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8篇

时间:2022-11-21 11:5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8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XXX县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8篇,供大家参考。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8篇

篇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XX 县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精神,根据《XX 市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总体要求,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按照《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等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的原则,强化党委政府领导和部门协作,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全民身心健康。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 2021 年底,全县形成 “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专业支撑、群众受益”的工作格局,基本建立预防、治疗、康复和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和服务网络,心理健康服务全面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平安 XX 和健康 XX 建设,建立社会心理危机服务预测、预警、预防机制,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案(事)件显著下降。

 (二)具体目标

  ——县、乡、村三级健全和完善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县级成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乡镇(街道)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小组。

 ——依托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村(社区)为单位,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 80%以上。

 ——100%的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有条件的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每年至少提供 1 次心理服务。

 ——100%的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心理门诊,80%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置心理咨询中心或开设心理门诊。着力培育发展一批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为大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利用各种资源,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力争每 10 万人口精神执业(助理)医师配置达到 2.8 人,每 10 万人口心理服务人员配置达到 25 人。

 ——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完善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体系,形成医院与社区相衔接、康复机构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专业康复服务模式。全县建立 1 至 2 个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站。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在校学生、城市居民、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

 达到 90%、90%、70%、50%。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

 1. 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健全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在内的科普宣传网络,运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互联网(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等,开辟心理访谈等栏目,广泛宣传“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心身同健康”等健康意识和科普知识。辖区内电视台、电台、报纸等主流媒体每年定期开展心理公益宣传。

 ﹝ 县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县卫生健康委配合 ﹞

 2.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五进”活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在公共场所设立心理健康公益广告,各村(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向群众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资料。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中小学、群团组织、社会组织面向单位内部干部职工开展经常性心理健康知识科普,经常邀请心理专家举办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引导广大群众提高心理健康意识。

 ﹝ 县委宣传部、县委政法委、县教科体局、县卫生健康委、县科协分别负责 ﹞

 3. 开展心理健康志愿科普宣传服务。组织有一定心理知识背景的青年志愿者、平安志愿者、文明志愿者等志愿者群体定期参加科普宣传、热线咨询等志愿服务。

 ﹝ 团县委、县委政法委、县卫生健康委、县文明办分别负责 ﹞

 (二)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4. 依托政法综治系统建设心理服务平台。在县级综治中心开辟“心防工作区”,规划设立谈心室、心理测量室、情绪宣泄室、音乐放松室、团队活动室等功能区域;在乡、村级综治中心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公安、司法等部门根据行业特点,在看守所、社区矫正监管中心等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工作组,对系统内人员和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

 ﹝ 县委政法委牵头负责,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分别负责 ﹞

 5. 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平台建设。乡镇中小学以上各级各类学校设立标准的心理辅导室,有条件的学校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测量室、团体活动室、沙盘游戏室、绘画涂鸦室、音乐放松室、情绪宣泄室等专用辅导教室。﹝ 县教科体局负责 ﹞

 6. 完善未成年人心理服务平台。文明办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的建设纳入文明城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考核范围,协调各相关部门,设立县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依托条件较好的心理咨询站点,整合区域内心理健康服务资源,面向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建设“XX 县青少年心理科普梦工厂”,打造现代化青少年心理知识科普基地。

 ﹝ 县文明办、团县委分别负责 ﹞

 7. 完善医疗卫生系统心理服务平台。县人民医院设置心理咨询中心或开设精神(心理)科,配齐专(兼)职心理咨询医生,对住院患者、医务人员和就诊患者等开展心理服务。乡镇

 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心理咨询室,配备 1 名以上专(兼)职心理咨询医生或精防人员,暂时不具备条件的,鼓励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与心理咨询专家签订服务协议。

 ﹝ 县卫生健康委负责 ﹞

 8. 完善心理援助服务平台。通过网络、手机 APP、微信公众号等建立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平台。

 ﹝ 县卫生健康委 、县委政法委 分别 负责 ﹞

 9. 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依托本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普遍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培养心理服务骨干队伍,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人员。

 ﹝ 县总 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分别 负责 ﹞

 (三 )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工作机制

 10.

  强化专业机构能力建设。县政府加大投入,支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实施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将县精神病医院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推动精神卫生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探索建立各级医疗机构间的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实行同质化管理,提升基层精神卫生和心理服务能力。

 ﹝ 县卫生健康委 、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人社局分别负责 ﹞

 11. 落实有奖监护制度。每年定期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等级评估,健全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奖监护机制,三级以上患者监护奖励不少于每年 3000 元,三级以下患者不少于每年 500 元。

 ﹝ 县委政法委、县财政局、 县卫生健康委分别 负责 ﹞

 12. 落实联合随访走访管理制度。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以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公安派出所、乡镇(街道)驻村(居)干部和村(居)干部为主,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等服务,依法开展案(事)件处置,使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在册患者治疗率、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均达到 80%以上。对病情不稳定患者,建立由村(社区)“两委”成员、综治网格员、精防医生、民警、助残员、志愿者等基层人员组成的个案管理团队,对患者实施个案管理。

 ﹝ 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 县卫生健康委 、县残联分别负责 ﹞

 13. 规范收治和救治工作。规范送治、入院、治疗、接回、康复、报账等收治流程,保证收治工作无缝衔接。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精神残疾康复和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加大对生活困难患者的救助力度,要切实保障残疾军人、特困供养人员、城乡低保对象、流浪乞讨人员中的精神障碍患者得到妥善救治和安置。

 ﹝ 县卫生健康委 、县公安局、县民政局、 县财政局、县医保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分别负责 ﹞ 14.

