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课本4篇

时间:2022-11-26 16:2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一政治课本4篇高一政治课本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政治课本4篇,供大家参考。

高一政治课本4篇

篇一:高一政治课本

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一框

  伟大的改革开放 第二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一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二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三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 .原始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1) 原始社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的

 ,也是

 。

 (2) 阶段划分:

  。

 2 .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

  ,共同占有

  ,在生产中结成

 ,

 劳动产品。

 最初阶段

 最低阶段

 新石器时代 和 旧石器时代

 共同劳动

 生产资料

 平等互助的关系

 平均分配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3 .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 (1) 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氏族 氏族是按照

 结成的人们共同体,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2) 原始社会的社会管理 在氏族制度中,人们通过

 管理集体事务,

  都在议事会上由

 共同讨论决定。

 (3) 部落与部落联盟 一些近亲的

 构成部落,有的

 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血缘关系

 氏族议事会

 一切大事

 全氏族成年人

 氏族

 部落

 4 .私有制确立,原始社会解体 (1) 私有制出现的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

 的发展。

 (2) 私有制的确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

  为单位的

 ,被以

 为单位的

 代替,生产资料转归

 。

 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3) 原始社会的解体 私有制的产生,使少数占有较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者成为 为

 ,大多数氏族成员则日益陷入贫困境地。

 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生产力

 个体劳动

 氏族

 共同劳动

 家庭

 个体劳动

 家庭私有

 土地

 富人

 贫富分化

 5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1) 阶级的含义 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

 中处于不同地位的

 。

 (2) 各阶级的地位 奴隶主阶级处于

 的地位,

 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

 (3)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奴隶主占有

 并完全占有

  ;奴隶毫无

  ,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的

 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

 的

 资料。

 生产关系

 集团

 剥削者

 奴隶阶级

 生产资料

 奴隶

 人身自由

 全部产品

 最低限度

 生活

 6 .奴隶社会 (1) 主要矛盾

  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2) 奴隶制国家的产生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

  。奴隶主为了维护

 ,建立了

 、 、法庭、

 等

 。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产生了。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

 两大对立阶级

 本阶级的利益

 军队

 监狱

 暴力机关

 奴隶制国家

  (3)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历史意义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促进了

 的发展,使人类摆脱 脱

 的状态,迈入了

 的门槛,是历史的进步。

 生产力

 蒙昧野蛮

 文明时代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1 .封建制国家 (1) 封建制生产关系 ①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建立 奴隶社会后期,当

  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

  生产关系。

 ②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

 ,通过

 等方式,占有农民

  劳动成果。

 生产力

 封建制

 土地

 地租

 大部分

 ③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进步性 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

 ,有自己的

  甚至有自己的一点

 ,劳动成果除

 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这样,农民能够

 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当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阻碍时,就被封建制生产关系所替代,这是

 的必然结果。

 人身自由

 劳动工具

 土地

 地租

 比较自主

 生产力发展

 (2) 地主阶级的残暴统治 ① 经济上—— 残酷剥削 a .基础:在封建社会里,封建

 ,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

 。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

 ,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

 b .方式:

 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包括劳役地租、

 和货币地租。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

 强 强迫农民交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

 来剥削农民。

 土地所有制

 基础

 土地的占有

 地租

 实物地租

 高利贷

 徭役

 ② 政治上—— 等级森严 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

 、等级森严。

 ③ 精神上—— 思想枷锁 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

 、传播 播

 、鼓吹 “ 君权神授 ” ,钳制劳动人民的

 。

 君主专制

 封建迷信

 封建道德

 思想

 (3) 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专政的工具 ① 封建社会的基本阶级:在封建 社会,

 和地主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

 ②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及产生的原因 a .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

 之间的矛盾。

 b .产生的原因: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

 剥削和

 压 压迫。

 ③ 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表现:

 。

 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斗争常常由分散的小规模的

 运动,发展成大规模的

 或农民战争。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经济

 政治

 阶级斗争

 农民阶级

 抗租抗税

 农民起义

 2 .资本主义国家 (1) 资本主义的萌芽 ① 条件:随着

 和

 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

 内部萌生出来。

 ②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

 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

 。

 社会生产力

 商品经济

 封建社会

 资本家

 劳动者

 雇佣工人

 剩余价值

 (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① 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要有大批失去

