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与生活小论文8篇

时间:2022-11-29 17:2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生数学与生活小论文8篇小学生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数学与生活 一天,我和妈妈去新华书店买书。 正好碰到新华书店搞活动,详情是这样的: 买满50元可换10元的书券,买满100元可换20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数学与生活小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生数学与生活小论文8篇

篇一:小学生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学与生活

  一天, 我和妈妈去新华书店买书。

 正好碰到新华书店搞活动, 详情是这样的:

 买满 50 元可换 10 元的书券, 买满 100 元可换 20 元的书券, 以此类推, 过期作废。(每人只能换一次)

 我和妈妈先来到二楼, 我左看看, 右看看, 看中了几本书, 妈妈算了一下总价是 73 元, 妈妈说:“我们先去二楼看教辅工具, 回头再看这些课外书。” 来到三楼, 我买了《课课通》、 几份练习卷和一本阅读训练, 共 90 元。

 妈妈说:“车轶旻, 你说, 我们是先把这些书买了,换 10 元的券; 还是把两样加起来换 30 元的券, 你不是还要买磁带吗? ”我立刻想了起来:

 如果按第一种方法算, 就可以在 73 元的基础上, 扣去 10 元, 变成 63 元。

 63+90=153 元, 就把磁带的钱算成 40元, 153+40=193 元, 省了 10 元; 如果按第二种方法算, 73+90=163元, 拿到 30 元的券, 40-30=10 元, 买磁带只需 10 元了 163+10=173元, 省了 30 元, 30>10。

 对, 用第二种方法好!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妈妈, 妈妈说:

 “呵呵, 你是个数学小能人, 理财小高手!

 ”

 于是, 妈妈按我的方法付了钱, 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五(4)

 车轶旻

篇二:小学生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探索与实践的结合》

 ---------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

 【关键词】

 书本数学

 生活数学

 探究

 实践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数学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然而,这些先进的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体现的如何?难怪有识之士们呼吁要把先进的理念下嫁给课堂,提出了决战在课堂的口号。作为一名长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一线的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探索与实践的结合》是根据本人自身的经验和教学中学生生活常识的反应所研究的。长期的教学经验使我发现,大部分数学教师还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仍然是被动地接受,比如一个数学公式的教学,教师为了把握课时的需要采用讲授、灌输来让学生掌握。然后在课后的练习中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而不是在实际中探究、发现问题的生活化。灌输式在短时间内感觉效果挺好,但把问题放在时间生活中,学生就不会解决了,学到的知识不会应用于生活。我们常说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那么怎样才能让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让知识服务于生活呢? 一、选题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们的孩子之所以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一个主要的

 原因就是数学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太远了。数学教学中往往是,我们的教师清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要教什么,怎么去教,而学生却不清楚要学什么、怎么学,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连续五年任小学高段数学课程,在课外生活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不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比如如何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学生不会动手去量,怎样把操场分几部分计算?让学生感知课间 10 分钟有多长,怎样估算学校面积、花坛的面积等?但这些问题放在书本上学生就会死记硬背的公式计算出结果。

 所以,创设教学情境要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多动手操作、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如何把问题融入生活?这就是我要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过程 (一)实验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为主,辅以文献资料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提高认识。

 我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学习中 Hands on 探索与实践》《备课上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新课改实用教学策略》等读本,使我深刻的认识到,任何一门学科都服务于生活,我们在教学的过程要贴近生活,设计问题时要围绕生活;备课上课时要注重实践探究;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提问、描述、想象等手段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学习能力。课堂是生活的一个缩写版,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我

 们应遵循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用结合,同时,使学生的素质升华。课堂教学生活化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著名学者叶澜先生语)

 2、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 在课堂教学实际中,我们的数学学习是非常注重通过复习已有知识来引入新知识的,但问题是,这些所谓的已有知识往往都是书本上的那些形式化的数学概念、运算法则、计算公式及由大人们编写的应用题等,使学生学的很抽象,不会应用于生活。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了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没有实验操作,课后学生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得不到问题的实效性。前一段时间我校开展了“苏伊杯数学讲课能手”大赛,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本课时采用了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她课前准备了铅笔、尺子、量角器、纸、手工剪刀等工具;设计了一个三角形的框架,让学生为其镶上玻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只知道三条边的和是不行的,还有每个角的度数,怎样精确角的度数?知道其中的两个叫是否能求出另一个角等等?)这堂课虽然用时很长,但效果极佳,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兴趣;最主要的是学生有了实践的经验,可以把知识应用于生活。

 3、课堂内容生活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圆的认识教学,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有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样的自行车漂亮吗?喜欢吗(不喜欢),为什么(虽然漂亮但踩不动),老师把正方形的车轮换成椭圆形

 的后再问同学们喜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样的自行车在平坦的大路上都会像踩在颠簸不平的路一样。),教师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

 4、三维目标的实现

 所谓的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既: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感情体验;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一种对周围事物、事件的态度的形成;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对周围经济利益、金钱的看法。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成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往往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传统的教学过程则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和创造力的缺失,泯灭了不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等现象的产生。

 5、多媒体的辅助

  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运用电脑平移两个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长的长度也一样,从而达到具体、直观的效果。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是建立在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基础上,在教学时先通过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圆柱多等分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让学生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圆柱的什么? 三、课题成果 1、备课时注重创设实际生活情境

 备课是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备课要做到“四备”(既

 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教材时教师就要注重问题的生活化,尽量把问题创设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感知到我们的问题就在身边,解决问题就是为生活服务的,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备教法和备学法时,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鼓励创新培养能力。

 2、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设置合理有效的教具

 课前准备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要求,选择教材,分析自我和学生,钻研教材,组织教材,发展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法,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在教具、学具的选择上要科学合理,比如,学习长度单位时,1毫米的物体、1 厘米的物体、1 分米的物体、1 米的物体等,要科学合理并多样化,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并通过多样化的物体深刻体会长度单位。

