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部门科技信息化总结8篇应急部门科技信息化总结 应急管理局02020年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 1.感知网络需求应急管理感知网络包括生产安全感知、自然灾害感知、城市安全感知和应急处置现场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应急部门科技信息化总结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应急部门科技信息化总结
管理局 0 2020 年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1. 感知网络需求 应急管理感知网络包括生产安全感知、自然灾害感知、城市安全感知和应急处置现场感知,为省厅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管理大数据分析应用提供数据来源。感知网络建设需求包括:实现森林火险火情、地质、水旱、气象等自然灾害领域已有感知数据汇集到省厅节点;新建或改造升级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企业生产安全感知网络,实现接入企业的相关感知数据汇聚到省厅节点;各市县试点建设的感知网络前端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完成数据采集和数据汇聚至市县节点。
2. 应急通信网络需求
湖北省应急通信网络由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无线通信网、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内网、互联网及局域网组成。同时,接入消防救援、地震、森林消防、自然资源、气象、交通、公安等单位存量通信网络资源,依托国家一体化信息网络工程,实现“全面融合、全程贯通、随遇接入、按需服务”,为全省应急管理提供统一高效的通信保障。为完善应急通信网络的建设,本次需要完善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无线通信网、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内网、互联网及局域网的建设。
3. 应急指挥信息化与通信保障能力建设需求
为加强灾害事故现场音视频采集和应急通信保障,确保关键时刻应急装备拿得出、用得上、起作用,各市、县按照任务书要求,立足服务实战,研究不同灾害事故场景下的装备需求,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岗位配置、装配先进适用装备并
健全训练考核制度,为灾害事故救援提供保障。需要建立以动中通卫星车、卫星便携站、卫星电话等设备为主体的卫星通信体系;建立以 4G 图传、高清布控球、无人机等设备为主体的立体侦查图传体系;建立以同频自组网基站、LTE 一体化基站等设备为主体的无线通信体系;建立以指挥信息网、互联网、政务网为主体的有线通信体系;建立以指挥视频、视频会议、卫星图传、4G 单兵图传为主体的“扁平化”、“可视化”管理、指挥体系;建立主要以公网电话、4G 图传、指挥视频等设备为主体的汇报体系。实现发生灾害事故能组成通信网络,保障前后方通信畅通,为各级领导和指挥员提供音视频通信和灾害现场全局态势等辅助决策信息支持。
4. 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需求
以空天地感知、融合通信、知识图谱等技术为支撑,突出应急信息全面汇聚、快速展现、上传下达、协同会商、专题研判、指挥调度和辅助决策等支撑能力,建立反应灵敏、协同联动、高效调度、科学决策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实现全市应急救援智能化、扁平化和一体化指挥作战。需要建设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的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指挥系统。
5. 运维保障建设需求
为保障应急管理工作能稳定高效的长期运行,需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体系,组建专业的运维队伍,部署运维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制度和运维反应机制,实现覆盖应急管理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应用服务等不同层级的运维管理体系,完善运维管理能力。
6. 应急通信网络体系建设需求
应急管理通信网络迫切需要构建现代化通信骨干网络,提升高速传送、灵活调度和智能适配能力,升级各级部门宽带网络,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提高业务承载能力和应用服务水平,利用多种多制式网络支撑业务工作开展,建设完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启动第五代移动通信(5G)应用,全面向互联网协议第 6 版(IPv6)演进升级,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增强接入服务能力,推动空间与地面设施互联互通,提高低时延、高通量的传输能力,设施共建,提升统一电子政务网络支撑能力,推进电子政务内网政府系统建设任务落实。
建成集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无线通信网、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及局域网组成的通信骨干网络。同时,接入消防救援、地震、森林消防、自然资源、气象、交通、公安等单位存量通信网络资源,依托国家一体化信息网络工程,实现“全面融合、全程贯通、随遇接入、按需服务”,为全市应急管理提供统一高效的通信保障。
6.1. 指挥信息网
根据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建设“天地一体、全域覆盖、全面融合、全程贯通”的应急通信网,建立统一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基础性承载网络,建成满足如下要求的指挥信息网:
面向指挥决策部门、应急救援部门的特定用户,建成能承载应急指挥救援、大数据分析、视频会商系统、监测预警等关键应用的承载性网络。基于 IPv6 的网络系统,支持 IPv4 共网运行,具有高可靠、高稳定、高安全、全覆盖,能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安全互联。总体网络架构图如下:
纵向能覆盖市、区两级网络,预留乡镇接口资源,市级节点接入湖北应急管理厅指挥骨干网;横向应覆盖消防指挥网、地震局、应急救援队等平行单位;网络架构为双线路、双节点设备组网,各平行单位通过安全管理区接入网络,保障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纵向网络带宽应满足如下要求:区级节点到市级节点的链路带宽≥50Mbps;横向网络带宽要求:市级平行单位到市级节点的链路带宽≥50Mbps,区级平行单位及乡/镇单位接入到区级节点的链路带宽≥10Mbps。
根据本次项目建设初衷并结合 XX 市实际情况,从指挥网建设、网络网安和运维等方面对系统功能需求进行详细阐述:
1 1. . 网络建设需求
网络性能需求分析
指挥信息网具有高带宽、低时延的网络特性,应结合 XX 市实际业务情况,满足如下主要性能指标:
可利用率不低于 99.99% 本地链路延时≤10ms 封包成功率≥99.999% 抖动≤2ms 平均修复时间 4 小时,本地接入线路可用率 99.99% 链路通道 ES(误码秒数)≤6 个/2 小时,链路通道 SES(严重误码秒数)≤6 个/2 小时 通过标准化网络协议支持各业务部门及直属单位的网络接入,构建相应的安全保障及运行维护体系,形成一体化的指挥信息网络,满足各级应急管理单位应急指挥救援、决策支持等不同优先等级的业务承载需求 2. 网络容量需求
应结合 XX 市实际业务情况,同时结合湖北省应急管理厅下发的《指挥信息网地方建设任务书》中“主要技术指标”的相关要求,进行网络设备容量估算和设备选型。
3. 网络可靠性需求
指挥信息网作为指挥信息网的基础通道,结合市局关于指挥信息网“高可靠、高稳定” 要求,指挥信息网的可靠性要求极高,本次建设需要满足电信级可靠性的建设要求,从设备层、链路层、端到端等角度进行考虑设计。需要达到以下
设计要求:
网络设备的可用性达到 99.999% 网络的可用性达到 99.999% 故障保护倒换时间:骨干网推荐链路保护小于 50ms(达到 SDH 要求)
网络设备的关键部件冗余,接口板件支持热插拔 节点采用双节点冗余备份 链路采用双归属链路 4. 新技术融合需求
2017 年 11 月 26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行动计划旨在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促进互联网演进升级和健康创新发展。同时,结合应急管理部《指挥信息网地方建设任务书》中关于 IPv6 的建设要求,本次部署的指挥信息网需要支持 IPv6 演进。
5. 机房 环境需求
运行环境快速建设、功能齐全、灵活扩展、方便管理的需求,建设一套稳定的设备运行环境,整合了供配电、制冷、监控、机柜、布线等多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各系统采用标准化设计,既相互独立又密切配合,能够全方位的满足区县现场运行环境需求。
6. 运维需求
搭建一套服务化、自动化、虚拟化和智能化的运维管理平台,完成自动化、智能化的运维管理能力,包括自动化场景编排能力、海量自动化任务的调度执行
能力、操作系统和虚拟化平台自动化部署能力、应用系统的批量部署能力、系统账号的批量管理能力、故障自愈能力、风险预警能力等。实现服务自动化、运营可视化、运维自动化运维能力。
7. 业务 需求
指挥信息网应满足全市应急业务承载需求。
6.2. 卫星通信网
融合利用 VSAT 卫星应急通信系统和天通卫星应急通信系统,建成 XX 市应急管理卫星通信网,实现特殊环境下远距离通信和数据传输的通信网络系统。
1.T VSAT 卫星应急通信系统
利用部、省租用的卫星资源,建成 VSAT 卫星通信系统,实现视频会议、图像采集、对讲机接入、VOIP 语音、位置信息、数据传输等业务功能,并汇入部级中心站。卫星通信网软硬件设备应支持 IPv4/IPv6 两种网络协议。
满足各级配备需求:市级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配备动中通车载站、便携站;区县级配备便携站,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配备车载站。
2. 天通卫星应急通信系统
依托应急管理部天通统一接入服务系统,使用“国家应急用户专用号段”,实现灾害事故现场第一时间的情况上报,支持话音、短信和低速数据传输。
满足对接需求:通过应急指挥信息网与应急管理部天通统一接入服务系统对接,获取本市天通卫星终端的位置、设备状态、资费情况等信息,实现对本市天通卫星移动终端的管理。
满足配备需求:市、县级应急管理部门按需配备天通卫星手持、便携、壁挂等形态的终端。
6.3. 无线通信网
按照应急管理部统一部署要求,以“公专互补、宽窄融合、固移结合”多维组网形态,充分利用数字集群、移动专网、移动公网、自组网、卫星定位等多种技术手段,建成 XX 市无线通信网,为实现不同地理条件、不同应用场景下语音、图像、视频、数据的无线传输和通信提供有效支撑。
1. 应急窄带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按照“资源集约、共建共用”原则,建成各级窄带数字集群通信调度系统,通过安全边界设备连入公安交换控制中心,并申请终端及号码资源;全市窄带数字集群通信调度系统联通后,需与省厅调度系统对接,确保全省统一调度指挥。
2.G 4G/5G 图传调度系统
运用 VPDN、APN 等技术手段建立无线专用网络,将各类应急通信终端、数据采集设备接入专用网络,确保网络访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结合风险监测、移动应急指挥等业务需求,利用运营商已建设的 LTE 网络建设宽带图传系统,部署在指挥信息网,满足现场监控、实时视频上传、语音对讲、位置上报、视频调度、视频会商系统、录像存储等需求;宽带图传系统部署在应急指挥信息网,重点建设宽带图传平台、网管系统、调度系统和终端。
3.h Mesh 无线自组网
在固定部署无线通信系统和运营商公网通信系统覆盖信号较弱应急现场,或运营商公网瘫痪的应急灾害现场,利用无线自组网设备,建成专网宽带网络环境,与平台和无线视音频通信平台相结合,建立特殊环境下的宽带应急无线通信,实现灾害现场与应急管理部门之间语音、数据、图像、视频的传输。
6.4. 政务外网和局域网
1. 政务外网建设
将市、区局单位及下属事业单位、驻地应急救援队分级、就近接入市级和区级电子政务网管中心;确定安全接入边界设备,完成业务系统向政务外网迁移等相关工作。
2. 局域网建设
建立完善办公局域网,将各信息点连接到网络,实现相互通信及各类业务系统的访问,承载办公区域内的各种应急指挥及行政办公信息化业务应用。
7. 感知网络体系建设需求
