 月 任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 2002年 11 月 兼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校长, 2005 年 5 月 兼任中共重庆市委移民工委书记。
2006 年 6 月 任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 副院长( 正部长级)
。
2008 年 3 月任 中共山东省委委员 、 常委、 书记。
2008 年 6 月 , 国务院免去姜异康的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职务。
2009 年 2 月 , 在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 第十七届中 央委员 , 第十、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
姜大明, 男 , 汉族, 1953 年 3 月 生, 山东荣成人, 1976 年 12 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 年 9 月 参加工作, 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 哲学学士。
1969. 09——1975. 04,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战士、 班长、 副排长、 团政治处新闻报道员 ;
1975. 04——1977. 03,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团政治处书记;
1977. 03——1978. 03, 黑龙江国营锦河农场办公室秘书;
1978. 03——1982. 01, 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生、 党支部副书记;
1982. 01——1984. 06, 共青团中 央组织部干事;
1984. 06——1986. 01, 共青团中 央组织部组织处副处长;
1986. 01——1987. 04, 共青团中 央组织部组织处处长;
1987. 04——1990. 06, 共青团中 央组织部副部长;
1990. 06——1991. 12, 共青团中 央组织部部长;
1991. 12——1993. 05, 共青团中 央常委、 组织部部长;
1993. 05——1998. 02, 共青团中 央书记处书记( 1994. 10—1996. 05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系 技术经济专业在职研究生, 1996. 03—1996. 05 在中 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
1998. 02——1998. 06, 共青团中 央书记处书记、 全国青联副主席;
1998. 07——1998. 08, 山东省委常委;
1998. 08——2000. 12, 山东省委常委、 组织部部长;
2000. 12——2001. 07, 山东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 1998. 09—2001. 07 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在职研究生班政治学专业学习 )
;
2001. 07——2004. 01, 山东省委副书记;
2004. 01——2007. 03, 山东省委副书记兼济南市委书记( 2004. 02 兼市委党校校长)
;
2007. 03——2007. 05, 山东省委副书记;
2007. 05——2007. 06, 山东省委副书记、 省政府党组书记;
2007. 06——2008. 01, 山东省委副书记、 代省长、 省政府党组书记;
2008. 01——, 山东省委副书记、 省长、 省政府党组书记。
中共十五大、 十七大代表;
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 第十七届中央委员 ;
王军民, 男 , 汉族, 1955 年 4 月 生, 山东荣成人, 1972 年 2 月 参加工作,1973 年 12 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毕业, 中央党校研究生文化, 法学硕士。
1972. 02——1975. 00, 山东省烟台轴承厂工人、 统计员 、 团委副书记;
1975. 00——1976. 00, 共青团山东省烟台市( 县级)
委副书记;
1976. 00——1979. 00, 中共山东省烟台 市( 县级)
委宣传部副部长;
1979. 00——1982. 02, 共青团山东省烟台市委副书记、 书记;
1982. 02——1983. 09, 山东省烟台闹钟厂党委书记;
1983. 09——1985. 07, 山东大学干部专修科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学员 ;
1985. 07——1987. 02, 山东省烟台市经委主任、 党组书记;
1987. 02——1989. 05, 中共山东省招远县委书记;
1989. 05——1989. 12, 中共山东省烟台 市委副书记兼市委秘书长;
1989. 12——1992. 08, 中共山东省烟台 市委副书记;
1992. 08——1992. 12, 中共山东省烟台 市委副书记、 常务副市长;
1992. 12——1997. 12, 山东省经委副主任、 党组副书记( 1994. 09—1997. 06在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政治与经济专业研究生班学习 , 获法学硕士学位)
;
1997. 12——2000. 04, 山东省建委主任、 党组书记;
2000. 04——2002. 03, 山东省建设厅厅长、 党组书记;
2002. 03——2002. 06, 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 , 省建设厅厅长、 党组书记( 1999. 09—2002. 07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