 3、课程内容具有问题性、情境性、活动性。

 (1)问题的产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知识情况。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能揭示矛盾,激起疑惑,推动学生解决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2)

 情境的设置 教育情境的恰当创设,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的认知、情感的体验。

 (3)动手操作 活动是落实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实践。美国教育学家索尔蒂斯曾说:“知识不仅仅是头脑和书本中所包含的东西,而且还包括我们参与社会生活时动手操作

 与行动中所包含的东西。”课程内容的活动展开既是教材呈现的一种形式,又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通过实践活动,符号活动和综合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教学活动中,优秀的教师充满了机智,他们往往会对自己的教学没达到预想的目的而做出即时性的反思,迅速对教学方法做出相应调整。

 四、课题反思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应融进学生生活与经验、课内与课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渗透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真正认识“学生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使学生借助自己的力量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提升他们的思想情感。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学习必须与学生生活相连接。因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触角伸向课前,延伸到课后、校外,使自己生活与经验、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起来。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实现智力的遨游,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示独特的生活体验、抒发真情实感的舞台。

 当然,任何一堂课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为了实现数学的生活化,课堂时常多了合作探究、实地操作、列举说明、分析探讨等,这样在教学时间上可能会把握不好,但是在教学效果上要比灌输式更加具有有效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学习中 Hands on(动手做)的探究 与实践 》 《备课上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

 《新课改实用教学策略》

篇三:小学生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中的数学小论文

 合理利用资源

 发挥最佳效益

 记得是星期六的一天早上,爸爸带我去看望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生活来源主要靠养鸭为生,平时爷爷奶奶就吃住在鸭场,我到了爷爷奶奶处,免不了要看鸭舍,喂鸭子。鸭场沿河沟而建,其余三面是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我向爷爷喂鸭场地为什么不建成正方形而建成长方形,我还对爷爷说,‘我们老师说过,栅栏的长度一样时,围成的正方形面积要比长方形的面积要大,’爷爷笑呵呵地对我讲,‘你说的情况与我们这个喂鸭场地的情况不一样,你看我的这个场地,一面利用水沟围,三面利用栅栏围,不是四面,’接下我天真地说,‘水沟长着呢,为什么不围更长一些呢,那样面积不就更大了吗?’爷爷说,‘这就不一定了,’爷爷说, ‘萍萍呀,听说你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了,今天正好我来考考你,我这个喂鸭场地,三面栅栏共长 40 米,你想想看我们这个喂鸭场的面积最大可以围成多大呢?’

 带着问题,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我采用列举的方法,推想:假设宽 1 米,长是 38 米,面积就是 38 平方米;宽 2米,长是 36 米,面积就是 72 平方米,逐步列举…宽 10 米,长 20 米,面积是200 平方米;再往下逐步推算面积,面积又逐步减少,另外我又列举了其他的数加以证实看看有什么特点,我从中摸索了这样一个规律,象这样利用一边是河沟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比正方形面积大,也不是长越长面积越大,而是长的长度是两条宽的和时面积最大。带着成功的喜悦,我跟爷爷说,‘爷爷呀,你考我的问题,我想了一下,不知道对不对,’爷爷让我讲讲看,我说这个喂鸭场地面积最大是200 平方米。爷爷高兴地说,‘一点都不错,我孙女是好样的。’

  从这个实例中,我感受到,在实际生活中,只有合理地科学地利用资源,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从中我也感受到,数学会给人们带来智慧创造财富,可以说是,生活中处处包含着数学,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

篇四:小学生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为了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为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为了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新课程标准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有效途径。数学来源于生活因而数学教学更应根植于生活的土壤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现在的数学教学中许多的教师还在走老路子为传授新知而讲解例题完全不考虑例题的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否相符合不去考虑学生的生活感受不去挖掘教材中的生活气息为了巩固、提高练习的效果让学生机械、重复的操作以致给学生的思维戴上了“紧箍咒” 完全放弃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而学生呢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丧失了知识的应用价值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练习完全不去考虑数学在生活中的地位不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许多学生就连去逛超市时竟不能自主算出买的东西的总价而依靠收银员即便按错价格也一无所知。呜呼悲哉如此学了数学知识又有何用呢

  那么如何让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去呢

  促使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走进生活就是教师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适当作些变形处理让数学更联系生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素材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抓住“生活细节” 传授新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有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抓住“生活细节” 。

 “生活细节”就是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了购物情境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

 商店里 15 支铅笔 售出 9 支 还剩几支学生通过自己移动铅笔寻求计算方法 15-9就是共有 15 支铅笔 移动 9 支铅笔 还有 6 支没动 则得数为 6 支 有的用破十法 15-10再算 5+1有的拆减数把 9 分成 5 和 4先算 15-5再算 10-4。方法多样人人参与探讨解答的方法。接着我又出示同类问题让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同类问题中去。学生主动研究学习达到了学习与生活知识的结合。

  又如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安排了这样的插曲你们知道我们身上有许多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和脚底长度大约是 11„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罪犯的身高„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产生兴趣教师就有了引导学生来研究“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时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索的精神。

  这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挖掘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二、利用“生活画面” 扩大课堂

  学生的非形式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实践活动使学生直接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 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应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去探索、寻找。

  如学生骑自行车上学时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当两人想要并排骑车时虽然两人踏地转数一样但总有快慢之分或者两人同时并排骑车时总有一人要踏地快一些。通过观察从中学生就会发现以上现象是与自行车的车轮有大小有关就刺激学生去探索其中的奥秘。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研究发现车轮大周长就大反之周长就小。进一步学生

 又会了解到圆周长的大小与直径有关。同样的问题每次从家到学校自行车骑得快时间就短反之时间就长从而引出在路程一定的情况下时间和速度成正比例关系。

  同一生活画面却让学生在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摸索、研究收获了许多实践知识这无异于扩大了课堂的教学规模把数学教学延伸到了具体的生活中推动了学生的实践学习。

