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名称4篇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名称 【教学案例】浙江省嘉兴市:党政主导、部门推动、三社互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嘉兴模式2020年03月09日摘要:嘉兴市是全国第二批社会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名称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名称
学案例】浙江省嘉兴市:党政主导、部门推动、三社互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嘉兴模式2020 年 03 月 09 日摘要:嘉兴市是全国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试点市,近年来,嘉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 “ 三社 ” 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大胆先行先试、勇于开拓创新,基本形成了符合嘉兴实际的 “ 党政主导、部门推动、三社互动 ” 的 “ 三社 ” 建设新格局,形成了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团为载体,以社工为骨干的 “ 三社互动 ” 的扁平式、网络化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关键词:社会建设,党政主导,部门推动,三社互动,嘉兴嘉兴市是全国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试点市,近年来,嘉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 “ 三社 ” 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大胆先行先试、勇于开拓创新,基本形成了符合嘉兴实际的 “ 党政主导、部门推动、三社互动 ” 的 “ 三社 ” 建设新格局,获得了全国首批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称号。一 主要做法(一)加强政策制度设计,进一步创新 “ 三社互动 ” 发展体制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2008 年 7 月,嘉兴市委、市政府加强改革创新,在全国地市中率先成立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由市委常委任书记、市政府副市长任副书记, 25 个市级机关部门单位领导为委员。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作为市委社工委的办事机构,承担全市城乡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职能。目前,全市实现了市、县(市、区)和镇(街道)三级社会工作机构全覆盖,市、县两级社工办都配备专职领导,增设职能处室 8 个,增加行政(事业)编制 16 名。二是创制完善政策体系。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社团社工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意见》、《嘉兴市中长期社会工作人才专项发展规划( 2011 〜 2020 年)》和《关于加快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指导意见》,同时相关部门先后制定 “ 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 ” 和 “ 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 ” 等十多个配套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 “ 三社 ” 政策体系。三是强化考核督查体系。市委、市政府把 “ 三社 ” 建设纳入对县(市、区)年度目标责任制和市级部门 “ 五型机关 ” 创建的考核指标,重点考核机构建设、财政支持、职称评价、社工实务等内容。同时,建立市委重点工作督察制度,针对日常推进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工作,由市委督察专员带队每年开展 1 〜 2 次实地督察。
2013 年,市人大还专门组织开展了 “ 三社 ” 建设专题视察活动,推动市县上下联动、部门合力共抓。(二)注重探索创新,进一步夯实 “ 三社互动 ” 发展路径一是坚持 “ 平台 + 实务 ” 并重。几年来,嘉兴市共扶持培育各类社工服务机构 205 家(其中民办 35 家、社区社工室 134 家),呈现民办、单位内设、社区类社工机构齐头并进的发展新路子,是浙江省社工机构数量最多的地市; 2013 年在省内率先成立地市级社会组织培育中心,着力打造社会组织发展成长、参与社会服务和开展公益活动的平台,现已成功孵化出壳社会组织 8 家;还先后与复旦大学和浦东社工协会等有关高校和机构共建社会工作 “ 一中心多基地 ” ,建立 “ 社会工作督导制度和专家库 ” ,为提升市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提供支撑。同时,建立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为主要形式的财政支持机制,近三年全市各级共安排社会工作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经费 3074 万元,全市已在社区建设、居家养老、青少年教育、社区矫正、残疾人照料等十多个领域开展专业服务。
2013 年,全市社工机构通过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专业知识与方法,共开展专业社工服务案例 2035 个(其中个案 1139 个,小组服务 380 个,社区服务 516 个),提供专业服务 4.8 万人次。全市共有 3 篇案例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社工案例三等奖和优秀奖, 9 篇案例获评全省社区社会工作优秀案例。二是坚持 “ 岗位 + 使用 ” 并重。按照 “ 存量提升、增量引进 ” 的思路,嘉兴市目前已在社工委成员单位和相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城乡社区中设置了一批社工岗位,实现了 “ 一村一社区一社工 ” 目标,企业社会工作开始起步,有一个县和两家企业列入全国第一批企业社会工作试点。同时,制定和落实社工薪酬待遇政策,事业单位按专技职务聘任,城乡社区工作者和民办机构社工薪酬分别按上年度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上浮 10% 和 20% 的标准执行,对持证社区社工每月给予 30 〜 300 元职称补贴,提高了专业社工岗位的吸引力。三是坚持 “ 国考 + 市评 ” 并重。
2010 年,嘉兴市创新建立了国家和地方版相结合的考试评审社工评价体系,一方面,嘉兴市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另一方面,市社工办和市人事局联合开展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考试和评审。截至目前,嘉兴市持有国家社工证书的有 696 人,持有地方社工资格证书的有 1643 人,有效缓解了城乡社区和社会组织人才的专业资格问题。(三)重视功能拓展,凸显 “ 三社互动 ” 发展亮点特色为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嘉兴市着力推进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支撑,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嘉兴特色的 “ 三社 ” 互动发展新路。在社区建设方面,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四个 “ 全覆盖 ” (即农村社区建设、以 “96345 社区服务求助中心 ” 为龙头的社区服务网络、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 “ 一站式 ” 服务大厅、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初步形成城市 “ 十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 ” 和农村 “ 二十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 ” ,打造了社区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和志愿互助服务互促共进的 “ 三位一体 ” 社区服务体系,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逐年提升。在社会组织建设方面,在全省第一家建立地市级 “ 三社 ” 发展孵化平台,成立 800 多平方米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和社工之家,打造社会组织发展成长、参与社会服务和提升公益能力的制度化平台,加快社会组织培育,全市已有 1678 家社会组织登记在册。