XX 市应急管理局需要按照省厅下发的感知网络地方建设任务书全面开展建设。围绕高危行业领域生产安全、自然灾害、城市安全和应急现场,充分利用物联网、航空遥感、视频识别、移动互联等技术统筹推动 XX 市感知网络建设。推动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冶金八大行业等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感知网络;加快接入自然资源、水利、气象、林草、地震等部门的灾害风险监测监控信息;推动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对大型建筑、大型公用设施、地下管网及综合管廊、公共空间等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感知网络建设;统一汇聚生产安全、自然灾害、城市安全等各类感知数据,构建的全域覆盖应急管理感知数据采集体系,为应急管理大数据分析应用提供数据来源,按省厅要求将感知数据实时汇入省级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
8. 基础 设施和环境支撑 建设需求
建设集值班值守、信息接报、综合信息汇总、辅助决策、协同会商、指挥调
度、信息发布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应急指挥场所场所,并配套先进的设备设施,实现统一指挥、反应灵敏、横纵联通、数据共享。
9. 安全运维保障体系建设需求
按照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设计规范,在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时,同步建立全面立体的安全防护体系和科学智能的运维管理体系。实现对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安全防控,部署智能化运维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制度和运维反应机制,保障全市应急管理信息网络以及应用系统安全、稳定、高效、可靠的运行。安全运维保障体系由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按照应急管理部相关标准规范进行分级建设。
10. 系统性能分析
系统稳定性:系统软硬件整体及其功能模块应具有稳定性,在各种情况下不会出现死机现象,更不能出现系统崩溃现象。
系统可靠性:保障系统数据维护、查询、分析、计算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容错和自适应性能:对使用人员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局部错误或可能导致信息丢失的操作能推理纠正或给予正确的操作提示。对于关联信息采用自动套接方式按使用频度为用户预置缺省值。
易于维护性:系统的数据、业务以及涉及电子地图的维护应方便、快捷。
篇二:应急部门科技信息化总结
全国应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工作会议 上的讲话-推 推进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工作跨越式发展5 月 23 日上午,全国应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开幕,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黄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全国应急管理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和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推进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工作跨越式发展。
一:科技信息化工作是全局性、系统性和战略性工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急用先建、保证质量的原则,发挥好科技信息化的加速器、催化剂作用,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要坚持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维护《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的权威性、深刻把握规划的前瞻性、高度重视规划的严肃性;要坚持统筹集约,全国建设“一盘棋”。避免各自为战、烟囱林立、翻烧饼式的老路,坚定不移地走统筹发展、集约建设的路子,统一建设内容、建设布局、建设标准、工作步调;要坚持问题导向,避免建用“两张皮”。应急管理信息化为应急管理而建、为应急管理而用,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实战、一切围绕实战、一切服务实战,把提高应急战斗力作为检验工作成效最根本的标准;要坚持急用先行,蹄疾步稳抓推进。年底要实现应急指挥信息网上下贯通,建成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和应急指挥一张图,具备应急指挥调度能力;要坚持机制创新,打开大门搞建设;要坚持安全风险可控,确保工程安全廉洁。
二:要紧紧依靠科技信息化提升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聚焦需求、突出重点,着力构筑应急管理核心能力。要找准监测重点,构建监测预警网络,创新预测预警技术,着力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明确监测内容、建设路径和任务重点,推进危化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要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运用科技信息技术规范执法行为、运用大数据发现系统性问题,着力提升监管执法能力;要强化应急基础信息资源汇聚、现场信息获取、灾情研判等能力,着力提升辅助指挥决策能力;要改进装备,打造救援尖兵利器,着力提升救援实战能力;要着力提升社会动员和科技支撑能力。
三:各地要把科技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在全局的重要位置,加强统筹谋划和组织推动。要加强协同配合,科技信息化、业务、规划财务等部门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齐心协力,形成工作合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不懂信息化就是不懂业务、学信息化就是学业务的理念,提高运用科技信息化解决应急管理困难和问题的能力。
四:树立“围绕实战、贴近实际、服务实战”理念,实现网络通信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用,加快建设应急管理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平台,实现应急管理一张图和应急业务基础支撑,构建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支撑体系,夯实发展基础;填补风险感知和网络空白,健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补齐应急指挥通信“最后一公里”短板,强健应急救援装备弱项,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短板弱项,破除事故灾害防治技术瓶颈,补齐短板弱项;
推进风险智能研判预警水平、智能辅助指挥水平、装备现代化水平、监管监察现代化水平、本质安全生产水平上台阶,提升服务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
篇三:应急部门科技信息化总结
20 年第 17 期信息与电脑China Computer & Communication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市级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的思考与总结姚 飞(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1800)摘 要:应急管理信息化工作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感知能力不足、监测预警不完备、资源管理统筹难、决策支持不系统等问题,需要将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紧密围绕突发事件应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问题本身的特殊性,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发挥专业优势,实现复杂技术的突破。基于此,笔者重点分析了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关键词:应急管理;监测预警;决策支持;顶层设计中图分类号:TP391.41;TP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767(2020)17-048-03Thoughts and Summary of Municipal Emergen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PracticeYao Fei(Nanjing Qingtian Technology Co., Ltd., Nanjing Jiangsu 211800, China)Abstract: Emergen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work is in the primary stage, facing th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perception, incomplet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difficult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top-level desig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closely focus on the need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work, analyze specific problems, respect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problem itself, adopt different solutions, give full play to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and achieve breakthroughs in complex technologies.Key words: emergency management;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decision support; top-level design0 引言目前,应急管理信息化基础薄弱,尽管有国家、省级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指导,各级政府的重视及投入,但事物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和内在因素,在短时期内仍难以实现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全面跨越。在应急管理信息化工作处于初级阶段的时期内,应急管理信息化供给不足与需求旺盛的矛盾突出。在遵循相关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在稳步推进信息化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全面融合的同时,能否紧密围绕应急管理工作需求,以业务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发挥信息化效能,在特色业务、关键环节重点突破,是当前工作的重点[1-4] 。1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1.1 事故信息感知滞后的问题事故发生时,人们总是习惯性选择报警,或者选择 110或者选择 119。公安、消防总是先得到消息,率先开展行动;凭借自身具备的专业素养和完备体系,可在短时间内动员相关救援力量,投入救援。应急部门难以进行实质上的统一协调指挥。市级应急部门初步搭建了指挥调度系统,缺乏实战能力,协调指令仍然依赖传统方式送达。公安数据的保密性、安全性要求较高,在与公安进行数据对接时,接入公安系统容易,接出公安系统难,对接难度较大,大量的城市监控数据难以被应急管理应用。在广泛的、立体的、多维的感知网络建成之前,消息滞后的局面很难改变。目前,初步建立的网格化系统,采集了大量数据,但数据多采用人工填报方式,难以保证数据质量。同时,数据治理缺乏,数据价值得不到挖掘,系统效能未能有效发挥。1.2 监测预警面临的问题系统监测预警功能的实现,必须以完成监测数据的接入、存储处理、建模分析为前提,三者缺一不可。系统需要接入的监测数据主要涵盖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安全3个领域。安全生产领域主要接入危化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冶金作者简介:姚飞 (1986—),男,贵州贵阳人,本科,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工程。—48