  构建医疗与康复相结合的全程服务模式。落实民政部等四部门《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意见》,按照“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回社区”的原则,建立医疗康复体系,为在院和出院居家维持治疗的患者提供康复服务。依托民政、残联、卫生健康等部门或社会力量开办专业康复机构。在所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开设康复科(室)。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提供社区康复服务,使居家患者在社区参与康复率达到 6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 50%以上居家患者

 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阳光家园”等康复服务模式,为精神残疾患者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有机会和能力走向社会。康复机构要与医疗机构建立绿色转诊通道。

 ﹝ 县卫生健康委、县民政局、县残联、县财政局、县人社局、 县医保局 分别负责 ﹞

 (四)推进心理服务专业队伍健康发展

 15. 实施心理服务队伍专业化培训。实施精神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提升精神科医师数量和服务水平。各部门要结合部门、行业特点开展心理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培养适合本部门、本行业的心理服务人员。

 ﹝ 县教科体局、县卫生健康委、县 人社局分别负责 ﹞

 16. 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服务人员作用。开发心理健康服务相关的社会工作岗位,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与心理健康服务。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其为社区居民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服务,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提供心理支持、社会融入等服务。

 ﹝ 县卫生健康委、县民政局、县人社局、县财政局分别负责 ﹞

 17. 建立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各有关部门向社会广泛招募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探索支持引导志愿者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鼓励和规范心理健康志愿服务的发展。特别是鼓励和引导医务人员、学校心理教师等加入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

 ﹝ 县卫生健康委、县委政法委、县教科体局、团县委分别负责 ﹞

 18. 建立心理服务队伍考核管理机制。县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协会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配合有关部门探索建立适合行业特点的心理服务人员培训、准入、评价、考核、晋升、淘汰机制。教育部门要推进心理学科教研室建设,将精神科纳入特殊岗位设置招聘政策。

 ﹝ 县卫生健康委、县人社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分别负责 ﹞

 19.

  健全行业组 织并加强管理。推进县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协会协会规范化建设,发挥社会心理服务行业组织的枢纽作用,卫生健康、政法委、教育等有关部门要指导心理服务行业组织加强能力建设,有序开展心理服务机构和人员摸底调查、行业服务规范制订和实施、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督导等工作,心理服务专业人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和伦理规范。增强心理健康数据安全的保护意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护机制,防范因违反伦理、安全意识不足等造成的信息泄露,妥善保护个人隐私。﹝ 县卫生健康委 、县委政法委、县教科体局、县人社局分别负责 ﹞

 (五)加强各类群体心理健康服务

 2 2 0. 强化机关事业单位心理服务。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制订实施干部职工心理援助计划,每年至少组织干部职工开展 1 次(高风险岗位每年开展 1-2 次)心理风险筛查,提供健康宣传、心理评估、教育培训、咨询辅导等服务,传授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为干部职工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创造条件。对处于特定时期、特定岗位、经历特殊突发事件的

 干部职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援助。

 ﹝ 县总工会牵头负责,有关部门配合 ﹞

 21. 强化 学校心理服务。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关注和满足儿童心理发展需要,保持儿童积极的情绪状态,让儿童感受到尊重和接纳,获得安全感。中小学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青春期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等相结合,全面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每班每月至少有 1个心理课时。特殊教育机构要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共青团等组织要与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开展“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情绪调适能力。要密切与村(社区)联动,及时了解遭受欺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性侵犯以及沾染毒品等学生情况,并提供心理创伤干预。要创新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方式,通过“校社合作”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心理服务机构,为师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要定期对教师开展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心理疏导工作。﹝ 县教育局牵头负责,团县委、县妇联、 县...

篇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国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要求,探索适合我市实情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我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杭州增添正向推动力,促进市民身心健康,助力社会和谐稳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杭州市精神卫生条例》《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健康杭州 2030”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的原则,强化党委政府领导和部门协作,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加强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探索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规范管理措施,顺利完成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积累经验。

 二、工作目标

 到 2021 年底,杭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杭州、健康杭州建设。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和健康家庭)工程和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以大众人群心理知识宣传普及为前端、特殊人群心理问题监测预警和精准干预为中端、患者群体综合管理为末端的“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案(事)件明显下降。具体工作指标包括:

 1.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等场所,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村(社区)为单位,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 90%以上。

 2.市属高等院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3.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

 4.100%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心理门诊,40%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培育发展一批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为大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完善 24 小时公益心

 理援助平台和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5.培育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开展心理社工培育试点,建立患者家属学校(课堂),分级分类分人群开展心理健康宣教。农村人群、城市人群和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达 50%、60%和 90%。

 6.特殊人群管理指标:八大类特殊人群建立一人一档案,制订个性化疏导方案,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有条件地区开展监测预警干预智能管理系统建设试点。

 7.患者管理服务能力指标: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诊断及时率达 95%,报告患病率达 4‰以上。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在册患者治疗率、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和面访率均达 80%以上,在册患者规律服药率达 65%以上。居家患者在社区参与康复率达到6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 50%以上居家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三、工作措施 (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1. 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整合资源,完善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杭州市社会心理服务技术指导中心,开展区、县(市)、镇(街道)两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依托基层人民调解室、综治中心心理咨询室、谈心谈话室、心理服务机构、工