;
2002. 06——2003. 06, 山东省副省长、 省政府党组成员 ;
2003. 06——2006. 07, 山东省副省长、 省政府党组成员 兼省红十字会会长;
2006. 07——2007. 03, 山东省副省长、 省政府党组成员 兼省红十字会会长、省计生协会会长;
2007. 03——2007. 06, 山东省副省长、 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兼省红十字会会长、省计生协会会长;
2007. 06——2012 年 05, 中 共山东省委常委、 副省长、 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兼省红十字会会长、 省计生协会会长;
2012 年 5 月 28 日 , 在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上, 王军民当选省委副书记。
才利民, 男 , 满族。
1955 年 1 月 生于河北省宽城满族自 治县双庙沟。
1972年 4 月 参加工作, 1975 年 8 月 入党。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经济统计系毕业, 在职研究生学历, 管理经济学硕士学位。
现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 。
1972. 04——1975. 01, 河北省宽城县电信局、 邮电局工作;
1975. 01——1978. 03, 中共河北省宽城县委党校教员 、 副校长;
1978. 03——1980. 12, 中共河北省宽城县三异井公社党委副书记;
1980. 12——1982. 01, 中共河北省宽城县缸窑沟公社党委书记;
1982. 01——1983. 09, 中共河北省宽城县委常委、 团县委书记;
1983. 09——1984. 04, 共青团河北省承德地委书记;
1984. 04——1988. 07, 共青团河北省委副书记、 党组成员 ( 其间:
1985. 09—1987. 07 在河北师范学院政教系党政干部专修科学习)
;
1988. 07——1991. 03, 中共河北省深泽县委副书记、 县长;
1991. 03——1993. 10, 河北省宗教局副局长、 党组成员 ;
1993. 10——1994. 05, 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副厅长、 党组成员 ;
1994. 05——1995. 04, 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副厅长、 党组副书记 ( 1992. 09—1994. 12 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专业学习 )
;
1995. 04——1996. 07, 中共河北省邯郸市委副书记;
1996. 07——1997. 12, 中共河北省纪委副书记( 1995. 11—1996. 11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经济统计系经济管理研究生课程脱产学习 )
;
1997. 12——1998. 01, 河北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 、 省纪委副书记;
1998. 01——2006. 04, 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 ;
2006. 04——, 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 。
六届省委委员 。
孙伟, 男 , 汉族, 1961 年 12 月 生, 山东蓬莱人, 中 共党员 , 1977 年 12 月参加工作, 北京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区域与城市规划专业毕业, 大学学历。
现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 副省长。
1974 年 09 月 至 1977 年 09 月 , 在浙江省金华市第五中学就读;
1977 年 12 月 至 1979 年 08 月 , 在浙江省金华县多湖公社下张大队插队;
1979 年 09 月 至 1983 年 07 月 , 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经济地理-区域与城市规划专业学习;
1983 年 08 月 至 2004 年 10 月 , 先后在城乡 建设环境保护部、 国务院办公厅、中 央办公厅、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工作, 历任副主任科员 、 主任科员 、 副处长、处长、 副局长、 局长;
2004 年 10 月 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机关党组成员 、 委员 长办公室主任。
2008 年 1 月 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浙江)
。
2011 年 3 月 任中 共山东省委委员 、 常委,
2011 年 3 月 30 日 当 选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王敏, 男 , 汉族, 1956 年 11 月 生, 山东济阳人。
1975 年 11 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4 年 6 月 参加工作, 山东师范大学政治系政治专业毕业, 大学学历,法学学士。
现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 济南市委书记、 市委党校校长。
1974. 06——1975. 12 山东省聊城县曹庄大队下乡 知青、 二小队副队长。
1975. 12——1976. 03 中共山东省聊城县曹庄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1976. 03——1978. 02 中共山东省聊城县朱老庄公社党委委员 、 革委会副主任。
