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8篇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学习体会 ((一))学习体会: 1.三个“转变”表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第一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学习体会( ( 一) ) 学习体会:
1.三个“转变”表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第一个转变主涉职业教育的结构;第二个转变主涉职业教育的效益;第三个转变主涉职业教育的模式。三个“转变”的实质是:转结构、提效益、改模式。
2.第一个转变——转结构。职业院校类型至少应有四个:府办类院校、企办类院校、民办类院校、混合类院校。从趋势看,四类院校的占比,府办类院校应该略高一些。“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并非意味着今后政府都不办职业院校了。支撑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支柱类产业的专业、其他类型院校不想办或办不了的专业应该由政府通过直接举办院校来建设。
3.第二个转变——提效益。提高质量,至少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二是学校社会服务或叫学校功能。提高质量就是提高职业教育社会效益。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并非简单化地压缩规模,应该是在坚持
职普比大体相当规模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毕业生培养的质量和其他社会服务的质量。
4.第三个转变——改模式。
(1)“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需要指出的是:全国技工院校基本不存在参照普通教育办学的问题。因为绝大多数技工院校早已经在实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教育模式了。
(2)国际上,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有学校本位、企业本位、校企合作、社会本位四种。教育与经济关系松散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采用学校本位,即学校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我国是学校本位职教模式的典型代表, 日本是企业本位职教模式的典型代表, 德国是校企合作职教模式的典型代表,美国是社会本位职教模式的典型代表。
( ( 二) ) 实施建议:
1.“转结构”的建议:府办类、企办类、民办类、混合类四类院校,比较理想的占比排序应该是:府办类→民办类→企办类→混合类。前二者在反映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力量方面具有较大规模与非营利性相结合特点,可能成为今后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两大方面军。特别是民办院校中的非营利性学校,等于准公益类性质,是减轻政府办学负担,解决技
术技能人才不足问题的重要力量,应该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为此,建议地方政府在落实《方案》中,不仅要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也应强调:公办职业院校与民办职业院校是两种不同的职业院校,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在加强法律规范,过程监督,质量评价等工作的基础上,实行府办类院校民办类院校并举的政策。
2.“提效益”的建议: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和职业院校在落实中考虑两点:毕业生质量和其他社会服务质量。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建议聚焦于学生毕业前的学业成绩和毕业后的就业状况,且以后者为主。毕业后的就业状况主要包括毕业生的稳定就业、工作业绩、工资收入和用人单位满意程度。其他社会服务质量的考评,建议首先明确定位职业院校功能四个:学制教育、职业培训、技能评价、就业创业服务。其次,通过政策供给,要求职业院校履行四个功能以提高应有但忽略了的办学社会效益。
3.“改模式”的建议:当下我国职业教育模式的提法很多,我认为,人社部实行多年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切实可行且有明显效果,值得借鉴。“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议在人社部
“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元素:素养培育,成为“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素养培育”模式。
篇二: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2022 年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和《xx 自治区〈关于印发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对接区、市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以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为着力点,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推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和结构优化,着力破解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与企业、专业与产业、育人与用人断层脱节问题,系统构建起与加快教育现代化要求整体契合、与自治区、xx 市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对接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为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目标原则
(一)具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类型教育基本定位,牢牢把握教育质量生命线,突出教师素质、教材改革、教法创新重点,聚焦人才培养、办学体制、考核评价、保障机制,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 2025年,全市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教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重点建设 3-5 所在区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 15 个特色骨干专业和 10-15 个新兴专业,推动建设 2个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 50%。
(二)工作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培养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技术技能,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治理结构,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同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技能型社会建设深度融合。
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突出市场需求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引导作用,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
养的基本方式,落实育训并举、践行知行合一。
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把职业教育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推动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协调发展,支持不同群体先学习再就业、先就业再学习、边就业边学习。
三、主要任务 (一)推动职业教育高位优质发展 1.树立科学的职教理念。推行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引导学校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势,动态调整专业目录,通过差异化投入、政策项目引导等方式,鼓励学校开设紧缺型、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围绕实习实训,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设在生产服务一线,确保学生足额、真实参加实习实训。坚持开放办学,加入黄河流域产教联盟,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港澳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鼓励职业院校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和考核标准,探索开发体现 xx 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2.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职业教育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进一步加强以培养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等各环节,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衔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注重培育学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探索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
效方法和途径,一体化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内容体系和工作体系。
3.建立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机制。将产教融合发展纳入 xx 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办好一批县级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1—2 个对接县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群,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按照“管好两端、规范中间、书证融通、办学多元”原则,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推动职普融合,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教育,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按照政府财政保障、企业深度参与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参与办学。
4.巩固中职学校的基础地位。强化市、县人民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主体责任,整合各类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为集学历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业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基地。实施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就业重点群体的锻造计划,全面提升其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学习层次。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中职院校(含技工院校)达标提质,通过改建、扩建、新建等方式改善中职学校(含技工院校)办学条件,“关、停、并、转”办学条件严重不达标的院校,完成 xx 技工学校升级。到 2025 年,全市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5.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支持 xx 幼儿高等专科学校高水平专业建设,争取进入下一轮“双高计划”高水平院校行列,依托高水平专业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鼓励支持中等职业学校主动应对“职教高考”制度,提高“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继续学习需求。实施高职扩招专项计划,扩大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招生规模。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支持高等院校联合企业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建设,启动 xx 技师学院筹建,支持符合条件的市级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
6.职业教育贯通融合培养。积极构建“中职—高职”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积极实施基于专业接续、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联合培养模式。支持市属中职院校在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开展“五年一贯制”办学培养模式,稳步推进符合“3+2”联合办学条件的中职学校全覆盖。继续开展 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
7.积极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职业院校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引导支持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在岗职工技能培训。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推动市辖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驻地部队开放,共同做好面向现役军人的教育培训,支持其在服役期
间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技术技能水平,推动退役、培训、就业有机衔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