  三、演示“生活现象” 解决疑难

  数学的许多概念和法则是在很多实物原型和事例中经抽象和概括而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抽象性。学生往往对抽象的概念、定理、公式产生疑问难以消化理解和掌握。教师就要结合生活现象利用事例展示学生的疑难点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可高效快捷演示许多实物的原型和事例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以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接受知识的规律。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加深对“相遇”概念的理解我设计以下演示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学“相遇问题”这节课 时正好有其他老师听课。上课了我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 “同学们今天有几位老师来听课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教室里响起“哗哗”的掌声气氛活跃极了。我接着说 “同学们刚才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你们知道鼓掌也有学问吗”这一下把全班同学给问住了他们面面相觑不知说什么好我抬起双手掌心相对两掌距离约有肩宽然后双掌缓缓相向运动猛烈碰击发出响声。

 “大家看清楚了吗开始手掌在两地然后同时相向运动在一定的时间里两掌相遇了碰撞后才发出响声 ”我边说边做边板书两地、距离、同时、相向、相遇。

 “大家想知道这里头的学问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

 ”接着板书课题相遇问题。也可配合多媒体技术演示。用课件展示高速公路的画面让学生在情景中找到“相遇、向背”等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又如学生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对于“面、棱、顶点、长、宽、高”的概念易产生混淆教师联系了学生学做菜时的切菜感受让学生自己动手切马铃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逐渐掌握了以上的概念。

  这样教师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更能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四、设计“生活情景” 运用知识

  数学知识应加以运用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也应加以反复练习才能习得。数学知识如能在具体生活情景中加以运用将数学知识与“身边数学”有机结合才能有利于实实在在的巩固知识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过来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在竞争激烈的商品社会处处隐含着数学知识。在“五一”黄金周前我抓住时机为学过的统计知识上了一堂“生活数学练习课” 课题是“好乐多”超市营业额的启示。同一家超市同样的商品价格为什么黄金周前与黄金周期间的营业额会天差地别怎样证明你的观点

  同学们争论的结果大致是客流量与顾客的多少决定着营业额的升降。同学们统计后制作的“好乐多”超市“五一”黄金周前与期间一上午的顾客流量条形统计图与营业额折线统计图证明了学生的观点是正确的。

  又如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后理解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在碰到课桌椅摇晃时就能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特点来修理。

 因此数学知识在实际中运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运用数学意识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

  总之,目的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目标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体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与生活融于一体的境界。

篇五:小学生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 生活与数学, , -- 数学小论文] ] 数学生活小论文三年级

 ?

 篇一 ?

 在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事情都能从一个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小事变成一个个既生动又引人深思的数学问题。我们常做的应用题,就是在生活中取材,再稍加改编而成的题目。这不,我又在做数学题时发 ?

 现了一道趣题:

 在一个游泳池内,有一艘小船,上面有许多石头,现在把石头全部从船里扔到水中,请问,游泳池内的水位会上升、下降,还是不变? ?

 咋一看题目,我便疑惑不解:这道题似乎和数学沾不上一点关系啊!这下该怎么做呢?我不气馁,努力思考,不一会儿便理出了头绪:当石头扔到水中后,船的重量减轻,便会上浮,水位也会下降,但 ?

 石头在水中占了一部分空间,水位又要随之上升。因为这都是同一堆石头,所以上升与下降的幅度也应该一致,水位当然保持不变啦!可爸爸看了,却说是下降,我很不服气,决定与他打个赌。

 可是,用什么来证明我的猜想正确与否呢?这时,抽象的想象就没有真实的操作好了。于是,我便在爸爸的协助下作了一个实验:由于我能力有限,没法从外面搬来一个游泳池,也没法去造一艘小船, ?

 只好把题中的条件按比例缩小了。游泳池变成塑料盆,小船变成肥皂盒,石头则变成了五块橡皮。我先在塑料盆里倒进一些水,再把装着五块橡皮的肥皂盒放入水中,然后用直尺量出水位是 20 厘米。最

 ?

 关键的时刻到了,我把五块橡皮小心翼翼地从肥皂盒中取出,再全部投入水中,最后用直尺量出水位——天哪!竟然只有 18 厘米, ?

 是下降了!我错了!

 虽然事实证明,水位是下降了,但我还是丈二和 ?

 尚——摸不着头脑:这水位怎么会下降呢? ?

 我苦思冥想了好长时间,草稿纸上全是一幅幅演示图,可我还是一筹莫展。我急得团团转,可越急脑子越乱,反而想不出了。就当我即将放弃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数学家陈景润孜孜不倦,夜以继日算 ?

 题目的故事,血液中仿佛充斥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力量,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果然,不出半小时,这道题我终于想通了:当石头在船上时,上升水的重量=石头的重量,而石头的密度比水大,因此同等重 ?

 量的水和石头,水的体积大于石头的体积。当石头被投进水中后,水便下降了石头的重量,而石头在水中要占空间,因此,石头扔进水中后,水上升的体积=石头的体积。而同等体积的水和石头,水的重 ?

 量小于石头的重量。综合以上几点,得到:石头扔下去后,水位下降的重量大于石头的重量,水位上升的重量小于石头的重量,也就是下降的水的重量大于上升的水的重量,于是下降的水的体积便大于 ?

 上升的水的体积,水位当然下降了。就这样,一道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其实,仔细观察,这道题与数学密不可分,其中的体积、重量、密度,都属于数学的范畴之内。你瞧,一个生活中的小事也能变成一

 道数学题,数学是无处不在的,让我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吧!

 篇二 ?

 数学,是我们的主课,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我们离不开数学,我们的生活更离不开数学!

 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趣。有一次,我刚写完数学作业,妈妈就端来一盘儿水蜜桃,我刚要吃,妈妈问我:“子涵,你们是不是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啊?”“嗯,对呀!”我点了点头。“那你算 ?

