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10篇学校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承,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学校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承, 学校责任重大。作为一所典型的乡 镇农村初中学校, 我认为首先是认清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缺失原因,然后对症采取措施, 加以科学有效的教育, 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 传统文化在教育系统中的缺失造成的价值取向紊乱
在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加强传统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从行为模式、 思想倾向、 心理倾向、 心理素质、 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和行为。
然而如此重要的教育手段却在我们的教育中经常被轻微式忽略。
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过多的依赖家长, 缺乏自立能力, 欠缺劳动习惯; 自私自利, 不太合群, 集体观念淡薄; 花钱大手大脚, 不珍惜劳动成果; 是非观念淡薄的意识。
在任何地方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没有任何民族意识、 集体意识、 国家意识。
这样将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新时代的学生是一批没有自己正确价值取向的人。
这样的人于国、 于社会又有何益处呢?
二、 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1、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挤占传统优秀文化的地位, 市场经济以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作为判断经济效益的标准。
2、 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 使传统文化教育在青少年心目中有越来越严重的淡化趋势。
3、 许多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未能对孩子进行积极的灌输和有效的引导。
4、 尽管造成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很多, 但教育作为基础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 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 很多教师还没有真正地把传统文化作为己任, 甚至自身传统文化的涵养就很缺乏, 因此,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学生施加较大的影响。
三、 如何再次将传统文化与教育契合
1、 人文素质教育。
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先割除重理轻文或者只学、 只考、 只闻读书声的办学理念。
将人文素质这个全方位的大课程融入到教育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文素养精髓, 全面掌握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 爱家、 道德、 伦理、 尊老爱幼……一系列对塑造人文素质的重要思想。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培植扶正驱邪, 扬善惩恶的风气, 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成为具有高度思想道德修养、 科学文化水平、 民主法制观念、 敬业和奉献精神等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2、 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孝敬父母、 宽以待人、 富有同情心、 帮助有困难的人等, 我认为当今小学生应加强仁爱教育、 礼貌教育、 善心教育, 这是立不容缓的。
(1)
仁爱教育。
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道德教育史上张良曾因桥下为老叟拾鞋而得兵书,孔融曾因让梨而流芳千古, 这些故事所蕴含的尊老爱幼、 俭良谦让的美德, 却在当今某些“小皇帝”的身上淡化了、 失落了。
如何让学生们再次学会中国传统美德, 这就是学校仁爱教育的重要课题, 我们可以通过“感恩教育”、 “知荣明耻”教育, 或在班会、 集会上讲述尊老爱幼的典型来带动大家。
(2)
礼貌教育。
不少独生子女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品行, 同学之间不懂得温和谦让, 缺乏谦恭友爱。
为此我们要从学生们的礼貌问题着手。
开展礼仪讲座、 比赛、 表演,
让学生们在学校的大课堂中学会基本的礼貌, 养成同学友爱、 尊师重道, 经常使用“谢谢”“对不起”“请”等字眼的习惯。
(3)
善心教育。
现代中国独生子女家庭中, 孩子成为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 受着周围家人的加倍呵护, 沐浴着全家人的温暖。
但是这却带来了不少学生占有欲较强, 缺乏同情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 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和快乐, 甚至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因此, 我们学校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善于体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以避免做出有损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的事情, 让孩子从小接受体贴别人、 关怀别人、 理解别人的教育, 让学生们真正意义上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尊重”“友爱”的意义。
弹指一挥间, 人生近四十, 美好的青春年华即将一去不复返, 而我却是一事无成。
于是我就在想难道人的一辈子就这么不明不白的过吗? 教书十七年来, 真是有点越来越迷茫, 不知忙于什么? 有时竟然不知道怎么教学生, 特别是在多年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上。
想想长此以往也不是个事儿, 看看身边的教师们, 每天为教书育人的琐事忙的不亦乐乎, 整天盯着学生的学习, 从来没有考虑自己的学习, 真是达到了”忘我“的无私境界。
好多教师整年也不看一本书, 很难想象, 一个自己从来不看书的人, 怎么能引导别人读书、 读好书呢。
想想自己也和所有教师一样, 不看书, 不写作, 不思考, 完全成了教书的机器。
真是有点危险。
于是,在堆满灰尘的书柜里去寻找, 看看有没有可以让自己读的书籍, 从中挑出几本, 先读《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一本五年前参加中学校长培训时, 培训机构所发的好多本书中的一本。原要求学员自己回家自学, 不意一放就是五年。
那就抓紧时间读书吧, 快快的充实自己吧, 是自己能有更好的能力去工作, 去完成人生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所有世界各国中最丰富的, 最连贯的。
因为中国不仅是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存留下来、 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
所以作为中国人, 作为中国的教师, 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我必须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并尽己所能的将其传扬。
本书共分五章, 分别是:
绪论, 中国传统伦理取向与德育,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教学,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体育, 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与美育,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从德、 智、 体、 美的教育方面, 结合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进行分析。
内容非常详实, 几乎涵盖所有中国的各学派的理论, 当然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基点的。
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离开儒家, 将什么也不是了。
同时, 由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良莠不齐, 要求我们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去除其中的糟粕。
有选择的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
中国的考试文化与郧西一中的办学方向
中国考试制度历史悠久。
中国的科举考试, 自隋文帝开始, 延续了 1300 余年, 一直没有被其它制度替代, 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它存在的“合理性”。