8.完善中职学校招生工作机制。完善招生机制,用好高中阶段教育(含技工学校)统一招生平台,稳定并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落实国家职普比有关规定。结合高等教育分类考试改革,鼓励中等职业学校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完善教学标准,适应“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需要。
9.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教法改革。健全教材选用制度,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普遍选用最新版本教材,遴选推广一批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和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探索行动导向、项目式、工作过程导向等新教法。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熟标准,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纳入教学,把企业的典型案例及时引入教学,把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及时融入教学。用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推动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大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10.健全学生管理服务制度。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搭建职业教育毕业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源对接平台,落实相
应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扶持政策,引导毕业生主动适应新业态、新用工方式,实现多元化就业。校企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学生实习期间,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对实习实训学生的指导,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协商实习单位安排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匹配的岗位,明确实习实训内容和标准,不得安排学生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实习实训,不得违反相关规定通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派遣单位,或者通过非法从事人力资源服务、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或个人组织、安排、管理学生实习实训。
(二)加强产教深度融合 11.统筹专业对接产业布局。根据自治区九大产业、xx 市十大产业规划与发展定位,统筹全市专业设置,出台 xx 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纺织、葡萄酒产业、生命健康、绿色食品等专业群,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同步调整、协调布局,推动各职业院校专业错位优势发展。构建专业动态优化调整机制,定期开展专业评估调控,发展急需紧缺专业,淘汰落后专业,推进学校间专业整合。升级改造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与管理等传统产业相关专业。2021—2023 年,新建物联网技术应用、无人机操控与维护、动漫与游戏制作、直播电商服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物联网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装调与维修、应急管理和减灾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与管理等一批急需人才的紧缺专业。“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 20 个市级以上高水平中职专业(群)。
12.强化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职业教育“学校、家庭、企业、社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实施“xx 工匠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每年遴选 500 名中高职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大力推进学徒制、“1+X”证书制度,将用人标准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融入教育评价体系。规模以上企业原则上按职工总数的 2%设置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岗位。鼓励学校按专业在企业设立学徒基地,到 2025 年,建设 10 个以上市级示范性企业学徒基地。通过引企驻校、引校进企、订单班、冠名班以及校企共同举办专业等方式,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继续推进各职业院校专业实训基地升级改造,探索“以专业办企业,以企业促专业”的产教融合模式,支持依托专业举办实训性生产企业(车间),承接校内外生产服务项目,推动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
13.完善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体系。落实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鼓励企业完善职工继续教育体系,提升职工技术技能、学历层次、就业创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支持企业建立职工技能等级提升奖励制度和在岗职工学历进修奖励办法。完善职工技能大赛制度,支持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行业技术比武、创新成果评选等活动,组织开展“凤城技能大师”“xx 市技术能手”评选表彰。
(三)打造高水平专业队伍 14.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
高计划,建设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健全职业院校“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管理制度,拓宽从行业企业选拔优秀教师的渠道,通过绩效工资奖励等多种方式,吸引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加入职业教育。改革教师培养培训制度,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实行职业院校校长职级制和目标责任制管理,推进职业教育“三名工作室”建设,到 2023 年组建 2-3 个市级职业教育“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通过参与工作室研修、职业院校跟岗培训、知名高校研修等方式,提高职业院校校长的管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15.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到 2025 年,专业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 60%。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 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职业院校教师每年至少 1 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双师型专业课教师每 5 年累计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实训时间不少于 6 个月。支持职业院校专设流动岗位,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兼职任教,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
(四)创新职教发展机制 16.落实产教融合优惠政策。建立完善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体制机制,对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绩突出的,认定为“产
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和落实相关税收政策。企业因接收学生实习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支出,以及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依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投资或与政府合作建设职业院校的建设用地,按科教用地管理,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通过划拨方式供地,鼓励企业自愿以出让、租赁方式取得土地。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扣除必要成本外的净收入,可按照不低于 50%的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与单位工资总额基数,在分配时重点向参与校企合作等项目的人员倾斜。
17.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健全与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
篇三: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全文)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 号), 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 依据《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意见》 (津政发[2005]85号), 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行业为依托,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 充分发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功能, 坚持改革创新, 突破发展瓶颈, 创造新鲜经验, 提升服务能力, 把天津建设成为 具有鲜明特色和国际水准的全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为实现天津市“三步走”战略和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促进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培养大批德、 智、 体、 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技能型、 实用型人才。
二、 试验重点
——通过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 继续发挥行业企业办学优势, 不断完善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管理体制、 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
——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改革, 探索素质教育新模式, 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与交流, 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通过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和职工培训制度改革,探索社会化、 专业化的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和在职职工培训的有效途径;
——通过与中、 西部地区的互助与合作, 探索为中、 西部和环渤海地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为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搭建服务平台。
——通过改革试验, 使天津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力争到 2010 年, 全市中、 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分别达到 18 万人和16 万人。
从今年开始, 全市中、 高等职业院校每年招收中、 西部学生分别为 2 万人。
每年职工和农民培训率分别达到 100 万人次, 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继续保持大体相当。
经过五年的试验, 初步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求, 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纵向衔接、 横向贯通、 结构合理、 形式多样、 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 并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 主要内容
(一)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即“1545 工程”)、 强化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
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工程。
在整合资源、 深化改革、 创新机制的基础上, 重点建设 1所国内一流水平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5 所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 40 个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以此带动全市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提高。
——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
五年内, 围绕电子信息、 石油和海洋化工、 汽车及装备制造、 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 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 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 海运及环保等优势产业, 分期分批重点建设 50 个技术设备先进、 专业种类齐全、 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基地。
