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p评价模式名词解释6篇cipp评价模式名词解释 教育学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教育: 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广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cipp评价模式名词解释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cipp评价模式名词解释
学复习 资料(1)一、 名词解释
1、 教育:
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 影响人们思想观念、 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 都具有教育作用。
(广义)
是指学校教育, 它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由社会专门机构即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对人的身心发展有计划、 有目的、 有组织地施加影响, 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 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和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
2、 个体身心发展: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 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的变化过程。
3、 教育目的:
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规定了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是培养人的质量标准。
4、 教育方针:
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根据政治、 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为教育工作确定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5、 教育制度: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 从组织体系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任务、 目的、 要求、 人学条件、 修学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6、 教育体制:
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政治、 经济制度之上建立起来的办学形式、 层次结构、 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教育模式, 它是国家管理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
7、 政治社会化:
在阶级社会, 人们对社会政治的任何一种活动和变化, 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一套政治标准体系加以衡量, 进而加以褒贬, 然后决定自己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
许多西方学者把这种具有某种思想意识形态的过程称为“政治社会化” 的过程。
8、 素质教育:
是指“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依据教育方针,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基本宗旨, 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 能力, 促进他们在德、 智、 体方面生动、 活泼、 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
9、 个体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 包括能动的认识客观
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同意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10、 培养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11、 教育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 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12、 教师:
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 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13、 课程:
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14、 教学:
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5、 教学过程:
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有目的、 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和健康的个性, 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16、 德育:
有目的、 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 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 社区德育、 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17、 班级:
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 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 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二、 选择题
1、 “教育” 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 尽上心》 中,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
2、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3、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历史性、 相对独立性、 继承性。
4、 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
5、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6、 奴隶社会时期, 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7、 夏代, 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8、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 :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9、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 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主要内容:
七技:骑马、 游泳、 射击、 投枪、 打猎、 下棋、 吟诗)
10、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
11、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12、 苏格拉底把教育分为讽刺、 定义、 助产三阶段。
13、 柏拉图《理想国》 。
14、 亚里士多德代表作《政治学》 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 进行和谐发展” 。
15、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书中提出“泛智教育” 的思想, 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
在《大教学论》 中对班级组织进行详细论述, 奠定了 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16、 卢梭, 《爱弥儿》 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认为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是最好的教育。
17、 康德, 1776 年, 在大学哲学课中开讲教育学, 他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18、 洛克, 他在《教育漫话》 中, 提出了 著名的“白板说” 。
19、 洛克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体系。
20、 赫尔巴特, 1806 年《普通教育学》 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 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第一人, 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因此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
最主要的教育观点: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被看做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主张教师中心论。
21、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 是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表, 主要观点: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2、 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939 年凯洛夫《教育学》 。
23、 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
24、 提出“人力资源” 的学者是舒尔茨。
25、 第一个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学心理学化” 的是裴斯泰洛齐。
26、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7、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数是生产关系。
28、 现代教育发展的动因是科技进步。
29、 三生教育:
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 生活教育。
30、 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个体因素。
31、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32、 个人本体论的代表人物:
孟子、 卢梭、 裴斯泰洛奇、 福禄贝尔、 赫钦斯、 奈勒、 马斯洛、 萨特。
33、 社会本体论代表人物:
荀子、 赫尔巴特、 涂尔干、 纳托普、 凯兴斯泰纳、 孔德、 巴格莱。
34、 教育无目的论主要是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观点。
35、 1957 年,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36、 1985 年, “四有、 两爱、 两精神” 。
37、 1995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38、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9、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40、 1902 年, “壬寅学制” , 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但并未实行。
41、 1903 年, “癸卯学制” , 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42、 1912 年, “壬子癸丑学制” , 男女同校,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资产阶级的学制。
43、 1922 年, “壬戌学制” , 以美国为蓝本, 又称“新学制” 、 “六三三制”
44、 1951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45、 1958 年的学制改革。
46、 1985 年, 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47、 1993 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48、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