因为科举制度是维护儒家意识形态和皇权正统地位的重要手段。
同时, 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精英选拔机制, 开辟了一个平等竞争向上流动的社会通道。
再加上“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金榜题名的刺激,对当时知识分子极具诱惑力。科举考试制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形象, 也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和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美国学者顾立雅
认为, 科举制是继“四大发明”之后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曾评价说:
“凡法虽美, 经久必弊。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当西方有了小学、 中学、大学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有了数学、 物理、 化学等比较齐全的学科, 如果中国还沿用八股取士, 整天“子曰诗云”, 如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因此, 废科举、 兴学校就成了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现在, 虽然科举制度早已废止, 但考试选才因其具有的开放性、 客观公正性、普遍的可操作性, 仍在继续沿用。
重视考试是中国教育的一大传统, 也是一大特色。
金榜题名, 是千古俊才的梦想; 就读名校, 是莘莘学子的心愿。
在今天的中国, 高考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一考定终身有其局限性,但到目前为止, 人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比考试更公平更便捷的人才选拔方式。
再加上受文化背景、 用人机制、 就业形势的影响和制约, 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高考强化了它的功利色彩。
对此, 郧西一中如何应对? 我们要关注考试, 研究考试, 但不唯考试。
我们的教育, 不是培养“考生”, 而是培养“学生”; 不是把课堂变为按工艺流程进行人才生产的梦工厂, 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个特色鲜明的鲜活的人来造就, 我们的办学方向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第一, 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有两个:
一个是棍棒教育, 一个是强行灌输。
它是长期以来封建专制主义在教育上的一个反映。
应试教育压抑了学生的精神, 泯灭了学生的个性, 禁锢了学生的大脑, 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性。
应试教育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学生麻木、 呆板、 消极、 厌学, 学生把学校看成是牢狱, 把上学看成是服刑, 一说放学如同大赦, 高兴得不得了。
应试教育破坏了学生的学习生态, 破坏了学生学习的自然结构。
而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解放学生, 即把学生从被束缚、 被压抑的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探索精神,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积极地探究, 生动活泼地发展, 充分实现其主体地位, 解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思考, 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会做, 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观察, 解放他们的嘴巴让他们表达, 当学生真正被解放出来的时候, 就会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调动出极大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第二,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学生知识的学习、 能力的培养和品德的陶冶, 也主要是在课堂教学,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 实现“低耗时, 高效益, 轻负担, 高质量”,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才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做到:
动手做、 动耳听、 动嘴说、 动眼看、 动口议、 动脑思、 动情读。
然而, 很多学校在课外对学生进行特长培养, 有的让学生到农村去参加社会实践也有的组织学生搞文艺演出, 建立各类兴趣小组等等。
总之, 把课堂之外的东西统统说成是素质教育, 这些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可能会有一些作用, 但是它没有抓住素质教育最本质的东西, 离开了课堂教学谈素质教育是舍本取末。
第三, 素质教育和升学率不矛盾。
素质教育搞好了, 不仅不会影响升学率, 反而会大幅度提高升学率。
采取加重学生负担、 强行灌输应试练习的做法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考试成绩, 但这些做法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压迫之上的, 学生处于被动、 屈从的地位, 无法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靠应试教育提高升学率是极其有限的, 应试教育只能把升学率提到一个有限的高度, 再提高就上不去了, 后边的任务要靠素质教育去完成, 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
思考之二:
中国的人文精神与郧西一中的办学理念
中国 5000 年兴衰更替的发展史, 形成了其特有的注重“修身养性”、 讲求“经世济国”、 倡导“博学笃行”、 崇尚“人文理性”的文化内质。
中国的人文精神, 正是植根于这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中。
“兼爱”、 “和合”的理念, “先忧后乐”、 “兼容并包”的思想,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的精神, 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也是广大知识分子的一种人文情怀。
1、 正德厚生
中国古代文献《尚书》 提出的“正德厚生”, 在今天看来就是一种“人本”思想, 一种关注民生、 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郧西一中对这一理念的传承, 要具体表现在对人的尊重上。
既尊重那些志同道合者, 弘扬团队协作精神, 也尊重那些孤独的思考者, 提倡兼容并包; 既尊重那些虚心好学、 谨言慎行的人, 也宽容那些学术上的狂妄者, 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人。
尊重人,就是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
我们对教师的要求要科学适度, 有指标, 但不压指标;有比较, 但不盲目攀比; 有紧迫感, 但不浮躁。
这样使得教师在郧西一中工作既有紧迫感,也有安全感, 更有成就感。
2、 敬业乐群
“敬业乐群”语出《礼记•学而》, 指的是一种敬业精神和群体意识。
郧西一中传承这种人文精神, 具体做法就是要致力营造一种和谐环境和干事创业的氛围。
像许多学校一样, 郧西一中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 习惯不同, 脾气不同, 性格不同。
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 那就是潜心打造郧西一中的教育品牌。
我们把这种工作环境比作“拔河赛”和“接力赛”。
“拔河赛”反映了她具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赞扬了她的团队协作精神; “接力赛”概括了她百年来薪火传承、生生不息的发展规律。
“拔河赛”和“接力赛”所折射出的郧西一中人的时空观是郧西一中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郧西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但郧西一中教师队伍稳定, 特别是近几年孔雀并未东南飞,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人文关怀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 遵规守则
中国先哲孔子讲到的“从心所欲, 不逾矩”, 是指一种思想和言行融合的道德境界。
遵守道德规范并不是勉强而为之, 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学校管理, 既要尊重人、 关心人, 又要建章立制, 确立行为规范。
管理, 既具有柔性的一面, 又具有刚性的一面。
教职员工的淡泊之志、 敬业之心、 爱生之德从哪里来? 除了自身素质以外, 既要靠优良校风熏陶, 人文关怀激发, 又要靠制度来维护, 来保障。
在商品交换原则无处不在的今天, 横流的物欲完全可能冲破思想道德的防线, 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
要使学校教风越来越正, 学风越来越浓, 校风越来越纯, ...