为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相继开展了创先争优和 “ 百家新社会组织服务新社区 ” 主题实践等活动,目前嘉兴市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 25% ,党建工作覆盖率达到 100% 。加大了体制内外对专业社工服务机构的扶持培育力度,成立全省首家民办非企业专业社工机构 ——“ 阳光家庭 ” 社工事务所。目前,全市有专业民办社工服务机构 33 家,单位内设专业社工机构 33 家,社区专业社工室 134 家,是全省社工组织、机构数量最多的地市。这些社会组织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在老年人、社区、青少年、社会福利、教育、医务等领域内开展了大量专业社会服务。为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嘉兴市开展了社会组织评估工作, 2014 年组织了 5 家会计师事务所对 40 个社会组织开展了以财务为重点的年检,社会组织服务规范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如嘉兴市餐饮行业协会开展的餐饮业低碳厨房服务标准化项目建设, 2014 年 2 月通过了省质监局的评估验收,成为 “ 浙江省服务标准化试点 ” 示范项目。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连续两届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表彰全市人才最高奖项即 “ 南湖百杰 ” 优秀人才的范畴,全市有 20 名优秀社工获得市委的表彰奖励,每人获 1 万元的奖励。围绕培养、评价、使用、激励重点,积极开展全国第二批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试点工作。一方面,认真抓好领导干部社会工作知识的培训普及,每年开展干部培训进修,目前已累计培
训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约 4.2 万多人次。另一方面,积极实施 “ 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工程 ” ,已有 2147 人取得全国和嘉兴市社工职业证书。
2013 年,又与浙江工商大学成人学院联合举办了两届社会工作专业专升本学历教育班。为加强专业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嘉兴市与复旦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浦东社会工作协会等建立了 “ 一中心六基地 ” ,组织开展课题合作、跟班学习、教育培训和项目策划等合作活动,有效推进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四)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优化 “ 三社互动 ” 发展环境一是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嘉兴市大力实施 “ 社会工作知识普及工程 ” 和 “ 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工程 ” ,将社会工作纳入市委干部教育培训的进修安排,通过 “ 红船论坛 ” 、社会工作专题研修班等形式,邀请北大、复旦等知名高校教授和社工机构专家,开展多类别、分层次的社会工作知识普及培训。几年来,全市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累计参训达 4.2 万多人次。二是树立先进典型。把评选 “ 三社 ” 先进和优秀列入全市最高表彰奖项,每两年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表彰一批先进社区和优秀社会组织,每三年开展 “ 南湖百杰 ” 优秀社会工作人才评选表彰,全市分别有 20 个社区、 20 个社会组织和 20 名社工人才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 “ 三社 ” 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三是加强宣传。通过举办 “ 星耀南湖 ” 精英峰会社会工作专场、开展优秀案例评选、在《嘉兴日报》开设每月两期的《三社建设》专栏、编发《社会工作资讯》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对 “ 三社 ” 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报道,形成了较好的舆论氛围。二 主要经验经过几年的努力,嘉兴市在 “ 三社 ” 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以下 “ 五重结合 ” 经验。一是顶层制度设计与基层项目实施有机结合。
2008 年开始,逐步建构了组织领导体系、人才支撑体系、购买服务的体系,这些都是顶层制度,但同时根据居民群众的服务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计了一系列的社会工作的服务项目,直接为群众提供专业化的、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既没有让顶层制度设计变为挂在墙上的政策制度和文件,使顶层制度有了落实,同时通过基层项目提供专业服务。二是社区社工服务覆盖与各行业、各领域社工服务推进相结合。社会工作服务的基础在社区,社区是个基础性的服务平台,做到基础社工服务和领域社工服务的有机结合,把社区社工服务覆盖到其他各领域、各行业。三是专业培育与职业发展相结合。着重抓好专业教育、专业培训,学习借鉴其他省市甚至境外的社会工作发展经验,加强专业化建设,同时我们注重人才的使用,注重职业的发展,在城乡社区、企业、民政等单位开发社工岗位,培育民办社工机构,做到专业的培育与职业的发展有机结合。四是服务开展与督促检查相结合。在推进各行业、各领域、各部门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同时,加强政策落实和推进,避开只建制度忽视服务效益的毛病,把 “ 三社 ” 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的督查范围之内,检查督促评估指导机制的建立,有效地推进工作落地。五是党委政府主动作为与社会活力持续激发相结合。一方面党委政府若很重视,建立的社会工作领导体制就特别有效,各级党委政府都是党委常委以上的领导作为一把手,来领导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在我们国家目前的政治体制下,这是最强力最有效的一种推动方式。同时通过孵化、成立社会组织的方式,激发底层的、群众中的社会活力,把培育的社会组织作为联系党委政府和群众的桥梁。做到政府和 “ 三社 ” 的互动、联动。三 工作成效通过近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嘉兴市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团为载体,以社工为骨干的 “ 三社互动 ” 的扁平式、网络化社会管理服务体系逐渐形成,成效逐步显现。(一)群众生活更加方便快捷通过理顺社区党组织与居委会、事务站、业委会、物业公司、社区民间组织、驻区单位等的关系,特别是通过加强和整合市、县两级 96345 社区服务中心,构建了一个覆盖全市、辐射城乡社区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 24 小时全天候全方位的生活类、咨询类、事务类、电子商务类等 120 多项服务,实现了全市社区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和志愿互助服务 “ 三位一体 ” 的服务全覆盖,城乡居民有事只要拨打 96345 热线、登录服务网站或发送短信,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 96345 热线被市民誉为便民利民、有求必应的 “ 贴心线 ” ,沟通政府与百姓的 “ 连心桥 ” 。截至目前,全市 96345 社区服务求助中心成立十年来累计受理各类求助 200 多万件次,市民满意率达 99.95% ,实现 “ 零投诉 ” 。(二)社会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为切实把各类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嘉兴市在社区工作中积极引入专业社会工作理念,搭建社工发挥作用的平台,通过建立专业的社会工作室、聘请 “ 老娘舅 ”“ 和阿姨 ” 等,帮助社区调解居民在婚姻家庭和邻里之间的各类矛盾纠纷,成效明显。如:南湖区建设街道在社区设立的 “ 心语 ”“ 心桥 ”“ 乐龄 ”“ 新蕾 ”“ 乐康 ”5 个工作室,服务内容涉及婚姻家庭、归正人员行为矫正、老年人心理调适、青少年不良习惯调适、提高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受到居民的欢迎和好评。秀洲区珍爱社会工作服务社、嘉善县致和社工服务社、海宁市紫薇社会工作服务站开展的服务项目,重点介入刑释解教人员、社区药物滥用人员等特殊人群,尝试开展人性化、专业化服务,改变了传统的行政化、非专业的管理方法,较好实现了对特殊人群的治理;海宁市温馨港湾居家服务中心依托西山社区居委会,围绕 “ 网格服务、便民维权、素质提升、心灵花园、小城大爱 ” 六大工程,着力打造一个值得新居民信赖的 “ 温馨港湾 ” ,促进了社会和谐。(三)基层民主更加健全完善通过落实社区居民的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等基本权益,社区民主自治得...