 会“植书+”书屋等场所,重点推进村(社区)级社会服务室的建设,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需求;充分发挥综治信息系统平台优势,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开展八大类特殊人群社会心态监测预警试点,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掌握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及突发事件苗头。

 2. 加强青少年心理服务网络建设。文明办协调各相关部门,在市、县两级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可依托条件较好的心理咨询站点,整合区域内心理健康服务资源,面向未成年人开放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对村(社区)、学校等基层心理咨询站点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

 加强市属高校和全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建设,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危机干预等,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探索“校社合作”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心理服务机构,为师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3. 构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网络。鼓励规模较大、职工较多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依托本单位党团、工会、人力资源部门、卫生室,设立心理辅导室,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团队;规模较小企业和单位可通过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形式,对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必要时可联系专

 业医疗机构治疗。

 公安、司法、民政、信访等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在公安监管场所、监狱、过渡性安置基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办公室、司法所、社区矫正场所、救助管理站、信访接待场所等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成立心理干预专家组,为工作对象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组织系统内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意识。

 4. 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各级精神病专科医院要设立心理门诊,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服务;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普遍开设精神(心理)科,对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心理健康评估,为有心理行为问题者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妇幼保健机构要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孕前检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等工作中;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开设中医心理等科室,支持中医心理健康诊疗、咨询和干预服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科普宣传,对辖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评估,推广居家患者长效针剂项目。落实符合心理健康服务要求的场所,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服务。

 5. 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管理网络。严格落实《关于杭州市进一步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管理的实施意见》(杭

 政法〔2019〕27 号)文件精神,乡镇(街道)为主体,建立健全多部门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和基层“多位一体”关爱帮扶小组(或个案管理团队),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社区康复、应急处置、快速转介等服务,依法开展案(事)件处置。

 全面落实民政部等 4 部门《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意见》(民发〔2017〕167 号),开办多种形式的社区康复机构,提高居家患者在社区参与康复率,加强家属学校(课堂)规范化建设。

 (二)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 发展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队伍。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与心理健康服务。对社会工作者开展心理卫生和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开展心理社工培育工程试点。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优势,支持其为社区居民有针对性地提供救助帮扶、心理疏导、精神慰藉、关系调适等服务,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提供心理支持、社会融入等服务。

 2. 培育心理咨询人员队伍。吸引心理学专业背景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服务。推出心理服务公益

 项目,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心理咨询人员和社会组织参与,为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科普知识宣传,为有心理问题人群提供心理帮助、心理支持、心理教育等服务。同时,开展实践操作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定期开展督导,提高心理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3. 发展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引进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增加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通过精神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等,提升精神科医师数量和服务水平。综合医院(含中医院)要通过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心理知识和精神卫生核心知识培训,对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进行识别和转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师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临床医师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能力。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对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给予技术指导,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治疗和心理干预等。

 4. 组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政法委、民政、卫生健康等部门向社会广泛招募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支持引导志愿者参与心理健康服务,鼓励和规范心理健康志愿服务的发展。要对志愿者开展心理健康相关培训,健全奖励表彰机制,支持其开展科普宣传、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特别是鼓励和引导医务人员、高校心理教师、心理专业学生等加入心理

 服务志愿者队伍。以“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培训项目”提升专兼职心理教师的服务能力。

 5. 健全行业组织并加强管理。各地卫生健康、政法委、教育、公安、司法、民政等有关部门,要整合辖区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完善社会心理服务行业组织,引导社会机构参与四级平台社会心理服务。市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有序开展心理服务机构和人员摸底调查,协助研究制订管理、规范、监督、评估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相关措施,促进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心理服务专业人员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和伦理规范。有关部门要注意将有关资料立卷归档,妥善保管。加强心理健康数据安全的保护意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护机制,防范因违反伦理、安全意识不足等造成的信息泄露,保护个人隐私。探索建立多类别心理服务机构间合作机制,实现共同发展。

 (三)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智慧管理平台建设 1. 加快社会心理服务资源 云平台建设。建立以线下社会工作室为实体基础,以精神卫生医疗资源和四级平台专业人员为技术支撑,以地图导航为依托的社会心理服务资源云平台。通过多元化预约方式,帮助求助者便捷、准确地就近获得优质、专业服务。

 2. 建立健全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平台。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或具备条件的社会服务机构、12320 公共卫生公益热线

 或其他途径,通过热线、网络、APP、公众号等建立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平台,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利用率,提升其服务可及性和专业性。

 3. 构建全流程闭环管理的精神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整合杭州市市域范围内各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管理机构的信息资源,搭建集预警监测、危机干预、医疗协作、综合管理为一体,实体网络和信息网络协同的全流程闭环管理的杭州市精神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4. 开展“三色等级预警”试点。依托综治平台,开展特殊人群心理问题红黄绿“三色等级预警”试点工作,形成特殊人群心理服务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社会矛盾风险化解、全科网格建设“三结合”格局,总结经验,适时推广。

 四、组织实施 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全市将分为三个阶段组织推进。

 (一)第一阶段:全面推进阶段。到 2019 年底,先行地区基本完成国家试点具体工作指标,其他地区完成部分指标。

 (二)第二阶段:深化提升阶段。到 2020 年底,全市基本完成国家试点具体工作指标。挖掘各地特色做法,适时推广复制,变盆景为风景。

 (三)第三阶段:总结巩固阶段。到 2021 年底,全面完成指标,深化杭州实践,丰富杭州做法,形成杭州经验,将试

 点实践转为日常规范,当好勇立潮头的排头兵。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党政负责同志任组长,各部门、各区、县(市)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杭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加强队伍建设。成立由法律服务、心理健康、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公共管理、教育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市级跨部门专家组并及时调整充实,定期开展专家组研讨。完善区、县(市)心理服务人才库,建立专职队伍、兼职队伍、志愿者队伍并提升其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加强政策扶持。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培育发展医疗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心理健康志愿组织,为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站、心理自助平台、移动心理服务应用程序等,通过网络平台向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