—
2020 年第 17 期信息与电脑China Computer & Communication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工贸等风险监测数据;自然灾害领域主要接入地震、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风险监测监控数据;城市安全领域主要接入大型公共建筑及设施、城市生命线、重大活动保障等监测数据。暂且不论监测感知网络是否覆盖,这些监测数据是否存在的问题。上述监测数据分属应急、住建、交通、公安、水利、林草和气象等部门,需要打破部门割据、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等现状,才能实现数据的接入汇聚。监测预警系统涉及的监测对象类型多,涵盖面广,数据来源多样,采集标准不统一,结构复杂,普遍存在数据不全、关键字段缺失、数据价值低等问题。将数量大、质量低的数据处理成能够支撑风险评估、预警、预测的业务数据,仍面临不少困难。在数据建模分析方面,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安全领域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构建尚不完备,监测预警模型基本空白,业务处应用处在探索阶段。1.3 应急资源管理问题应急资源包括人力、资金、物资、设施、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保障资源,以下主要讨论人力、物资、设施 3 方面资源的管理问题。人力保障资源包括各类应急救援组织及相关应急专家。市应急管理局在组建过程中,是以原市安监局为主体,整合了原国土、园林、地震等部门的部分职能。由于情况复杂,经整合后,应急管理部门仅拥有了相关的职能,而没能整合履职的队伍,相关领域的专家因信息不对称,而处于被动等待状态,使应急管理部门面临重塑履职能力的问题。物资保障资源分类复杂,涉及广泛,按用途可分为医疗卫生、防护救助、生活用品等。工信部门负责储备医疗卫生物资,防护救助、生活用品等物资储备涉及发改、水利、民政等部门,包括但不仅限于医疗设施、避难设施、专用工程机械等的设施保障资源,还涉及卫健、人防、质监、交通等部门。人力、物资、设施等应急保障资源的分散储备、分散管理,以及各部门单位业务运行的独立性、专业性,导致应急保障资源的数量不清、质量不明、结构不合理。应急管理部门难以获取重要物资的位置、数量、能力、状态等数据,对物资保障资源的实时状态掌控能力薄弱,不利于构建统一、高效、灵活的调度体系。1.4 决策支撑问题决策伴随着突发事件处置的整个过程,任何发布的决策指令,都是指挥员在对事件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面对数量巨大、结构复杂、来源多样的数据,指挥员需要借助相关业务系统为其收集、加工数据,并借助科学的算法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实现辅助决策、智能决策。事件信息的分析研判则需要趋势推演、多灾种灾害链分析、灾损预测、辅助决策知识、资源需求分析、事件处置评估、案例推演和智能方案等模型提供支撑。辅助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及最终的处置结果,对数据处理分析结果的一致性、准确性、及时性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应急管理部门的感知网络不够完善,与水利、交通运输、自然资源、气象、市场监管和建设等部门的业务数未打通,数据治理基础能力有待提升,再加上由于缺乏数据分析研判模型,在现有基础上建设的指挥研判、辅助决策系统,难以对突发事件处置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撑。2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为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以信息化促进应急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提升应急管理效能,市级应急管理部门初步搭建了风险防控、预测预警、指挥调度、监管执法、数字预案等系统。由于前述感知能力不足、监测预警不完备、资源管理统筹难、决策支持不系统等问题没有得到系统解决,市级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果未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应用是信息化系统的“生命”,只有在应用中发现问题,系统才能得到持续不断的优化完善;在应用中产生新的需求,系统才能获得迭代更新。迟迟不能投入实战应用的系统,将陷入裹足不前的困境,面临弃用和淘汰的风险。本文结合市级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提出如下对策,以求改善市级应急管理信息建设与应用的基础条件。2.1 专注主业,突出特色市应急管理部门的特色主体业务,是对危险化品、非煤矿山、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近年来,安全生产事故频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状况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企业建成了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可燃有毒气体监控及安全生产全流程管理等系统。企业的实时数据、静态数据、视频数据、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人员在岗等信息,要么没有接入市级管理平台,要么接入之后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结合相关业务需求,将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数据接入已建系统,开展汇集治理、价值挖掘,既能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效能,又具备大量数据及数据治理经验,与其他部门进行交换共享。在安全生产事故救援过程中,为消防、公安等协作单位的快速行动、科学救援提供信息支撑,能够形成优势互补的态势,体现部门间信息共享的价值,逐步打破部门信息割据的格局。2.2 监测评估,预警预测在已建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企业安全感知网络运行状态监控模型,能够确保感知网络系统稳定运行,并对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要素数据进行融合展示。从嵌入标准规范中的简单评估模型开始,应联合安全生产专业研究机构,构建并优化安全生产风险综合评估模型,实现企业、行业、区域安全生产风险动态评估;构建智能预警情景及规则,对比分析关联数据,合理设定预警阈值参数,实现风险预警信息综合采集和自动生成;构建多维度、多层级安全生产风险趋势推演模型,自动生成风险趋势分析报告,为重点执法、精准管控、科学施策提供信息支撑,有效管控风险,遏制事故发生。—
49
—
2020 年第 17 期信息与电脑China Computer & Communication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2.3 信息共享,协同调配第一,与大数据局等部门联合推进,横向构建面向应急物资、救援装备、救援队伍、专家团队等的应急资源保障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同时积极与上下级应急资源信息系统对接,纵向拓展平台信息覆盖面。第二,广泛征集社会应急资源信息,实现应急资源信息共享,鼓励单位、个人用户自主申报应急资源,自主维护应急资源信息。第三,重点构建重要物资、特种装备、专业队伍、专家团队的数据库,对物资装备、专家、队伍的位置、数量、能力、状态等数据进行收集管理,提升对物资保障资源的实时状态掌控能力。第四,在物资调配环节,实现跨部门在线视频协同会商,在现场多维度信息一览显示的支撑下,实现库存信息的实时上传和物资调配指令下发,提高应急物资装备的指挥调配效率。2.4 数据融通,研判决策第一,加强与应急管理业务相关部门的数据连接,汇集各方数据,推进各部门的数据与数据、数据与技术、数据与业务、业务与业务、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实现数据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协同分析。第二,重点建立事故趋势预测、态势感知研判、辅助决策等模型,依托各类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基础、执法、隐患、等数据价值的挖掘能力,自动汇总同类事故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并筛选反馈最突出的问题,为应急救援提供决策支持。3 结 语市级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感知能力不足、监测预警不完备、资源管理统筹难、决策支持不系统等问题,总体上属于应急管理信息化初级阶段的结构性矛盾问题。经过综合分析,结合专业优势,可充分利用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感知网络,实现安全生产数据的汇集治理、价值挖掘。随着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各部门的信息共享价值不断显现,将有更多的数据汇集、更精准的模型构建、更全面的数据分析来支撑应急管理能力的现代化。参考文献[1] 程学旗 , 靳小龙 , 王元卓 , 等 . 大数据系统和分析技术综述 [J]. 软件学报 ,2014,25(9):1889-1908.[2] 罗宇恒 , 谷岩 . 数字化应急预案的存储模型与生成方法的研究 [J]. 广州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3(2):71-77.[3] 鲁法明 , 曾庆田 , 包云霞 , 等 . 基于流程案例簇的任务关系挖掘算法 [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3,19(8):1771-1783.[4] 童庆 , 张敬谊 , 陈诚 . 应急指挥系统的机构化和可视化预案研究 [J]. 计算机工程 ,2011,37(13):275-278.—
50
—
篇四:应急部门科技信息化总结
政府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摘要:详细分析了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基于国家应急管理部发布的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框架,提出了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总体架构,并基于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的实际需求,重点阐述了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感知网、应急通信网、无线通信网、数据治理系统、智慧应用和统一门户等,对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方政府应急;智慧应急;应急管理信息化