篇二:学校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19 年北海市中小学校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 方案为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关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 号)的精神,切实加强我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我市教育实际,就全市中小学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增强爱国情感、强化国家认同,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大力推进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目标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推动全市中小学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中小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健全的人格和文明的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使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力得到明显提升,全面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打造学校德育工作品牌,实现中小学“一校一特色”“一校一精品”的目标。
(一)小学低年级
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二)小学中高年级
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能够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开展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三)初中阶段
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味;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曲)、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
情感和思想;积极参加武术、踢毽子等传统体育运动,享受运动健康之美;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四)高中阶段
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
三、 活动安排
(一)加强研究阐释挖掘工作。充分发挥丰厚文化资源优势,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释挖掘工作,深入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以坚定文化自信为核心,阐发北海历史文化精髓,大力弘扬北海精神。挖掘传承疍家文化、海上丝绸之路、南珠之乡等地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革命传统文化传承,建设革命文物资源数据库。可编纂《北海故事》《文化遗产志》等,全面准确反映北海特色优秀传统文化。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旅游文体局、市文联 (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各环节各领域。加强课程建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表,全面落实地方必修课程,加强校本课程开发,重视学科渗透,切实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组织研学旅行,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继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中华武术进校园”“书法进校园”等活动,开展艺术表演与艺术教学,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丰富拓展校园文化,通过校刊校报、广播站、校园网站、
微信、微博等载体,在中小学宣传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注重面向教师队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建立和培养专业化职业化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旅游文体局、市文联 (三)加大文艺创作工作。深入挖掘北海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强化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青少年题材等文艺创作,展示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教育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项目,鼓励各类以一带一路、珠还合浦、丸一药房故事等包括童谣、舞蹈、民间手工艺制作等典型元素的精品创作,推出一大批弘扬中国精神、彰显北海地域风范、富有北海地域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推动戏曲传承发展,加强对以越剧为代表的地方剧种传承发展。深入实施“传统体育进校园”,探索建设学校中华传统体育基地,以武术、中国跤、中国象棋、围棋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抓手,鼓励各学校将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运动会、大课间活动。全面提升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开展“书法进校园”活动。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创作,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微广播剧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艺评论,倡导中华美学精神,推动美学、美德、美文相结合。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旅游文体局、市文联
(四)加大宣传教育和引导力度。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上传播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传播作用,推进传统展陈认知功能向深层次文化教育功能的转变。各单位、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北海历史文化使者评选活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强化红色文化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烈士陵园等作用,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体现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列为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旅游文体局、市文联 (五)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紧密结合时代精神,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阵地作用;要坚持积极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潜移默化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融合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1. 课程建设
各学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结合自身实际编写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并将此教材作为各校德育教材的核心部分,教材内容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教育为重点,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合理制定教材内容。小学每学期不少于 12 课时,中学每学期不少于 14 课时,可结合文化主题教育、道德教育、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等进行学习。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结合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分年级、成序列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课程要体现主流价值观点,注意反映优秀军事传统文化,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教材的开发,切实保证课程质量,让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同时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趣味性和实用性,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规范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2. 学科渗透
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作用,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内容,学校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本学科中蕴涵传统文化因素,进一步强化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内容要求。
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许可,适当拓展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导。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恰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本学科教学工作之中,自觉承担起价值引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的职责。
3. 活动引领
(1)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 中小学校要利用地方与学校课程、晨会、班队会等,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向学生系统地灌输传统美德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宣讲传统美德的故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和道德模范事迹等,使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爱国爱乡、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立志勤学、求索攻坚的意志品质;养成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律己宽人的道德行为。同时,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研究性学习,认真挖掘各学科中蕴涵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科教学实现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的和谐统一。
(2)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各中小学校要立足课程,有选择地诵读国学经典,确保诵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举办中小学生书写活动、诗词大会,中国节庆日诵读活动等,打造一批“最美读书声”等校园诵读品牌。使诵读活动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扎根学校。幼儿园和小学 1-2 年级以《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为主;小学 3-4 年级以《声律启蒙》《千字文》《朱子家训》等为主;小学 5-6 年级以《孟子》《学记》《增广贤文》《孝经》(节选)《论语》(节选)等为主;中学以《论语》《大学》《孟子》及经典古诗文等为主 同时,鼓励师生共诵、亲子共读,使诵读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3)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 组织中小学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结合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课程内容,阅读中国古典文学、民族文化、历史典故、神话寓言等经典读物,通过课堂学习和晨会、班队会、综合实践等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大家谈、主题演讲、读书征文、故事汇,组织观看优秀影视作品等,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理解和认同。重点开展“我讲传统美德故事”“小小传承人”“我的家风故事”读书征文“小小百家讲坛”“寻访红色足迹”“墨香书法绘画展示”以及“英雄在我心中”等系列教育活动。
(4)主题活动 以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教育、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展示活动。开展“戏曲进校园”“书画进校园”“传统体育进校园”“民族舞蹈、音乐进校园”活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儿童文化艺术修养。如邀请文艺团体和非遗传承人(篆刻剪纸等)走进校园,开展艺术表演与艺术教学活动。
(5)社团活动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围绕学习、研究、宣传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例如组织成立...