篇二: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名称
JIII rlllllll JII rllHiii Jllf rllllY3255756学心f℃码j蝗S§一廿类号;——垡堕L*缓:——垒韭一u D C:—3地一{q:—卫娅!L隶韵大·莹⑨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以南京市玄武区“五个中心"建设为例研究生姓名:割叠凰导师姓名:
盛逶益申睛学位类别 垒基簧理硒±々、lk名称 公基鳘堡研宄厅㈣ 照应筻理替懈委员会£席 避塞星学位授予单位 塞亩太堂论文答辩日期 垫!垒生!至旦垫目学位授予日期垫 生旦 目砰 闻 人 王基至玉鐾奎玉越墓尘蝗万方数据
隶.轫大J嘤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以南京市玄武区“五个中心"建设为例万方数据
S TUDY ON THE INNOVATION OFS OCIAL GOVERNANCE IN URBANPⅪMARY LEVEL一一A CASE STUDY OF’’FIVE CENTERS¨ⅢNANJmGA Thesis Submitted toSoutheast UniversityFor the Academic Degree of MPABYLIU Chun—fengSupervised byProfessor SHENGLing—zhenSchool ofHumanitiesSoutheast UniversityDec 201 6万方数据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躲钏尔形吼沙,7、,、罗|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以电子信息形式刊登)论文的全部内容或中、英文摘要等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以电子信息形式刊登)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研究生签名:刎糸,铅导师签 寸tEt a1:2,o/7/、夕万方数据
摘要摘要近几年以来,中国不同城市的社区治理模式已经逐渐把重点放在对基层社会的治理和创新上。按照之前的经验,地域上的差异也会影响到创新治理的模式,各个地方都存在较大的不同。例如,改革的切入点以及其所侧重的重心就有所差异。但就整体而言,绝大多数社区的治理必须结合其地方特色来进行实践创新,在加上“形势所迫”和“问题倒逼”的现象致使实践者在整个探索过程中,缺乏一个系统的改革体系。本文重点以南京市玄武区为例,了解其城市社区治理方法。玄武区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社区治理和传统社区治理体系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玄武区社会治理的发展。玄武区以街道作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探索以“中心化”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治理改革,其中“中心化”以扁平化、服务专业化、去行政化为导向,实施“模块化’’整合,建立区域党建中心、政法综治服务中心、民生服务中心、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和城市建设管理中心5个服务中心,通过“中心化”达到职能转变、机构消肿等目的。最后本文综合分析国内外优秀的城市社区治理方案和玄武区的社区治理方案,根据中国社区治理创新要求提出了符合中国特色发展的创新社会治理建议,包括创新城市社区治理理念、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机制等。关键词:城市社区;玄武区;社会治理创新万方数据
Abstract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govemance innovationof grass roots society has become the focusof different cities in China to explore the new mode of social govemance.From theexperience point of view,different regions in exploring the path of governance innovation atthe grassroots level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practices andexperience,the reform of the entrypoint,focus has also focused on.But overall,most exploration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the innovation,fragmentation of practice,practitioners and promoters of reform are in”forced”and”forced”in the situation and explore the experience.the lack of a system reformidea.In this paper,taking Nanjing cit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studies the methods ofurban community govemance.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modernization,the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basic social governance and the traditional community managementsystem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which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social governance.The hub of the streets in the public service and social management basedon the exploration to promote”the center”a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ofthe street, ”the center”of the flat,to the administrative and professional services forthedirec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modular”integra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thepeople’Slivelihood service center,regionalcenterbuilding cityconstruction andmanagement center,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ervice center and economic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5 service centers,to try to achieve the mechanism of swelling,functions and role transformation of cadres.Finally,some deficiencies of Xuanwu community govemance,combined with therequirements ofinnovationof community governance are put forward in the four Chineseinnovation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XuanwuDistrictcommunity managementsystem, optimize social govemance base to guarantee the basic equalization of publicservices,the rol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e in social governance,enhance theprofessional level of social governance.Key words:urban community,XUanWH district, Community Govemance InnovationII万方数据