 (四)加强经费保障。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开展试点工作。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鼓励全市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的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探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措施,推动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五)加强督导评估。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政法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地工作情况进行督导,市卫生健康委、市委政法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每年进行抽查,对于工作完成差,政府重视不足,将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篇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家 卫 生 健康委 员 会 公 报2 0 1 8  ?  1 1  关 于 印 发 全 国 社 会 心 理 服 务 体 系 建 设 试点 工 作 方 案 的 通 知  国 卫 疾 控 发〔 2 〇 1 8 〕 4 4 号 各 省 、 自 治 区 、 直 辖 市 及 新 疆 生 产建 设 兵 团 卫 生 健康委 ( 卫 生 计 生 委 )、 政 法 委 、 宣 传 部 、 教 育 厅( 委、  局 )、 公安 厅 ( 局 )

 、民 政 厅( 局 )

 、 司 法 厅 ( 局 )

 、 财 政 厅 ( 局 )

 、 信 访 局 ( 办 )

 、 残联 : 为贯彻 落 实 党 的 十 九大 提 出 的“加强 社 会 心 理 服 务 体 系 建 设, 培 育 自 尊 自 信 、 理 性 平 和 、 积极 向 上 的 社 会 心 态”的 要 求, 通 过试 点 工 作 探 索 社 会 心 理 服 务模 式和 工 作 机 制 , 我 们 制定 了 《 全 国 社 会 心 理 服 务 体 系 建 设 试 点 工 作 方 案 》, 现 印 发给你 们。

 请各 省( 区、 市 )

 卫 生 健 康 行 政 部 门 、 政 法委  牵 头 , 会 同 有关 部 门 严 格 按 照 试 点 工 作 方 案 要 求 , 高度 重 视 试 点 工 作 , 将 社 会 心 理 服 务 体 系 建 设 试 点  作为 推 进平 安 中 国 、 健 康 中 国 建 设 的 重 要 抓 手, 做好 试 点 地 区 遴 选 论 证 , 加 强 对试 点 工 作 的 组 织 领 导 ,  认 真 指导 试 点 地 区 做 好 试 点 实 施 方案 编 制 、 启 动 培 训、 试 点 任务 组 织实 施 等 工 作 , 定期 对 试 点 地 区 进 行 督 导, 确 保 按 期 完成 试 点 任 务 。

 试 点 过 程 中 的 进 展或 问 题 , 要 及 时 向 国 家 卫 生 健 康 委 、 中 央 政 法 委 报 告 。 国 家 卫 生 健 康 委   中 央 政 法 委  中  宣   部   教   育   部  公  安   部   民   政   部  司  法  部   财   政   部  国 家 信 访  局 中  国残   联  2 0 1 8 年 1 1 月 1 6 日 全 国 社会 心 理 服 务 体 系 建设试点 工 作 方 案  为贯彻 落 实 党 的 十 九大 提 出 的“加强 社会 心 理 服 务 体 系 建 设, 培 育 自 尊 自 信 、 理 性 平 和 、 积 极 向 上 的 社会 心 态”的 要 求, 努 力 建 设更 高 水 平 的 平 安 中 国 , 推进 国 家 治 理 体 系 和 治 理 能力 现 代 化 ,加 快  实 施健康 中 国 战 略 , 促 进 公 民 身 心 健 康 , 维 护 社 会 和 谐稳 定 , 通 过 试 点 工 作 探 索 社 会 心 理 服 务 模 式 和 工 作 机 制 ,制定 本 方 案 。 一、 指导 思 想 全面 贯 彻党 的 十 九大精 神和 党 中 央 、 国 务 院  决 策 部 署 , 深 入 学 习 贯 彻 习 近 平 新 时 代 中 国 特 色  社 会 主 义 思 想, 深 刻 认 识 领会我 国 社 会 主 要矛 盾  的 新 变 化, 打 造 共 建 共 治 共享 的 社 会 治 理 格 局,  推 动 社 会 治 理 重 心 向 基 层 下 移 , 实 现 政府 治 理 和  社 会 调 节 、 居 民 自 治 良 性 互 动。

 按 照 《 精 神 卫 生 法 》  《“健 康 中 国20 3 0”规 划纲 要 》《 关 于加 强 心  理 健康 服 务 的 指 导 意 见 》 等 法 律规 划 政策 要 求 ,  坚 持预 防 为 主 、 突 出 重 点 、 问 题 导 向 、 注 重 实效  的 原则, 强 化 党 委 政 府 领 导和 部 门 协 作 , 建 立 健 全 服 务 网 络, 加 强重 点 人 群 心 理 健 康 服 务 , 探 索 社 会 心 理 服 务 疏 导和 危机 干 预 规 范 管 理 措 施 , 为  全 国 社 会 心 理 服 务 体 系 建 设积 累 经 验 。

  二、 工 作 目 标  到 202 1 年 底 , 试 点 地 区 逐 步建 立 健 全 社会  心 理 服 务体 系 , 将 心 理 健康 服 务 融 入 社 会 治 理 体 