篇三:学校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 打造书香校园, 巩固提高我校素质教育成果, 决定在我校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一、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努力践行“文化、 文明、 和谐” 为主题, 通过开展进校园活动, 充分发挥儒家文化曾子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作用, 拓展儒家文化曾子文化在社会的影响, 确立现代的教育理念, 坚持育人为本, 立德树人,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
按照教育现代化要求, 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 坚持科学态度, 努力改进和拓宽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 吸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学典立德, 修身育人, 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品牌。
(一)
近期目标(2014年至2016年)。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要因地制宜, 循序渐进。
用三年时间, 达到以下教育效果。
1、 2014年。
全面铺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初步形成学习氛围, 师生掌握一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增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和道德情操。
2、 2015年。
各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走上常态化轨道,
教师的素质有明显的提高, 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3、 2016年。
学校师生对学习和承传优秀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有丰富的情感体验, 自尊仁爱, 诚实守信。
(二)
中长期目标(2017年至2020年)。
让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健全的人格, 提高文明素质,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 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 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 受益终生, 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三、 学习内容与途径 (一)
学习内容:
以《中华传统文化》 读本为学习内容体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
各年级课程设置如下:
一年级学习《三字经》, 二年级学习《千字文》, 三年级学习《孝经》, 四年级学习《大学》, 五年级学习《中庸》, 六年级学习《论语》。
(二)
教育途径: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结合专题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 确保教学效果。
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 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课时安排为每周1节。
2、 主题活动。
根据自身实际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书画比赛、 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 传统文化专题晚会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寓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3、 社会实践。
充分结合教学工作, 并利用寒暑假、 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有利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了解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四、 工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领导小组, 主要领导任组长, 分管领导任副组长, 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明确责任, 做到有教师、 有教材、 有课时、 有经费, 并将该项工作列入年度考核内容。
(二)
制订实施方案。
落实任课教师和课程安排, 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 增强实效性, 强化测评工作。
(三)
加强师资培训。
采取校本培训、“请进来、 走出去”、 加强交流, 不断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师资水平。
让教师自觉养成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提高自身素养, 从而影响和带动学生。
(四)
营造社会氛围。
积极争取宣传共同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合力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中心小学
2014. 4
篇四:学校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中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文档仅供参考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活动方案
晨光中学
5 5 月
文档仅供参考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长春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方案》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美德,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 根据教育局相关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此活动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优秀传统美德为重点,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二、 组织领导
组
长:
王立军
副组长:
魏金生
组
员:
王振斌、赵凤雷、张智伟、王立霞、刘春玲、王阔、
王檬、潘阳、王羊
三、活动 安排
文档仅供参考 (一)
教材选定
选用四大名著、《三字经》、《弟子规》等能够传承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作为活动教材供学生阅读,并经过背名篇、说名著、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方式展示阅读成果。
(二)
开展征文活动
以“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为主题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教育征文活动。力争做到主题响亮,全员参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
学生与家长互动
1 1 、 开展“与家长共读一本文化书”活动。各班要充分发挥家长。
的作用,使其成为学校读书活动的支持者、宣传者、参与者和建设者。
2 2 、认真地做好读书笔记, 经常交流读
书心得,每位学生要坚持写好读书笔记。各班间周要召开一次“班级读书会”,组织学生展示、汇报自己近期的阅读收获 ,争做“优秀传统文化班级” 。
3 3 、精心策划形式多样的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重视学生读书成果的积累。每学期开展一次传统文化开放日活动,向家长向社会展示学生读书成果,教科室要精心收集、整理和保管好各种资料。
4 4 、 积极倡导家长言传身教,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四)
展播校训
文档仅供参考 依托“校训是什么”专题片展播, 传承传统文化精 粹,培育诚信厚德品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充分利用学校 图书馆 ,经过挖掘、整理和研究学校的校史、学科史、人物史等,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明确校训“ 文明、和谐、进取、创新 ”的深刻内涵。
(五 )
庆祝建党 5 95 周年讲故事、演讲比赛
在“七一” 建党节 、建军节、国庆节期间 引导广大师生缅怀先烈,积极挖掘节日中的德育元素, 了解党和祖国的发展史, 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知识、故事的普及教育。
举办 一次以“缅怀先烈
放飞理想”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评选出“优秀传统文化小先锋”。
。
不断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她人的情感。
培育学生民族感情,激发民族 自豪感。
(六 )
开展“写家信
晒家规
助成长”活动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各班 在开学初 开展“写家信
晒家规
助成长”活动, 评选出“优秀传统文化家庭”, 传承家风家训的好故事,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树立家庭文明新风尚 。
四、活动评价与奖励
学校每学期 要进行一次 “优秀传统文化小先锋”、 “ 优秀传统文化家庭 ”、
“优秀传统文化班级” 的评比活动,并给予表彰奖励。
五、活动 安排
5 5 月 ----
0 10 月
第一阶段(5 5 月)为发动、准备阶段。
文档仅供参考 主要任务是:
选定教材、制定方案, 优化校园环境,利用各 种机。
会、各个平台向全校师生、学生家长发出倡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第二阶段(
6 6 月 —0 10 月 )为重点实施阶段。
主要任务是:完善校园传统。
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1 1 、开展以“传承中华文化
。
共筑精神家园”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2 2 、开好班级读书会。(间周一次,要有记载)
3 3 、 举办一次传统文化开放日活动 、一次 校训展播 、 一次以“缅怀先烈,放飞理想”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4 4 、 开展“写家信
晒家规
助成长”活动
第三阶段(0 10 月 )为总结、评估阶段。
主要任务是:开展相关展示、评比、表彰和总结 活动。
5 5 月 月 9 9 日
篇五:学校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小 学 加 强 传 统 文 化 教 育 的 几 点 建 议前言在西式学校创办以来的一百余年,从学校模式、办学方针、课本编排、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等,中国教育从形式到内容实际走的都是逐步西化的路子,而对中国数千年来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却是采取了几乎全面否定的态度。在今天回过头来看,中小学生在现行学制下学到了各门学科的知识,却在心理健康、出入孝悌、基本礼仪、生活百科、知书达理、学会感恩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形成严重的“跛脚”现状。这些现象的出现,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与总结。在此,笔者试结合古人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些例子提些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
目录
0 1客观看待死记硬背
客观看待死记硬背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就是“死记硬背”,了无机趣,戕害儿童。但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如鲁迅等人,在反思幼时的教育时,都称这些背诵的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实古人的教育并不完全是一窍不通情况下的死记硬背,蒙童读物如“上大人,孔乙己”等,有着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次第,与今天的小学一年级教材“上中下,人口手”等相差无几;而且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神童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都是用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语句,教给孩子语言、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知识,以及儒家伦理和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仅12个字,就把儒家“性善说”及为什么要学习的道理讲清楚了;然后讲为学之方、父母之责、幼童基本礼仪;接着讲天地四时、仁义礼智、人情好恶、孝悌忠信等;再讲经学常典、千年历史、勤学故事、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等。《千字文》不仅是蒙学课本,而且还在古代起到了记数的作用,故无论识不识字,老幼妇孺皆知。蒙学读物背诵熟识,过了初步的文字关,接着读“四书”“五经”等,就会自然接缝,领会理解,融会贯通。
0 2咬定一部经典读懂读透