49、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义实施者, 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50、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自决性、 独立性、 创造性。
51、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创造性。
52、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 最主要的关系。
53、 师生关系的内容:
(1)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3)
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关系。
54 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1)
专制型师生关系; (2)
放任型师生关系(3)
民主性师生关系 55、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
人际关系:
尊师爱生; (2)
社会关系:
民主平等; (3)
教育关系:
教学相长; (4)
心理关系:
心理相容。
56、 教师作为一门职业最早出现在奴隶社会。
57、 把“课程” 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斯宾塞。
58、 “课程” 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59、 美国学者博比特 1918 年出版《课程》 , 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60、 课程类型:
(1)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3)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5)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6)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61、 “隐性课程” 一词是由杰克逊在 1968 年出版的《班级生活》 一书中首先提出。
62、 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3、 目前在我国, 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材三部分组成。
64、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的特征:
强制性、 普遍性、 基础性。
65、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
科学性与思想
性的统一; (2)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应性; (3)
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4)
理论与实践统一; (5)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
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66、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以分科和综合相结合为主,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67、 综合实践课程属于必修课程。
68、 2001 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明确规定实行国家、 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69、 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
70、 课程设计模式中的过程模式的创立者:
斯腾豪斯。
71、 泰勒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72、 “课程评价之父” 泰勒。
73、 CIPP 评价模式:
斯塔弗尔比姆。
74、 CSE 评价模式:
斯太克提出。
75、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76、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是:
教学。
77、 讲授法:
讲读、 讲述、 讲解、 讲演。
78、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
79、 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
班级授课制。
80、 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
81、 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钻研教材、 了 解学生、 设计教法。
82、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最直接的体现,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83、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
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 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等。
84、 常见的检查学生成绩的方法:
平时考查与考试。
85、 教学评价的功能:
诊断教学问题; 提供反馈信息; 调控教学方向; 检验教学效果。
86、 相对性评价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 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 分类排队的依据。
87、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 发展性、 整体性、 指导性。
88、 当代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
自学——指导式; 目标——导控式; 传递——接受式;问题——探究式。
89、 德育内容:
(1)
爱国主义教育; (2)
理想教育; (3)
集体主义教育; (4)
劳动教育; (5)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
自觉纪律教育; (7)
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 (8)
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
90、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91、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就是教育者提出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92、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2)
疏导原则; (3)
因材施教原则; (4)
知行统一原则; (5)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6)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7)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8)
依靠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9)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93、 当前影响较大的德育模式:
认知模式、 体谅模式、 社会模仿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
94、 我国中小学德育途径是广泛多样的, 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95、 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陶冶教育法; 实际锻炼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 品德评价法; 角色扮演法; 合作学习法。
96、 “班级” 一词,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家埃拉斯莫斯提出。
97、 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心理素质、 道德素质、 知识素质、 能力素质。
98、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组织和培养集体。
99、 德育的永恒主题:
爱国主义教育。
100、 中小学思想品德的基本途径:
思想品德课和各科教学。
三、 论述题
1、 社会政治、 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 而教育又对社会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
篇二:cipp评价模式名词解释
师范学院 2011 年专升本插班生考试样卷 小学教育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试卷
(A 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评卷人 得分
一、 填空题(每空 1 分, 共 10 分)
1. 1918 年, 美国著名学者__________出版《_____________》 一书, 被认为是第一本专门讨论课程的著作。
2. 课 程 与 教 学 政 策 包 含 三 方 面 的 内 容 ,即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
3. 课程与教学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有: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
4. 教学大纲是依据___________ 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5. ____________ 是 1920 年美国麻州道尔顿中学实施的一种个别化教学计划。
二、 选择题(每题 1 分, 共 10 分)
1.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
)
。
a. 课程与教学
b. 课程与教学现象 c. 课程与教学问题
d. 课程与教学规律 2. (
)
认为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最有价值, 确立了科学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斯宾塞 3.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是根据(
)
来区分的。
a. 由上到下原则
b. 国家教育部文件 c. 管理权力主体不同
d. 从下到上原则 4. 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专著是(
)
。
a. 学记
b. 雄辩术原理 c. 大学
d. 大教学论 5. 科学主义主张, 教育内容应以(
)
。
a. 人文知识为主
b. 人文与科学知识有机结合 c. 社会科学知识为主
d. 自然科学知识为主 6. 教学实质上就是(
)
。
a. 教师的教学活动
d.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特殊活动 7. 在地方研制课程传统的国家中, (
)
是课程决策与开发的主体。
a. 学校教师
b.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 c.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d. 教育行政官员 8. 课程研制目标的奠基者是(
)
。
a. 博比特
b. 杜威和泰勒 c. 斯滕豪斯和沃克
d. 施瓦布和弗莱雷
9.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有(
)
。
a. 讨论法
b. 演示法 c. 实验法
d. 谈话法
10. 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中, 学会学习的核心成分是(
)
。
a. 智力技能
b. 动作技能
c. 认知策略
d. 言语信息
三、 判断题(使用“√ ”, “×”。
每题 2 分, 共 20 分)
1.
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
理想课程、 正式课程、 感知课程、 操作课程、 经验课程、 获知课程。(
)
2.
课程评价要多使用量化评价。(
)
3.
布鲁纳的教学设计属于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的代表模式。(
)
4.
教学过程是师生课堂教学交往过程的统一。(
)
5.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
6.
课程组织的原则要遵循顺序性、 连续性和整合性。(
)
7.
隐性课程具有提高道德认识、 陶冶道德情操和规范道德行为的德育功能。(
)
8.
学校的文化传统属于隐性课程。(
)
9.
班级授课组织形式是工商业发展, 生产力发展, 普及教育的结果。(
)
10.
教学起点设计要依据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教学规律。(
)
四、 名词解释(每题 2 分, 共 10 分)
1.