 国 家 卫 生 健康委 员 会 公 报2 0 1 8  ?  1 1  系 、 精 神 文 明 建设, 融 入 平 安 中 国 、 健 康 中 国 建 设。

 建 立 健 全 党政领 导 、 部 门 协 同 、 社 会 参 与 的  工 作 机 制 , 搭 建 社会 心 理 服 务 平 台 , 将 心 理 健 康 服 务 纳 入 健康城 市 评 价 指 标体 系, 作为 健康 细 胞 工 程( 健 康社 区 、 健 康 学 校 、 健 康 企 业 、 健 康 家  庭 )

 和 基 层 平 安建设 的 重要 内 容 , 基 本 形 成 自 尊 自 信 、 理 性 平 和、 积极 向 上 的 社 会 心 态 ,因 矛 盾  突 出 、 生 活失 意 、 心 态 失 衡 、 行为失 常 等 导 致 的  极端 案 ( 事 )

 件 明 显 下 降 。

 具 体 工 作 指 标 包 括:

  1 . 依 托 村 ( 社 区 )

 综 治 中 心 等 场 所 , 普 遍 设 立 心 理 咨 询 室 或 社 会 工 作 室, 为 村( 社 区 )

 群  众提 供 心 理 健 康 服 务 。以 村( 社 区 )

 为 单位 , 心  理 咨询 室 或 社 会 工 作 室 建 成 率 达 80 % 以 上 。

  2. 高 等 院 校普 遍 设 立 心 理 健康教 育 与 咨询 中 心( 室 )

 , 健全 心 理 健 康教 育 教 师 队 伍 。中 小  学设 立 心 理 辅 导 室 , 并 配 备专 职 或 兼 职 教 师 , 有  条件 的 学 校 创 建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特 色 学 校。

  3 . 各 党 政机 关 和 厂 矿 、 企 事 业 单位 、 新 经 济 组 织 等 通 过 设 立 心 理 健 康 辅 导 室 或 购 买 服 务等  形 式, 为 员 工 提 供 方便 、 可 及 的 心 理 健康 服 务 。

  4.  1 00 % 精 神专 科 医 院 设 立 心 理 门 诊 ,40 %  二 级 以 上 综 合 医 院 开 设 心 理 门 诊 。

 培 育 发 展一 批 社 会 心 理 服 务专 业 机 构, 为大 众提供 专 业 化 、 规 范 化 的 心 理 健 康 服 务 。

 利 用 各种 资 源, 建 立 2 4 小 时 公 益 心 理 援 助 平 台, 组 建 心 理 危 机 干 预 队 伍 。 三 、 建 立 健全 社 会 心 理服 务 网 络 (一)

 搭 建 基 层 心 理 服务 平 台 。

 试 点 地 区 要  按 照《 社 会 治 安 综合 治 理 综 治 中 心 建 设 与 管 理  规 范 》 等 要 求, 在 县 、 乡 、 村 三 级 综 治 中 心 或城 乡 社 区 综 合 服 务 设 施规 范 设 置 心 理 咨询 室 或 社 会  工 作 室。

 各 乡 镇 卫 生 院( 社 区 卫 生 服 务 中 心 )

 要 安 排符 合 心 理 健 康 服 务要求 的 场所 , 为有 需 求 的  居 民 提供 健 康教 育 、 答疑 释 惑 、 心 理 咨 询 等 服 务 。 基 层 综 治 中 心 等 要 畅 通 群 众 诉 求 反 映 渠 道 , 及 时  了 解 和 掌 握 社 会 心 理 需 求 。

 充 分 发 挥 综 治 信 息 系 统 平 台 优 势, 建 立 社 会 心 理 服 务 电 子 档 案 , 开 展 社会 心 态 预测预 警, 定期 开 展 分析 研 判和 风 险 评 估 。

 及 时 发 现 和 掌 握有 心 理 问 题 的 高危 人群 及 突 发 事件 的 苗头。

 在村 ( 社 区 )

 党 组 织 和 有 关 部 门 的 指导 下, 组 织 心 理 服 务 工 作 者 、 社 会 工 作 者 、  网 格 管 理 员 、 人 民 调 解 员 、 志 愿 者 等 , 对 居 民 摸  排 各 类 矛 盾 问 题, 及 时 疏 导 化 解 。

 利 用 老 年 活 动 中 心 、 妇 女 之 家 、 儿 童之 家 、 残疾 人 康 复 机 构 等  公 共 服 务 设 施 , 为 空 巢 、 丧 偶 、 失 独 、 留 守 老 年 人 , 孕 产 期 、 更 年 期 和 遭 受 意外 伤 害妇 女, 流 动 、 留  守 和 困 境 儿 童 、 孤 儿, 残 疾 人 及 其 家 属 等提供 心  理 辅 导 、 情 绪 疏 解 、 家 庭 关 系 调 适 等 心 理 健 康 服  务 。

 试 点 地 区 政 法 委 、 卫 生 健 康 、民 政 、 公 安 等 部 门 要 建 立 健 全 基 层 综 合 管 理 小 组,结 合 矛 盾 纠  纷 多 元 化 解, 完 善 流 浪 乞 讨 人 员 、 公 安 监 所 被 监  管 人 员 、 服 刑人 员 、 社 区 矫 正 人 员 、 刑 满 释 放 人  员 、 强制 隔 离戒毒 人 员 、 社 区 戒毒 社 区 康 复 人 员 、 参 加戒 毒 药 物 维 持 治 疗 人 员 和 自 愿 戒毒 人 员 等特  殊 人 群 心 理 沟 通 机 制, 做好 矛 盾 突 出 、 生 活 失 意 、  心 态 失 衡 、 行 为失常 人 群 及 性 格 偏执 人 员 的 心 理  疏 导 和 干 预 。