咬定一部经典读懂读透今天的中小学教育,课程按学科分类,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学生在课本学习以外,接触到许多的课外读物及网络、报刊、电视等,他们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头脑灵动,青春四溢,这是古人所无法比拟的。但这些知识的学习并不深入,或浅尝辄止,或了无实践,或一知半解,或似是而非。笔者曾经针对北京市高中生做过调查问卷,问学生完整地读过几部长篇经典或小说,结果有不少学生没有认真读完过一部,这令人感到非常震惊。我们知道无论古今中外,文坛名流、英雄豪杰,大多饱读诗书,但对他们起绝对影响作用的书籍,往往就是一两部书。如司马迁编《资治通鉴》,模仿借鉴《左传》;归有光之文风笔法,则从《史记》而来;陆法言编《切韵》的缘起,是他记住了20年前刘臻等人在他家宴享闲聊时谈韵学的几句话;近人曾韵乾在音韵学上成就突出,他说自己只不过是读懂了陆法言的《〈切韵〉序》,甚至只是序文中的一句话。由此可见,书不在多读,而在是否读懂读透,读到内化为自家的东西,能够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运用,才算是学到了家。
0 3增加日常礼仪与规范教育的内容
增加日常礼仪与规范教育的内容在今天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情况下,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孩子都是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长大的,除了课堂内外的书本学习外,很少有其他方面的尝试与实践,更谈不上经历生活的艰辛与困顿。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到街道打扫卫生,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等活动,也都流于形式,产生不了多大作用。因此,普遍给人们的印象是孩子缺乏基本的礼仪和生活常识,坐无坐相,站无站相,不懂礼貌,目无长者,不会体谅他人,心中只有自我。而古代幼教中,从咿呀学语开始,就严格进行“幼仪”的教育,即走路说话、吃饭穿衣、端茶倒水、收拾屋子、出入应对等最基本的礼仪与规范,如《弟子规》中所述:“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等。过去我们只是一味批判,认为这是封建残余思想对儿童的毒害。实际上这些蒙学读物,是古人长期总结与摸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读书识字课本与教育理念,无非是教孩子待人接物的最基本常礼而已。在日本中小学及家中,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进行出门要告别、归家打招呼、过马路遵守红绿灯规则、在饭桌坐姿整饬等教育,反复演练,直到孩子牢记于心,只要在马路口亮了红灯,无论有无人车都坚守等绿灯,实际这已经和道德礼仪无关,某种程度上是根植于心,形成条件反射,认为这是天经地义应该做到的事情罢了。
0 4重视乡土意识与家国情怀的培植
重视乡土意识与家国情怀的培植中国古人有着“安土重迁”的固有观念,长期以来我们批判与讽刺这种意识,认为是小农经济下产生的落后观念。但在今天却发展到“过犹不及”的程度,即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孩子们往往不喜欢自己的故土,乡村孩子艳羡城市,城市孩子仰望外国,甚至厌恶鄙弃自己的故土,恨不得远走高飞,恐惟避之不及,这反映出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乡土意识与乡土文化教育的严重缺失。笔者出生在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那时看不到电视,也没有现在的孩子这样丰富的课外读物。但记得在小时候,常常听长辈们讲当地流传的英雄人物的故事,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使人深受鼓舞。家乡风景秀丽,自然和怡,每个村庄,每个山名,都有着既美丽奇特又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有的浪漫,有的悲伤,这些都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无形中就会受到熏陶,产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的自豪感。
感谢聆听
篇六:学校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资料仅供参考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华强学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通州区《关于在中小学生进一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八号文件,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整合调动各种教育资源,扎扎实实开展中华民族文化和优良传统教育,使广大学生经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领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璀璨夺目的智慧结晶、异彩纷呈的文明积淀,从而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成为具有时代风貌 的炎黄子孙。
二、基本原则 主题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 (一)、坚持贴近生活原则。主题教育活动要与学校生活,特别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学会生活; (二)、坚持继承创新原则。主题教育活动既要体现继承、发扬中。
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要求,又要体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要求。
(三)、坚持实践体验原则。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环节,帮助学生。
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达到在实践中认知,在实践中养成的目的。
(四)、坚持整合性原则。将学校教育、社会教 育、家庭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形成立体化教育结构。
资料仅供参考 (五)、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三、主要内容 (一)、以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教育主线。
1 、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⑴要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
英勇斗争,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利用一年的时间在学 生中有计划的开展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学、议、改”活动。经过“学”能够帮助我们回顾历史,了解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坚定我们的信念,鼓舞我们的斗志;经过“议”能够找出我们的不足;经过“改”能够使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爱国主义行为。
⑶适时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阅读爱国主义书籍,学唱爱国主义歌曲,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社会调查,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
⑷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要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教育, 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从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小事抓起,引导学生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
2 、深入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
资料仅供参考 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当今社会是否需要艰苦奋斗”的专题讨论活动,消除那些只要享受,不讲奋斗的错误思想,经过讨论形成共识,使学生懂得奋斗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⑵举办“我和父母话童年”活动,经过今昔对比,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吃苦的精神。
⑶举办“学习苦与乐”、“吃苦与成才”、“成功者的启示”等主题班会,让学生懂得苦与乐,吃苦与成才的辩证关系。
⑷指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杜绝生活上肓目攀比的现象。提倡穿校服,另外在加强正面引导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学生手机、随身听、手持游戏机入校问题。
⑸有意识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习中、在体育锻炼中、在劳动。
中、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体验苦,感受苦。
(二)、以弘扬传统美德为基石。把仁、义、礼、智、信。作为教。
育重点,把传统美德教育与人格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四、途径及方式 (一)营造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 1 、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传扬民族精神。每逢历史重大事件的纪念日,如:九 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五四运动、伟人、名人诞辰日等等,利用这些事件,不失时机地宣传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 、利用每月一版的校园橱窗,宣传传统文化。学校的校园橱窗每月更换一次,经过网络下载等方式,有计划的宣传中华民族的灿烂
资料仅供参考 文化,如:中国古代的创造家、哲学家、文学家、诗人;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航天精神等。
3 、在教学楼内设计校园文化墙,展示传统文化。在教学楼的楼道墙壁上布置固定的宣传板,宣传中华传统美德、主题是民族精神。让中国古代仁人之士的事迹和名言,像一股股涓涓细流,融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4 、班级文化建设。构建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是基础。为了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温馨教室创立指导意见》,并将“温馨教室”创立活动纳入班级常规管理评估,每个学期,学校要围绕“温馨教室创立”开展观摩评比活动,而且评出先进集体予以。
表彰。让每间教室,都弥散着浓浓的书香气息,传统文化气息。
(二)、让班队会成为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班会是学校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专用课时。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很重视发挥班会的教育功能。
1 、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纳入每各学月的班会计划中。
2、 、 注重对班会的过程管理。制定检查制度,加强对班会的过程检查、教案检查,保证班会质量。
3 、组织观摩,相互交流,不断提高质量。
4 、发现典型,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围绕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将继续完善班会资料库建设,在网络上共享,为班主任提供充分的班会资源,班会样式也日趋丰富。
(三)、挖掘传统节日的积极元素,开展中华文化教育。
资料仅供参考 认真挖掘" 端午节" 、“清明节”、“中秋节”、“国庆节”、“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教育元素,让每一个学生能从传统节日中获取中华文化有益的营养。
(四)、创新活动方式,突出教育亮点。
1 、要丰富活动形式。各地要以活动为载体,经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踊跃参与,大胆实践,积极体验。
2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学科教学中“仁、义、礼、智、信”主题教育内容的渗透,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 仁、义、礼、信" 元素,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学校要优化" 仁、义、礼、智、信" 主题教育活动的工作环境,完善主。
题教育评比专栏,坚持日检查、周公布、月评比、学期总评的制度。
3 、要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要经过" 仁、义、礼、智、信" 主题 教育的实践,进一步密切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积极争取家庭和社会的帮助,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和谐教育体系。
(四)、课题引领,理论导航。把" 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互动开践 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 作为着力研究的课题,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
五、工作措施 (一)、广泛宣传,制定方案。
认真研究部署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主题教育活
资料仅供参考 动的工作,经过召开动员会、座谈会,利用校园网、广播站、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发动,大张旗鼓地宣传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动员全体师生积极 参与,共同推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主抓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将这项工作作为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工作落到实处,要围绕主题活动开展必要的研究与探讨,把这项活动纳入地方课程建设和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
(三)、抓好队伍建设。