课程目标
2.
CIPP 评价模式 3.
教学资源 4.
问题中心设计 5.
课程行动研究 五、 简答题(每小题 5 分, 共 25 分)
1. 简述学校自主型课程与教学政策的价值取向。
2. 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3. 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并谈一谈自己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看法。
4. 简述分组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
5. 简述目标达成模式。
六、 论述题(每题 10 分, 共 20 分)
1. 结合某个学科的教学, 论述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
2. 结合实例论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篇三:cipp评价模式名词解释
章 幼儿园课程1.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基础性、非义务性、适宜发展性。2.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启蒙性、生活性、游戏性、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潜在性。3. 幼儿园课程的类型:4. 1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是以客体为核心还是主题为核心,或者说是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还是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来划分,可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2)课程内容的属性划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课程的表现形式,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4)从国家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园本课程。4. 幼儿园课程编制模式: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5. 教育目标从近到远的顺序:具体教学活动目标、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6.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作用:1)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的依据2)引导教育教学过程的方向3)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7. 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对幼儿的研究、 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和对学科知识的研究。8. 对当代社会的研究三个原则:民主性原则、民族性和国际性统一原则、教育先行原则。9.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四种取向:
普通性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 生成目标取向、 表现目标取向。10.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结构:认知、情感、动作。11. 1 )以内容领域为结构框架的幼儿园课程目标层次幼儿园课程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教育活动目标2) 以儿童发展领域为结构框架的幼儿园课程目标层次幼儿园课程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具体活动目标12. 、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原则:整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缺失优先性原则、辩证性原则。13. 幼儿园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1) 课程目标规定了内容的范围与要求2)课程内容是目标的体现于依托14.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 : 1) 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2)有助于掌握基本活动方式的内容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的内容4)有助于培养幼儿情感态度的内容15. 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1)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2)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3)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16. 在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必须遵循具体原则:目的性原则、适宜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兴趣性原则、基础性原则、逻辑性原则、价值性原则、直接经验性原则、兼顾“均衡”与“优先”原则17. 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方法 : 逻辑组织法和心理组织法,,,, 常用方法:纵向组织法和横向组织法18. 课程实施的 3 种取向:忠实取向、课程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19. 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课程计划因素和一线教师因素。20. 幼儿园教育教学计划应包括的内容:1)教师根据课程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2)幼儿在园一日的安排与组织3) 幼儿自选活动的提供与指导4)幼儿园教学环境的创设与利用5)家长工作与社区的联系21. 1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2)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方法:观察、实验、游戏操作、参观、谈话与讨论、讲解与讲述。,,,, 的手段:实物、图书、挂图、图片、照片、幻灯片、录像带、自制教具、多媒体信息技术,,,, 途径: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与活动、家园合作、学习环境22. 幼儿园选择与确定主题活动的影响因素:儿童、教师、学科知识、主题本身的特性、已开展过的主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23. 幼儿园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终点,也是课程实施的起点,它伴随着课程实施的过程。,,,, 是幼儿教育评价的中心内容。24. 幼儿园评价的作用:监控作用、选择作用、总结作用、反馈作用、导向作用。25. 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类型:1)从评价的功能与进行的时间上划分,可分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2)从课程评价的方法划分,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3)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4)根据评价对象的范围,可分为整体评价、局部评价和单纯评价。26. 幼儿园评价的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泰勒1)
确定教学计划的目标、 2)根据内容和行为来确定每一个目标
3) 确定使用目标的情景4) 设计呈现情景的方式
5 )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
6 )确定评估时使用的计分单位7)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27. 差距评价模式——普罗沃斯1)
评价阶段
2 )装置评价阶段
3 )过程评价阶段
4 )成果评价阶段
5 )成本效益评价阶段28.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29. 外观评价评价模式——斯塔克 三个重要因素 : 前提条件、相互作用和结果30. CIPP 评价模式——斯塔佛尔比姆1)背景评价
2 )输入评价
3 )过程评价
4 )结果评价31. 幼儿园课程方案A、陈鹤琴的课程方案1)五项活动课程:学前教育目标、学前课程内容、学前课程结构、学前课程实施、学前课程编制。2)学前课程实施中游戏法的作用:
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
游戏具有统整作用, 在游戏中,学前儿童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展开丰富的想象,缓解紧张的情绪,体验活动的愉快; 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 是学前儿童的重要生活。
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学习,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前儿童的课程最容易游戏化,采用游戏化方式组织课程,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发展。3)陈鹤琴学前课程编制的十大原则:课程的民族性、课程的科学性、课程的大众性、课程的