目录目 录摘要⋯⋯⋯⋯⋯⋯⋯⋯⋯⋯⋯⋯⋯⋯⋯⋯⋯⋯⋯⋯⋯⋯⋯⋯⋯⋯⋯⋯⋯⋯⋯⋯⋯⋯⋯⋯⋯⋯⋯⋯⋯⋯⋯⋯⋯..工Abstract⋯⋯⋯⋯⋯⋯⋯⋯⋯⋯⋯⋯⋯⋯⋯⋯⋯⋯⋯⋯⋯⋯⋯⋯⋯⋯⋯⋯⋯⋯⋯⋯⋯⋯⋯⋯⋯⋯⋯⋯⋯⋯⋯..II绪{仑⋯⋯⋯⋯⋯⋯⋯⋯⋯⋯⋯⋯⋯⋯⋯⋯⋯⋯⋯⋯⋯⋯⋯⋯⋯⋯⋯⋯⋯⋯⋯⋯⋯⋯⋯⋯⋯⋯⋯⋯⋯⋯⋯⋯⋯..11.研究的背景⋯⋯⋯⋯⋯⋯⋯⋯⋯⋯⋯⋯⋯⋯⋯⋯⋯⋯⋯⋯⋯⋯⋯⋯⋯⋯⋯⋯⋯12.研究的意义⋯⋯⋯⋯⋯⋯⋯⋯⋯⋯⋯⋯⋯⋯⋯⋯⋯⋯⋯⋯⋯⋯⋯⋯⋯⋯⋯⋯⋯23.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24.国内外研究现状⋯⋯⋯⋯⋯⋯⋯⋯⋯⋯⋯⋯⋯⋯⋯⋯⋯⋯⋯⋯⋯⋯⋯⋯⋯⋯⋯35.研究方法⋯⋯⋯⋯⋯⋯⋯⋯⋯⋯⋯⋯⋯⋯⋯⋯⋯⋯⋯⋯⋯⋯⋯⋯⋯⋯⋯⋯⋯⋯56.研究创新点⋯⋯⋯⋯⋯⋯⋯⋯⋯⋯⋯⋯⋯⋯⋯⋯⋯⋯⋯⋯⋯⋯⋯⋯⋯⋯⋯⋯⋯.6第一章社会治理创新的内涵及理论基础⋯⋯⋯⋯⋯⋯⋯⋯⋯⋯⋯⋯⋯⋯⋯⋯⋯⋯⋯.71.1概念界定⋯⋯⋯⋯⋯⋯⋯⋯⋯⋯⋯⋯⋯⋯⋯⋯⋯⋯⋯⋯⋯⋯⋯⋯⋯⋯⋯⋯⋯⋯71.1.1社会治理相关概念的界定⋯⋯⋯⋯⋯⋯⋯⋯⋯⋯⋯⋯⋯⋯⋯⋯⋯⋯⋯⋯.71.1.2社会治理创新的内涵⋯⋯⋯⋯⋯⋯⋯⋯⋯⋯⋯⋯⋯⋯⋯⋯⋯⋯⋯⋯⋯⋯.81.1.3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借鉴⋯⋯⋯⋯⋯⋯⋯⋯⋯⋯⋯⋯⋯⋯⋯⋯⋯⋯⋯⋯101.2相关理论基础⋯⋯⋯⋯⋯⋯⋯⋯⋯⋯⋯⋯⋯⋯⋯⋯⋯⋯⋯⋯⋯⋯⋯⋯⋯⋯⋯.101.2.1“新公共服务”理论⋯⋯⋯⋯⋯⋯⋯⋯⋯⋯⋯⋯⋯⋯⋯⋯⋯⋯⋯⋯⋯⋯.101.2.2多中心治理理论⋯⋯⋯⋯⋯⋯⋯⋯⋯⋯⋯⋯⋯⋯⋯⋯⋯⋯⋯⋯⋯⋯⋯⋯111.2.3社会权利理论⋯⋯⋯⋯⋯⋯⋯⋯⋯⋯⋯⋯⋯⋯⋯⋯⋯⋯⋯⋯⋯⋯⋯⋯⋯12第二章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发展⋯⋯⋯⋯⋯⋯⋯⋯⋯⋯⋯⋯⋯⋯⋯⋯⋯⋯⋯142.1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背景和意义⋯⋯⋯⋯⋯⋯⋯⋯⋯⋯⋯⋯⋯⋯⋯⋯⋯142.1.1适应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142.1.2维护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142.1.3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152.1.4我国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152.2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152.2.1行政主导型模式⋯⋯⋯⋯⋯⋯⋯⋯⋯⋯⋯⋯⋯⋯⋯⋯⋯⋯⋯⋯⋯⋯⋯⋯152.2.2半行政半自治型模式⋯⋯⋯⋯⋯⋯⋯⋯⋯⋯⋯⋯⋯⋯⋯⋯⋯⋯⋯⋯⋯⋯162.2.3自治型模式⋯⋯⋯⋯⋯⋯⋯⋯⋯⋯⋯⋯⋯⋯⋯⋯⋯⋯⋯⋯⋯⋯⋯⋯⋯⋯17III万方数据
查堕奎兰堡主堂垡堡奎2.3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82.3.1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复杂⋯⋯⋯⋯⋯⋯⋯⋯182.3.2群众的权利意识迅速崛起导致政府公信力和权威降低⋯⋯⋯⋯⋯⋯⋯⋯182.3.3风险社会的特征日益凸显导致社会安全感下降⋯⋯⋯⋯⋯⋯⋯⋯⋯⋯⋯192.3.4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来临导致的双刃剑效应⋯⋯⋯⋯⋯⋯⋯⋯⋯⋯⋯192.3.5基层社会矛盾凸显⋯⋯⋯⋯⋯⋯⋯⋯⋯⋯⋯⋯⋯⋯⋯⋯⋯⋯⋯⋯⋯⋯⋯202.3.6基层社会治理手段陈旧⋯⋯⋯⋯⋯⋯⋯⋯⋯⋯⋯⋯⋯⋯⋯⋯⋯⋯⋯⋯⋯.22第三章 国外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经验启示⋯⋯⋯⋯⋯⋯⋯⋯⋯⋯⋯⋯⋯⋯⋯⋯⋯⋯⋯233.1国外城市治理情况介绍⋯⋯⋯⋯⋯⋯⋯⋯⋯⋯⋯⋯⋯⋯⋯⋯⋯⋯⋯⋯⋯⋯⋯.233.1.1韩国社会治理模式⋯⋯⋯⋯⋯⋯⋯⋯⋯⋯⋯⋯⋯⋯⋯⋯⋯⋯⋯⋯⋯⋯⋯233.1.2新加坡社会治理模式⋯⋯⋯⋯⋯⋯⋯⋯⋯⋯⋯⋯⋯⋯⋯⋯⋯⋯⋯⋯⋯⋯233.1.3欧美国家社会治理模式⋯⋯⋯⋯⋯⋯⋯⋯⋯⋯⋯⋯⋯⋯⋯⋯⋯⋯⋯⋯⋯243.2国外城市社会治理的经验和启示⋯⋯⋯⋯⋯⋯⋯⋯⋯⋯⋯⋯⋯⋯⋯⋯⋯⋯⋯.253.2.1完善的社会治理法律体系⋯⋯⋯⋯⋯⋯⋯⋯⋯⋯⋯⋯⋯⋯⋯⋯⋯⋯⋯⋯253.2.2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263.2.3参与化、市场化、多样化的社会治理方式⋯⋯⋯⋯⋯⋯⋯⋯⋯⋯⋯⋯⋯26第四章南京市玄武区开展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与经验⋯⋯⋯⋯⋯⋯⋯⋯⋯⋯⋯.284.1玄武区开展社会治理创新的背景⋯⋯⋯⋯⋯⋯⋯⋯⋯⋯⋯⋯⋯⋯⋯⋯⋯⋯⋯.284.2玄武区社区建设相关经验⋯⋯⋯⋯⋯⋯⋯⋯⋯⋯⋯⋯⋯⋯⋯⋯⋯⋯⋯⋯⋯⋯.304.2.1社会治理中互动性得到提高⋯⋯⋯⋯⋯⋯⋯⋯⋯⋯⋯⋯⋯⋯⋯⋯⋯⋯⋯304.2.2社会治理中服务性和专业性得到提高⋯⋯⋯⋯⋯⋯⋯⋯⋯⋯⋯⋯⋯⋯⋯314.2.3社会治理中社会自主性水平得到提高⋯⋯⋯⋯⋯⋯⋯⋯⋯⋯⋯⋯⋯⋯⋯3l4.2.4建立中心利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力量整合⋯⋯⋯⋯⋯⋯⋯⋯⋯⋯⋯324.2.5下放干部利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扁平化⋯⋯⋯⋯⋯⋯⋯⋯⋯⋯⋯⋯324.3玄武区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不足⋯⋯⋯⋯⋯⋯⋯⋯⋯⋯⋯⋯⋯⋯⋯⋯⋯⋯⋯⋯.324.3.1社会治理中创新意识有待提升⋯⋯⋯⋯⋯⋯⋯⋯⋯⋯⋯⋯⋯⋯⋯⋯⋯⋯324.3.2社会治理中配套制度有待健全⋯⋯⋯⋯⋯⋯⋯⋯⋯⋯⋯⋯⋯⋯⋯⋯⋯⋯334.3.3社会治理中机制有待完善⋯⋯⋯⋯⋯⋯⋯⋯⋯⋯⋯⋯⋯⋯⋯⋯⋯⋯⋯⋯33第五章加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建议⋯⋯⋯⋯⋯⋯⋯⋯⋯⋯⋯⋯⋯⋯⋯⋯⋯⋯355.1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理念⋯⋯⋯⋯⋯⋯⋯⋯⋯⋯⋯⋯⋯⋯⋯⋯⋯⋯⋯⋯⋯.355.1.1理念创新要从当前特定的发展实际出发⋯⋯⋯⋯⋯⋯⋯⋯⋯⋯⋯⋯⋯⋯35TV万方数据
目录5.1.2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基本要求⋯⋯⋯⋯⋯⋯⋯⋯⋯⋯⋯⋯⋯⋯⋯⋯⋯⋯⋯355.2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机制⋯⋯⋯⋯⋯⋯⋯⋯⋯⋯⋯⋯⋯⋯⋯⋯⋯⋯⋯⋯⋯.365.2.1创新社会参与机制⋯⋯⋯⋯⋯⋯⋯⋯⋯⋯⋯⋯⋯⋯⋯⋯⋯⋯⋯⋯⋯⋯⋯365.2.2创新民主决策机制⋯⋯⋯⋯⋯⋯⋯⋯⋯⋯⋯⋯⋯⋯⋯⋯⋯⋯⋯⋯⋯⋯⋯365.2.3全面推进政社合作互动⋯⋯⋯⋯⋯⋯⋯⋯⋯⋯⋯⋯⋯⋯⋯⋯⋯⋯⋯⋯⋯365.3发挥数字化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375.3.1加快基础信息整合⋯⋯⋯⋯⋯⋯⋯⋯⋯⋯⋯⋯⋯⋯⋯⋯⋯⋯⋯⋯⋯⋯⋯375.3.2建设城市基层信息服务体系⋯⋯⋯⋯⋯⋯⋯⋯⋯⋯⋯⋯⋯⋯⋯⋯⋯⋯⋯375.3.3提高城市基层干部信息应用能力⋯⋯⋯⋯⋯⋯⋯⋯⋯⋯⋯⋯⋯⋯⋯⋯⋯375.4推进社会组织的参与治理力度⋯⋯⋯⋯⋯⋯⋯⋯⋯⋯⋯⋯⋯⋯⋯⋯⋯⋯⋯⋯.375.4.1加快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步伐⋯⋯⋯⋯⋯⋯⋯⋯⋯⋯⋯⋯⋯⋯⋯⋯⋯385.4.2激发社会组织治理活力⋯⋯⋯⋯⋯⋯⋯⋯⋯⋯⋯⋯⋯⋯⋯⋯⋯⋯⋯⋯⋯⋯385.4.3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385.5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385.5.1确立专业理念⋯⋯⋯⋯⋯⋯⋯⋯⋯⋯⋯⋯⋯⋯⋯⋯⋯⋯⋯⋯⋯⋯⋯⋯⋯385.5.2培养专业人才⋯⋯⋯⋯⋯⋯⋯⋯⋯⋯⋯⋯⋯⋯⋯⋯⋯⋯⋯⋯⋯⋯⋯⋯⋯39结{吾⋯⋯⋯⋯⋯⋯⋯⋯⋯⋯⋯⋯⋯⋯⋯⋯⋯⋯⋯⋯⋯⋯⋯⋯⋯⋯⋯⋯⋯⋯⋯⋯⋯⋯⋯⋯⋯⋯⋯⋯⋯⋯⋯⋯⋯..40至殳谢⋯⋯⋯⋯⋯⋯⋯⋯⋯⋯⋯⋯⋯⋯⋯⋯⋯⋯⋯⋯⋯⋯⋯⋯⋯⋯⋯⋯⋯⋯⋯⋯⋯⋯⋯⋯⋯⋯⋯⋯⋯⋯⋯⋯⋯..41参考文献⋯⋯⋯⋯⋯⋯⋯⋯⋯⋯⋯⋯...
篇三: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名称
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创新以上海为例
从全球范围来看,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许多国家出现了一种从行政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趋势。有学者认为,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网络、伙伴关系和联合服务的时代”(Concidine 2002:21)。也有学者认为,治理意味着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仅仅依赖政府发号施令或使用权力(Stoker 1998:18)。作为治理概念的核心是“联合”治理(Joined-up Governance),这不仅意味着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联合,也意味着政府不同层面的联合。