 一算这个水蜜桃的体积,好吗?”我满口答应。妈妈刚走,我就“开工”了,又是量宽,又是量高……吭哧吭哧地忙活了半天,量不出结果。后来一观察水蜜桃,啊?原来是不规则物体。唉,害得我忙 ?

 活了半天!我苦思冥想,可还是没有想出来。妈妈笑盈盈地走过来,递给我一杯水。我看着杯子想到,玻璃杯?水?哦,我想到了!我一拍桌子,把妈妈吓了一跳。于是我拿来草稿纸,给妈妈边画边讲 ?

 ,“首先要有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玻璃杯,然后算出底面积,倒入水,量出水的高度,再放入水蜜桃,用现在水的高度减去原来水的高度就等于升高的水的高度,最后用底面积乘升高的水的高度就等 ?

 于水蜜桃的体积!”妈妈直夸我聪明!

 它还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一次,妈妈刚干完手里的活儿,我就问妈妈这道题怎么做?这是一道思维题:哥哥和弟弟三年后的年龄之和是 27 岁,弟弟的年龄是哥哥的一半,请问今年哥哥的年龄是多少? ?

 我算出的答案哥哥的年龄是 18 岁,原以为会对,但作业本上却吃了个红叉叉!妈妈首先让我讲自己的思路,“哥哥和弟弟之间的年

 龄之和是 27 岁,弟弟年龄又是哥哥的一半,那么 3 个弟弟的年龄之和就是 ?

 27 岁,弟弟今年就是 27÷3=9(岁),哥哥就是 18 岁啊!”“那题目上说的是 3 年之后的年龄之和啊”,妈妈说。我接着说自己的理由:“他们的年龄之和是不变的啊!”“两个人的年龄差距不变,可是 ?

 年龄之和是不是会变呀,就像你和妈妈,三年后你大了三岁,妈妈是不是也大了三岁呀,我们两个加起来是不是大了?”妈妈耐心的讲到。“对呀,三年后,哥哥和弟弟的年龄之和增加了 6 岁,今年他们 ?

 的年龄之和就是 27——6=21 岁,那么哥哥今年就是 14 岁呀!”我终于算出了正确答案。

 它在我们的生活无处不在。有一次,我和妈妈去游泳馆游泳,妈妈看到游泳池内贴的瓷片后便想考我:“子涵,你能不能算出水池内贴瓷片的面积?”“这还不简单!用(长×宽+长×高+宽×高)×2 不 ?

 就行了”,我不假思索地说。妈妈哈哈大笑:“游泳池上面也贴瓷片?”我连忙改正,“是用长×宽+长×高×2+宽×高×2”。妈妈才会心一笑。

 你瞧,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无处不在!让我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吧!

 篇三 ?

 提到“数学”这两个字,每个人都会想到乏味死板的数学书,没有人会把它和活灵活现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实,我原来也是这样想的。

 ?

 可是当我翻开《奥德赛数学大冒险》这本书时,我竟改变了这种想法。韩国作家安素钉和姜尚均挥动起他们那附有魔力的笔,洋洋洒洒地创作出了这样四本极具吸引力的数学小说。书中,小主人公奥德 ?

 赛带领我们迈进了数学王国的大门。奥德赛虽被无知团的士兵追杀,但他却用自己超人的数学头脑化险为夷。那些在数学课上已经学习过的数学常识,在这本书里却变得那样亲切,让人一看就会忘不掉 ?

 。在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中,那些数学小知识又悄悄走进了我们的脑海里,这些小知识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那全是奥德赛在他的生活中自己探索出来的呀!

 奥德赛虽然没有人教,但他却能从生活中汲取数学的甘露,千万不要说他是有神一样智慧的孩子,这种说法是消极的。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是有数学存在的,就要看他究竟是怎样利用这些宝贵的数学 ?

 资源的。如果无视数学的存在,那他学到的东西终究会比别人少得多的多。

 在这里,我就不得不提起我读到的另外一个小故事了。

 从前,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个特别有钱的人和一个特别没钱的人,这两个人的孩子一个叫汤姆,一个叫杰克。汤姆的爸爸非常有钱,在他三岁时就为他请来了家教教他数学,如果不是在学习时间,汤姆 ?

 连翻一下数学课本都懒得翻。杰克家很穷,他没有钱读书,可是杰克热爱数学,他每天都去请教那些年长的老人一些关于数学的问题。杰克还不满足,他每天都把请教到的数学常识温习一遍又一遍,并

 ?

 且从生活中寻找数学,自己出题自己做,有时他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为村民解除困难。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汤姆每次遇见杰克,都发现自己会的东西杰克都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杰克也会。一 ?

 天,国王的大臣按国王的意思在这个村庄里寻找最聪明的孩子继承王位,富有的汤姆和热爱数学的杰克都去参加了这次考试。考试成绩出来了,杰克理所当然的继承了国王的王位。

 杰克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他热爱数学,没人教,他也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话再说回来,我们大多数同学,对数学虽谈不上热爱,但也不讨厌。如果我们再加把劲,开动自己的脑筋,试着从 ?

 生活中寻找数学,那我们一定能比杰克更聪明。如果我们既在课堂上吸收数学的营养,又在生活中温习数学知识并且探索数学新的奥秘,那么,每回数学考试中独占鳌头的不是自己是谁呀? ?

 其实,奥德赛和杰克一样都是普通人,就因为他们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而变得不普通,如果我们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再运用到生活中,那更是一举两得呀。数学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发现的,再运用回生 ?

 活中,你不觉得这很有趣吗? ?