 制 订 个性化 疏 导 方 案, 特 殊 人 群个 性 化 心 理 疏 导 的 覆 盖 率 达 到60 %以 上 。

 健 全 政府 、 社会 、 家 庭“ 三 位 一 体 ”的 帮 扶 体 系, 加 强 人 文 关 怀 , 促 进社 会 融 入 , 对 有 劳动 能力 者积 极提供  就 业 引 导, 提 升 其 适 应 环 境 、 重 返 社会 的 能 力 。

  (二〉 完善 教 育 系 统 心 理 服 务 网 络。

 试 点 地  区 要 进一 步加强 各 级 各 类 学 校 心 理 健 康 服 务机 构 的 建设 力 度。

 高 等 院 校 要 完善 心 理 健 康 教 育与 咨 询 中 心 ( 室 )

 建 设, 按 照 师 生 比 不 少 于 1 :

 4 0 00  配 备 心 理 专 业 教 师, 开 设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课程 , 开 展 心 理 辅 导与咨 询 、 危 机 干 预等 。

 中 小 学 校 设 立 心 理 辅 导 室,配 备 专( 兼 )

 职 心 理 健康教 育 教  师, 培 养 学 生 积极 乐 观 、 健 康 向 上 的 心 理 品 质 ,  促 进 学 生 身 心 可 持 续 发 展 , 积 极 创 建 心 理 健 康 教  育 特 色 学 校 。

 学前 教 育 配 备 专( 兼 )

 职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工 作人 员,开展 以 学前 儿 童 家长为 主 的 育 儿  心 理 健 康教 育 , 及 时 发 现 学 前 儿 童 心 理 健 康 问 题 。

  特 殊 教 育 机 构 要 结 合 听 力障 碍 、 智 力障 碍 等特殊  -1 0-  

 国 家 卫 生 健康委 员 会 公 报2 0 1 8  ?  1 1  学 生 身 心 特 点 开 展 心 理 健康教 育, 注 重 培 养 学 生  自 尊 、 自 信 、 自 强 、 自 立 的 心 理 品 质 。

 教 育 主 管  部 门 要 将 心 理 健 康教 育 纳 入 当 地 教 育 事 业 发展 规  划 和 年度 工 作 计 划, 统 筹 现 有 经 费 渠 道 , 为 教 师 和 学 生 提供 发展 性 心 理 辅 导和 心 理 支持 。

 各级 各  类 学 校 要 建 立 以 专 职 心 理 健 康教 育 教师为 核 心,  以 班 主 任 和 兼 职 教 师 为 骨 干 , 全 体 教 职 员 工 共 同  参 与 的 心 理 健 康教 育 工 作 机 制 。

 在 日 常 教 育 教 学  活 动 中 融 入 适合 学 生 特 点 的 心 理 健康教 育 内 容 。 要 密 切 与 村( 社 区 )

 联 动 , 及 时 了 解遭 受 欺 凌 、  校 园 暴 力 、 家 庭暴 力 、 性 侵 犯 以 及 沾 染毒 品 等学  生 情 况 , 并 提供 心 理 创 伤 干 预 。

 要 创 新 和 完 善 心  理 健 康 服 务 提 供 方 式 , 通过“校社 合 作”弓丨 入 社  会 工 作 服 务机 构 或 心 理 服 务 机 构 , 为 师 生 提 供 专  业 化 、 个性 化 的 心 理 健 康 服 务。

 要 定期 对 教师 开 展 心 理 评 估 , 根 据 评 估 结果 有针 对 性 地 开 展 教 师  心 理 疏 导 工 作 。

  文 明 办 协 调 各相 关 部 门, 在 地 市 、县 两 级 设  立 未 成 年 人 心 理 健康 成长 辅 导 中 心, 依 托 条 件 较  好 的 心 理 咨 询 站 点, 整 合 区 域 内 心 理 健康 服 务 资 源, 面 向 未成 年人 开 展 心 理 健康 知 识 普 及 与 专 业  的 心 理 咨 询 服 务 , 对 村( 社 区 )、 学 校等 基 层 心  理 咨 询 站 点 提 供 技术 指 导 和 培 训 。

 将 未成年 人 心  理 健 康 成 长 辅 导 中 心 的 建 设纳 入 文 明 城 市和未成  年 人 思 想 道 德 建 设 测 评 考 核范 围 。

  ( 三 )

 健 全 机 关 和 企 事 业 单 位 心 理 服 务 网 络 。 鼓励 规 模 较 大 、 职 工 较 多 的 党 政 机 关和厂 矿 、 企  事 业 单位 、 新 经 济 组 织 等依 托本单位 党 团 、 工 会 、 人 力 资 源 部 门 、卫 生 室 ,设 立 心 理 辅 导 室 , 建 立 心 理 健康 服 务 团 队; 规 模 较 小 企 业 和 单位 可 通 过  购 买 专 业 机 构 服 务 的 形 式, 对 员 工 提供 心 理 健康 服 务 。

 要 广 泛 开 展 心 理 健康 科普 宣 传, 举 办 职 场 人 际 关 系 、 情绪 调 节 等 方 面 公 益 讲座, 提 升 员 工  心 理 健 康 意 识, 掌 握情绪 管 理 、 压 力管 理 等 自 我 心 理 调 适 方 法 和 抑 郁 、 焦虑 等 常 见 心 理 行为 问 题 的 识别 方 法 。