儿童性、 课程的连续发展性、 课程的现实性、 课程的适合性、 课程的教育性、 课程的陶冶性、课程的言语性。4)学前编制的方法:圆周法、直进法、混合法B、班克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1)儿童发展归为六条原理:i. 发展是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或综合的变化过程ii. 早期获得的经验不会消失,而会被整合到以后的系统中去iii. 教育者的任务是要在帮助儿童巩固新知识和提供有益于发展的挑战之间取得平衡iv. 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逐渐以越来越多的方式探索世界。v. 儿童的自我感觉是建立在与他人和物体交互作用所获取的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而知识是在交互作用中反复地感知和自我检查而形成的。vi. 冲突对于发展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冲突的解决的方式取决于儿童生活和社会文化要求诸多有意义的因素的相互作用的性质。2)早期教育方案的教育目标:i. 培养儿童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包括各方面的能力及运用这些能力的动机ii. 促进幼儿的自主性和个性的发展,包括自我认同、自主行动、自行抉择、承担责任和接受帮助的能力iii. 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包括关心他人,成为集体的一员、友爱同伴iv. 鼓励儿童的创造性3)社会学习 是班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核心4)以社会学习为核心展开的课程,共分为六大类 ( 内容 ) :i. 人类与环境的互动ii. 人类为了生存而产生从家庭到国家的各级社会事业单位与人的关系iii. 个体与群体的行为iv. 变化的世界v. 人类世代相传vi. 通过科学。宗教。艺术等,了解生命的意义5)(方法)主题网和课程轮是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常用的工具。课程方案实施步骤:
1、选择主题 2 、确定目标 3 、教师学习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并收集资料4、开展活动 5 、家庭参与 6 、高潮活动 7 、观察与评价6)( 评价 ) * 简述班克街课程方案中教师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方面的角色1)
教师与学校是儿童的家庭世界与儿童的同伴世界及其更大的外部世界之间的协调者,教师应能给予儿童的安全感,使儿童能克服焦虑和解决离开父母而面临的心理冲突,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2)
教师与学校的作用是培养儿童自我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称职的母亲和心理治疗师应有的许多特点,还应具备儿童信任的权威性。* 简述班克街课程方案中教师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的角色1) 评价儿童的思维,是之将想法变为行动,或将其想法进行概括和转换,引导幼儿达到掌握概念的新水平,或在控制下括展内容的范围。2)对儿童的评议、疑惑和行动给予口头的回应、澄清、重述和纠正3)培养儿童直觉的和联结性的思维。4) 提出能促进儿童归纳性思维的问题。C、蒙台梭利课程模式
1)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因素:发自冲动、活动和个体自由2)三根主要支柱:自由、作业和秩序3)简述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内容:日常生活练习、感官训练、肌肉练习和初步知识的学习。4)在感官训练中,触觉训练最为重要5)蒙台梭利课程中教师的作用有哪些?* 教师扮演的角色首先是观察者,蒙台梭利把教师称作指导员* 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为儿童提供榜样。D、海伊斯科普课程——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1)简述海伊斯科普课程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程设计者将其关注点放在对儿童进小学做好准备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教师有明确的目标,这些目标都出自于对课程内容的相当传统的看法。第二阶段,设计者接受了儿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观点,尝试把那些代表该发展阶段水平的技能教给儿童。第三阶段,皮亚杰的儿童作为知识建构者的思想在课程中得到了体现,强调教师通过直接和表征的经验,以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方式帮助儿童增强认知能力,而不是通过皮亚杰式的技能去加速儿童的发展。2)教师应该如何鼓励儿童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活动,使儿童能对材料和活动进行选择* 明确要求儿童运用某种方式决定计划和制定目标,并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找到和评判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提问、建议和环境设计,为儿童创造与其思维发展、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关的关键经验的活动情景。E、瑞吉欧教育体系1)他的理念来自三个方面:欧美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思潮、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心理学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左派政治改革。2)瑞吉欧教育系统的“集体学习”i. 集体学习的集体,不仅仅指的是儿童,还包括家长ii. 集体学习的过程中,强调了记录儿童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儿童和教师重温学习时刻的重要性。iii. 集体学习的内容能把认知、情感、美学等方面的学习联系起来。iv. 集体学习会超越个体学习,创造一个获得知识的集合体。3)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特征之一就是方案活动i. 创造性表现和表达是知识建构的基本要素ii. 共同建构在方案活动中有重要的地位iii. 记录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结果。4)瑞吉欧学校的三个突出特点是什么i. 注重发展儿童的人际关系, 让儿童不仅在自己与同龄儿童间和成人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让儿童知道人际关系的重要性。ii. 注重让儿童如何与与人协作,通过方案活动,为儿童提供机会,使儿童认识协作。iii. 注重儿童去欣赏和接纳别人的观点与想法,使他们能从各个角度去审视世界。5)瑞吉欧教育体系中教师的作用i. 教师是儿童的伙伴、养育者和指导者。ii. 教师与儿童是共同建构者,这是体系中重要角色。6)项目活动是瑞吉欧教育方案的灵魂和核心。
32、简述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 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2)关注生命教育3)在倡导教育公平的原则下使幼儿园课程走向多元化4)在强调课程有效性的前提下使幼儿园课程走向平衡化5)0-6 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6)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7)重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篇四:cipp评价模式名词解释
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 填空题 6、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____教育, 也就是________的教育制度。二、 名词解释 1、 教育(广义)
2、 教育(狭义)
3、 制度化教育 三、 选择题 18、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的标志是(
)
。
A、 《大教学论》 B、 《爱弥尔》 C、 《民主主义与教育》 D、 《普通教育学》
参考答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 填空题 6、 正规教育, 具有层次结构的、 按年龄分级的 二、 名词解释 1、 教育:
从广义上说,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 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都具有教育作用。
2、 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主要指学校教育。
3、 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 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 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四、 简答题 1、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答:
(1)
阶级性; (2)
道统性; (3)
专制性; (4)
刻板性; (5)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答: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特点是什么?