教师既是主题活动的推动者,更是活动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教师要学为示范、行为示范、以身示范,引领学生共同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文化;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首先要做到,有诺必践,有言必信,有行必果,让教师的高尚品行、人格魅力和诚信作风取信于学生、家长和社会。
篇七:学校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屯镇黄坡小学 开设《古诗文诵读》 课程的实施方案2010. 9
姜屯镇黄坡小学关于开设 《传统文化》 课程的实施方案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 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 它博大精深, 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 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民族精神, 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了 解历史名 人、 名 胜古迹、 科技发明、 艺术创造( 如建筑、 绘画、 书法、 戏曲)
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 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 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 信心和自 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保障课程的正常实施, 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 课程目 标 ( 一)
、 总目 标 1. 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 初步感悟、 了 解传统文化的精神、 审美理想、 审美情趣等, 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 增强民族自 信心和自 豪感。
2.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不断提高自 己的文化品位, 不断丰富自 己的精神世界。
3. 初步了 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自 觉拓展学习视野, 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4. 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 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5. 学习传统文明礼仪, 提高个人修养。
6.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培养合作意识。
( 二)
、 阶段目 标 第一学段( 1 至 2 年级)
1. 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 40 首( 篇或段)
, 能大体了 解其意思。
2. 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诵读等活动, 能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 了 解中华传统节日 、 民俗风情, 培养自 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4. 初步了 解绘画、 书法、 建筑等艺术形式, 提高自 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5. 了 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名 人、 名 胜古迹等, 能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参加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6. 逐步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7. 了 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 生活中讲文明, 讲礼貌。
8. 能自 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初步具有诚实守信、 关心他人的意识。
第二学段( 3 至 6 年级)
1. 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 120 首( 篇或段)
, 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
2. 能够尝试表达自 己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3. 继续了 解绘画、 书法、 建筑等艺术, 进一步提高自 己的审美情趣。
4. 初步了 解古代戏曲、 对联、 谜语等民族文化。
5. 了 解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文化名 人、 文化名 胜、 重大的科技发明等,并能熟练诵读相关作品。
6. 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 能够与同学合作, 尝试进行文化名 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等活动。
7. 对传统文化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8. 学习传统文明礼仪, 规范自 己的言行。
9. 通过传统文化学习, 不断增强民族自 信心和民族自 豪感。
二、
实施建议 ( 一)
、 教学建议 根据传统文化课程的特点, 建议由语文教师兼任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
传统文化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正确把握本课程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努力提高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实效。
1.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 主学习情境,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 己的学习方式, 引 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 重视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通过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通过活动性学习, 使学生在诵读、 感悟、 讨论、 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 如诗歌朗诵、 书法比赛、 艺术节等, 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参观游览文化古迹、 寻访历史文化名 人、 参与传统节日 活动等, 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
4. 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组织学习活动, 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从小养成喜欢读书、 认真书写、 勤于思考、 踊跃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5. 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 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体现教学要求的层次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循序渐进, 得以发展提高, 不可盲目 拔高教学要求。
6. 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学习经典重在积累感悟。
通过品味经典之韵、 感受志士之魂、 领略山水之美、 参与艺术之乐, 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获得文化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力求以情动人、 以情启智、 以情养德, 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7.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初步的鉴别意识 传统文化因历史的局限, 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现代价值观念的内容。
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辨别和鉴赏能力,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具有初步的鉴别意识。
8.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 己的文化素养, 提高自 己的教学能力 传统文化是一门新课程, 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与研究, 不断丰富自 己的专业知识, 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自 己的教学能力。
9. 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 要建立开放的课程资源网络, 充分利用农村、 社区等本地文化教育资源,并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 选择不同的教育活动方式和类型, 对学生进行教育。
10. 注意处理好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既有自 己的独特性, 又与其他课程有一定的联系, 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 应注意与语文、 品德等学科的教学或校内外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 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 二)
、 评价建议 本课程对学生的评价要贯彻激励性为主的原则, 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1. 把握评价的目 的 传统文化课程要以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为评价目 的, 突出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从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2. 重视激励性评价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 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及时表扬, 及时鼓励,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发展的动力。
3. 重视过程性评价 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 态度和情绪, 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体验; 关注学生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的拓展; 关注学生把握和内化传统文化精神、 形成自 己的价值追求和人格内涵的过程。
4. 评价主体多元化 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 相互评价, 甚至可以请学生家长参与评价, 使评价成为学校、 教师、学生、 同学、 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5. 评价内容多元化 对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评价, 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要求, 也要关注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 关注学生学习中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还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 评价尺度多样化 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的学生, 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 要考虑到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 城乡 文化差异、 思维个性差异等因素, 考虑学生的不同起点, 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010.9
篇八:学校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篇 誗 德育天地中国领导人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要想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从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起。
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创新,在小学教育阶段就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根本上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得到普遍认同、重振生命力,并在未来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都取决于对小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发展要起步于小学教育阶段,反之,也可能因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而断绝甚至消亡。