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 2 个; 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学校实训基地 30 个; 达到本专业领域一流水平, 具有突出特点的专业实训基地 18 个。
通过建设, 基本满足重点专业领域学生实训和职工培训需要。
探索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中央专项建设资金的导向作用, 形成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 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 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训、 企业职工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
2.强化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培养
——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围绕天津市和环渤海地区的支柱产业和骨干行业以及现代农业, 在数控技术、 计算机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 石油化工、
汽车运用与维修、 建筑技术、 现代服务业等专业领域, 重点扶持 12 个工业系统、 5 个建设系统、 5 个交通系统、 10 个现代服务业系统、 2 个农业系统的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在行业系统指导下, 通过职业学校与对口 企事业单位联合共建, 在 5 年内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 50 万人, 其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占 40%。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事业, 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和基础性工程。
进一步完善并发挥农村三级办学网络作用, 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 使之成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主要载体。
3 年内, 除重点建设 12 个有农业区和各县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外, 还要重点建设 177 个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主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以及城镇有序流动。
继续实施“351 培训工程” , 利用 3 年时间, 通过开展红色证书、 绿色证书、 蓝色证书、 村干部、 农村经纪人 5 大培训, 使全市郊区 100 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得到提高。
市区普通高等院校、 成人高等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都要创造条件, 为农村科技致富、 劳动力转移、 进城农民工开展培训。
——实施社区教育工程。
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加快建立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社区教育体系。
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 开展适合社区内各类人员需要的教育培训和技能训练活动, 使之成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类职业院校以及其他教育资源应逐步向社区开放。
社区内各类教育机构五年培训量应
达到本社区人口的 30%以上。
各区县政府要根据实际, 统筹各类教育资源, 建立较为完善、 具有区域特色、 能满足社区成员日 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职业技能训练需求的社区职业教育网络, 大力推进创建学习化社区、 和谐社区的进程。
——实施职工素质提高工程。
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大力开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职业培训, 着力提高企业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 科技创新人才以及高级技术工人素质; 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层次, 改善职工队伍的技术结构。
积极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形成具有企业特色、 能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员工职业学习需求的学习型企业。
全市在职职工年培训率要达到 20%以上。
各企业对进城务工人员也要加强职业培训。
企业要依托职业院校开展员工培训, 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要主动开展职业培训, 为企业发展服务。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实施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工程。
建立奖励机制, 鼓励职业院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专业, 减少长线专业, 发展短线专业, 孵化新兴专业, 形成特色专业, 打造精品专业, 全市重点建设 100 个市级骨干专业。
鼓励学校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的、 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全市每年评选 30 门精品课程, 从中遴选出部分课程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
鼓励支持教师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再编写 50 门具有鲜明职业特色, 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教材。
——实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 提高教师的职业
道德、 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全市重点培养 200 名高水平、 高技能、“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 2000 名骨干教师。
引进 1000 名具有研究生学位的青年教师, 先到企业实习一年, 然后回学校顶岗教学, 使职业院校每个骨干专业都有 4 至 5 名“双师型”骨干教师。
各级职业院校教师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 同时,“双师型”教师比例要达到 60%。要抓紧职业院校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 培养与提高,各级职业院校负责人 3 年内轮训一遍,并逐步达到“双师型”要求。
充分发挥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功能作用, 面向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的管理干部和专业课教师, 广泛开展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培训, 年培养培训量达到 5000 人次以上。
不断加强天津市和中西部地区的院校联合、 合作, 有计划地组织东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管理干部和教师相互交流、 挂职锻炼、 顶岗任教。
——实施职业指导与创业中心建设工程。
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要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为 学生毕业后持证上岗 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为保证向全国输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要充分依托国家有关部委及行业协会, 在天津条件较好的职业院校设立行业职业、 执业资格认证机构。
3 年内, 在全市所有高等职业学校和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分期分批建设 100 个职业指导与创业中心。
创业中心要设立职业技能鉴定、 职业资格考试、职业指导和创业就业服务机构,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使其毕业生在完成学业考核合格后, 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 努力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学习许振超等现代工人的先进模范事迹, 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道德观。
要紧密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 精心设计、 严密组织好富有时代特征,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 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陶冶情操、 拓展能力。
要把职业学校学生培养成为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热爱劳动、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和严谨求实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 通过实施以下四项改革和四大创新, 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结合,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1.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要完善在天津市人民政府领导下, 政府统筹、 分级管理、 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的作用, 协调解决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天津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市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 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 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 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 各区县、 各行业要管理好本区域、 本行业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
进一步规范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名 称, 并体现职业特点。
由市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2]16 号)规定负责审批、 备案工作。
天津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定进一步调整全市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的意见, 各区县政府、 各行业负责所属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由 151 所调整到 100 所左右, 高等职业学校数量控制在 30 所以内。
2.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继续坚持依靠行业企业的办学体制, 形成政府主导、 充分发挥行业作用、 依靠行业企业、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
在不改变公办职业学校产权性质的前提下, 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 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
积极探索职业院校实行股份制改革的试验。
要按照高水平是财富、 低水平是包袱的发展理念, 本着向资源优势职业学校集中的原则, 进一步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
各行业要整合所属的高等、 中等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 构建 20 个以行业为依托, 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中、 高职共同发展的职教集团。
市内各区构建以社区学院为龙头, 整合区域内各类职业教育资源的 6 个区域性职教集团。
有农业的区和各县构建以职教中心为核心, 三级办学网络为基础的 12 个职教集团。
集团内形成完善的董事会制度,建立崭新的强有力的领导体制, 统筹使用师资、 资金、 设备、场地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
调整过程中要防止教育资源流失。
3.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市人事、教育、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核定职业院校的编制标准, 加强编制管理, 合理设置学校内部机构和岗位。
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 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大胆引进市场机制, 建立能够广泛吸引人才, 有利于人才
科学、 合理流动的制度。
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岗位聘任制, 实现学校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 研究制定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工作考核办法。
要深化学校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学校的激励机制。
在国家政策指导下, 根据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以岗定薪、 按劳取酬、 优劳优酬的原则,完善校内结构工资制, 积极探索以教师为 本位的校内分配办法, 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直接挂钩。
4.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专业建设; 以能力为本位, 加强课...