答:
(1)
教育的终身化; (2)
教育的全民化; (3)
教育的民主化; (4)
教育的多元化(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 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人、 著作。
答:
(1)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 (2)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 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 (3)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凯洛夫《教育学》 。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 填空题 6、 学校文化是指____________。
其核心是____、 ____。
9、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 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 二是____; 三是____。
11、 学生文化具有____、 ____、 ____、 ____。
二、 名词解释 1、 学校文化 2、 人力资本理论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 填空题 6、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9、 规章制度、 角色规范
11、 过渡性、 非正式性、 多样性、 互补性 二、 名词解释 1、 学校文化:
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 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 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它是资本的形态, 体现在人身上, 属于人的一部分。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6、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____的时期。
四、 简述题 1、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 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3、 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名词解释 1、 人的身心发展: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 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 内发论:
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3、 外铄论:
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 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4、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 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 社会发展的水平、 个体的文化背景等)
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 简答题 1、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
(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 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答:
(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3、 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答:
(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胫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
学校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 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 填空题 4、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____的关系。
5、 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是____的关系。
6、 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____________基础上的。
7、 ______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二、 名词解释 1、 教育目的(广义)
2、 教育目的(狭义)
3、 体育 4、 美育 5、 劳动技术教育 6、 德育 7、 智育 四、 简答题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五、 问答题 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 填空题 4、 普遍与特殊 5、 具体与抽象 6、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7、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 名词解释 1、 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2、 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3、 体育:
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 技能, 发展他们的体力, 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 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 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4、 美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发展他们鉴赏美、 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5、 劳动技术教育:
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 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6、 德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 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 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7、 智育:
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技能,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四、 简答题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答:
教育目的:
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守纪律"的、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
(1)
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
我们要求学生在德、 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 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 问答题 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答:
(一)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1)
德育; (2)
智育; (3)体育; (4)
美育; (5)
劳动技术教育; (三)
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
素质嘉奖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 更是一种人格特征, 是一种精神状态; (2)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六章 课程
一、 填空题
1、 在我国, 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 ____、 ____。
4、 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____、 ____、 ____。
5、 学校课程通常以____或____的形式出现。
6、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____、 ____、 ____。
7、 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____。
8、 课程评价的 CIPP 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背景评价、 ____、 ____和____。
9、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 可把课程分为____课程、 ____课程、 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10、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____、 ____、 ____。
11、 制约课程目标制定的学生、 社会、 学科这三个因素是____起作用的。
二、 名词解释
1、 课程(广义)
2、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3、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4、 教材 5、 学校课程 6、 基础型课程
四、 简答题
1、 什么是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
2、 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3、 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第六章 课程 一、 填空题 1、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2、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3、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 4、 社会、 知识和儿童 5、 选修课或特色课 6、 强制性、 普遍性、 基础性 7、 教材 8、 课程评价、 输入评价、 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9、 工具性课程、 知识性课程、 技能性课程、 实践性课程 10、 目标评价模式,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背景、 输入、 过程、 成果(CIPP)