 无论走到那里,都要记住,数学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密不可分,就是再伟大的数学家,也无法从数学课本上发现新的知识,如果我们做到了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再难的问题也能让我们解决。

篇六:小学生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活化小学数学论文(共 1307 字)

  生活化小学数学论文(共 1307 字)

  一、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辅助教学

 数学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我们不仅要会发现这些数学问题,也要学会借助生活来辅助教学。尤其是对于这些好奇心极强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辅助教学,那么势必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学习起来也会相对的容易。例如在学习“时间单位换算”的时候,教师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结果便是不知其因但知其果,如此的教学方式只会把数学的学习变得更加的枯燥难懂。教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借助手表和日历。如:1 日=24 时、1 时=60 分、1 分=60 秒、1 时=3600 秒,此时教师就可以提问:“同学们,请拿起你们的手表,用手拨一拨来观察一下日、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性的用到手表,但是他们很难有机会和精力去认真仔细的观察,因而课堂上观察“手表”这个课外之物,很容易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一旦亲手尝试,就会轻易的发现日、时、分、秒之间特殊的换算关系。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学生通

 过自己的实践发现和理解了这些知识,就会走出“尽信书”的误区,而这些知识也将会陪伴学生的一生。

 二、让数学回归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也应服务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的实践数学,亲身感悟数学,才能够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小学生具有很强的认知性,一旦成功的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数学便成了能看能用的工具,学习起来必然会生动有趣。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学者问外国学生:“从6 点到 7 点这段时间内,分针和时针各重合几次?”这些外国学生会立即拨动手腕上的手表,亲自实践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同样的问题放到中国学生的身上,学生只会想到查阅课本,套用公式。由此可知,中国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往往停留在课本上,并不能将知识搬到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失去了其最初的目的,取而代之的是盲目的跟从式学习,学生成了学习的工具,实在可悲。因此,在教学中要逐渐的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教师在这其中起着重要的指引和督促作用。比如在学习了长度的测量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测量课本、课桌、走廊等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对长度的大小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再比如在学习了长方体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之后,可以让学生

 去测量文具盒、教室、食堂等物体的体积,这些实践在传统教学中是根本做不到的。另外,学生也要主动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能够巩固加深课堂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让数学真正的服务于生活。数学就是生活中的万花筒,它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同时又不断的折射出生活的倒影。因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把数学的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事例中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如果学生可以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就能认识到数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深莫测,同时也能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从而真正的喜欢上数学。

篇七:小学生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教学要贴近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在《数学课程标准》 中明确指出: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 在小学阶段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 很多与生活有关的教学内容, 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以及一些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 让学生明白数学在生活中产生、 发展, 又运用于生活。

 下面,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在课堂中是如何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 让数学服务生活的。

  一、 数学内容生活化, 引起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 更要能通过数学材料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和创造性都有所发展。

 例如, 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 时, 我课前安排学生到儿童服饰商店记录各种服饰的价格, 在课堂上让学生介绍各种服饰的价格, 然后,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小组中自主合作解决。

 学生提出了 许多问题, 如“一条裙子和一件上衣一共多少元? ”

 · · · · · · 这些问题来自生活, 学生感到可信、 可学、 可用。

 但出现相同数位的数相加满十后, 学生又主动提出:该怎样计算? 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 气氛热烈, 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

 在教学“大数量的估算” 时, 先创设故事情景, 提出“约 1845125524粒米有多重” 这样一个问题。

 接着小组展开讨论, 用什么方法能求出这么多粒大米的重量。

 然后,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

 有的小组用天平称出 1克米的重量, 再数一数有多少粒; 有的则把米放在容器里, 放满后再倒在桌子上数数有几粒, 然后称称这些米的重量· · · · · · 学生探究的方法各

 式各样, 再把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上, 最后用计算器就能求出这些大米的重量了 。

 教师很自然的提出:

 如果一个人浪费一粒粮食, 全国人民要浪费多少粮食? 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 学生很感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的生活中, 真切感受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数学与生活同在。

 二、

 借助生活经验, 学会自主思考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 要注重借助生活经验, 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例如,“小林和他爸爸、 妈妈一起郑州, 商丘到郑州每人车票 17 元, 一共要多少元? ” 我说:“问这干什么? ” 他说:“如果小林很小, 坐车的时候可以不买票。” 还有的同学说:

 “小林还可能买半票。” 还有的同学说:

 “会出现 3 种情况, 小林不买票、 买半票、 买全票。”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 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 是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的体现。

 还有一道题“每千克鸡蛋 7. 2 元, 一筐鸡蛋连筐重 36 千克, 一只筐重 2 千克,买 6 千克鸡蛋共需要多少元? ” 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经验, 不能理解题意,如果教师急于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学生是很难理解的。

 教学中, 我不急于教学生怎样列式解答, 而是要他们做一个工商人员, 看哪一个小贩的做法是合理的。

 场景一:

 一个老奶奶到市场买鸡蛋, 小贩在称鸡蛋时, 连筐都算上了 , 要老奶奶一起付钱。

 场景二:

 另一个老奶奶到市场买鸡蛋,小贩小心的从筐里取出鸡蛋, 拿到秤上称, 只要老奶奶付鸡蛋的钱。

 之后,我要求同学讲哪一个小贩做法是合理的, 同学们都认为第二个小贩做法是合理的, 并说明其中原因。

 这时, 我再讲解例题, 同学们由于有了 实际的经验, 就能正确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正确的理解。

 之后, 我让他们做妈

 妈的帮手, 和妈妈一起买菜, 自己编一些题目, 不进行解答, 同学们兴趣很高, 增强了信心, 培养了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 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 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 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除了 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 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 使学生借用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三、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 如教学过“比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后, 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走出教室, 走进自然, 走向生活。

 实地测量校园中的大树有多高, 如何测量? 有的同学提出爬上树测量, 有的同学说拿绳子, 先用绳子量出树后再量绳子。

 是个办法, 但这些办法非常不安全,怎么办呢? 取来一根长 2 米的竹竿, 笔直地插在操场上, 在阳光的照射下,竹竿的影子出现了, 经测量, 影子正好长 1 米, 影长是竹竿长度的一半,于是测量树影, 就能推出树影也是树高的一半, 这样大树的高度很快就算出来了 。