1 引言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2019 年 11 月 29 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充分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特色和优势,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家应急管理部坚持以信息化贯穿应急管理工作,成立伊始就编制并下发了《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 年)》(以下简称《规划框架》),为我国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明确了方向。虽然应急管理部从顶层明确了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与内容,但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较多的困难,目前亟需针对地方应急管理工作的特点进一步细化地方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路、目标和主要内容。
2 地方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1 2.1 缺乏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基本于 2019 年初才完成,应急管理部门作为新成立的单位,大部分还没有制定地方的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导致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多采用《规划框架》作为指导,在地方特色需求方面匹配度不高。
2 2.2 监测能力与监测职能不匹配
新成立的地方应急管理部门职能包括安全生产监督、消防管理、救灾管理、森林防火、应急管理等,具有监测面广、监测难度大的特点,需构建全域覆盖的应急管理感知体系[1] 。但目前大多数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监测手段有限,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监测信息。
3 2.3 统一指挥调度能力不足
应急管理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一旦应急事件发生时,需要决策指挥部门能快速有效地进行沟通,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兵种的协调统一指挥。虽然目前大部分地方政府已有包括公安、防汛、地质灾害等单一、专业性的应急指挥平台,但各平台仅能从自身领域履行应急职责,而无法有效突破部门限制,面临重大事故时往往指挥能力不足。
4 2.4 科学高效的决策能力有待提升
应急管理需要准确快速地研判决策,让各类应急力量及时高效地开展生命救援、抢险排危。如何改变传统依靠经验进行决策的方式,而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科学高效的决策已成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路
1 3.1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和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快速发展。推动应急救援和科技体制改革,重视顶层规划,优化科技创新,紧紧围绕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聚焦关键技术,强化应急管理科技化建设,提升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
2 3.2 建设原则
3.2.1 规划引领、统筹建设
在国家应急管理部《规划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特点编制地方应急管理信息化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以总体规划统筹地方应急管理信息化工作,并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中未提及的项目原则上不再新增,规划中涉及的项目落实考核机制,确保应急管理建设“一盘棋”。
3.2.2 数据共享、集约复用
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烟囱林立、数据孤岛的情况,坚决贯彻数据共享、集约复用的建设思路,破除各部门、各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原则上非涉密数据均可共享,不能共享的系统不批建。同时最大限度的复用现有资源,贯彻集约建设思路,避免重复建设浪费。
3.2.3 问题导向、应用为先
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特别是解决应急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以是否能在实战中发挥效用作为根本评价标准,杜绝建用“两张皮”。避免重硬件轻应用的建设思路,应用场景要贴合实战,一切服务实战,通过围绕实战的综合应用提升应急战斗力[2] 。
3.2.4 急用先行、长远结合
根据各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遵循急用先行的思路,科学合理安排项目建设时序,首先满足应急管理核心的应急指挥功能,实现纵向、横向信息贯通,具备协同指挥能力。同时重点关注新技术、新应用发展趋势,既要满足当前需要,也要满足未来潜在需求,实现系统的平滑演进。
3.2.5 安全可控、自主创新
以国家信息化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为准绳,构建配套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提供全方位的安全运行保障。坚持自主创新,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制度激发创新能力,提升自主研发率,关键系统实现百分之百国产化。
3 3.3 建设目标
构建科学、全面、开放、先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建设覆盖重点风险领域的感知网络、多方式融合的应急通信网络和智能融合的应用,不断提高风险监测预警、应急指挥调度、智能决策辅助能力。具体而言,物联感知网络全域覆盖,应急网络高速平稳。应急管理应用全面覆盖各类业务,补齐应急指挥通信“最后一公里”短板,在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阶段均发挥关键支持作用,实现应急管理的全面感知、智能预警、扁平指挥、快速处置和精准管理。
4 3.4 建设内容
3.4.1 总体架构
图 图 1 1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信息化总体架构
地方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内容可归纳为“四横两纵”,“四横”包括应急基础网络、数据治理层、智慧应用层和统一门户层;“两纵”包括标准规范体系和运行保障体系。
基础网络包括物联感知网和应急通信网。物联感知网是基于智能传感、射频识别、视频图像、激光雷达、航空遥感等感知技术,构建的覆盖全域的应急管理感知数据采集体系,主要对象包括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安全等,是应急管理工作数据采集端,为所有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来源[3] 。应急通信网包括指挥信息网、政务内外网、卫星通信网、无线通信网,是应急管理信息的传输载体,确保应急管理信息的及时传送。
数据治理主要包括数据载入、数据处理、数据管控、数据服务、数据共享交换和业务系统数据库等,将应急管理涉及的所有数据进行汇聚和治理,以数据目录的形式为应急管理系统和外部系统提供服务。
智慧应用包括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和政务管理等,为应急管理部门开展业务工作提供应用服务。
统一门户主要包括政务服务、信息综合展示、工作任务与业务系统入口等内容,为应急管理人员与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统一入口。
标准规范体系对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涉及的各标准实现相互联系、约束、补充,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建设执行体系,规范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运行保障体系实现对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多层次、全维度的安全防控,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制度,确保应急管理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
3.4.2 主要建设内容
3.4.2.1 感知网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感知网络主要围绕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安全三方面展开,根据应急管理部门的职责,可采取自建感知网络和接入感知网络两种方式建设。其中自建感知网络,主要针对森林草原火险火情等自然灾害,建设包括航空监控火情、地面监控火情、森林火险监测站、雷电监测站等。接入感知网络,指围绕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地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大型公用设施、城市地下管网等对象,由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建设信息采集系统,接入其他单位的感知网络。
其中,对于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等重大危险源,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推动高危行业领域企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由企业建设感知网络,应急管理部门负责进行监督和接入管理。对于地震、地质气象灾害、城市大型建筑等感知数据,应通过地方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采集水利、气象、消防、住建、公安、交通等其它部门感知数据,也可将应急管理部门的感知数据向其他部门开放共享。
3.4.2.2 应急通信网
应急通信网主要包括应急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政务内/外网、无线通信网等,应急管理部门重点建设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和无线通信网,而政务内/外网则由地方政府统一建设。其中,指挥信息网主要面向指挥决策部门、应急救援部门的特定用户,承载
应急指挥救援、大数据分析、视频会议等应用,纵向贯通省、市、县应急部门,并通过省节点上联至应急指挥骨干网,横向覆盖地震灾害、煤矿安全、消防救援、森林火灾、驻地应急救援队伍[4] 。卫星通信网包括 VSAT 卫星和天通卫星通信网,其中 VSAT 通信网涵盖固定站和远端站,天通卫星通信网主要部署天通卫星全网通终端和便携终端,满足应急救援移动传输需求。
3.4.2.3 无线通信网
建设无线集群系统应用管理节点,与省指挥信息网连接。建设4G/5G 图传系统、移动指挥系统网络节点,支撑现场监控等移动应用。建设时空统一服务系统,确保应急管理系统的时间基准统一。基于应急管理部建设的综合位置服务,有效采集各类人员、装备、物资等要素的实时位置信息。
3.4.2.4 数据治理系统
数据治理系统是指对接入的应急管理数据,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进行数据的共享交换、分析、挖掘、预测,实现对数据价值的释放,并对内和对外提供数据服务。其中,数据接入通过探查、读取、对账等多种方式,将各部门、各系统的多源异构数据完整接入应急管理数据库。数据处理通过对接入数据的提取、清洗、转换等,实现数据的标准化。数据管控则通过数据标准管理、资源目录管理等对数据全程管理。数据服务通过对处理后的数据资源进行封装,形成标准化的对外服务能力。数据共享交换实现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不同业务的数据交换。
3.4.2.5 智慧应用
根据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的职责和需求,智慧应用主要包括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政务管理五大类,为各权限应急管理人员提供应用服务。其中指挥救援应用需部署于指挥信息网环境,确保网络安全。其他应用可部署于电子政务外网,供应急相关用户使用。监督管理类应用主要包括行政许可、行政监管、行政执法、考核巡查等功能。监测预警类应用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重大风险隐患排查等功能。指挥救援类应用主要包括值班值守、视频会商、指挥调度、预案管理、培训演练等功能[5] 。决策支持类应用主要包括应急决策、辅助分析、趋势研判、决策评估等功能。政务管理类应用主要包括“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OA 办公、宣传教育等功能。