1978. 02——1982. 01 在山东师范大学政治系政治专业学习, 获法学学士学位。
1982. 01——1982. 09 中共山东省委调研室工业处干部。
1982. 09——1984. 02 中共山东省委调研室财贸处干部。
1984. 02——1986. 08 中共山东省委研究室经济处正科级秘书。
1986. 08——1987. 02 中共山东省委研究室经济处副处级秘书。
1987. 02——1988. 11 中共山东省委研究室经济处副处长。
1988. 11——1990. 03 中共山东省委研究室城市经济处副处长( 正处级)
。
1990. 03——1991. 12 中共山东省委研究室综合处处长。
1991. 12——1993. 03 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秘书二室主任。
1993. 03——1995. 08 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副厅级秘书兼秘书二室主任。
1995. 08——1998. 06 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副主任。
1998. 06——1999. 08 中共山东省委副秘书长、 省委办公厅副主任。
1999. 08——2004. 12 中共山东省委副秘书长兼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2004. 12——2005. 01 中共山东省委常委、 省委副秘书长兼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2005. 01——2006. 10 中共山东省委常委、 省委宣传部部长。
2006. 10—— 2012. 01 中共山东省委常委、 省委秘书长。
2012. 01——中 共山东省委常委, 济南市委书记。
2012 年 2 月 14 日 当 选中国共产党济南市第十届委员 会常务委员 会书记。
现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 济南市委书记、 市委党校校长。
李法泉, 男 , 汉族, 1953 年 9 月 生, 山东滨州 人, 1972 年 12 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0 年 8 月 参加工作,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 中 央党校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班法学专业毕业, 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
履历 1970. 08——1975. 08, 天津大港油田井下作业 5 队工人, 任指挥部秘书科秘书。
1975. 08——1980. 08, 天津大港油田井下作业 23 队指导员 、 党支部书记。
1980. 08——1982. 08, 天津大港油田井下指挥部行政办公室副主任。
1982. 08——1983. 09, 中共天津市纪委办公室干事。
1983. 09——1985. 07,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 政治学专业干部专修科学习 。
1985. 07——1988. 08, 中共天津市纪委办公室干事、 主任科员 。
1988. 08——1993. 03, 中共天津市纪委办公室副主任( 其间:
1991. 09—1993. 07 在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经济法专业学习)
。
1993. 03——1993. 05, 中共天津市纪委办公室主任。
1993. 05——1996. 11, 中共天津市纪委常委、 副秘书长、 办公厅主任。
1996. 11——1998. 05, 中共天津市纪委常委、 秘书长( 其间:
1995. 09—1998. 01 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班法学专业学习)
.
1998. 05——2006. 11, 中共天津市纪委副书记。
2006. 11——2011. 2, 中共吉林省委常委、 省纪委书记。
2011. 02—— 至今, 中 共山东省委常委、 省纪委书记。
中 共第十七届中 央纪律检查委员 会委员 。
2011 年 12 月 27 日 , 济南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三十五次会议。
会议补选李法泉为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根据法律规定, 其代表资格报省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 会审查后, 由省人大常委会确认并公告。
李群
男 , 汉族, 1962 年 2 月 出生, 山东文登人,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 工程专业毕业, 在职研究生学历, 管理学博士。
1983 年 7 月 参加工作,1984 年 5 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
学习 简历
1979. 09-1983. 07, 山东大学物理系 磁学专业学生;
1996. 09-1999. 06, 在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班经济学专业学习 ;
2000. 06-2000. 12, 在美国纽海文大学攻读 MPA)
2001. 09, 参加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班在职学习;
任职简历
1983. 07-1986. 05, 山东大学物理系政治辅导员 、 助教;
1986. 05-1987. 10, 山东大学管理科学系 团总支副书记;
1987. 10-1991. 01, 山东大学管理科学系 团总支书记、 讲师;
1991. 01-1991. 12, 山东大学团委副书记;
1991. 12-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