评价模式 11、 交互 二、 名词解释 1、 课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
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 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 也是制定分科标准、 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3、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 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知识的范围、 深度和结构, 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 教材:
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包括教科书、 讲义、 讲授提纲、 参考书、 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5、 学校课程:
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 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 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6、 基础型课程:
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 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 写、 算)
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基础课程是必修的、 共同的课程。
四、 简答题 1、 什么是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
答:
学校课程, 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 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 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2、 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答:
(1)
强制性; (2)
普遍性; (3)
基础性。
3、 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答:
(1)
安排课程表; (2)
分析教学任务; (3)
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
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
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
组织教学活动; (7)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第七、 八章 教学 一、 填空题 1、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________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____。
2、 在我国, 我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____的认识活动, 是____的过程。
3、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____。
4、 教学工作是以____为中心环节的。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____、 ____、 ____、 课外辅导、____。
5、 备课的内容包括____、 ____和____。
6、 一般来说,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
____、 ____、 讲授新教师、 ____、 ____等。
7、 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____、 ____、 ____、 ____等。
8、 伴随着近代大工业生产而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
9、 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 1862 年清政府设立的____。
10、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是____、 ____、 ____。
11、 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有____、 ____和____。
12、 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法包括____、 ____和____三种形式。
13、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 辅助形式有____、 ____等。
14、 教师备课最后要落实到写好三种教学计划上, 这三种计划是____、 ____和____。
二、 名词解释 1、 教学 2、 讲授法、 教学组织形式 4、 班级授课制
四、 简答题 1、 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2、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3、 简述教学过程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4、 简述教学过程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5、 简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6、 简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7、 简述教学过程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的规律。
8、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五、 辨析题 1、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文化制约教育的关系。
2、 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3、 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5、 学生是学习的客体, 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6、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授受的关系。
7、 制约课程目标的因素有学生、 社会、 学科, 这三个因素既可单独起作用, 又可交互起作用。
8、 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9、 德育过程总是从晓之以理开始的。
六、 论述题 1、 某校高中实行分层次教学, 即将数学、 外语、 物理、 化学四科分别分为 A、 B、 C 三个水平层次, 学生从高二开始按高一的学业成绩、 自己的兴趣、 教师的建议等分别选择不同水平的科目内容进行学习。
运用所学的教育学理论评析该学校的这一举措。
2、 下列案例中林老师运用的什么方法?正确贯彻了什么原则? 在教《鱼》 一节课时, 林老师事前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 上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 鱼体表面、 背鳍、胸鳍、 腹鳍、 尾鳍, 然后问学生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一下给问住了。
这时, 林老师用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前进了; 他义把胸鳍及腹鳍剪掉, 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严衡; 再把背鳍剪掉, 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
通过观察, 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
3、...
篇五:cipp评价模式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 1. 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2. 教育学:指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方法的一门学科。
3. 教育民主化:
4. 教育目的: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
的人所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5.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向方,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6. 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
7. 素质教育:是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色教育。
8. 教育规律:指教育发展中的内在联系与必然趋势。
9. 教育机智: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境作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10. 教师职业道德:指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11. 教育预见能力:指教师在教育活动开始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应性、各种可能的教育干扰因素和教育效果的估计能力。
12.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职业的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
13. 教师专业精神:是指教师作业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风范和精神。
14. 课程:指课业及进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
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包括学校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
15. 课程模式:指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发展状况,按照一定的课程理论和思想,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简要概括总结,为教学实践提供一种形式系统。
16. 课程开发:指地方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结全本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学校实施的课程予以调节、安排和整合,以满足教学需要的活动。