在社会治理创新中,我们需要将联合治理或共治作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在共治的框架下,政府不再是社会管理的唯一权力中心,政府也不是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共治是由多方参与并通过参与多方结成伙伴关系相互协商、合作的结果。从发达国家社会治理现实来看,一个比较成熟的社会管理,都会努力寻求国家有效治理的社会基础,国家权力并不试图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相反,容许社会自治因素的存在和发展,并有意识地建构一种比较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有效的社会治理并不是通过国家权力的无限扩张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合理范围内国家权力的运作和社会自治的有效展开以及两者的合作、互动、互补来实现的。
现代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主体间权力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自主自治网络体系的建立以及政府作用范围和方式的重新界定等。在治理基础上提出的“善治”是一种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治理,强调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以及公民的积极参与,实现管理的民主化。显然,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发挥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促进公民的广泛参与。
一
社会组织的结构变化
截至 2014 年 6 月底,上海注册社会组织共有 11924 家,其中社会团体 3853 家,民办非企业单位(简称“民非”)7905 家,基金会 166 家。相比 2013 年底,全市净增社会组织 317家,增长率为 2.7%,其中社团为 1.7%,民非为 3.1%,基金会为 9.2%。可以看出,基金会的增长速度最快,民非其次,社团最后。这既有其原来的基数比较低的原因,如基金会,也有社会和社区需求旺盛、公民的公益意识提升以及政府对社会组织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的原因,如民非中公益组织的增长速度明显要快于社团组织。
据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发布的《2013 上海社会组织年度发展报告》,截至 2013 年底,全市注册社会组织共有 11607 家,其中社会团体 3789 家,民办非企业单位 7666 家,基金会152 家。全市另有备案的社区群众活动团队约 2.28 万个。
(一)社会组织构成
全市注册社会组织的构成中,民办非企业单位数量最多,约占 66.0%;社会团体次之,占32.6%;基金会数量最少,仅占 1.3%(见图 1)。
图 1 2013 年上海社会组织分类
在全市社会团体中,专业性社团最多,约占 47.0%;联合性社团次之,约占 26.0%;学术性社团又次之,约占 20.3%;行业性社团最少,约占 6.7%(见图 2)。
图 2 2013 年上海社会团体分类
在全市民办非企业单位中,教育类最多,约占 37%,民政类次之,约占 23.2%,其他各类所占比例为 0.5%~15.6%不等(见图 3)。
图 3 2013 年上海民办非企业单位分类
在全市基金会中,公募基金会有 51 家,占 33.6%;非公募基金会有 101 家,占 66.4%(见图4)。这与近年来民间力量的不断壮大、社会资源的增长以及本市积极发展非公募基金会的政策有着很大关联。
图 4 2013 年上海基金会分类
(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构成变化
2013 年,上海参加年检的社会组织共有 9500 家,其中社团 3431 家,民非 5921 家,基金会148 家,共有从业人员 20.03 万人,较 2012 年同比增长 10.3%,2007~2013 年年均增长速度为 8.0%,占上海全社会各行业从业人员的 1.8%(据上海统计年鉴,2013 年全社会各行业从业人员总量为 1115.5 万人)。其中专职人员 14.31 万人,占 71.4%;兼职人员 5.72 万人,占 28.6%。社会组织专兼职人员中,签订劳动合同人员约 11.00 万人,占 54.9%;离退休返聘人员 3.3 万人,占 16.5%;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 2.64 万人,占 13.2%;其他单位兼职人员 2.54 万人,占 12.7%;国家机关在职人员 0.55 万人,占 2.7%。
与 2007 年底相比,当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为 12.5 万人,其中专职人员为 4.4 万人,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 35.2%;兼职人员为 8.1 万人,占 64.8%。这说明经过 6 年的发展,上海市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职业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从以兼职人员为主转变为以专职人员为主。换句话说,许多年轻人进入公益行业和社会组织领域,以及政府对机关工作人员在社会组织中兼
职的限制,逐渐改变了社会组织的职业结构,这为社会组织的专业化、职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基本的人力资源基础。
从年龄结构来看,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中,35 岁及以下的占 34.9%;36~50 岁的为占 32.5%;51~60 岁的占 21.7%;60 岁以上的占 11.1%。可以看到,50 岁以下的约占整个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 2/3,中青年成为社会组织的主力。
从学历结构来看,2013 年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约 6.85 万人,占34.2%;大学本科及专科学历的约 11.61 万人,占 58.0%;硕士及以上学历的 1.34 万人,占6.7%;留学(半年以上)归国人员 0.22 万人,占 1.1%(见表 1)。三类社会组织中,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最高,社会团体次之,民办非企业单位又次之。
与 2002 年“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之研究”[1] 的抽样数据相比较,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学历构成有了较大变化,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少,从 43.1%下降为34.2%;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则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 2.0%增加到 6.7%(见表 1)。
表 1 上海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学历结构比较
(三)社会组织财务状况有所改观
截至 2013 年底,全市参加年检的社会组织净资产合计为 312.59 亿元,同比增长了 21.0%;总收入为 314.40 亿元,同比增长了 9.1%;总支出为 272.10 亿元,同比增长 12.1%。2008~2013 年社会组织净资产平均增长速度为 14.6%,其中基金会 2013 年比 2008 年增长了105.1%,高于社会团体的 74.9%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 81.4%。从每家社会组织的净资产均值来看,2013 年底为 329.04 万元,2007 年为 186.73 万元,增长了 76.2%。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组织能力的逐渐增强,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的加大,社会组织的财务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对于那些能力比较强的社会组织来说,它们也有了更多的获取各方面资源的机会。
截至 2013 年底,上海户籍人口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达 8.1 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2 倍多。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中持有“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的有 4919 人,占 2.5%;持有从事相应专业资格证书的有 7.74 万人。社会工作服务从民政领域拓展到了司法、人口计生、教育、信
访、医疗卫生、民族宗教等领域。
二
社会组织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上海全球城市特点的社会治理模式,已成为上海着力追求的目标。