篇四: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自治区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随着我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 号),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满足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经过 5 年—10 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
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我区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人才资源支撑。
具体目标:到 2022 年,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教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重点培育 4 所高水平高职学校、12 个骨干专业群和一批中职优质校、优质专业,培育认定一批自治区级公共实训基地,形成覆盖全区优势特色产业、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打造 10 个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0 个以上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专业教师轮训基地。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打造一批优秀的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和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产教融合集团。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实践一般为 6 个月。“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达到 50%。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 1+X 证书)制度试点进一步推广。
一、构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格局 (一)统筹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将产教融合发展纳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需求同步规划,
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将教育优先、人才先行融入各项政策。自治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银川都市圈建设协同发展规划等,要统筹优化教育与产业结构,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
引导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形成以服务国家和自治区各类开发区、园区为主的职业教育布局。推动自治区职业教育园区提质升级,打造集教育、产业、科研、创新创业、城市于一体的产教融合科创园或“科教城”。以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五个地级市为主,统筹职业教育资源,推动职业院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办好一批县级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 1 个—2 个对接县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群,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重点支持贫困县(区)中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文化和旅游厅、商务厅、扶贫办,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二)统筹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按照“管好两端、规范中间、书证融通、办学多元”原则,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为服务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
业、现代农业发展和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与人才支持。推动职普融合,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教育,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试点,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用结合培养模式。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构建中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贯通,以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组成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职业培训联合体,引导行业企业、社会力量深度参与职业培训,建立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政策互通、资金互补、数据联通、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动职业院校扩大补贴性培训规模,全面提升培训质量。对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对违规收取费用的依法依规进行处理。(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农业农村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国资委,各高等院校,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二、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三)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实力。强化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主体责任,整合各类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为集学历教育、社区教育、
老年教育、职业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基地,提高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完善招生机制,建立高中阶段教育(含技工学校)统一招生平台,稳定并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落实国家职普比有关规定。实施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就业重点群体的锻造计划,全面提升其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学习层次。实施控辍保学计划,帮助部分学业困难学生按规定在中等职业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和接受职业技能学习。(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民政厅,总工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实施高职扩招专项计划,扩大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招生规模,健全“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重点支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实施自治区“双高计划”建设。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企业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支持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学院(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推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军事人才培养开放。根据高等学校设置制度规定,支持符合条件的自治区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
障厅、科技厅、农业农村厅、退役军人厅,总工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五)畅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遴选若干中职、专科高职、本科院校实施 3 年中职教育与 4 年本科教育(“3+4”)、3 年高职教育与 2 年本科教育(“3+2”)贯通培养招生试点。采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形式,探索实施“本硕衔接”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高等院校)
(六)促进职普融合发展。鼓励中高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设立“职业体验日”,自治区现代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面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遴选一批劳动教育实践和职业体验基地,开展职业教育体验观摩活动。鼓励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资源互通。试点探索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建设。(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高职院校,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三、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七)建立完善德技兼备的育人机制。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培育建设一批精品项目。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上好思政课。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深入推进职业院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改革完善职业院校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党委宣传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八)优化学校治理结构。完善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形成以学校章程为统领、规范行使办学自主权的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健全学校理事会制度,鼓励引入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推动学校优化内部治理,充分体现一线教学科研机构自主权,积极发展跨专业教学和科研组织。鼓励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设立产教融合管理、协调和服务专门机构。(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高等院校)
(九)推进教材教法改革。健全教材选用制度,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普遍选用最新版本教材。启动实施自治区级规划教材建设,推广一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教材,探索行动导向、项目式、工作过程导向等新教法。开展 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推动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积极参与“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大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民政厅)
(十)健全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落实职业院校专业目录、专业教学、课程、顶岗实习等国家教学标准,逐步构建与国家教学标准相配套的自治区级职业教育标准体系。职业院校依据国家教学标准自主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学业水平考试。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将考核结果作为政策支持、绩效考核、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建立职业教育定期督导评估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落实督导报告、公报、约谈、限期整改、奖惩等制度。(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自治区政府教育督导室)
四、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 (十一)推动产教深度融合。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制定自治区专业建设指导意见,实施对接重点产业发展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重点支持计划,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建立职业教育与开发区、园区工作对接机制,实行职业院校与开发区、园区管理机构或企业互派领导
挂职制度。每年组织开展全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活动,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平台搭建。
实施自治区级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积极申报国家产教融合建设项目。建立自治区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培育产教融合型服务组织(企业),建设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一批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力争建设 1 个—2 个国家级高水平实训基地。创新自治区现代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运营模式,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和运行经费保障分担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国资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
(十二)加快校企深度合作。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依托或联合职业院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支持企业参与公办职业院校办学。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发挥行业骨干企业引领作用,鼓励校企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或产教融合集团,带动中小微企业参与,推动实体化运行。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支持职业院校与重点骨干企业共建兼具教学、生产和研发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
模式,大力开展生产性实训。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共建共享平台的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机制,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合作,开展合作办学和人才联合培养。定期选派职业院校骨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赴国外研修访学。支持职业院校学生赴国外研习访学。进一步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港澳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工业和信息化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国资委、发展改革委、外办、市场监管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十三)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促进“引企入教”,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推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职业院校新设专业原则上应有相关行业企业参与。完善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制度,实施“企业办班”“教学工厂”“生产实训一体化车间”等多种育人模式。优化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鼓励企业积极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并保障学生享有获...