 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用比写出一个求树高的公式。

 在这种轻松地学习中, 学生初步了 解到“比” 这样抽象的概念。

 学习“圆的认识” 的知识后, 我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这一生活问题做深入探讨,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 学习了 “圆柱、 圆锥” 这一单元后, 引导学生计算沙堆、 小麦堆的体积; 学习了 “百分数的意义” 后, 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百分数材料, 并通过数据对比、 分析, 了 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学习了 “统计图表” 后, 指导学生收集自己家庭收入支出情况, 做出统计图; 学习了 “比例尺” 后, 让学生绘制学校的平面图等等。

 这样的教学安排, 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 返回到生活中, 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 自然满足了 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 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四、 创设生活情景, 突出主体地位。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 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听得到的现实,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 让数学贴近生活, 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 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 时, 先组织学生进行表演, 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的两边, 准备相向而行, 请另一个学生喊口令。

 一声“出发” , 两个学生一定会相遇, 这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人行走的示意图, 让学生了 解什么是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 什么叫相遇。

 然后再让两个学生背对背站好,随着口令走向相反的方向, 直至面壁方停。

 学生很快就知道什么叫相背而行, 什么叫终点的含义。

 这类表演生动真实, 学生仿佛感到这不是在上课,而是处在欢乐的表演中, 他们不知不觉的了 解了 行程问题的概念, 也培养了 学生喜欢数学, 学好数学的情感, 也保证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又如有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9 月份, 圆圆的爸爸每隔三天休息一天,妈妈每隔一天休息一天, 圆圆周六、 周日休息。

 三人要一起去看望圆圆的外公, 选哪些日子比较合适? ” 学生们对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倍感亲切, 因而兴趣大增, 纷纷主动去寻求答案。

 这时我有提议同学们一起玩涂色游戏,把爸爸、 妈妈和圆圆的休息日图上不同的颜色。

 在涂色的过程中, 学生发现一些特殊的日子涂上了 两种颜色或三种颜色,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

 使他们继续去思考和探索。

 通过观察, 学生很快找出原因所在, 这些特殊的日子是他们其中两个人或三个人的共同的休息日。

 看似深奥的道理, 就这样慢慢融入了学生的心中,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总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习兴趣, 使教学能以学生为主, 能为学生的思考、 探索、 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真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

 建设办事处邢庄小学 陈卫磊

篇八:小学生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学小论文 1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身影,超市里,餐厅里,家里,学校里………都离不开数学。我也有几次对数学的亲身经历呢,我挑其中两件事来给大家说一说。

  记得二年级,有一次,我和妈妈逛超市,超市现在正在搞春节打折活动,每件商品的折数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一袋旺旺大礼包,净含量是 628 克,原价 35 元,现在打八折,可是打八折怎么算呢?我问妈妈。妈妈告诉我,打八折就是乘以 0.8,也就是 35*0.8=28(元)。我恍然大悟。我准备把这袋旺旺大礼包买下来,可是,妈妈告诉我,可能后面的旺旺大礼包更便宜,要去后面看看。走着走着,果然,我又看见了卖旺旺大礼包的,净含量是 650 克,原价 40 元,现在也打八折。这下,我犯了愁,净含量不同,原价也不同,哪个划算呢?我又问妈妈。妈妈告诉我 35*0.8=28(元),40*0.8=32(元),一袋是 628 克,现价 28 元,另一袋是 650 克,现价 32 元。用28/628≈0.045,32/650≈0。049,0.049>0.045,所以第二袋划算一点儿,于是,我们买下了第二袋。通过这次购物,我知道了怎样计算打折数,怎样计算哪种物品更划算一些。

  记得四年级,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出去玩,朋友的妈妈给我们俩出了一道题:1~100 报数,每人可以报 1 个数,2 个数,3 个数,谁先报到 100,谁就获胜。话音刚落,我便思考怎样才能获胜,我想:这肯定是一道数学策略问题,不能盲目地去报,里面肯定有数学问题,用 1+3=4,100/4=25,我不能当第一个报的,只能当最后一个报的,她报 X 个数,我就报(4-X)个数,就可以获胜,我抱着疑惑的心理去和她报数,显然,她没有思考获胜的策略,我用我的方法去和她报数,到了最后,我果然报到了100,我获胜了。原来这道数学问题是一道典型的对策问题,需要思考,才能获胜。到了六年级,我也学到了这类知识,只不过,更加难了,通过这次游玩,我喜欢上了对策问题,也更加爱思考,寻找数学中的奥秘。

  数学,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刚刚开始攀登时,感觉很轻松,但我们爬得越高,山峰就变得越陡,让人感到恐惧。这时候,只有真正喜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下去,所以,站在数学的高峰上的人,都是发自内心喜欢数学的,站在峰脚的人是望不到峰顶的。只有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才能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

 数学小论文 2

  我每次做数奥都是拿起一道题拉起来就做,因为我觉得这样做起来很快。可是今天做数奥时,有一道题改变了我的看法,做得快不一定是做得对,主要还是要做对。

  今天,我做了一道题目把我难住了,我苦思冥想了好几个小时都没有想出来,于是我只好乖乖地去看基础提炼,让它来帮我分析。这道题目是这样的:求 3333333333的平方中有多少个奇数数字?分析是这样的:3333333333 的平方就是 3333333333×3333333333,这道乘法算式由于数字太多使计算复杂,我们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化繁为简,也就是把一个因数扩大 3 倍,另一个因数缩小 3 倍,积不变。使题目转化为求9999999999×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08888888889 因此,乘积中有十个奇数数字。这道题,我们还可以位数少的两个数相乘算起,就能发现积中奇数的数字个数。即 3×3=9→积中有 1 个奇数数字。33×33=1089→积中有 2个奇数数字。333×333=110889→积中有 3 个奇数数字。3333×3333=11108889→积中有 4 个奇数数字。……