 通 过 员 工 心 理 测 评 、 访 谈 等 方 式 ,  及 时 对 有 心 理 问 题 的员 工 进 行有 针 对 性 的 干 预 ,  必 要 时 联 系 专 业 医 疗机 构 治 疗 。

 公 安 、司 法 行  政 、 信 访 等部 门 要 根据 行 业 特 点 , 在 公 安 监 管 场  所 、 监 狱 、 刑 满 释 放 人 员 过 渡性 安 置基 地 、 社 区  戒毒 社 区 康 复 工 作 办 公 室 、 司 法 所 、 社 区 矫 正 场  所 、 救 助 管 理 站 、 信 访 接 待场 所 等 设 立 心 理 服 务  场 所, 配 备一 定数 量 的 专 业 人 员, ...

篇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启动会上的讲话- - 领导讲话稿

 在全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启动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这项工作今年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我市是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刚才,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对试点工作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解读,XX 同志代表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区 20XX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了总体部署和安排,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做好全区试点工作,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做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是适应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需要,也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推进这项工作,对于我们做好保平安、促稳定、惠民生的各项工作,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提高

 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做好试点工作的责任感。

 近年来,全国各地因为心理问题出现的意外事件不断出现,已经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各镇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要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健康 XX 建设、构建美好新生活的高度,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增加做好试点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要把试点工作与建设平安 XX、健康 XX 紧密结合起来,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重点任务,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明确目标任务,扎实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的各项重点工作。

 明确目标任务、把握重点工作,是做好试点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这次试点工作最突出的特点是,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坚持公共心理健康服务的公益属性,把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居民提供,逐步形成人人享有基本心理健康服务。这既是试点工作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也是试点工作必须达到的目标要求。

 近期,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已经将全区试点工作《三年行动方案》和《20XX 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印发至各镇、各部门。我区试点工作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了 4 大领域、15 个目标、30 项具体任务,对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实行项目化管理,逐一明确了项目内容、项目标准、项目进度、项目责任,增强时效性、针对行和操作行,

 便于组织实施和试点工作考核。开展试点工作,今后三年我们将围绕《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我们要把总体目标和分步实施结合起来,有步骤、分层次、逐年度地予以推进。我们当前关键是要全面抓好 20XX 年各项重点任务,确保开好局、起好步,确保尽快取得试点工作良好开局。

 目前,试点工作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当前,各镇、各部门要围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的主要指标,抓住“建体系、带队伍、优服务、强宣传”四个关键环节,立足我区实际,从基础工作做起,找准突破口,全面推进试点工作,逐步构建符合全区实际,广覆盖、全方位、可持续的社会心理服务长效工作机制。还要以今天试点工作启动会为契机,积极行动起来,抓紧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各项措施,创新服务模式,加强上下联动、部门间协作,注重工作实效,确保试点工作始终沿着既定目标稳步推进。

 三、严格落实责任,务必使我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要把试点工作作为即将开始的“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主题教育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工作落实。各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协作、相互交流,加强信息互联互通,统筹推进各项试点任务,确保我区试点工作走在全市县区前列。

 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将试点工作与平安 XX、健康 XX 建设统筹起来,

 加强上下联动,强化监查调度,定期通报试点工作进展,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试点效果不打折。各镇、各有关部门要落实专人,负责试点工作组织实施,及时上报工作进展,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同志们,心理健康服务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责任重大而光荣。试点工作事关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任务艰巨而繁重。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我们一定要认真做好试点工作,在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精心指导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大胆探索创新,认真完成好市下达的试点任务,为全面开创新时代 XX 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做出新的贡献!

篇五: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市加强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指由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或机构,运用心理科学规律及原理,提供以保持与促进社区民众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达到预防身心疾病的一系列社会服务活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同时,报告还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新时代,心理健康需求是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基本单元。发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既是新时代满足社区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条重要途径,又是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必要内容。

 一、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供需现状——基于 XX 市的调查 笔者采用自编《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随机选取 XX 市不同区县不同发展层次的 10 个社区,就社区居民心理服务认知、寻求服务意识、服务内容需求、服务场所需求、服务方式需求等问题进行调查,一共发放问卷 600 份,回收 554 份,剔除无效问卷 4 份,获得有效问卷 550 份。其中,男性占 42.91%、女性占 57.09%;25 岁及以下占 19.64%、26-35 岁占 36.00%、36-45 岁占 29.45%、46-60 岁占 12.36%、60岁以上占2.55%。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学历占0%、初中学历占 0.73%、高中或中专学历占 10.18%、大专学历占33.45%、本科学历占 47.64%、硕士及以上学历占 8.00%。

 在生理健康状况方面, 自陈不知道、没检查过者占12.36%,认为很好、没有不适者占 40.73%,感觉良好、不用长期服药者占 29.82%,自陈一般、需要长期服用 1-2 种药者占 14.18%,感觉较差、需要长期服用 3-5 种药者占 2.55%,自陈很差、除长期服药外还需定期住院治疗者占 0.36%。调查结果如下。

 1.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现状

 ( (1 )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认同度较高

 调查中,对“我认为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对个人而言很有必要”这一说法“完全同意”或“部分同意”者达 510 人,占92.73%;对“我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迫在眉睫”这一说法“完全同意”或“部分同意”者达 470 人,占 85.45%;对“我觉得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对个人而言很有必要”这一说法“完全同意”或“部分同意”者达 460 人,占 83.64%; 对“我相信心理健康服务能够解决个人的心理问题”这一说法“完全同意”或“部分同意”者达 402 人,占 73.09%;对“我认为心理疾病可以和生理疾病一样纳入医保范畴”这一说法“完全同意”或“部分同意”者达 448 人,占 81.45%。