 、有

 、能够自由出卖 卖

 的人。第二,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

  当作资本。

 ② 途径:在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依靠

 、通过

 促 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是一个充满

 、 、征服、

 、残杀和

 的过程。

 生产资料

 人身自由

 劳动力

 货币

 暴力

 掠夺

 侵略

 掠夺

 奴役

 (3) 资产阶级革命 ①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

 迅速发展,使新兴

  在经济上已经显示出很大的优势。

 ② 历史必然性:

 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这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必须推翻

 ,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

 。

 ③ 思想准备和决定力量:新兴资产阶级和他们的思想家提出了 “ 自由、

 、博爱 ” 等口号,利用

 的力量,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

 ④ 意义:

 的胜利,标志着

 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生产关系

 资产阶级

 封建制度

 封建政权

 障碍

 平等

 劳动人民

 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

 (4)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的历史意义 ①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

 的巨大飞跃。

 ② 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促进了

 的巨大发展和人类

  的极大解放。

 ③ 使教育、科学、

 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生产力

 生产力

 思想上

 文化

 (5) 资本主义的痼疾 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

 为本质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

 ,即相对于劳 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

 。

 ② 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

 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生产过剩

 相对过剩

 绝对过剩

 信用关系

 ③ 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

 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

 之间的矛盾。

 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调,一方面

  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 益

  ,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

 有支付能力

 无政府状态

 社会生产

 贫困化

 ④ 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经济危机难以治愈,根本原因在于

 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

 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

 私人占有

 (6)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①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

 和 和

 的对立。

 ②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对立的根源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

 工人进行生产,为了追逐

 的最大化,不断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广大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在经济上

  ,政治上

  ,成为受苦最深的阶级。

 ③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随着

 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这些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

 及其剥削关系。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雇佣

 自身利润

 受剥削

 受压迫

 社会生产力

 私有制

 (7)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① 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

  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 的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②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

 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

 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

 。

 生产力

 资本主义社会

 总根源

 生产社会化

 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

 必然趋势

  1 .生产工具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 [ 提示]

 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 答案]

 ×

 2 .私有观 念的存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 [ 提示]

 生产力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3 .私有制会永远存在。(

 ) [ 提示]

 私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会走向灭亡。

 [ 答案]

 ×

 [ 答案]

 ×

 4 .奴隶社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 [ 提示]

 奴隶社会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 答案]

 ×

 5 .封建社会的农民依附于地主,完全没有人身自由。(

 ) [ 提示]

 封建社会的农民对地主依然存在人身依附关系,但是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

 6 .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的等级地位决定了其经济地位。(

 ) [ 提示]

 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了政治等级地位。

 [ 答案]

 ×

 [ 答案]

 ×

 7 .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资本家占有了工人的劳动。(

 ) [ 提示]

 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 答案]

 ×

 8 .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 [ 提示]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 答案]

 ×

 9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 [ 提示]

 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 答案]

 ×

 10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 [ 提示]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1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绝对过剩。(

 ) [ 提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 答案]

 ×

 [ 答案]

 ×

 要点一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 情景]

 燧人氏取火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之一。传说在一万多年前,燧人氏在燧明国( 今河南商丘一带) 发明了钻木取火,开启了华夏文明的起源。

 探究:(1) 人类社会是从一万多年前的钻木取火开始的吗? (2) 从中国神话传说 “ 燧人氏取火 ” 你能得出哪些信息?谈谈人工取火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提示:(1) 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是原始社会,产生于二三百万年前。

 (2) 从我国古代 “ 燧人氏取火 ” 的传说中,可以寻到人类用火的足迹。

 作用: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1 .氏族与种族

 内涵 产生 性质 氏族 族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人们共同体 生产力低下,人们为生存结成的共同体 历史范畴,属于社会现象 种族 族 也称 “ 人种 ” ,在体态上有某些共同生理遗传特征的人群 在一定地域内,人们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生理现象,属于自然现象

 ...