  从上面试算中,容易发现积是由 1,0,8,9 四个数字组成的,1 和 8 的个数相同,比一个因数中的 3 的个数少 1,0 和 9 各一个,分别在 1 和 8 的后面。积中奇数的数字个数与一个因数中 3 的个数相同,可以推导出原题的积是:11111111108888888889,积中有 10 个奇数数字。

  做了这道题,我知道做数奥不能求快,要求懂它的方法。

 数学小论文 3

  你有遇到过不会做的题目吗?可不今天我就遇到一个题不会了,这个问题是:一个挂钟一天一共敲了多少下?这个钟整点是几时它就敲几下,每半点时只敲一下。这个时钟现在在我们身边很少见,现大家都用上手机、电子时钟,很少见到这能讲话的钟。

  当我遇到这题时,考虑到一天有 24 小时,先写的算式是:整点时敲---1+2+3+4+5+6+7+8+9+10+11+12=78(下);一天整点敲---78*2=156(下),因每天有24 小时,以上才算 12 小时整的敲响数,所以在此要乘 2 才能算出一天所敲响的数;题中所讲每半点敲 1 下,可算出 12*1=12(下)12*2=24(下);一天所敲响----156+24=180(下)

  妈妈见我写的算式后对我说:“不光有这个方法,还有一简单的算法。”于是我开动小脑筋,还是想不出比此更简单的方法,无奈之下我只以能求助妈妈。

  妈妈对我讲简单的方法从这 12 个小小数字中找规律:1、2、3、4、5、6、7、8、9、10、11、12,在此这 12 个数字帮它们找朋友,每两个数字为一组,每组得数一样多。在妈妈的提醒下我想到:这六组朋友:第一组--1+12=13、第二组—2+11=13、第三组—3+10=13……第六组—6+7=13。每 12 个数中有 6 个 13 个,一天整天中还有个 12 时,可列出:(6*13)*2=156(下)①;每半点敲一下,一天中有 24 小时,可得出:24*1=24(下)②。一整天时钟敲多少下,用①+②=156+24=180(下)。

  首次我完成的结果虽然与在妈妈的提醒下完成的结果一样,但是两个的方法后者较简单速度也快。通过这题目,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题时,有最笨拙的方法也有简单的方法,只要你能找到规律,相信自己,一定行!只要你敢于思考、静心对待问题,新的方法总能出现的。

  数学小论文 4

  今天,我遇到两道数学题,并得到了一些窍门。

  第一题:幼儿园买进大小两种毛巾各 40 条,共用 58。8 元。大毛巾比小毛巾的 2倍多 0.12 元。这两种毛巾各多少元?其实,这道题还是较简单的。只要用解方程就行了。先算出大小毛巾的价钱,在计算,不一会,我就做完了。

  乔布斯水果店原来将一批苹果按 100%的利润(即利润是成本的 100%)定价出售,由于定价过高,无人购买。后来不得不按 38%的利润重新定价,这样售出了其中的40%。此时,因害怕剩余水果腐烂变质,不得不再次降价,售出了剩余的全部水果。结果,实际获得的总利润是原定利润的 30.2%,那么第二次降价后的价格是原来定价的 62.5%。第二次降价的利润是:(1.302-40%×1.38-0.6)÷(1-40%)=25%,价格是原定价的(1+25%)÷(1+100%)=62.5%。接着道题要把这批苹果看成 1,价格也看成 1,这批苹果总共分两次卖,第一次卖了 0.4,第二次卖了 0.6。总的利润是 30.2%,总的售出价格就是 1.302,第一次卖了 40%×1.38,1.302-40%×1.38 就是第二次卖出的总货款。再减掉二次的成本 60%,就得到第二次多卖出的钱。利润就是销售价比成本价多出来的钱再除以成本,所以用这个钱除以第二次的成本 1-40%,就等于第二次降价后的利润,这时候需要注意,原来的定价应该是(1+100%),所以用(1+25%)÷(1+100%)相除就等于所要答案。

  某高速公路收费站对于过往车辆收费标准是:大客车 30 元,小客车 15,小轿车10 元。某日通过该收费站的大客车和小客车数量比是 5:6,小客车与小轿车数量比是4:11,收取小轿车通行费比大客车多 210 元。求这天这三种车辆通过的数量。解题思路:先把两个比换算成同样的比例,这样三个之间就可以作比较。小轿车比大轿车多出 210 元,车子的数量比是 33:10,实际上收费比是 3:1,这样形成的差 33×1-10×3=3,210 除以 3 就等于每个配给的量是 70 辆。就是 5:6=10:12,4:11=12:33,30:10=3:1,33×1-10×3=3,210÷3=70(辆);大客车:70×30÷30=70(辆),小客车:70×6÷5=84(辆),小轿车:84×11÷4=231(辆)。

  不要担心题目有多难,无论什么数学题总会有答案的,数学就是这么简单,就要看你逻辑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是否强。希望你们也爱上数学!

  怎样算的又快又准

 海门市刘浩小学

 二(3 3 )刘徐

  元旦,妈妈给我 50 元,让我自己安排。我来到商店买了 5 本本子,每本 1元,又买了一个 5 元钱的玩具,最后我还到超市里买了 QQ 糖,一袋 2 元,我买了 5 袋,妈妈让我算算一共用了多少元。我兴高采烈的对妈妈说:“我刚学会了乘法,这还不容易!”

  1*5=5(元)

  2*5=10(元)

  5+10+5=20(元)

 我算的又快又准吧!