回顾中国历史,很多人认为历史上的文化危机是受外族入侵等因素的影响,其实不然,真正的根源在于理念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实践上对于少儿传统文化教育的漠视。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扩大,尤其是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很多小学生因为缺乏独立健全的思维方式和辨别能力,对外来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且盲目追捧,他们吃西餐、穿洋服、过西方节日、看国外动漫……而传统的饮食、服饰、节日、礼俗、技艺、历史文化等民族文化,却日渐偏离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轨迹。
为了让民族文化血脉得以延续,让中华民族辉煌文化持续发扬光大,必须在小学教育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积极而恰当地改变当下这种岌岌可危的局面。那么,在小学教育阶段,应该如何对小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呢?1.提高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和施教能力,在各学科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所有教师的职责所在。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在自己所在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把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渗透其中。
同时,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弘扬正能量,追求真善美,帮助学生塑造优秀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2.钻研语文教材,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经过严格把关、 精心选择的,其语言优美走心、意境绵长悠远,蕴意丰富感人,有体现道德礼仪的,有体现诚实守信的,还有体现关爱互助的……透过语文教材,我们能够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因此,教师可以在语文课的授课中着重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例如,教师在教授语文课文《伯牙绝弦》时,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以此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广泛搜集古人关于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名言警句,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引申类似的有趣故事让学生课后阅读。
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时,为学生播放《高山流水》等古典音乐,让学生在体会古典音乐的无穷魅力的同时,也能感知到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影响力,以此鼓励学生承担起传承中国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给小学生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深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可利用假期积极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例如:通过组织建立兴趣小组、专题讲座、经典诵读、艺术展览、文化节等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小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文史馆、名胜古迹等文化圣地,拓展小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空间;通过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内、校际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交流活动。4.家校共育,共同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对小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例如,可以通过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讲座,指引家长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教育观。
同时,还可以组织开展各种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及公益性活动,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家庭在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作为小学教师承担着传承文化、播散文明、培育后代的重任,我们要勇敢地承担起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每一个小学生的血液里和精神里,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让中华文明照亮世界大地。参考文献:[1]张欣.对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125-126.[2]黄承斌.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J].东方企业文化,2010(15):160-161.[3]方中雄.从国家文化战略格局出发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中小学管理,2017(8):31-34.誗编辑 郝全玲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马书微(吉林省农安县高家店镇中心小学,吉林 长春)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下,我国小学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还不够重视,大部分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较为薄弱,因此,必须在小学教育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结合当今社会现状和教育现状,对在小学教育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给予了几点可行性建议,以供广大小学教育从业者参考学习。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小学教育;文化自信;文化教育238 - - 万方数据
篇九:学校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
源远流长、精深厚重、高明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共识,传承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伦理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立足校本、立足课程、立足教材,积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充分汲取精神营养,使传统精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追求高尚的道德素养。
二、活动目标
1、充分挖掘、梳理国家基础型课程的教育元素,有机融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常态课程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悠久璀璨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理想和思想品质。
3、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法,引导学生以宽广的胸怀和文化视野,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奠定和谐的人生基础。
三、基本原则
与课程教育相结合;与德育教育研发相结合;与日常行为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四、具体实施
1、课程推动,普及传统文化教育
树立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整体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陶冶情操为一炉,使教育主体化,多功能化。我们立足教材,立足课堂,在实践中,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与国家基础型课程中发展目标整合起来,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积累的文化成果,有效地渗透到日常的学科教学中。在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内涵以及内在教育价值,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科 “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品德与社会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对各年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和习俗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识,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使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科学与技术
结合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现代技术的发展,了解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了解我国科学家事迹,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尚人格,传承弘扬、开拓创新中华传统精神。
语文
在传授语文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对各年级学生开展古诗文、书法、历史人文、风俗民情、传统节日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热爱中华语言文字,熟悉亲近经典,提高师生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和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音乐
通过听、唱、演及各种音乐拓展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与感情、了解华夏优秀文化之伟大和丰富,增加学生在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端正学生的审美情趣,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让民族情感在心中生根。
体育与健身
通过了解中华民族在体育与健身方面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传统中华体育项目活动中,培养
合作、竞争、进取的品质。
美术
通过欣赏、了解、体验感悟各种美术传统表现手法和创作形式,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美术的认知与情感、了解华夏优秀文化精髓的同时增加学生在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内涵,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化认同感,从小学习多元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2、活动辐射,构建校园文化品牌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更需要我们学生去学习,去实践,去体悟。少先队工作以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工作重点,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兼容并蓄,和而不同”融入到我们的校园文化、特色活动、社会实践中,通过身心合一的体验式活动,进行德性培养、智慧开启、性格塑造、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每学期作为常规活动开展节庆、仪式等教育活动,学生们在各类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提高规则意识,提升礼仪素养,。
以下是我校部分节庆教育分年段开展活动要求(含活动目标):
节日 学习主题 主要活动 活动目标 春节 爆竹声声迎新年
1.
制作贺卡,编写贺年短信。
2.
自创祝福春联,举办对联鉴赏活动。
尊敬长辈,学习拜年礼仪。
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
1.做低碳元宵灯笼,DIY 窗花。
2.“中华小当家,传统我接棒”创意福字秀赏。
学会在活动中安静、有序。提升环保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清明 祭奠烈士慰英灵
1. 举行祭扫烈士墓活动。
2. “英雄故事”演讲比赛
感受革命前辈的爱国精神,了解、遵守扫墓、参观的规范仪式。
端午 悠悠粽叶香
浓浓民族情
1. 搜集端午诗词,举行“端午故事会”
2. 举行“端午申遗”方案设计研讨会。
学习与人合作交流礼仪。
中秋 团团圆圆话中秋
1.举行“吃月饼、话月亮、写短信、评短信”活动。
2.以“团团圆圆品幸福”为主题,开展中秋诗文赏析与创作。
感恩亲情,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重阳 长幼有序贵在敬 采访爷爷奶奶,了解爷爷奶奶的日常生活、兴趣爱好及老人的情感需要,记录写成采访稿。
感受中华民族尊老爱老传统,学习相关礼仪。
学雷锋日 温暖的奉献
“小岗位 乐奉献”红领巾学雷锋活动
引导队员做好中队小岗位,开展温暖的奉献感恩行动。
国际妇女节 妈妈,您辛苦了!
“小鬼当家”——了解妈妈(奶奶、外婆)的生日、爱好,为她们做一件家务。
培养学生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以及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植树节 我是环保小当家
1.
DIY 节能金点子大比拼
2.