篇五: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市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若干措施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 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黔府发〔2020〕13 号)精神,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措施。
一、发挥优势,推进实施特色职业教育强市战略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强政府统筹,优化职教资源,着力夯实基础、补齐短板,着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紧扣安顺市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的特色专业群,推进实施特色职业教育强市战略,不断激发职业学校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和社会贡献率,办人民满意的现代职业教育。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既发挥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坚持加大投入、分类指导。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加强行业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指导。
坚持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重点提高学习者就业创业能力。
坚持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突出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三)总体目标。把职业教育摆在安顺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2022 年,全市职业教育的职普比、生师比和设备值等量化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职业教育实现安顺中职学校与贵州省部分高职院校及部分普通高校中高本有序贯通、规模质量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建成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全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 2027 年,职业教育初步实现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教育类型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安顺特色职业教育强市战略作出新的贡献。
(四)具体指标。支持安顺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并建成贵州省“双高校”。支持 2-3 所中职校申报并建成国家级优质中职校。支持紫云职校建设成为省中职强基工程学校。支持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建成省级高水平公共实习实训平台 1-2 个。支持各中职学校建成省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3 个。建设覆盖全产业链、辐射区域产业发展的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大旅游、大数据联盟)1 个。紧密结合安顺市重点产业布局建成高水平的特色骨干专业(群)5-10 个。培育评选 30-50 名职教名师、形成“黔匠”品牌。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按照不低于在校生人数 50%的培训量,每年面向社会各类群体开展职业培训,毕业生在省内升学或市内就业比例达 60%以上。
(五)重点任务。
1.实施中职“强基”工程。结合全省重点支持 100 所左右中职学校实施“强基”工程,抓住机遇全面改善我市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稳定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目前规划保留建有中职学校的县(区)要加大投入,重点办好 1 所规模不小于 3000 人的中职学校。建立中职和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完善中职招生制度,规范招生行为。2023 年全市初级中学毕业生中考参考率达 80%以上。
2.实施高职“双高”建设计划。重点支持安顺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并建设贵州“双高”校,力争 3 年内部分专业实现职业本科层次招生。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层次不断提高的刚需增大,在
“十四五”期间,组建增加高职院校 1 所,力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实现零的突破。调整整合院校专业布局,推进实施以专业群为基础的职教集团建设。
3.实施“黔匠”培养工程。面向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十大工业产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等产业领域,培养培训“黔匠”人才。全市职业院校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万人次以上。取得相关资质的职业院校,面向社会提供技术培训的经营性服务,可向自愿参加培训的人员(在校学生除外)收取培训费,培训费标准由取得资质的职业院校按成本补偿和市场需求原则确定。严禁任何部门、企业和学校向在校学生收取未经国家、省批准的任何费用。
4.实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支持职业院校面向偏远和民族地区开办职业教育专班。支持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培养现代农业专业人才、经营人才、创业人才和高素质农民。鼓励各职业院校与农业类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合作,推进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技术研发攻关,提升全市农村产业革命农业科技竞争力。各中职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围绕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建设发展需要,积极开设当地产业特色和产业发展方向的专业,重点开设现代农业技术、中药材种植、茶叶生产与加工、园林技术、种养殖、烟草生产与加工、兽医畜牧、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等涉农专业,建设相应实习实训基地和扶贫基地。
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以提升学历水平、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为导向,深入推进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全面扫除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以及不能用现代工具进行学习、交流、管理等的功能型文盲。集中力量对未上过学的劳动人员进行学历和技能双培养、双提升,接受职业教育。到 2023 年,全市 15-59 岁未上过学劳动者接受“学历技能双提升行动”累计达到 3 万人;到 2025 年,未上过学劳动者接受“学历技能双提升行动”累计达到 6.95 万人,到 2030 年进一步巩固学历技能双提升成果,15 周岁以上文盲率降低到 3%左右。全面提升全市 15 周岁以上人群人均受教育年限。
5.实施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行动计划。适应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特别是 20 个特色小镇建设需求,重点培养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保障、城镇综合治理和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转移人口市民化需求,大力开展多样化职业培训,多渠道吸收转移人口接受优质职业教育。
二、科学谋划,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六)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在普通中小学开展劳动及职业启蒙教育、普通高中在课程教学中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向普通中学免费开放等职业教育理念培育工作。建立支持普通高中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学期在读学生转入职业学校对应年级就读的政策。构建职业培训体系,完善职业继续教育,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推进育训结合。社会培
训机构要提升职业培训能力,依法依规开展职业培训。职业院校要畅通全体劳动者继续教育学习的路径,增加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技术技能人才在职业院校教师中的比重,建立在职人员学习—就业—再学习通道,实现人才在职业领域和教育领域的转换。
(七)完善中职、高职、本科院校结构体系。根据安顺产业布局及其发展对人才数量、结构和层次的需求变化,着力建设好现有 7 所中职校并保持规模在 3000 人以上,支持其中 2-3 所发展规模到 5000 人以上并申报建设国家级优质中职校,实现中职教育的扩容提质。在支持办好现有 2 所高职院校的同时,整合资源组建 1 所特色更加鲜明的综合性高职院校,以满足高中阶段毕业生“愿读尽读”及安顺产业发展的需要。支持安顺学院转型或安顺职院升格为本科,实现安顺职业教育本科层次“零的突破”。完善我市职业教育中职、高职、本科的体系构建。
(八)优化专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对接贵州产业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结合我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用 3-5 年时间,调整优化我市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建立并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原则上每校传统优势品牌专业群稳定在 3-5 个,专业在 10 个以内,每个专业(群)至少对接一家本省或者发达地区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到2025年,基本形成“一校一特”的专业品牌格局。支持 2-3 所中职学校申办国家优质中职学校。2025 年,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
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职业高等教育实现“愿读尽收”,在校生规模占高等教育一半以上。
(九)着力搭建中职—高职—本科教育贯通的立交桥。按照“知识+技能”的要求,强化教学改革,通过建立分类高考资源库、推行分层教学、突出“仿真”实训教学、开展多形式职业技能竞赛等措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与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习实训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积极引导中、高职院校专业衔接培养,增强中高职协同发展,扩大中高职贯通班的招生规模,力争实现“愿读尽读”。积极探索省优质高职院校特色专业举办职业本科教育或“3+2”职业本科试点。争取省直部门支持,推动安顺学院由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探索产学研用结合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引导高校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改革。
(十)探索构建多元化办学格局。支持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在我市举办或参与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与公办职业院校共建混合所有制或股份制二级产业学院或专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财政部有关政策规定的,可按投资额的 30%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
合式激励政策。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机制,建立健全民办职业教育准入、审批和退出机制,针对投入不足、办学不规范、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等情况设立负面清单。
(十一)稳步推进 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加快 1+X 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和学分银行系统应用,有序推进基于能力标准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间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在职业院校启动“学历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即 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十二)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和开放水平。落实《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规范》,引导职业院校提升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高速稳定的校园网络,联通校内行政教学科研学生后勤等应用系统,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推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管理全过程。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及时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鼓励职业院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校园新形态,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在职业院校实施“阳光校园·智慧教育”工程,推进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学数据共享,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升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以及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优质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参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开展与境外高水平
院校的校际交流,建立一对一务实合作关系,系统学习先进办学模式,举办合作办学项目。借鉴先进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课程标准,从教师成长、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效能提高等方面推动全市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三、深化改革,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三)形成政府、行业齐抓共管的格局。落实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责任,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通过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真正发挥好保基本、促公平作用,更好地扶持职业教育发展。市政府负责制定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统筹发展区域及行业职业教育,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县级政府全面落实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保障未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初中毕业生原则上均接受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未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高中毕业生要鼓励支持其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办学中履行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咨询建议的职责。
(十四)完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强化职业教育监督评价机制,继续加强对县级人民政府履行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重点督导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经费投入及管理、职普比例、结构调整、发展水平和办学特色等情况。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监管评价机制,把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
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和改进项目建设,切实发挥学校质量保证主体作用,定期开展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制度。
(十五)优化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环境。按规定在职业院校实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兼职兼薪双向取酬。完善有利于调动校企人员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性的绩效分配和校企合作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机制,公办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所得扣除必要成本外的净收入,可按 50%比例核增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研究制定激励教师参与各...