  “ 藏 ” 起来的乘法

 海门市刘浩小学

 二(3 3 )陆光辉

  今天妈妈从超市里买了一些冰激淋,我打开袋子数了数,里面有香草味 3根,奶油味的 5 根,芒果味的 5 根,还有 7 根巧克力味的。妈妈问我:"你能用乘法计算出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冰激凌吗?"我愣住了,相同加数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这里的 4 个数不完全相同,怎么用乘法计算呢?我想了想,用乘法计把必须把这几个数变得一样大,然后再用乘法计算。我反复在心里读着3,5,5,7。读着读着,我眼睛一亮,把 7 拿出 2 给 3,这样 4 个数都变成了 5,就可以用乘法计算,冰激凌一共有 5x4=20(根)。妈妈听了我的方法,夸我真聪明。

  乘法与加法

 海门 市刘浩小学

 二 (3 3 )江炜杰 二年级一开学,沙老师就教会了我们乘法。沙老师说:“乘法和加法其实是一家,比如 4+4+4+4 等于几呢?如果你用加法做,要算四次;如果你用乘法做,只要会背‘四六二十四’的口诀就能算出来。”我似懂非懂地问:“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都能用乘法做呢?”沙老师说:“假如加法中的加数不相同,就不可以用乘法来算了;而假如加数相同的话,就可以用乘法来算。其实,乘法就是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方法。”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和妈妈来到超市。妈妈去买 QQ 糖,一袋是两元钱,一共买了五袋,五袋 QQ 糖一共要付几元钱?我说:“2 乘以 5 等于 10”。妈妈又考考我说说:“6 袋呢?7 袋呢?”我早就胸有成竹,脱口而出:“二六十二,二七十四,这么简单的题目,我早就会啦”!妈妈高兴得合不拢嘴:“看来我的小乖乖还真能学以致用呢,今天我要大大的奖赏你,要什么随便拿!”我听了妈妈的话心里喜滋滋的。我觉得学数学不仅有趣,而且生活中处处用得着!

  我爱算 4 24 点

  海门市刘浩小学二(4 4 )徐可儿

 这学期,我们教完加减乘除法课后,数学老师沙老师教了我们算 24 点,我觉得太神奇、太有趣了。爸爸告诉我算 24 点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扑克牌游戏,1至 10 任何四个不同的数字都能算出 24 点,后来传到美国后,连外国人也都称赞不已。他还说算 24 点的数学游戏,能健脑益智,是一项极为有益的活动。

 于是之后的每天吃过晚饭我总要拉上爸爸和妈妈进行较量一番,来个家庭大比拼,经过反复的训练,外加爸爸妈妈的点拨指导,现在总算悟出一些方法和技巧:

 1、利用 3*8=24、4*6=24、2*12=24 的方法。

 先看四张牌里有没有 3、4、6、8、2,如果有,就把其中一个放在一边,再算其它三个数,得出的答案只要能与放在一边数相结合就可以得出 24 了。

 2、利用加法运算方法。

 例如 15+9=24、18+6=24、14+16=24,可分别把四张牌上的数字凑成加号两边的数。

 3、利用 0 和 1 的运算特征。

 例如 7-7=0,用 4、7、7、6 可组成 4*6+7-7=24;又如 9 除以 9=1, 9、9、5、5 可组成 5*5-9 除以 9=24 有了这些方法作为秘密武器,我算起 24 点来就越来越快了。我觉得 24 点真有趣,同时也感到数学真的很奇妙。我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数学,灵活运用“+、-、*、除”的混合运算,探索出更多的算法,在今后的 24 点游戏中,一定要用的得心应手,当个高手。

  网上购物

 海门市 刘浩小学

 二(4 4 )邵小宝

 星期天,妈妈坐在电脑前上网淘宝。我问妈妈:“要买什么?”妈妈说:“快过年了,我想给你和妹妹各买一双鞋子。”我问:“妈妈,为什么不到商店去买呢?”妈妈说;“我看中的鞋子标价每双 200 元,商店里 8 折出售,就是每双 160 元,你算一下两双多少钱?” 我赶紧计算:“160*2=320(元)。” 妈妈说:“算的不错,那你再计算一下网上 6 折,每双 120 元,两双要多少钱?” 我接着说:“120*2=240(元)。” 妈妈再问:“那你算一下网上买比商店里买便宜多少钱?” 我大声说:“320-240=80(元)” 妈妈说:“你计算还挺快的吗,现在知道我们为什么不到商店里去买了吧?” 我说:“知道了,那什么时候能拿到我们的新鞋子呢?” 妈妈说:“明天中午快递员就会送到家了,你就等着收货吧。”

  算

 年

 龄

 海门市刘浩小学

 二(4 4 )胡家铭

 星期六晚上,吃过晚饭,我和妈妈、奶奶坐在桌子旁边聊天,妈妈摸摸我的脑袋说:“家铭,妈妈给你做个口算,你注意听好了。”我高兴的说:“好吧,你想出什么口算呀?”“现在你年龄多大?” 我立即回答:“8岁,你知道的呀,这也太简单了吧。” “还有呢,妈妈现在35岁,奶奶的年龄是你年龄的三倍加上妈妈的年龄,奶奶年龄是多少?”“你再重复一遍,我没有听清楚。” 于是妈妈又说了一遍,我听完后不停的转着眼睛想着,奶奶多少岁呀,多少岁呀?我心里想着:“8×3=24(岁),24+35=59(岁),所以奶奶是59岁。” 我立即回答:“有了,妈妈,奶奶是59岁,对吗?”妈妈问:“怎么算的呀?” 我就把刚才口算的过程说了一遍.妈妈和奶奶在一旁听着,高兴的直点头。妈妈笑着说:“家铭,真聪明,去玩会吧。”我心里美滋滋的,要知道这可都是数学的功劳呀!我今后会更多的学习数学知识,还要更加努力!

  一共有多少层

 海门市刘浩小学

 二(4 4 )邱江昊

  我们家住在四楼,一层有 20 个台阶。一天,我和妈妈出门散步,妈妈突然问我:“你知道从底楼到我们家一共要爬多少个台阶吗?”我心里想:这还不简单吗?于是我对妈妈说:“20×4=80(个),一共有 80 个台阶嘛!”妈妈笑着说:“你再想想?”我顿时充满了疑惑。

 回到家,我去数台阶,数来数去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