17. 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系统调查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学校课程实现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的过程。
18.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19. 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
20.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过程。
21.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方式。
22. 教学模式:是批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23. 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
2 教和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24.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对教学活动质量价值进行科学判断的过程。
25. 德育: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校德育。
26. 德育目标:对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7. 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8. 德育方法:是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结。
29. 自我修养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等自我教育来培养完成思想品德的方法。
30. 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行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31. 学校管理:就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合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充分发挥校内外人、财、物诸因素的最佳功能,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
32. 学校管理体制:指学校内部反映各种管理关系的领导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相互关系的体系和制度。
33. 校本管理:倡导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它是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
34.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行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35. 小组活动:是指在教师或辅导员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以某一课题为内容自愿组成的小组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经常性的活动。
36. 个人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余的独立作业的活动形式。
37.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活动。
38. 调查法:是通过谈活、问卷调等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可靠资料,以掌握教育实情、分析研究教育问题的方法。
39. 实验法:是研究者为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在严格控制或特别创设的条件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实践,研究教育条件与教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结论的研究方法。
40. 教育统计法:是运行统计学的一般原理,特别是数理统计原理,去把握教育现象的数量行征和发展变化的数量规律的方法。
41. 观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与现象进行直接考察、了解,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42. 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 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的各个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43.校本研修——校本研修是以“以校为本”、“教师即研究者”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概念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
44.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3 问答题 一、现代教育有哪些特点? 1、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 2、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理; 3、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二、新中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核包括哪些方面? 1、社会主义方向性; 2、培养劳动者; 3、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相统一。
三、简述素质教育的含义及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素质教育的含义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色的教育。
基本特征:1、主体性;2、全面性;3、全体性;4、基础性;5、发展性。
四、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2、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 3、 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4、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五、教师职业的特点有哪些? 1、 创造性;2、示范性;3、长效性。
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 1、 正确的教育理念 2、多元的知识结构 3、完善的能力结构 六、学生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1、 学生是具有独特创造价值的人。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七、简述课程评价的 CIPP 模式和 CSE 评价模式。
CIPP 模式强调了对教育目标的评价。它是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种评价组成。它结合了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优点,以对教育目标周期性的背景评价为基础。
CSE 是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评价研究中心的简称,其评价包括四个步骤,即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体性评价。实践证明,CSE评价是一种较为实用的评价模式,在课程评价中运用得尤为广泛。
八、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1、 创新教育理论; 2、个性教育理论; 3、主体教育理论; 4、多元智力理论; 5、综合课程理论; 6、现代教育思潮。
九、简述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基本途径。
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加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缩合性的课程结构。
3、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起发展性的校内评价体系。
5、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十、试分析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关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十一、如何进行教学目标设计? 1、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
2、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
3、确定教学目标分类。
4、列出综合性目标。
5、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
十二、如何选择和设计教学方法? 1、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选择教学方法 2、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3、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4、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十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1、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等因素协调发展的规律。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动发展的道德活动规律。
4 3、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十四、我国中小学德育原则主要有哪些? 1、知行统一原则 2、导向性原则 3、疏导原则 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5、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十五、简述疏导原则以及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疏导原则指的是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入手,使他们积极向上。
基本要求:1、坚持正面疏导思想、以理服人。2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十六、什么是教学中心原则?怎样贯彻学校管理的教学中心原则? 所谓以教学为中心,就是学校中的各个部门、各类人员、各项工作围绕教学,把绝大部分实践和经历用于教学,特别是要抓好课堂教学。
贯彻学校管理的教学中心原则,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思想。