篇六: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p>《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 (职教 二十条)
)
国务院 2019 年 1 月 24 日印发 ( 国发〔2019〕4 号 )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了 七个方面提出了 20 条措施:
一 、 总体要求的要点
1.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 2.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3.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支持职业教育。
二 、 总体目标的要点
过 经过 5-10 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
【三个 转变】
】
1.办学格局:政府举办为主→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 2.办学追求:规模扩张→提高质量; 3.办学模式:参照普通教育办学→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点鲜明。
三 、 具体指标的要点
1.到 2022 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 2.到 2022 年,建设 50 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 150 个骨干专业(群); 3.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4.建设 300 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5.职业院校 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的 一半以上, 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 6 个月; 6.“ 双师型” 教师(同时具备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 超过一半。
四 、 具体措施的要点 (从七个 方面出 提出 20 条 条 措施 )
1. 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1)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 把握好正确的改革方向,按照“ 管好两端、规范中间、书证融通、办学多元”的原则,严把 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
落实好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 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
2
(2)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普职比大体相当)
(3)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建立“ 职教高考”制度,完善 “文化素质+ 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 在学前教育、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
根据高等学校设置制度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
(4)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
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2. . 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 (5)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 要求: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持续更新并推进 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建设。
(6)启动 1+X 证书 制度试点工作(“ 学历证书+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院校内实施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是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
(7)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 落实职业院校实施 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 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 在校学生和 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
自 2019 年开始,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职业院校在 10 个左右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促进职业院校 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8)实现学习成果的 认定、积累和转换。
3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 学分银行”建设,从 2019 年开始,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 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
3. . 促进产教融合 校企 “ 双元 ” 育人 (9)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 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 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 校企共同研究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 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
原则上每 5 年修订 1 次 次职业院校 专业目录, 学校依据目录灵活自主设置专业, 每整 年调整 1 次专业。
遴选认定一大批 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一大批 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 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
(10)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 在开展国家 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基础上,建立 产教融合型 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 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 金融+ 财政+ 土地+ 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 命运共同体。
(11)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300 个)
参建: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 特点:
资源共享,集 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 面向先进制造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建设若干 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 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 开放共享,辐射区域内学校和企业; 鼓励职业院校建设或校企共建一批 校内实训基地,提升重点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
指导各地各校借鉴 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经验,探索 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
(12)
多措并举打造“ 双师型” 教师队伍。
从 2019 年起,专业教师原则上从 具有 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 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 100 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少 每年至少 1 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 5 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
4
探索组建 高水平、结构化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 分工协作进行 模块化教学。
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
职业院校通过 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
4. 建设多元办学格局 (13)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各级政府部门要深化“ 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职能转变,由注重“办”职业教育向“ 管理与服务”过渡。
2020 年 初步建成 300 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带动中小企业参与。
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
(14)做优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
职业教育包括 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 政府通过放宽准入,严格末端监督执法,严格 控制数量,扶优、扶大、扶强,保证培训质量和学生能力水平。
5. 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 (15)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鼓励企业职务职级晋升和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
建立国家技术技能大师库,鼓励技术技能大师建立 大师工作室,……推动形成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和世界青年技能日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宣传展示 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 工匠精神。
(16)健全经费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要建立与 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新增教育经费要向职业教育倾斜。
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
5
经费投入要进一步突出改革导向,支持校企合作,注重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健全职业教育奖学金制度。
6. 加强职业教育办学治理督导评价 (17)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 以 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建立 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定期对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关工作进行“ 双随机、一公开”的抽查和监督,从 2019年起,对培训评价组织行为和职业院校培训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实施 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报告向社会公开。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 (18)支持组建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
成员包括政府人员、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管理专家、职业教育研究人员、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团体和社会各方面热心职业教育的人士。
7. 做好改革组织实施工作 (19)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职业院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将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