小小发明进社区
参与绿色环保行动,提高保护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小公民意识。
教师节 心桥传诵师生情
1.
七彩卡片表心意
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
2.
谢师恩,绘心意
风尚,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感恩教师。
国庆节 历史星空祖国魂
“祖国发展我成长”朗诵比赛
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元旦 岁末盘点共迎新
“微善重心出发”爱心义卖活动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团队合作的意识。
3、社团助力,提升师生人文素养
学校拓展课程与少先队创造俱乐部社团教材中,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挖掘传统绘画、音乐、舞蹈背后传达出的育人理念,让学生在音乐课程中感受民歌韵味,触摸民乐脉搏;在美术课程中了解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和雕塑艺术的特点,感受国画中笔墨飞舞的艺术神韵;在陶土制作中认识美、理解美,发挥想象空间,在有与无之间寻找一种玄妙的平衡与和谐。在武术课程中,体会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一招一式中感受天、地、人融会贯通的气概。
同时,育人先育师,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增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要求每一位教师深入挖掘各学科教学内容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通过各类实践、交流活动,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新理念指导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探索学科课程标准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点,真正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
4、明德笃行,完善落实行规教育
为了宏扬传统美德,内化学生行规养成,将学生的规则教育与传统文化中做人的素养结合起来。发挥学校传统、优化育人途径、不断探索创新,形成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核心要素和教育目标。旨在挖掘学生行为背后的内在动力,营造一种伙伴之间的和谐关系,鼓励学生按照行规礼仪的要求去互相感染彼此,学会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懂得仁爱、谦和礼让,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
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 教育点 活动名称 爱国 1、学会爱的表达
2、爱自己、班级、家庭、社会
1、传统礼仪“微话题”
2、“爱的抱抱”摄影展
友善 1、关爱自己与他人
2、乐于分享
1、微笑执勤岗
2、红手印的关怀
文明 1、举止礼仪规范
2、追求真、善、美
1、文明劝导队
2、礼仪故事会
和谐 1、团结合作
2、不用暴力解决问题
1、人物秀秀场
2、中队微型讨论会
诚实 1、愿意说真话
2、遵守承诺
1、国旗下“百家讲坛”
2、文化学堂开讲啦
责任 1、忠于自己小岗位
2、愿意服务他人
1、校园环保行动令
2、小岗位大责任
正义 1、人人平等
2、维护规则
1、“识博之旅”——传统工艺欣赏会
2、“实践中创新 体验中成长”科技展
自由 1、快乐阳光
2、敢于表达、争取
1、“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书画大赛
2、“舞动梦想 欢乐校园”传统民族艺术秀
3、“文化润心 德行养志”传统文化德育展示
五、活动反思
1、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是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
教师自身首先要加强学习,务必做到知识全面,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时真正做到目标明确、手段得当、有理有据的良性循环。虽然中华文化层次丰富,涉及面十分广泛,我们感到教师自身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总体上的把握。同时,系统的学习能够很好的明确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点。
其次,教师自身要加强对学科课程的二次学习和理解。由于课程标准中只是提出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许多学科在具体教学中并未要求纳入。因此对于很多教师而言,特别是课堂上如何在合适的知识点、什么时机引入传统文化点显得十分重要。
2、切合学生实际是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活动形式要切合学生实际。无论在授课方式、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都要赋予学生喜爱的当今元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尽量使其显形化。把文化点作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以点带面,让学生全面理解并融入到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中。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赋予传统文化的现代理念,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润物细无声”中开展教育,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十:学校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中心学校关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 实 施 方 案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落实《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关于“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 的精神和要求, 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传统和美德,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昆明市《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通知》 和石林县教育局的要求, 结合我校工作的实际, 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 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 为主线, 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 以养成教育为途径, 以德育活动为载体, 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 自豪感,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 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 良好的风范、 高雅的情趣、 坚韧的意志、 顽强的的追求, 逐步形成“明理厚德” 的德育体系。
二、 目标 1、 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学生一生优美的人格奠定基础; 通过社会反馈, 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 学生明确知道应做一个怎样的社会人;
2、 培养和造就一批师德高尚, 教学风格独特, 具有人文素养的名教师;
3、 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 使学校在办学思想、 学科教学、 学校管理、 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 途径与方法 1、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全面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活动;
2、 以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 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如:
利用广播、 板报、 墙报、 手抄报等进行传统文化、 思想的宣传, 通过各种节日、 纪念日进行教育, 通过观看录像片、 主题班队会、 读书教育活动、 演讲比赛、 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3、 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
各年级侧重一种诵读活动, 二年级开展游戏中诵读活动, 诱导学生课间在跳绳、 跳橡皮筋、 踢毽子、跳房子、 丢手绢等游戏中, 一边做游戏一边背经典。
建议年级学科组每学期举办一次小型的游戏中诵读观摩活动。
三年级举办经典诵读故事会, 讲传统经典故事, 也可讲名家诵读经典和小伙伴们诵读经典的故事。
每学期举办年级经典故事会不得少于一次, 不仅要做好故事会的记录, 还要将故事会的材料存档。
四、 五年级表演经典课本剧, 指导学生从经典读本中选择合适的内容编写课本剧, 并在班级表演。
建议年级学科组每学期举办一次经典课本剧汇演。
六年级指导学生撰写诵读笔记, 组织学生召开诵读心得交流会。
每学期, 每班平均每人撰写诵读笔记不得少于 10 篇, 每班召开诵读心得交流会不得少于一次,要有会议记录。
建议年级学科组每学期举办一次诵读笔记展。
4、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参观、 调查、 访问等形式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检验。
四、 保障措施 (一)、 经费投入 各学校注意采购一些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图书、 光盘等文字与影像作品, 供教师、 学生借阅、 使用, 在公用经费的分配、 使用方面, 对于学校开展的各项社团活动、 实践活动、 经典诵读、 表演活动等给予必要的支持, 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二)、 队伍建设 1、 通过开展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培训、 骨干教师专
题研修等多种形式, 强化任课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力;
2、 与其他先进学校交流学习, 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感性认识, 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
(三)
评价考核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抓手, 将日常教学中融入国学教育纳入学校量化管理体系, 常抓不懈, 并加强督导检查, 适时开展交流表彰活动, 推动活动持续深入开展。
石林中心学校 二 0 一四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