2、建立健全的教学运行机制,切实保证教学 工作有效运行。
3、 树立大局观念,统筹安排和协调学校各项工作。
十七、学校管理的过程分为哪几个基本环节? 1、制订计划; 2、组织实施; 3、检查监控; 4、总结提高 十八、课外活动有哪些特点? 1、课外活动性质的自愿选择性。
2、课外活动内容的伸缩性。
3、课外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4、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5、课外活动方法的实践性。
6、课外活动评价的综合性。
十九、实施课外活动有哪些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要具有丰富性和吸引性。
3、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满足和发展学生 的兴趣和特长。
5、 要做到因地、因校制宜。
6、要积极争取到家长、社区配合。
二十、怎样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课外活动? 社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表现在课外活动中的优势,往往与学校内的资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例如作为社区人力资源的一些社区“公仆”、专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和学生家长等。另外,社区还有着丰富的物质、环境资源和管理资源。
因此,在进行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就近挂钩,坚持双赢,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共同发展。而社区教育资源的具体运作方式有:社区组织协助学校指导课外活动,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以及社区学生自我教育。
二十一、校本研修有哪些特点? 1、以中小学校为研训基地 2、以同教学培训机构结成伙伴关系为保障 3、以实践问题的解决为导向 4、以教师行动中的反思为根本 5、以研修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为依托 二十二、校本研修的内容有哪些? 1、 师德方面 2、校本教研方面 3、新课程培训方面 4、知识拓宽方面 5、教育技术方面 6、教育教学能力方面 7、科研能力方面 二十三、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1、 选定研究问题 2、 制作研究工作计划 3、 实施研究计划 4、 撰写教育科学论文或研究报告 5、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鉴定与推广。
二十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 观察法 2、 调查法 3、 实验法 4、 教育统计法 5、 经验总结法
5 二十五、教育科研论文的结构特征有哪些? 1、 题目 2、 摘要 3、 关键字 4、 引言 5、 正文 6、 参考文献 二十六、《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针对 1986 年《义务教育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哪些修订? 1、指明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根本的方向 2、回归了...
篇六:cipp评价模式名词解释
作业考核《学前教育评价》
满分 0 100 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5 分,共 0 20 分)
1.形成性评价 答:是指在某项学前教育计划或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又称为“过程中的评价”。
2.CIPP 模式 答:是指为判定决策所做出的描述、获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又称决策类型评价模式。
3.专家会议法 答:对已拟出的指标体系征询专家意见,结合权集,经统计后取平均值,以确定权重的方法。
4.强度 答:指达到指标体系项目要求的程度或各种规范化行为的优劣程度。
二、简答题(每题 0 10 分,共 0 50 分)
1.评价中评价者容易产生哪些心理现象? 答:评价中评价者容易产生的心理现象有:
1) 准备过程的心理现象:角色心理、心理定势、新奇感、时尚效应; 2) 施评过程的心理现象: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参照效应、理想效应、先后效应、“趋中”趋势、成见效应; 3) 结果处理过程的心理现象:类群效应、遵从心理、逆反心理、本位心理、模式效应。
2.指标的三个特征是什么? 答:指标的三个特征是:
1) 在某一方面反映目标的本质属性; 2) 是行为化了的目标; 3) 通过实际观察和测定,可得出明确的结论。
3.学前教育评价的功能是什么? 答:(1)鉴别功能;(2)导向功能;(3)诊断功能;(4)调节功能;(5)激励功能。
4.教育评价信息汇总的条件是什么? 答:教育评价信息的汇总是把按指标体系末级指标逐项赋值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
5.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什么? 答:(1)直接可测性原则;(2)体系内指标的相互独立性原则;(3)指标体系的整体完备性原则;(4)
指标的可比性原则;(5)简易性原则。
三、论述题(每题 5 15 分,共 30 )
1.试分析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的特点及局限性。
答:1)相对评价是指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状况或以评价对象一般水平为标准的评价; 2)绝对评价是指依据某种需要或要求设定客观标准的评价; 3)个体差异评价是指以评价对象以往发展水平或某一状况为标准的评价; 4)
局限性:
a. 评价人员不能预先了解学前教育方案的预期目标,只对实际的学前教育方案的结果进行评价; b. 对评价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2.试举例描述对一个幼儿园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的一般程序。
答:一般程序如下:
一、评价标准的确立 (一)评价标准 园所工作评价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通过评价作为导向,可以促进园所教育和工作目标的实现。园所工作评价标准是对幼儿园一切工作质量和数量的要求的规定,它是运用教育基本原理和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依据教育目标的要求而加以确立的。它一般包括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定标准。
(二)评价标准、评价目标与工作目标的关系 评价目标和标准必须与园所的总目标相一致。前者事实上是将教育目标与园所工作目标转化为教育质量的标准和幼儿园各方面工作的具体要求,将其具体化、操作化;用以衡量工作状况及其效果,是否达到和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序。通过评价,从而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施与逐步落实。应当明确,评价标准和评价目标绝不是脱离和超出教育目标、工作目标之外的什么东西.而是与教育目标和工作目标统一的、一致的。
(三)确立评价标准应遵循的原则 园所评价标准是由人来制定的。为使评价标准的制定科学合理,避免主观性、随意性,应考虑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幼儿园工作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保教质量,这是评价的最终归宿。在确立评价标准时,要以正确的教育观、教育质量观为指导,切忌为评价而评价,为完成任务而评价。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具有科学性。二是评价过程的实施要具有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包括四个层次:第一,评价标准要切合园所发展的实际,既要符合幼儿教育的规律和组织科学管理的要求,也要考虑到幼儿园现有的水平,不可要求过高,也不能姑息迁就。
第二,幼儿园工作评价标准不应虚无飘渺、不可捉摸,而应尽可能减少概念化、抽象化的条文,使评价工作易于操作。
第三,幼儿园工作评价应该抓住本质,评价标准不宜制定得过于细致,否则不仅被评价者难于实施,纠缠于细小的条目、分数,评价者也难以进行深入客观的评价,而难以看清问题和改进工作的关键。
第四,幼儿园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可以适当选择现成的评价方案。
当前,有许多国内外的评价方案可供选择、参考,园所应尽可能认真学习研究这些评价方案,为我所用,又不迷信照搬,使之能真正为提高园所保教质量眼务。
二、评价方案的设计 进行园所工作评价方案设计,通常需要解决以下四大问题: (一)明确评价目的与指导思想 (二)选择并确定评价内容、对象 (三)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 (四)确定评价主体及主客体相互关系 三、评价步骤 1.建立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评价的组织工作教育评价是一项综合工程,既需要有熟悉幼儿教育理论、有幼儿园管理实践经验、熟悉本园情况的人员参加,也需要有教育评价基本理论和经验的人员参加,因此在组织领导小组时,要注意参加者经验背景的组成结构,这样才能保证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草拟评价方案 在进行评价之前,必须先解决好“为什么评”、“评什么”、“由谁来评”以及“怎么评”的问题。一
般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明确评价的目的和评价所依据的目标;设计评价标准;选择搜集和处理评价信息的方法;确定评价主体(如果是邀请专家,则应确定专家研究领域和专家人选);设计表格与文件,用于申报、收集信息、评价者评定、总结等。
3.实施预评价 在进行正式评价之前,应该进行一定范围的预评价,广泛征求意见并加以修订。园所评价工作要动员广大教职工参加,将工作主体作为评价主体、而不仅仅是作为被评价者,引导他们依据标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改进。应将评价标准预先交给被评价者,使他们了解和掌握评价目的和内容、项目,即明确工作的质量要求,依标准指导自身行为,做好工作。
4.实施正式评价,收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正式评价也称为“复评价”,是教育评价中重要的步骤。实施这一步骤往往是在预评价的基础上,对评价方案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并且在被评价者自我评价之后,进一步搜集信息的过程。实施这一过程有助于提高评价的可靠性,有助于体现评价结论的权威性,使评价结果易于为大家所接受。
5.对评价结果进行处理,提出改进意见。
对收集来的事实材料加以适当处理(如统计分析、归类总结、集体研讨等),进而对所得的结果做出正确的解释、分析,说明工作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分析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应组织人员写出评价报告,将评价结果和参考意见反馈给被评价者。
6.将评价过程中的有关资料分类整理,建立评价资料档案 7.对评价过程进行再评价,以方向性、科学性、可行性等原则作为指标,进行再评价,积累经验,力求不断改进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