3.4.2.6 统一门户
统一门户是用户访问的统一入口,将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已有、在建和拟建的业务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按权限多门户展现,支持大屏显示、PC、移动端等多种方式,打造面向决策者、应急管理人员和群众的便捷服务渠道,实现各业务系统的统一登录和跳转互通。根据服务对象和业务的不同,可分为指挥网、政务外网、政务内网和互联网四大类。其中,指挥信息网门户仅面向内部有权限的用户,提供应急指挥等核心应用。政务外网门户面向政府用户,提供非涉密服务。政务内网门户面向政府用户提供涉密服务。互联网门户面向社会公众与监管对象,提供非涉密信息服务。
4 结束语
本文基于国家应急管理部的《规划框架》,提出了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建设目标、总体框架和建设内容,对地方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完善,以更能满足当地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实现应急管理全面感知、智能预警、扁平指挥、快速处置和精准管理,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篇五:应急部门科技信息化总结
篇 在全市应急管理系统重点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及应急管理局 2021 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谋划篇一:在全市应急管理系统重点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
一、牢牢把住安全生产基本盘基本面不放松 二、着力强化应急队伍建设质量 三、深入推进城市安全风险防控。全面开展风险评估 四、全面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 五、有效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年年底前各项任务依然艰巨繁重,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下,对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仍将带来一定的影响。全市应急管理系统要准确认识新形势、把握新规律、推动新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力提升应急处置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里重点强调五个方面工作:
一、牢牢把住安全生产基本盘基本面不放松
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聚焦 3 个专题、9 个重点
行业领域,抓好统筹协调,建立隐患问题排查发现、落实整改、验收销账的闭环管理工作机制,着力解决一批安全生产领域的重大隐患,形成一批工作经验和制度成果。深入推进城市安全发展。按照既定部署,分批组织对各区城市安全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指导推进西城等 7个重点地区创建工作,力争率先实现示范城市创建目标。强化危化品安全监管,制定 X 市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扎实推动安全生产责任落地落实。按计划分三批对 10 个区、X 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天安门地区管委会、重点站区管委会等 13 个单位开展督察。抓紧制定市级部门安全职责修订工作实施方案,加快部门职责修订。进一步规范事故调查处理。加快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调查评估装备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施工作业毁损燃气管线调查处理指导意见》,编制《X 市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工作手册》。
二、着力强化应急队伍建设质量
加强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加强市级专业救援队伍装备配备项目的组织实施,研究编制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标准。严密组织消防员招录和消防学院招生工作。进一步强化航空应急救援训练、演练,不断提升航空应急力量硬实力。统筹推进市级森林消防综合应急救援队建设,尽快提升实战能力。各区要严格按照区级森林消防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要求,加快队员招录和队伍组建工作。加强基层安全检查巡查和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为基层安全生产检查巡查队伍统一制作相关证件,固化创新专职安全员队伍建设机制,推动基层安
监队伍向综合性应急管理力量转变。进一步完善市、区、乡、村四级灾情管理体系,落实灾害信息员培训、管理、保障措施,提高灾情管理和灾害救助能力。扶持社会应急力量发展。加强应急管理社会动员机制研究创新,积极探索推动企业、社会团体等多种途径支持社会应急力量发展的途径办法,推动应急管理社会动员能力建设。
三、深入推进城市安全风险防控。全面开展风险评估
加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管控,落实年度工作任务,编制完成城市安全风险白皮书。房山区局要精细谋划,扎实推进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为明年在全市全面铺开探索路子。健全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继续完善管理办法和实施总体指南,制定专项实施指南。定期开展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领域风险形势分析。推进 2021 年综合减灾示范区和社区创建工作。着力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深入开展多灾和巨灾应对能力调研。制定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分级响应措施,开展针对性演练。研究制定本市应急物资储备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和使用机制。
四、全面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
加快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制定市应急指挥中心基础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区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做好《X 市应急值守工作管理规范》宣贯落实,开展应急值守示范创建。提高应急指挥辅助决策能力。推进指挥系统信息化建设,建立集应急全要素等信息于一体的应急“一张图”。完成突发事件现场指挥处置随行装备项目、应急地理信息地图项目、典型案例研究课题、数字化预案原型模块开发项目。
深化应急联动机制。与市政府办公厅加强沟通协调,完善商请动用军队力量参加抢险救灾工作流程。研究制定调用直升机的操作流程。制定《京津冀三地冬奥会救灾与物资保障协同工作方案》。开展好应急救援演练。聚焦重大活动、重点工程安全保障,扎实开展应急演练和评估工作。深入开展应急救援现场指挥与管理标准化、区级及基层应急预案标准化以及冬奥会安保综合演练课题研究,加快推进成果转化。
五、有效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
强化应急管理依法治理。加强《X 市安全生产条例》修订立法。完成《X 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X 市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修订。推进市、区两级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开展“342 培训”工程,提升一线执法人员业务素质。深入推进应急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一网通办”“全程网办”和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应用。完成市区许可材料精简比例,推行告知承诺制,压缩行政许可时限,完成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实现各区同一事项无差别、同标准办理。扎实推进科技信息化工作水平。推进应急指挥信息网、应急视频会议升级改造和应急单兵系统、应急地理信息平台、危化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尾矿库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等项目建设。完善学科带头人、科技新星、优秀青年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评定等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大力推行群专结合治理模式。重视发挥各类群防队员的作用,加强部门间沟通协商,开展防灾减灾业务培训。以“接诉即办”为抓手,畅通反映问题渠道,发动群众参与隐患排查治理。落实以“千企万人”志愿者为依托的安全监管举报奖励制度。对重点地
区和重点行业领域实现精准化专家指导服务,帮助属地和企业排风险、查隐患,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篇二:应急管理局 2021 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谋划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应急管理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全面履行应急管理职责,确保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稳步提升。现将 2021 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压实安全生产责任,齐抓共管促落实
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原则,进一步明晰政府、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先后印发《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职责清单》、 《xx 县负有安全生产监管(审批)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xx 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与 xx 个乡镇、有关部门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推动形成安全生产工作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二)以专项行动为抓手,强化隐患排查治理
一是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今年是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攻坚年,结合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安全防范总体要求,紧盯重点行业领域,完善建立 2021 年度三年行动工作推进台账和“一表三清单”,坚持每月一汇总、每季度一调度,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取得实效。今年来,共成立督导执法组 xx 个,共排查问题隐患 xx 项,对所有问题隐患登记造册,定人、定责、定时督促整改到位,确保问题隐患“动态清零”,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 100 周年。