进入 21 世纪,上海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结构、城乡布局、人口总量与结构均已发生重大变化,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型,要求政府实现职能转变、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政府逐步让一部分职能回归市场与社会,让市场、社会承担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律互律的责任。因此,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为社会组织社会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发挥以及多元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下述因素也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需求:①社会服务业的兴起促进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随着住房、医疗、养老等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企事业单位职能的逐步转移,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社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日益重要和多样化的作用,居民对社区和社会服务业的需求日趋增加,促使更多的社会力量不断介入社会服务业,有不少社会组织将按非营利性机构的形式建立、运行和管理,从而促进了社会组织,尤其是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蓬勃发展。②人口老龄化需要社会组织开展各种为老服务活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卓有成效的实施,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已进入老龄社会。[2] 老龄人口的增多,要求社会兴办更多的为老服务机构和项目,开展更加丰富多彩且具有针对性的为老服务活动,这给各种民办为老服务机构带来了大量社会需求及发展的机遇和空间。③新媒体的出现拓展了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并增强影响力。随着传统社会组织纷纷上网,这大大改变了社会组织的活动形式和影响力。
概括而言,近年来,上海社会组织的发展呈现如下一些特征。
(一)近年来社会组织出现了各种新的组织形态
1. 支持性组织
例如,上海浦东新区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NPI,又称恩派)是一个公益支持性机构,在中国公益界首创了“公益孵化器”概念,给予初创期的公益机构能力建设、场地设备、小额补贴、注册协助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并积极推进跨界合作,与企业、基金会、政府等合作开展“公益创投”和“公益大赛”项目;最先托管上海最大的社区服务中心(浦东三林镇市民中心)项目,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社区服务平台的示范窗口。“公益孵化器”模式在上海浦
西、北京、成都、深圳等地获得成功复制,可谓近年来公益领域社会创新的先锋。
2. 以专业社工为主体的社会服务机构
例如,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以专业社工为主体的非营利社会服务机构,其服务内容包括学校社工服务、医务社工服务、青少年外展社工服务、老年社工服务及社区发展服务等,另外还为社会工作人员、社会服务从业人员提供各种培训。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针对社区服刑和刑释解教人员、药物滥用人员以及社区青少年,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开展帮教服务。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主要承接从居委会剥离的社区社会工作,提供社区青少年辅导服务、社区儿童托管服务、社区工作者培训和辅导服务、家庭支援服务、高危弱势群体社区援助服务等。青之翼社工服务中心:承接和举办与社工学生相关的培训、咨询、人才服务、评估研究、交流研讨等工作;针对服务群体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为非营利组织开展信息化建设相关服务。采用专业的社工理念和方法为社会弱势群体和青少年等提供公益性、专业化的公益团体和非营利机构还有“酷爱公益社”等。
3. 专业化的社区服务机构
例如,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以承接政府委托的社区服务为主的社会企业型社会组织,至今已有多个街道把原先属于政府管理的服务中心或文化中心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托管,包括罗山市民会馆、潍坊社区科普中心、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打浦桥家庭儿童指导中心、卢湾区青少年科技探索馆、广场社区老年之家、淮海中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广场社区公益性劳动组织服务总社等。静安区洪智中心:通过与各级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联合的方式来有效地解决安置帮教、化解矛盾、小区治理等社会治理事务,并承接了静安区 5 个街道的小区管理项目。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以社区居民需求为本,运用专业社工方法,通过引入或合作开展满足社区不同居民需求的社区服务项目,达成社区凝聚。从 2008 年成立至今,已先后托管了浦东新区三林世博家园市民中心、杨浦区延吉街道睦邻中心、浦东新区上钢新村街道残疾人服务中心及慈善超市、延吉社区社会服务中心、闵行区莘庄康城生活服务中心、黄浦区外滩社区阳光之家、外滩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等 10 个公共服务项目。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专业开展社区健康促进项目的非营利机构。自 2006 年成立以来,已先后承接了古美街道、延吉新村街道、南码头街道、塘桥街道、三林镇、东明街道、周家渡街道、小东门街道、外滩街道等 9 个街道(镇)的社区健康服务项目。
4. 社会企业 —— 具有社会、经济双重目标的公益组织
社会企业起源于欧美(包括南北美洲)和东南亚国家,目前已扩展到亚洲和东欧国家以及中
国港台地区。在中国,社会企业还处于萌芽和探索阶段,还未成为一种正式的社会组织类型。例如:上海欣耕工坊以贸易所得来开展助学和扶贫。浦东新区优爱助残公益服务中心是从事全方位助残公益服务的社会公益组织,致力于为残疾人创造一个平等的生存环境,倡导一种建立在尊重与理解基础上的助残文化,通过互动与体验式活动修正公众由于缺乏了解而对残疾人产生的印象偏差。小笼包聋人协力事务所,致力于用“聋健”专业设计团队的实力打造“小笼包”的品牌;通过“1+1 出笼”实训项目,为聋人青年创造企业实训和就业平台;办好“毕业季”聋人学生设计作品展,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吸引企业的关注。
5. 社区志愿者团体
例如:柏万青志愿者工作室是由柏万青等一批热心志愿服务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通过不断开拓创新和富有创意的策划,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志愿服务活动,创出了一个声名远扬的社区志愿服务品牌;上海绿丝带志愿者中心是致力于开展来沪人员子女的心灵健康成长项目的公益机构。
6. 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为主的社会服务机构
例如,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中国大陆首家专业从事禁毒社会工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运用“助人自助”的理念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药物滥用人员提供以社区康复为主的综合社...
篇四: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名称