篇二:高一政治课本

ull;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 第二课 :只有 社会主义 才能救 中国

 • 第三课 :只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才能发展 中国

 • 第四课 :只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才能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录

 •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 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规律; 确信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对应第一课)

 • 懂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应第二课)

 • 理解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对应第三课)

 • 展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应第四课)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业要求 ——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思想政治》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年版)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三课课程内容要求

 :

 1 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

 在本节课中你将学到:

 1 伟大的改革开放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3.1伟大的改革开放 内容:3.1.1 改革开放的进程 3.1.2 改革开放的意义

 请同学们阅读习总书记的讲话 感受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

 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 一 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

 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1.1 改革开放的进程 请同学们结合下列提示、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衣 行 住 食 新 四 大 发 明

 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 ——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

 请同学们讨论 理解改革开放为什么是“四个基于”?

  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

 ——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1.1 改革开放的进程

 3.1.1 改革开放的进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 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确定把 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作出实行 改革开放 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3.1.1 改革开放的进程

 3.1.1 改革开放的进程 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

 一是分田到户; 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 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 18 岁。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 )

 ① ,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

 ①释义:不韪:不是,错误。

 做出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

 3.1.1 改革开放的进程 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 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村、组) 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它是我国现阶段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农业生产中农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承包经营集体的土地和其他大型生产资料(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人劳比例分到农户经营),按照合同规定自主地进行生产和经营。

 其经营收入除按合同规定上缴一小部分给集体及缴纳国家税金外,全部归于农户。集体作为发包方除进行必要的协调管理和经营某些工副业外,主要是为农户提供生产服务。

 3.1.1 改革开放的进程  从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来,在关于农村的文字中,“包产到户”是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也是常被 质疑和批判的。

 即使在小岗村获得丰收的 1979 年,批评 “ 包产到户 ” 的声音也是不绝于耳。

 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此次发射的卫星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入网后,我国将进行北斗全系统联调联试,在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性能指标优异基础上,择机面向用户提供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以及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等特色服务。

  北斗三号收官发射一波三折、玉汝于成。之前,因2 2 次航天发射任务失利,工程全线举一反三,进行质量复查,发射时间由5 5 月调整至6 6 月;6 6 月 16 日,因临射前发现产品技术问题,为确保百分百成功、不带任何隐患上天,发射再次推迟。此次任务的圆满成功,充分体现了航天战线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再次印证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科研试验十六字方针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战胜困难、持续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

 请同学们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成就和上述材料理解改革开放 为什么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40 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

 ——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1.1 改革开放的进程

 1984年,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3.1.1 改革开放的进程

 3.1.1 改革开放的进程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 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 1985年2月,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指出这是我国实施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布局。

  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

 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 1992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和重庆5个城市。沿江开放对于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3.1.1 改革开放的进程

  到1993年,经过多年的对外开放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政策,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基本上形成了 “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 ——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至此,我国的对外开放城市已遍布全国所有省区,我国真正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

 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3.1.1 改革开放的进程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 “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新时期的对外开放

 3.1.1 改革开放的进程  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1993 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此后改革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

  2001 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

  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 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 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湖北省2020年上半年用电量增速曲线 3.1.1 改革开放的进程 请阅读左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1.读图,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2.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知识并结合历史知识说一说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在疫情乊后迎难而上,破浪前行?

  湖北武汉,曾经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如今,这里生产生活正加速回到正轨;阳逻港三期码头,作业量逐月攀升,物流大动脉正在恢复;东风本田的生产线上,每50秒就有一辆新车下线,日产3000辆,产能回到了峰值;武汉光谷,一家激光设备研制公司,投资1.8亿,启动了新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的建设。企业的信心回来了,湖北的经济活力也回来了。

 ——央广网

 3.1.1 改革开放的进程 阅读相关链接,了解党的全会。

 3.1.2 改革开放的意义  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 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3.1

 伟大的改革开放

 3.1.1 改革开放的进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对内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时期付出各种代价,经过接力探索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 本节课课程框架:

 3.1.2 改革开放的意义 3.对外开放 农村 城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四个面貌 2.三个飞跃 按时代分析

 . 1.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 2. 对内改革

 . 3. 对外开放

 .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5. 改革开放的意义

 本节课课程重点:

 . 7. 结合《 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并结合本节课课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 6. 结合《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并结合本节课课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时期付出各种代价,经过接力探索,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

 本节课课后资源补充:

 1 电视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 —— 致敬改革开放

 40 周年》

 2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

 3 历史教材与本课相关内容

篇三:高一政治课本

一 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全册 知识点

 第一单元

 中国 共产党 的领导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综合探究 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二课