导职业院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
(20)完善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推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方案》就开宗明义,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 不同教育类型, 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而 职业教育的核心无疑是产教融合,痛点则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够,对此,《方案》拿出了份量很重的激励措施。产教难以顺畅融合恰恰是职业教育发展最大的难点。对于学校也有激励,《方案》提出,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从中获得 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具体分配由学校按规定自行处理。
篇七: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技术学 校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精选四篇)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
一、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院从办学规模的扩张到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和今后的核心任务。课程教学作为学院最基础、最常规、对教学质量最具影响力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学院目前大多数课程教学还在采用传统学科型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教学内容与职业实际相脱节,教学效果差,已经不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必须加快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 号)为指导,更新观念,改革传统学科型教学模式,探索和完善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各专业要根据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来确定课程开设的门类和名称;根据就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目标,特别是职业能力目标;根据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课程训练项目;根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设计、组织教学;根据形成性考核评定学生成绩。通过改革,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新模式。
三、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
第一轮课程改革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重点支持约 60 门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对象为有在校学生的大专专业的必修课和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公共课。
四、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成立学院课程改革指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课程改革指导小组的办事机构为教务处,其主要职责是:
1.审批课程改革项目;
2.对立项改革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进行评估验收;
3.督查与指导课程改革实施过程;
4.对课程改革实施效果和资源库建设情况进行评估验收。
(二)设立课程改革专项经费 学院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课程改革立项项目给予经费支持。经费的使用范围包括课程设计劳务费,授课课时津贴补助,校本教材编写费,课件制作费,建立试题库、习题库等教学资源的成本支出等。每门课程改革经费最高 5 万元,分三阶段下拨:1.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经评估验收合格后,按每门 0.5 万元标准予以经费支持;2.课程改革验收后,对获得优秀、良好、合格等次的项目,分别按每门 2万、1.5 万、1 万元标准予以经费支持,获得不合格等次的,不予经
费支持;3.按课程改革计划完成教学资源库建设并验收合格后,按每门 1-2.5 万元标准予以经费支持。
(三)加大奖励和考核力度
学院对在课程改革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教务处要将课程改革纳入系部年度教学考核内容,各系部要将课程改革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内容,并与评优评先挂钩。各系部在进行课时津贴二次分配时,应向参加课程改革,实行项目教学并取得较好成效的教师倾斜,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课程改革的内容与要求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各专业应在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和培养规格。按照职业岗位(群)工作流程,组合构建教学模块,确定专业课课程门类和名称。
(二)确定课程负责人,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各门课程应明确一名教学能力强,熟悉职业岗位工作流程,有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根据学生规模组成数量足够、专业对口、包括企业兼职教师在内的课程教学团队,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团队成员稳定。
(三)制定课程改革规划,申请课程改革立项 各课程教学团队要综合考虑师资队伍情况、教学条件、课程重要程度等因素,科学制定课程改革规划,并填写《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立项申报表》(见附件 1)进行申报。由学院课程改革指导小组根据《常德职业技
术学院课程改革立项评审办法》(见附件 2)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确定为课程改革资助项目。
(四)组织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
由课程负责人组织课程教学团队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形成整体教学方案和单元教学方案。
课程整体设计应包括:1.课程基本信息,即课程名称、课程性质、总学时和周学时、前承课程、后续课程、教学对象、编制人和编制时间等;2.课程目标;3.教学内容与组织(教学内容主要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来体现);4.教学场地、设备、工具用具、耗材的配置;5.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6.教学方法与手段;7.成绩评价方法。
课程单元设计应包括:1.单元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组织(地点、步骤、方法、时间分配);4.课前准备;5.课后任务布置
课程设计完成后,各系部应主动报请学院课程改革指导小组进行评审验收(见附件 3)。验收时,课程负责人要对整体设计进行说课汇报,其他授课教师要对单元设计进行说课汇报。
(五)创造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
各系部要根据课程设计要求,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及时配备课程教学所必需的教学场地、实验实训设备、实训耗材等相关教学资源。基本条件不能满足时,课程改革不能盲目实施。
(六)组织实施
组织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每位主讲教师都要根据课程单
元设计要求认真组织教学。学院将组织听课评课,进行指导和督查,各系部也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方案,对课程改革的实施环节进行监督、考核。
课程教学团队在改革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建立起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录像、校本教材、实训指导、网络资源、课件库、习题库、标本库等在内的教学资源库。
每门课程改革实施之后,学院将根据《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验收办法》(见附件 4)、《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验收办法》(见附件 5)对课程设计的执行情况、教学效果、学生评价、教学资源库等进行评估验收。
(七)总结提高,持续改进
课改实施之后,要及时总结特色,产生一批高水平的教研教改成果,并加以推广和应用;要认真评价课程改革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在下一轮课程改革中改进。同时,要及时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变化,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训练项目,始终保持教学与职业岗位实际相一致。
** 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二)
教学改革是学校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顺利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学院 2012-2014 年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和学院下一阶段教学改革目标,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道路的高职高专教育办学理念,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岗位需求状况和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结合学院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在总结以往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巩固课改成果,进一步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向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二、基本思路
1、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提炼的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主, 以工作任务(项目)为载体,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将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运用于
课堂。
3、加强课改项目的规范管理,每个改革项目从立项到结束验收,实施全程评价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加大课改合格课程的后期管理,通过院系两级监督机制和政策引导保障课改课程的巩固、完善与提高。
三、主要任务和内容
1、对三年课程改革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课改合格课程要求各教学团队继续按课改要求实施教学,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岗位需求和教学实际对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评价体系等进一步完善、提高,打造精品课程、品牌课程。
2、对目前尚未进行课改的课程,各系部要做好规划,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完成全部课程的改革工作,每学期将准备成熟的课程上报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教务处),由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安排专家按学院课改评审标准进行认定,认定合格课程学院将正式行文确定并给予一定的课程开发资金支持。
3、对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等条件成熟的专业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入手,进行整体性、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开始推进课程体系系统化课改试点工作,将课程体系系统化开发与学院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有机结合,打造学院品牌专业名片。
四、组织领导
课程改革工作由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各系