学案例】北京市海淀区: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上)2020 年 01 月 16 日摘要:党的十八大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市海淀区结合实际,以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为龙头,以做实网格化服务管理为抓手,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和社会组织体制机制为基础,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为关键,切实在加强顶层设计和夯实基层基础上下功夫、求实效,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关键词:社会体制改革,社会治理创新,北京市海淀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淀区认真按照中央和北京市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部署要求,以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为重要任务和主要抓手,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着力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整合资源、明确职责、重心下移、提升效能上下功夫,进一步健全完善 “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协调联动 ” 的工作体系,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着力解决影响制约社会治理创新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能和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动力,提升居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一 主要问题海淀区在社会治理创新中面对的问题既有国内其他许多地区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又有一些具有本区特征的特殊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街镇主体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街道、镇是开展社会治理的主要平台,当前街镇普遍面临在地区社会服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条块难以形成合力,网格化服务管理难以深入落实等问题,与高度复杂化的社会治理格局以及日益多元化的群众服务需求已不相适应。抓住街镇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当下社会体制改革的关键;进一步做实街镇、社区(村)的工作,努力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就夯实了社会治理创新基础。(二)社会服务需求具有多元化特征北京市海淀区是首都重要的城市功能拓展区,面积 430.77 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 225.5 万,常住人口 340.2 万,流动人口约 145 万,下辖 22 个街道、 7 个镇(地区办事处)、 570 个社区。驻区党政军机关多、高校科研院所多、高科技企业多、流动人口多、城乡二元结构并存 ——“ 四多一并存 ” 格局是海淀最显著的区情特点。海淀区人口稠密、民族众多、建筑密集、经济要素高度积聚,政治、文化及国际交往活动频繁;海淀区中心地区经济社会活动集中,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多,北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管理的难度较大,社会服务的需求具有多元化特征。(三)社区治理工作任务繁重海淀目前共有 570 个社区,占全市总数的 1/5 ;有 495 个社区服务站和 4024 名社区工作者;总体呈现出社区数量全市最多、大院社区多、老旧社区多、社区类型多的 “ 四多 ” 特点。居民结构复杂,需求差异较大,建设任务繁重。二 主要做法为解决社会治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海淀区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深化街镇体制改革为切入点,不断推动社会体制改革;二是以服务管理精细化为目标,不断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三是以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改革为抓手,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四是以深化社会组织体制改革为重点,不断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五是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为依托,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一)以深化街镇体制改革为切入点,不断推动社会体制改革海淀区历来高度重视街镇体制改革, 2011 年出台《中共海淀区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使全区各街道、乡镇、委办局把工作重心更多地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为进一步落实此项部署, 2013 年,在充分调研、征集意见的基础上,海淀区召开全区社会建设大会,制定出台《海淀区关于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街、镇统筹协调能力,深入推进网格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及 26 个配套文件,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理顺、规范街镇与专业部门派驻机构的关系,增强街镇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促进服务、管理、执法力量和资源的整合、下沉、延伸,强化条块协调联动;进一步解决好当前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推动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为充分发挥街镇在地区服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促进网格化工作取得实效提供有力支撑。主要举措如下。1. 加强街镇对属地力量的统筹协调度,明确街镇在地区服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一是规范街镇与专业部门派驻机构的关系,把司法所和统计所由原来的部门垂直管理调整为由街镇属地管理;将城管分队由原来的部门垂直管理调整为以属地街镇管理为主;将公安派出所、工商所、交通大队、房管所、卫生监督站等由原来的垂直管理调整为专业部门和属地街镇双重管理。二是实行公安派出所所长兼任街镇党(工)委委员。三是加强街镇对各类协管力量的统筹整合管理,按照 “ 实行岗位管理、街镇统一管理、部门业务指导、实行一岗多责、严格总量控制、鼓励购买服务 ” 的原则,在之前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协管员队伍管理的实施意见》,理顺、完善协管员管理、使用、招聘、配置、培训、考核、奖励等细则,充分发挥协管员在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四是建立统筹激励机制,允许各街镇对业绩突出的派驻机构给予工作经费上的奖励,提高其工作积极性。2. 按照权责一致和属地为主的原则,促进条块协调、联动和衔接,形成条专块统的格局一是完善街镇地区管理委员会制,对有助于促进地区发展和需跨部门协作的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协商和部署。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属地派驻机构负责人积极参与街镇事务。三是完善综合管理执法机制,抽调专人组建街镇联合执法队,在街镇常驻统一办公,针对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开展联勤联动、联合执法和综合治理。四是建立问题限期受理制度。3. 完善网格化工作体系,全面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一是明确网格化工作部门职责,清晰各部门、各街镇在网格化工作中的职责定位。二是健全网格化工作机构,整合、优化区城市管理监督和应急指挥中心机构和职能,组建区城市服务管理监督和应急指挥中心;在各街镇城管监督分中心的基础上,整合优化综治维稳中心、群众事务呼叫分中心等机构和职能,组建街道(镇)社会服务管理监督和应急指挥分中心。三是进一步推动工作力量下沉,把公安分局、工商分局、交通支队、城管大队、城管监督应急指挥中心、消防支队、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司法局、房管局、人力社保局、统计局、园林绿化局、环卫中心 13 个专业部门及各街镇工作力量下沉到社区(村)网格。
4. 健全评价考核机制,落实属地监督考评职能一是健全完善地区民主管理和监督委员会制度,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诉求,对街道及专业部门派驻机构的工作进行质询、监督和考核评价。二是实施条块 “ 双向 ” 考核评价,按照上行流程:居(村)民(代表)