 中国 共产党 的先进性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第三课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 法治国家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法治政府 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法治社会 第四课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九课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科学立法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严格执法 第五课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公正司法 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全民守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 力量

 知识点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1)基本国情: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2)主要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有许多矛盾,它们相互交织。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2.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诞生。

 意义:(1)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从此,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2)中国共产党执*,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①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的根本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②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 28 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二框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知识点

 1.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2)我国革命和建设历程:

 时间 任务 1949—1952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致力于恢复被长期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1953 年 12 月 党中央得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1954 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

 到 1956 年底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从而为我国逐步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成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我国基本了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2.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

 (1)时间: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

 (2)目的: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意义: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②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3.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1)地位: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2)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

 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中国人民踏上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课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第一框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知识点

 1.党的性质和宗旨。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3)要求: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党都应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同甘共苦,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更不允许任何党员凌驾于群众之上。

 2.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含义:

 立党为公: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

 执政为民:就是要党的全部工作必须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占领和落脚点。

 (2)原因: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期盼民主、法治、公正、正义、安全、环境等达到更高水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3)措施: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牢记执政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是要坚持人民立场,汲取人民智慧,切实做到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依靠人民。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第二课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第二框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知识点

 1.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1)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原因: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在于它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3)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1)原因: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实践证明,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

 (2)含义:

 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的客观规律,用以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念和实际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求真务实:就是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既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探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行事。

 3.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含义: 指共产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共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

 原因: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因此,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永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

 内容: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要求:中国特色社*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共产党员在新征程上更加珍惜工人阶级先锋队战士的光荣称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做学习的模范,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做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模范,做服从组织、严守纪律的模范,做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模范,做坚持真

 理、修正错误的模范,做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课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一框

 坚持党的领导

 知识点

 1.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1)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具有重要意义。

 (2)含义及要求:

  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主要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等。

 内容 含义 要求 政治领导 就是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 、政治原则领导,主要体现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

 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最重要的是,必须杨新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思想领导 就是党在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坚持党的思想领导,就是要统一思想、集中智慧、凝聚力量,最重要的就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者,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组织领导 就是党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工作方面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广大党员组织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主张而奋斗。

 坚持党的组织领导,就是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得到贯彻执行,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总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从而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2.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要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

篇四:高一政治课本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一 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 1.物质资料生产 (1)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

 2.生产资料所有制 (1)地位。

 ①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2)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①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公有制经济 (1)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 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形成:是在国家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的。

 (3)作用: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4)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4.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必要性:①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

 ②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

 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2)主要体现: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12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一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1.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1)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2)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和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科技、国防、安全等领域,服务国家战略目标,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3)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规范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1)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2)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二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 经济发展 1.原因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措施 (1)要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要健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贯彻落实包括市场准入、企业融资等在内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2)要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 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3)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推动非公有 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13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调节 1.资源要合理配置的原因 (1)人类需要的多样性和有限资源的矛盾。

 (2)为了更好满足人类的多方面需要,社会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

 2.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 (1)计划。

 (2)市场。

 3.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1)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产品如何分配,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调节。

 (2)市场价格及其波动,能够反映供求状况及其变化,市场供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市场价格。市场竞争能够引导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领域和企业,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实现优胜劣汰。

 市场体系 1.市场体系的含义 由交易双方、交易对象、交易价格等基本要素组成的各类市场相互作用,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

 2.建设市场体系的必要性 (1)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2)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3.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途径 (1)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①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竟争执法。

 ②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③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从而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

 (2)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市场缺陷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能由市场来调节,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特殊物品的制造和流通也不能由市场来调节,教育、医疗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服务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节,否则就不能保障国家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人民生活,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市场调节有局限性 市场调节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病。单靠市场调节的后果 (1)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导致资源浪费。

 (2)会导致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社会经济不稳定。

 (3)会产生不正当竞争、垄断,损害社会公平。

 (4)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14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重要特征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2.根本目标和优越性 (1)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调动劳动者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效率提高,又能避免两极分化,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2)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择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内在要求: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

 (2)作用: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 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 1.有效政府治理的必要性 (1)弥补市场调节缺陷。

 (2)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 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和作用

 (1)通过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通过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3)通过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

 (4)通过实施区域政策和环境破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5)通过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

 (6)通过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科学的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的含义: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

 (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①促进经济增长。

 2 增加就业。

 3 稳定物价。

 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措施 (1)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