二是持续开展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按照全省统一安排,在全县范围内扎实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截止 5 月底全县共排查企业 xx 家,查改问题隐患 xx 项。6 月 1 日起,我县继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回头看”,印发《xx 县“防风险、除隐患、保安全”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回头看”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紧盯城镇燃气、旅游、建筑施工、道路交通、人员密集场所、特种设备、水利等行业领域,进一步拓展排查整治广度和深度。目前,“回头看”共排查发现新增隐患 xx 项,已督促全部整改销号。
三是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以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冶金等行业领域为重点,组织开展全面彻底地安全风险防范和隐患排查治理,对发现的问题隐患坚决做到立查立改、动态清零。危险化学品:组织危化企业开展自查自纠,安排专家进行全面检查,共查处隐患 xx 项,对排查出的隐患按五落实要求,实现闭环管理,至此隐患已全部整改完成;在大排查大整治基础上开展“回头看”行动,确保
检查隐患整改到位,防止新隐患的产生。非煤矿山:全县非煤矿山及尾矿库企业全面停产整顿,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及“回头看”行动,组织相关专家对我县选矿厂、尾矿库进行全面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直面问题,不回避、不退让、不走过场,做到应查必查,不留盲区和死角,确保在汛期前整改到位。截止目前,全县 xx 座尾矿库均已检查完毕,累计检查隐患 xx 项,均已整改完毕。冶金:冶金企业已按照要求完成重大风险在线监测预警,煤气柜、1.6 米以上煤气管道、制氧空分装置重大风险部位关键数据和视频监控与省市监测预警平台联网。
四是多措并举,提升应急管理部门执法质量。按照年初编制的执法计划,结合直管行业企业新问题,持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上半年执法检查企业 xx 家次,检查记录 xx 份;停产停业 xx 家,检查记录 xx份;检查指令下达 xx 份,查处隐患 xx 条;制作非处罚卷 xx 份;处罚卷 xx 份,对企业及企业主要负责人行政处罚 xx 万元;责令停产停业整顿企业 xx 家,约谈企业 xx 家。
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稳步推进
(一)落实防汛责任,做好防汛备汛工作
县防指先后印发了《进一步健全全县防汛抗旱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2021 年防汛抗旱工作要点》等文件,对汛前准备工作、隐患排查等进行专门安排部署。对县乡村三级防指组成人员进行了调整,协调沟通机制进一步完善提升,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防汛组织指挥体系已经建成。继续实施党政领导、部门负责人、技术参谋“三位一体”
责任体系,进一步延伸责任链条,xx 座大型水库明确县级防汛责任人xx 人,中型水库明确县级防汛责任人 xx 人及管理单位责任人 xx 人,xx 座小型水库明确行政、技术、管理(巡查)责任人 xx 名、全县主要行洪河道落实各级防汛责任人 xx 名、xx 个山洪灾害村落实行政、预警和村级防御责任人 xx 名、xx 座尾矿库落实防汛包保责任人 xx 名,总计明确落实各类防汛责任人 xx 名,目前已全部上岗到位,开展巡查防护,确保度汛安全,有力地推动了防汛备汛工作。
(二)全力做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工作
作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严格按照省市安排部署全力做好普查试点工作。目前,负责的 xx 条公共服务设施调查数据、xx 条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数据、xx 条重点隐患调查数据和 xx 条历史灾害调查数据已经全部完成调查和质检;地震灾害致灾调查涉及到的地震钻孔工作和地震构造图也全部完成。行业数据质检工作和数据汇交工作现已完成。
(三)服务群众,扎实开展农房保险工作
切实做好我县农房保险工作,实现了“群众欢迎、政府满意、社会认可”的目标,根据 2020-2021 年度 xx 县应急管理局农房保险服务机构采购项目招标文件及其结果,我县 xx 万户的农房保险承保单位为燕赵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中心支公司,房屋保额每户 5万元,室内财产每户保额 5 千元,因自然灾害死亡赔偿限额每人 5 万元。截止 2021 年 6 年底,我县发生农房意外火灾 xx 起、暴风 xx 起。其中已赔付 xx 起,xx 起正在走理赔程序,群众对赔付结果比较满意。
(四)整合资源,夯实防灾减灾救灾基础
依托消防救援、森林消防、xx 应急救援队伍组建专业化抢险队伍xx 支,计 xx 人,组建群众性抢险队伍 xx 支,计 xx 人,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准备挖掘机、装载机、运输车辆等大型抢险设备设备 xx 辆,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
(五)开展宣教活动,筑牢应急发展理念
以“安全生产月”为契机,开展 2021 年“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共设置咨询日主会场 xx 个,分会场 xx 个。xx 个单位在 xx 公园广场,集中开展了安全生产月咨询日活动。活动中,各单位设置了安全生产咨询点,设 xx 个分会场由个乡镇自行决定地点。活动当天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折扇、购物袋等,宣传安全生产、日常应急措施、防灾减灾等知识。据统计,活动当日共设置宣传图板 xx 余块,悬挂条幅 xx 余条,发放宣传资料 xx 余份,发放宣传品 xx 余份。
充分利用 5.12 防灾减灾日的有利时机,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在人员集中的 xx 广场,设置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发放各类防灾减灾知识材料 xx 多份,现场接受群众咨询 xx 多人次,县电视台、xx 通讯进行了跟踪报道,扩大了防灾减灾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社会各界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健全应急体系建设,做好抢险准备
依照“政治任务、战时要求”原则,疫情初始,督促指导全县各级各相关部门完成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编制并进行备案管理。起草编制《xx 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xx 县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
预案》《xx 县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xx 县地震应急预案》。开展各级各类应急演练活动 xx 场次,动用装备 xx 台(套)。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半年,我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做好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加大排查力度,坚决扫盲区、抓...
篇六:应急部门科技信息化总结
技和信息化工作总结 导读 《区科技和信息化工作总结》xxxx 年xxxx 区科技和信息化工作在市科技和信息化局的关心指导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城区作为发展战略核心取得了显著的。文章“区科技和信息化工作总结”正文开始>>
xxxx 年xxxx 区科技和信息化工作在市科技和信息化局的关心指导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构建创新型城区作为发展战略核心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xxxx 年我区被省科技厅推荐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候选先进城区获得全国县级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省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评比一等奖、市青少年知识产权创新大赛组织奖等荣誉xxxx 年还被确定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域。
一、xxxx 年工作总结 一创新思维促进科技工作新发展。
1优化政策加强调研为科技工作发展奠定基础。
区科技局注重结合最新的政策和科技工作重点通过完善科技政策引导和扶持我区重点科技产业和特色产业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的积极作用。
xxxx 年重新修订并以区政府
名义印发了《xxxx 区科技、工业企业奖励办法》 继续实施施行多年并已取得上佳成效的科技、工业企业奖励政策最新的奖励办法增加了对获得市级以上知识产权荣誉的奖励条款等。
xxxx 年区科技局向区委、区人大分别专题汇报了近期科技工作听取上级领导和部门对科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按照区委有关要求开展区检测和认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有关课题工作组织召开区检测和认证产业发展研讨会主要围绕我区如何加快检测和认证产业发展建设检测服务外包基地的相关问题进行专题研讨组织开展 xxxx 区创新药及现代中药产业基地成员单位座谈会与相关企业就如何推进产业规划和基地发展共商对策。
2科学发展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培育特色产业。
区科技工作紧紧围绕自主创新这一核心主题做文章在科技项目、科技奖励和新设立的知识产权项目中都体现了对创新 型企业和项目的倾斜扶持。区科技局把培育和认定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作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的重要手段着力推进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技术的产业化。认定两家企业研发中心为 xxxx 年度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支持经费60万元xxxx 年拟新认定新泉包装为区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xxxx 年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4.61亿元占全区
工业总产值的16.17%同比增长8.1%。区科技局组织科技企业申报科技奖励和认定各类型企业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获得各项优惠政策支持。
xxxx 年新评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家、软件企业1家、市重点软件企业2家、市重点动漫企业1家、 市民营科技企业9家 全区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分别达到42家、51家和110家。区辖内单位获 xxxx 年度省科学技术奖13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 三等奖6项 中车轨道股份有限公司的“铁路客车特种空调机组的研制”项目被初评为 xxxx 年度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合理统筹有效安排科技经费和实施科技项目 区科技局坚持按照区人大通过的年度科技经费预算年初制定年度区科技经费使用计划合理统筹和安排科技经费。如xxxx 年按照6400万元的科技经费预算明确了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工业企业奖励、科技园区建设等经费安排额度单列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知识产权专题等项目经费。经费使用计划经区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区科技局按照计划对科技经费统筹安排和落实保证了各类科技项目的有效开展和实施。