部按要求成立课程改革项目工作小组,由系部主任担任组长,其他系部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成员由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等组成。学院教务处负责院级立项项目的验收评价,各系部工作小组负责课改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教务处、督导室等部门及各系教学督导小组负责合格课程后续教学实施情况的督查工作。
三、组织实施与要求
1、课改合格课程的巩固与提高
(1)各系部每学期将开设的课改合格课程相关信息按要求上报教务处,教务处、督导室组织相关人员对其上课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
(2)系部根据专业建设实际对课改合格课程按课改要求实施教学提出具体意见,以系督导小组为主体对其进行督查。
(3)课改合格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系部在绩效工资发放上要有所倾斜,体现优劳优酬原则。
(4)对没有继续实施课改课程,一经查出将给予通报批评并视情况进行其它处理。
2、课改课程的认定
(1)对目前尚未进行课改的课程,各系部每学期期初将准备成熟的课程上报 1-3 门实施教学改革,由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安排专家按学院课改评审标准进行认定,认定合格课程学院将正式行文确定并给予一定的课程开发资金支持。
(2)系部要做好规划,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完成全部课程的改革工作。
(3)课改认定标准仍按《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实施办法》[漯职院政发(2013)32 号]执行,但不再进行立项程序。
3、课程体系系统化开发设计试点项目
(1)试点项目的申报立项:
由系部根据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等实际条件,确定参与试点专业(具体个数不定,条件成熟几个报几个),按要求填报《漯河职院课程改革试点项目立项申请书》,教务处集中组织各项目负责人进行答辩,由教改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对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设计与实施方案等提出修订与完善意见,确定学院课改项目,规定试点期限。
(2)试点项目评价与验收:
项目完成时间原则上为三年(特殊情况另定)。
(1)课程体系开发的评价与验收:
评价验收内容:
专业调研报告(行业背景调研、行业人才需求调研、企业职业岗位(群)调研、区域内人才培养现状调研等);实践专家研讨会实施情况资料(会议安排、专家资料、会议结果分析等);论证报告(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及办学条件要求等);人才培养方案。
验收安排:
专家参与:由 3-5 名院系推荐的教改专家(可聘校外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系部提供的资料进行审议,必要时专业负责人到现场答疑;
到系部查阅原始资料;按评审标准打分。(评审标准另定)
(2)课程系统开发的评价与验收:
系部根据专业课程体系所设置课程(职业通识课程、专业通用技术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及实践课等),制定整体课程改革方案,安排各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时间,将方案报教务处审批备案。
通过审批的课改方案由教务处按《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实施办法》[漯职院政发(2013)32 号]执行,但不再履行立项程序。
(3)课程体系系统化开发设计试点项目结项验收 需提供结项验收材料: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所设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设计及教学实施相关资料;实习实训及校企合作等运行情况的详细资料;教学团队建设情况资料;总结。
以上所有材料应汇编成完整材料,并有目录、说明和附件。
结项验收程序:
专业负责人汇报试点工作情况并现场答疑; 专家查阅资料;
专家集体评议、按评审标准打分;(评审标准另定)
汇总专家评分,结果报学院领导审核、公布结果。
四、设立课程改革专项经费
学院安排专项经费对课改合格课程、课改立项项目给予经费支持。经费的使用范围包括专业调研与论证、课程开发与设计、办公、校本教材编写、课件制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资源库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的费用支出等。课改项目验收后,根据评委意见,经学院认定后评定出不同等次,分别按不同标准予以经费支持。
**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年三月十五日
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三)
为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样化但 才成长通道,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和竞争力,根据《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学校积极主动开展课程改革,全校教师能力协作、刻苦钻研,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和论证,初步制订了《金华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推进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为指导,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实际为基础,以增加职业教育的选择性为主旨,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优势专业设置、细分培养目标,构建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
篇八: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心得体会 3 篇第一篇 1.“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思是指:职业院校应履行两项功能: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这两项功能是我国 1996 年开始实施的《职业教育法》规定的。20 多年过去了,我们没有执行好,所以需要完善。
2.学历教育与培训关系的认识。这里的“培训”应当非常明确:主要指职业技能培训,简称为职业培训。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二者有同有异:
(1)二者同之处主要表现为:都要以就业为导向,都要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都属于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系统的重要环节。
(2)二者异之处,一是性质不同。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是国民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非学历的技术技能培养;二是功能不同。学历教育兼具准职业人培养功能和专业深造功能; 职业培训则兼具受训者就业功能和技术技能提升功能;三是对象身份不同。学历教育对象主要是校内学生;职业培
训主要对象是校外劳动者——愿意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就业创业培训的学员;四是双证书要求不同。学历教育要求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兼具,职业培训没有双证书制度的强制性要求;五是学习制度不同。学历教育的时间是全日制的;职业培训时间是碎片化的长短期不一的。
可以说,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二者之间,既有亦此亦彼的模糊地带,也有非此即彼的本质区分。
3.完善当然非常必要,但,从现代中国发展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果仅仅包括这两项功能显然缺乏应有的社会贡献度。
4.“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的认识。从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角度谈“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那就是:学历教育方向,畅通的渠道主要是职教本科、职教硕士等学历学位的衔接;职业培训方向,畅通的渠道主要是各专业技师(工程师)类、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类的职业技能等级联通。
(二)实施建议:
1.“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建议。首先,建议要转变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重学历教育,轻职业培训的观念,树立用办学历教育的态度办职业培训的信念;其次,建议设立专门机构,
配备足够人员负责具体运作;再次,建议按照业务相连、资源共享、师资通用、课酬分开、标准相同、方法多样、齐头并进原则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培训条件。
2.职业院校不仅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还建议考虑四个功能、两类院校、三种办学形式:
(1)四个功能: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职业技能评价、就业创业服务。
(2)两类院校:中高职院校、中高技院校。
(3)三种办学形式:全日制教育、职业技能培训、非全日制教育(如企业新型学徒制教育)。
第二篇 (一)学习体会: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是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的重要措施,也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体现,还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必要途径。
(二)实施建议:无论是本科职业教育,硕士职业教育,还是博士职业教育,建议都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构
建新的培养模式,树立职业教育重要的思想,创设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群,校企合作搭建与市场标准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培养能够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师资队伍,开展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教学。
任何职业院校,只要做到“三个对接”,办学质量就一定高。
第三篇 长学制指本科 5-8 年,本硕博连读 8 年等。
职业教育领域谈长学制,国家层面主要从 2014 年 5 月 2 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开始。《决定》提出:“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
2017 年 12 月 5 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又提:“适度提高高等学校招收职业教育毕业生比例”。
“职业教育毕业生”包括中职中技、高职高技毕业生。这就把两类毕业生上“立交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原先只达到大专的,进到可以连读本科了。
本《方案》进一步明确要开展职业教育本科试点和加强专业硕士培养,这里又提“长学制”。这样,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
3+2、3+4、3+4+2 等长学制教育就和普通教育领域的 3+2、3+4、本硕博连读等长学制教育基本一样。
至此,职业教育领域,学历人才成长管道基本打通,学历仍是职业教育检验学生水平的第一标准,升学仍成职业院校办学的导向。
(二)实施建议:
1.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建议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教科研用结合为途径”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以实现“三个对接”为目标开展。
2.宁波技师学院 6 年学制技师培养可谓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建议参考。
该校从 2000 年开始进行学制技师培养,筛选综合素质较高的初中毕业生入读技师班。学制 6 年。
具体做法是:
(1)初中毕业起点学生筛选组成学制技师班; (2)6 年 2 次分流:第 3 年,水平一般,无力深造或自愿要求毕业就业的学生通过学业考核和取得中级技工证书后进行中级技工毕业分流,第 5 年,水平一般,无力深造或自愿
要求毕业就业的学生通过学业考核和取得高级技工证书后进行高级技工毕业分流; (3)剩下大约三分之一生源成为技师班学生进入第 6 年学习; (4)第 6 年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做项目。其中,60%项目来自合作企业。
(5)对于这些学制技师班的学生,合作企业知根知底,毕业后都被留用,成为企业满意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