—— 社区(村)网格 —— 街镇 —— 专业部门和下行流程:专业部门 —— 街镇 —— 社区(村)以及专业部门派驻机构的流程,加强街镇对委办局的考核,推动条块力量下沉履职。三是建立对群众满意度进行调查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大社会评价力度。在此基础上,从 2014 年开始,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要求,海淀区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专项改革,成立了专门的社会治理改革工作组,明确了未来改革目标、举措和途径,从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推进 “ 三网融合 ”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目前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二)以服务管理精细化为目标,不断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要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诉求。海淀区牢牢把握中央精神,认真按照全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大会和《关于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部署要求,自 2012 年起,把网格化工作作为创新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全区城乡全面统筹推进,着力做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和组织指导。在顶层设计方面,相继制定出台了《海淀区关于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实施意见》《海淀区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导则》《关于推进农村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措施》等重要文件,明确了城乡地区推进网格化工作的总体思路、基本架构、目标任务,并率先在学院路和青龙桥街道进行了工作试点。在工作落实方面,有 6 项重点举措。一是规范调整网格划分,在综合考虑区域特点、人口规模、服务管理对象及工作重点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完整覆盖、便于服务管理、无缝衔接的原则,将全区细划为 29 个二级网格、 643 个三级网格 [ 其中社区(村)网格 620 个、重点单位网格 19 个、道路网格 4 个 ] ,实现了城乡全面覆盖。二是进一步明确网格十大工作内容,即掌握基础数据、反映群众诉求、提供社会服务、管理实有人口、协调城市运行、维护治安秩序、排查化解矛盾、落实矫正帮教、指导安全生产、引导社会参与。三是依托区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和各街镇分中心,搭建区、街镇、社区(村)
3 级工作平台,明确工作职责和人员编制;在推动城市管理网格、社会服务管理网格、群众事务呼叫、应急处置、综治维稳等系统、平台、机制、流程 “ 融合 ” 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资源,完善事务热线,完善全区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平台,进一步健全 “ 一网一线一平台 ” 的工作体系。四是整合下沉 4 类工作力量,在不打破原有体制的前提下,直接将公安、城管、工商、交通等专业部门力量、街镇直接面向居民服务管理的科室工作力量以及各类协管力量下沉到三级网格,同时整合社区内各类组织的工作人员及社会力量,形成了条块力量相结合、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工作格局;目前,下沉到三级网格的工作力量达到 13922 人,其中委办局下沉 1467 人,各街镇科室下沉 2325 人,协管力量下沉 5947 人,社区整合 4183 人;在此基础上,对下沉力量的信息、职责、联系方式进行了实名制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方便群众办事。五是完善固化 5 项工作机制,分别是社区(村)网格 “ 微循环 ” 、街镇 “ 小循环 ” 和区级 “ 大循环 ” 的问题分级处置机制,以及网格巡察巡访、任务协调处置、综合管理执法和 “ 双向 ” 考评等机制,做到 “ 九必访 ” ① “ 六必到 ” ② “ 九必报 ” ③ ;建立了包括信息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考核评价七个环节的问题处置闭环工作流程。六是积极开展网格化绩效考评,出台考评奖励办法,明确考评相关细则,并引入第三方社会评价,每半年进行一次严格考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网格化工作已在全区全面铺开,网格化工作模式、体系、机制、制度和流程等已基本确立,在社区服务、实有人口管理、矛盾化解、环境整治、安全维稳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海淀区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不断将各类服务、管理、执法的力量、资源整合下沉到最基层,切实把以前 “ 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 ” 的境况变为 “ 既看得见,也能及时管得了、管得好 ” 的新局面,有力地提升了全区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三)以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改革为抓手,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海淀区从明确定位、完善机制、强化服务、促进自治、落实保障出发,积极推动社区治理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社区功能职责,促进社区规范化运行。1. 探索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和治理机制一是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注重探索城乡接合部社区和老旧小区等 “ 盲点 ” 领域治理,形成了以东升地区塔院为代表的交叉地带社会管理模式,并全面开展了老旧小区治理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与清华大学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合作,选取不同类型社区开展试点改革,系统探索创新社区治理思路和途径,理顺政府职能部门、街镇在社区治理方面的职责任务,以及各类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多方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同时,整合、优化社区事项,推动社区 “ 减负 ” ,强化自治和服务功能。二是以社区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厘清、规范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工作职能职责,完善以社区党建为核心、社区自治为基础、社区服务站为依托的 “ 三位一体 ” 社区治理机制;加强和改进党在社区治理中的统筹领导,推进区域化党的建设;强化社区居委会在居民自治、居民服务、社会协调、维护稳定中的主体作用,在社区协商共治、社区组织服务管理、社区文化和志愿活动、社区民主监督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站基本公共服务窗口作用,提高社区服务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三是积极推广由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共同参与的 “ 四方共建机制 ” ,以及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共同协作的 “ 三社联动机制 ” ,进一步明确 “ 多元共治 ” 中社区各类组织的功能、定位和职责,依法加强对业主委员会等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对物业公司等社会企业的监督,形成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社区单位密切配合、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治理的良性格局。同时,发挥大院大所众多的优势,创新共驻共建机制,促进驻区单位开放共享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加大对社区治理的支持和帮助。2. 规范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一是规范提升社区服务站功能。理顺社区居委会与服务站的职责边界和定位,减少相互交叉,健全相对独立又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做实社区服务站在社区服务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区级社区服务中心为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