加强科技项目管理重新修订和发布区科技项目申报指南增设科技人才创业项目、重大项目、科技贷款贴息项目等同时优化项目验收程序。xxxx 年度区科技计划项目立项50
项支持科技经费626.5万元实施2007年度区科技、工业企业奖励对47家科技企业、10家工业企业奖励1048万元另经初步评审拟实施 xxxx 年度科技企业奖励550万元xxxx年度区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立项5项支持经费90万元支持 xxxx 年度区重大科技项目4项经费600万元区医疗卫生专题项目19项共142万元区科技计划项目拟立项25项支持经费435万元拟支持1项科技贷款贴息项目40万元。
4提高效率为企业打造科技服务平台。
区科技局积极组织和协助企业申报国家、 省、 市级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基金、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创新产品等xxxx 年共有 36 个企业项目获得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经费支持 864.34 万元报送杰赛科技、金域医学检验两家企业的项目申请市自主创新一区一项目帮助企业申报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共有 150 个项目通过初审申报税前扣除金额 15562.69 万元并开展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减免情况统计调查等。
《xxxx 区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实施意见》 的颁布实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对解决科技企业引进或拓展缺乏空间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区科技局又制定出台了《xxxx 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明确了孵化器认定和扶持的具体操作细则。区科技局积极引导和帮助外 迁的市微生物研究所促成其与市创业服务中心合作利用 GMP
车间和现有设备将 5000 平方米厂房改造为生物科技园向生物技术企业提供专业化技术设施和服务目前已引进了20 多家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生物技术类企业xxxx 年 2月成功通过验收并成为我区首个获得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政策扶持的园区支持经费为 100 万元。区科技产业基地还与南华西街共同合作以南华西第五工业区 13 号楼为基点将该工业区 1.3 万平方米物业升级改造策划构建以软件、射频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创意产业为主导的科技工业创意园区该园区命名为 xxxx 创意产业园近期已获得由区政府特批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扶持资金 200 万元支持。
二解放思想力促知识产权工作跃上新台阶。
1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基本情况。
xxxx 年我区专利申请量共计 1538 件 同比增长 12.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 631 件占专利申请量的 41.0%位居全市区县第三位不含高新区 专利授权量共计 849 件同比增长 26.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总量的25.9%位居全市区县第一位不含高新区 。
2积极做好创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域工作。
自我区被确定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域以来我局积极寻求提高区域知识产权工作水平的新方法。在政策及经费支持方面区政府获省知识产权保护经费 10 万元印发区专利“灭零倍增”计划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区专利“灭零倍增”项目申报工
作引导和支持企业申请和应用专利技术在科技奖励办法中新增对专利技术的奖励政策。经初步评审拟对 3 家专利“倍增”试点企业和 3 家专利“灭零”试点企业支持经费 30 万元支持 8 个区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 135 万元带动企业再投入 2175 万元。
2 家企业被认定为市进出口优势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推进计划第二批试点企业。
3大力推动知识产权普及工作。
xxxx 年 10 月 我区在全省率先与第 16 届亚运会组委会办公室合作 与 xxxx 商学院共同举办了“xxxx 区创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系列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暨广州亚运会知识产权保护校园宣讲会” 亚运知识产权宣传保护活动首次进入校园。
面向科技企业举办“专利与标准化”战略、新《专利法》专题讲座等培训活动面向社区开展知识产权进社区活动面向大学生举办亚运会知识产权保护校园宣讲会。全年度共进行专题培训 7 次近 3000 人参加了培训。此外还组织企业参加第三届中国专利周活动参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合作、科技企业知识产权国际法律服务交流交流等工作。
4开展专项执法行动。
积极配合市知识产权局、区打假办等单位开展知识产权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广交会专利执法工作等据统计联合执法行动全年共出动 14491 人次查办案件 417 宗捣毁窝点25 个罚没金额 1106.817 万元处罚案件 248 宗销毁涉
案物品价值 478.49 万元。
三关注民生科普和防震减灾取得新发展。
1防震减灾工作取得新突破。
xxxx 年我区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绩区防震抗震办公室获得 xxxx 省县级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评比一等奖区防震抗震办公室主任张小丽获得 xxxx 年度 xxxx 省市县防震减灾工作开拓进步奖在 xxxx 年度全国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评比会上区防震抗震办荣获 xxxx 年度全国县级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成为我省六个获此殊荣的单位之一。在 xxxx 年的工作基础上xxxx 年我区编写《xxxx 区地震应急预案》 并开展征求意见工作调整了区地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并组织召开了区地震工作领导小组 扩大 会议。组建了区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和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区防震抗震办组织开展了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第四届市防震减灾无线电应急通信竞赛、全国“防灾减灾日”系列活动、 “海 洋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等 印制防震减灾宣传折页和地震应急避险常识宣传板。完成在江南中街青凤社区建设的市防震减灾综合示范社区项目建设工作举办江南中街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暨防震减灾科普园落成仪式。实施区地震应急包项目完成地震应急包类型和配套设计工作并在青凤社区发放第一批居民型地震应急包。
2活跃形式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xxxx 年科技活动周期间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举办了 xxxx区 xxxx 年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暨“携手共建创新型 xxxx 倡导科学文明新生活”大型科普宣传服务集市 启动仪式现场举办了科学健身运动展示、科普知识有奖问答、大型科普画廊展览、节能环保科普宣传、健康医疗义诊服务、企业科技产品宣传、科普大篷车展示体验等惠及民生的科普宣传集市活动发放各类科 技、科普宣传材料 8000 多份。各科普教育基地及街道等也相应举办了各类型的科普活动。下半年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区科协调整设置到区科技局。
区科技局于年初完成 xxxx 年度区科普统计工作组织有关单位申报市级以上科普基地和科普项目。科普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市五中被认定为 xxxx 年度省科普教育基地区少年宫小海豚科普基地、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被认定为市科普基地区辖内 10 个单位的科普项目获得市科普项目经费支持合共 53 万元。
四抓住重点全面推进信息化工作。
1完善我区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项目建设工作。xxxx 年区财政投入 1000 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治安视频监控建设。区视频办认真论证加强协调、统筹计划积极推进建设项目的实施。
根据区政府下达的指示 区视频办将项目分为四类并实行分类管理因地制宜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合理分担建设任务 采取多种建设模式推进项目的实施。
同时
及时转移工作重点着力于视频信息应用资源共享建设。区视频办充分认识到“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意义及时调整xxxx 年工作重点积极推进区应急指挥中心已建成和城管分局应急指挥中心实际投入近 400 万元打造市直建设监控点和配套城市视频专网专用服务器确保接入网的各单位监控中心室能够最大限度地共享视频信息资源大力加强与中国电信等公司对系统维护管理确保系统时刻保持在良好状态。
2结合区情加大政务网信息公开和部门政务服务力度。
一是积极响应国务院对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建设要求的号召围绕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公开、在线办事、互动交流、便民服务”的四大职能定位按照“规范设计、拓展功能、完善机制、提升效能”的总体要求进行网站集群平台升级改造以及门户网站的全面改版。目前已完成 46 个部门集群子网站建设和集群平台升级改造工作完成了集群网站建设的年度目标。xxxx 年 1 月至 xxxx 年 12 月区公众信息网总共发布信息 10741 条其中街道信息 8111 条部门信息 1805 条公告 286 条要情动态 539 条。二是稳步推进项目实施工作。xxxx 年 6 月, 区信息办启动 xxxx 区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升级扩展项目建设稳步有序推进目前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实现部分业务部门业务系统的接入区公安局、区工商局、区质监局、区计生局、区劳动保障局、区民政局、区卫生局、
区流动办等 8 个区业务部门实现与区社区管理系统、市级数据中心系统的对接初步建成区信息资源目录及交换平台。构建了包括 8 个区部门目录及市级数据中心、社区系统 2 个系统目录组成的 xxxx 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整体框架完成了对现有 8 个部门政务资源的资源编目工作建立数据资源 44 个实现了市、区两级目录间的互连互通为目录体系的全面推广打下了基础。截至 xxxx 年 11 月 23 日xxxx 区自然人库建立自然人档案 150 万个xxxx 区法人单位库建立法人单位档案 6 万个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累计采 集数据逾 1600 万条分发数据逾 1450 万条通过数据共享实现部门间业务协同等。
三是进一步加大区综合工作平台推行力度。
xxxx 区综合工作平台一期于 xxxx 年 6 月开始正式运行并...
篇七:应急部门科技信息化总结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全面提升应急救援的协同性、整体性、专业性,提高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以温岭市为例,去年应急管理局成立后,目前已开展了广泛的前期调研,初步掌握了全市大数据管理局、应急局、农水局、气象局、政法委、交通局、公安 110、执法局、住建局、广电集团、消防、环保局、旅游局、卫健 120 等部门和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行情况,但应急管理信息化还亟待完善,远远不能满足应急管理工作需求,迫切需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利用信息化提高风险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保障、智能决策支持、公众自救互救和舆情引导等应急管理基本能力。
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满足新形势下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信息化基础薄弱,安全可靠性差。目前应急调度指挥还处于简单的电话、文书报告阶段,技术落后,功能单一,只具备简单的基础设施,无法连接到乡镇街道,不足以支撑应急指挥信息网、物联感知网的部署实施,远不能满足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需要。目前除核心交换机外均为单一设备,无相关冗余,无灾备,存在较大的单点故障风险。亟需建设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全面提高应急管理指挥能力和应用水平。
二是应急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转隶单位信息化系统仍分散在原有单位,各系统标准不一,技术手段采用不一,信息化工作支撑模式不一,数据资源缺乏建设标准和规范依据;各级、各相关部门均积累大量的信息数据资源,缺乏统一标准,未能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应急管理信息资源互联共享模式。
三是系统智能化程度较低,缺乏稳定数据源和数据。分析能力。对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引入进度较慢,技术与业务融合度不高,对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风险、
消防、渔港监测及防范以人工填报为主,缺乏对重大危险源、防火重点单位等有效的实时感知监测手段。
四是应急管理系统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是当前各级应急管理部门面临的普遍问题,从事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少,专、精、尖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专业技术能力、运维保障能力有限,软件开发商技术和水平参差不齐,软件运维能力欠缺,难以满足当前应急管理数字化工程建设迫切需求。
二、对策与建议 一是创新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精准防范能力。创新应急管理制度和方法,强化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加强日常监测监管,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和消除隐患,推进应急管理由应急处置为重点向全过程风险管理转变。着眼于日常的监督管理和监测预警,深入研究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动态演化规律,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突发事件防范及应急能力建设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应急准备,牢牢把握主动权。
二是提升应急指挥救援水平。完善各类应急专家库,建立专家技术咨询制度,加强应急资源和专兼职救援队伍管理,打破以往应急指挥各自为政、缺乏协同联动、龙多不治水的
弊端,实现应急管理系统和其他政府部门的统一协调联动,保证政令畅通、指挥有效,实现灾害救援应急指挥一体化,提升应急指挥救援水平。
三是实现应急管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各级应急预案体系,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化手段,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监管、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事故灾害应急处置、应急物资保障等系统,整合优化应急力量和资源,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促进温岭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具备“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应急管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是实施跨部门政务协同共享。贯彻落实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部署,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依托省、市政务外网和政务交换共享平台,建设应急管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政务协同系统,实现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使人民大众实时获取应急通知信息、政务公开信息,及时获得应急救援、物资救助,确保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审批办理的流程、结果信息即时可查可用,做到办事过程公开,方便群众监督,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畅通政务服务渠道,推动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的形成。
篇八:应急部门科技信息化总结
管理部:提高科技信息化水平 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提高科技信息化水平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
应急管理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针对我国化工行业发展粗放、基础薄弱、安全保障能力低、本质安全水平不高的现状,提出要“强化基础支撑保障”,并对“提高科技与信息化水平”作出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近年来,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信息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扩散应用,推动了生产方式变革。
强化危化品安全基础研究
当前,我国有明确危险性分类的化学品 2828 种(类),占化学品总数 6.2%,有危险性数据的化学品5000种,占化学品总数10.9%,近90%的化学品危险性不明或无危险性数据。此外,国内市场上生产和流通的化学品大多为成分复杂且危险性不清的混合物,加之化学品新品种不断涌现,存在
较大风险与隐患,使监管难度不断增大,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想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基础研究,
深化完善当前危险化学品登记与鉴别分类工作机制,优化升级化学品登记与鉴别分类管理系统,建立完善国家化学品安全信息数据库。同时,研究改革危险化学品登记制度,扩大登记范围,逐步建立基于风险的化学品登记制度,全面掌
控化学品安全风险;推动危险特性尚未确定的化学品鉴定分类和登记工作,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化学品鉴定实验室,加强化学品原创性数据库建设,建立国家化学品危害信息数据库;研究与建设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图谱,深入分析化学品信息数据,建立包含化学品理化性质、工艺技术、用途、存储方式、运输方式、反应链等在内的具有行业权威性的化学品安全知识图谱。
提升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监管和安全生产信息化能力
近年来,江苏响水“3·21”、河北张家口“11·28”、四川宜宾“7·12”等多起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反映出当前危险化学品安全治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职责落实不到位;政府监管的覆盖面不足,缺乏科学有力的指导标准和技术抓手;化学品全生命周期所涉环节多,不同阶段管理切割严重,相关数据分散在各部委,未形成统一的监管机制等。这导致危险化学品安全问题成为制约全国安全
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突出矛盾。此外,当前危险化学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行业发展的高增速、大体量不相适应,传统监管模式和手段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的要求。
想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基础研究,深化完善当前危险化学品登记与鉴别分类工作机制,优化升级化学品登记与鉴别分类管理系统,建立完善国家化学品安全信息数据库。
以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为主线,逐步建立为企业提供服务的科技信息化支撑体系,不断研究完善危险工艺、设施的安全基本标准,开展危险工艺异常工况监测、设备智能运检、视频智能分析、风险预警模型等关键技术应用。
要对标国际一流,完善化学品安全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着力提升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研究与支撑保障能力。
根据 2019 年 5 月印发的《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关于加快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2019 年底,全国联网的危险化学品监测预警系统初步建成,全国 2377 家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企业的重要实时监控视频图像和预警数据全部接入该系统,初步实现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动态监测、风险研判、风险预警、在线巡查、安全承诺公告与综
合分析等功能,实时获取重大危险源安全运行状态。
此外,《应急管理部科技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地方应急管理信息化 2020 年建设任务书》要求,2020 年继续完成危险化学品企业三级、四级重大危险源(涉及罐区、18 种高危工艺生产装置)的关键安全监测参数和视频监控图像接入,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开展风险监测预警。各地各企业应充分利用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围绕危险化
学品企业能量集中设施(如罐区、高危工艺装置等)、厂区泄漏火灾爆炸、重大风险作业活动等安全风险,利用物联感知手段采集关键安全参数,研发基于事故后果的风险预警模型,构建从企业、园区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风险监测预警分级管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帮助各级政府全面掌握管辖区域、危险化学品企业及重大危险源的分布和风险状态以及宏观态势,提高重大风险监测预警与管控能力,为应急救援提供数据支撑。以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为主线,逐步建立为企业提供服务的科技信息化支撑体系,不断研究完善危险工艺、设施的安全基本标准,开展危险工艺异常工况监测、设备智能运检、视频智能分析、风险预警模型等关键技术应用,推动企业智能化发展,提升本质安全化水平。
依托国家级研发试验基地,推进系统性风险防控技术及装备研发
2019 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国家级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
防控技术支撑基地项目,由应急管理部组织申报,依托化学品登记中心牵头建设,投资超过8亿元,新建5万余平方米实验室,主要从事故前的防控、事故中的应急与指挥、事故后的调查与验证等环节,开展监督执法检查、隐患排查、事故预防与控制、重大危险源监控、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技术标准制修订等研究支撑工作。
该项目预计于2022年建成投用,届时将形成覆盖各专业的三大平台15个实验室系统布局,进一步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提升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防控、重大危险源控制、应急救援、事故调查验证技术与装备水平,提高行业领域安全基础性、公益性、关键技术研究和实验能力。
应急管理部化学品登记中心将重点抓好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基础研究支撑、提升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监管和安全生产信息化能力、依托国家级研发试验基地推进系统性风险防控技术及装备研发、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提升化工行业本质安全水平等工作,着力解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基础性、源头性、瓶颈性问题,加快建设和完善危险化学品领域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监管和安全生产信息化支撑能力,防范化解系统性安全风险。
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提升化工行
业本质安全水平
我国中小化工企业数量占化工企业总数的 80%以上,大多数中小化工企业安全保障能力低,工艺落后,装备简陋,自动化水平低,本质安全水平不高。同时,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大量氢能、页岩气等逐步推广应用,但新能源行业相关工艺、装备、材料等没有经过长期有效的安全验证,缺乏安全技术储备,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笔者建议,要对标国际一流,完善化学品安全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着力提升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研究与支撑保障能力,形成 18种重点高危工艺本质安全化成套技术和新兴能源化工安全保障成套技术,研制工艺安全、设备安全、安全控制、泄漏监测、微反应、氢能与高压气体安全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大幅提升国内化工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要积极拥抱“四大革命”,重点围绕“微反应技术”“智能检测与传感”“等离子体技术”“安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氢能开发与利用过程安全”“hse功能材料”等六大前沿引领技术领域,针对高危工艺反应失控机理与关键要素,等离子体产生机理、演化规律及作用机制,大数据、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边缘计算等在化工行业安全风险智能管控方面的核心算法与关键模型,制氢、储氢、输氢、加氢等氢能产业安全实验验证,以及 hse 新型功能材料构
效关系与设计表征等方面,优化布局基础和前瞻性研究项目,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未来发展动能。
要充分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国家危险化学品风险预警与信息共享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为总体目标,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危险化学品信息集成与共享关键技术,以及基于动态风险云图的危险化学品风险评价与预警平台、危险化学品互联网公共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风险预警与管控平台。要综合考虑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装备研制、应用示范的链条式设计,以危化品信息感传、融合、学习、服务、管控为主线开展研究,结合已有的多个基础数据库,开发危化品公共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和危化品风险预警管控平台。要将上述平台应用于各地区各部门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科学决策机制。要提升危险化学品风险预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
效化,提升我国危化品领域安全管控水平及本质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