 ( (2 )社区居民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意识较强 被调查者中有 380 人对“我愿意与心理工作者讨论自己和家人的心理问题”这一说法表示“完全同意”或“部分同意”,占比 69.09%;对“为让自己生活、成长得更好,我愿意投入时间和金钱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这一说法“完全同意”或“部分同意”者達 384 人,占 69.82%;对“如果有专业机构或心理工作者提供心理服务我会积极参与”这一说法“完全同意”或“部分同意”者达 408 人,占 74.18%;对“我希望有专业的心理服务机构为我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这一说法“完全同意”或“部分同意”者达 402 人,占 73.09%。

 ( (3 )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需求多样 对“我希望社区能够提供如下心理服务”这一问题,有292 人选择“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检查”,占比最高,达到 53.09%;其次为“签约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达 286 人,占 52.00% ; 此外,选择“邀请专家定期开设心理知识讲座”有 240 人,占 43.64%;选择“提供心理服务专家电话、心理服务网站以及心理服务微信平台信息等”有 228 人,占 41.45%;选择“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有 222 人,占 40.36%;选择“设立心理问题信箱或电子邮箱”有 194 人,占 35.27%;选择“建立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有 186 人,占 33.82%;选择“经常组织心理团体活动(如拓展训练、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有 160 人,占 29.09%;选择“设立心理咨询室以及心理保健室等”有 116 人,占 21.09%;选择“其他”者 0 人。而在“我希望能够接受关于以下问题的心理服务”一题上,选择“压力管理和情绪疏通问题”人数最多,达 330 人,占 60.00%;其次为“身心调节问题(失眠、减肥等)”,达 278 人,占 50.55%;此外,选择“人际沟通和关系协调问题”有276人,占50.18%;选择“职业规划问题(择业、就业等)”有 266 人,占 48.36%;选择“家庭教育以及亲子关系问题”有 206 人,占 37.45%;选择“婚姻情感问题”有 192 人,占 34.91%;选择“物质依赖(如

 酗酒、过量吸烟、网络成瘾等)”者 142 人,占 25.82%;选择“法律纠纷和理财问题”有 108 人,占 19.64%;选择“重大事件的调适问题(如失去至亲等)”有 76 人,占 13.82%;选择“其他”者 0 人。

 ( (4 )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方式需求不一 在“如有机会,我会选择下列方式获得心理服务” 一题上,有 312 人选择“阅读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占比最高,达56.73%;其次为“参加心理拓展训练”,达 284 人,占 51.64%;此外,选择“聆听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有 236 人,占 42.91%;选择“浏览心理方面的网页、微博、微信平台等”有 220 人,占 40%;选择“单独与心理咨询师面对面交谈”有 212 人,占38.55%;选择“借助通讯工具进行咨询(包括传统书信、电子邮件、QQ 聊天、手机短信、电话、语音等)”有 192 人,占 34.91%;选择“参加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活动”有 156 人,占28.36%;选择“参加自发组织的心理互助小组”有 50 人,占9.09%;选择“参加工作坊等团体咨询和治疗活动”有 48 人,占 8.73%;选择“其他”者 2 人,占 0.36%。

 ( (5 )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要求各异 在“如有需要,我希望下列人员来为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一题上,有 282 人选择“私营执业心理咨询师”,占比最高,

 达 52.32%;其次是“医生(包括西医、中医)”,达有 266 人,占 48.36%;此外,选择“精神卫生专家”有 260 人,占 47.27%;选择“社区专职心理工作人员”有 204 人,占 37.09%;选择“社区工作人员”有 192 人,占 34.91%;选择“自己同学朋友”有122 人,占 22.18%;选择“自己的父母、亲人”有 116 人,占21.09% ;选择“学校心理学专业教师”有 76 人,占 13.82%;选择“其他”者 92 人,占 16.73%。选择“自己解决,谁也不说”有 46 人,占 8.36%。

 ( (6 )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场所的需求 在“如有需要,我希望在下列场所接受心理服务”一题上,有 292 人选择“社区心理咨询室”,占比最高,达 53.09%;其次为“综合医院”,达 276 人,占 50.18% ;此外,选择“精神卫生机构(如精神病院及其门诊)”有 228 人,占 41.45%;选择“个人或组织开办的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有 216 人,占39.27%;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 190 人,占 34.55%;选择“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有 132 人,占 24%;选择“其他”者 56 人,占 10.18%。

 2.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供给现状

 对随机选取的 X 个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以及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医院)开展实地调研,通过与相关工作

 人员的访谈,发现,自 XX 年卫生部制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指导标准》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以及 XX 年民政部门出台文件要求社区统一设置心理咨询室等十个功能室以来,社区精神和心理健康服务一直受到关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推进,各级政府、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受到的重视也日益增多,部分社区提供给居民的心理服务也在逐年增加。但调研结果显示,目前社区能够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还较为有限,尚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较为明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 (1 )社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力不从心 根据受访的 X 个社区提供的信息,当前社区在心理健康服务供给方面深感力不从心。在思想层面,大家都知道心理健康服务十分重要,况且上级有要求、居民有需求,但行动起来却举步维艰。一是缺少财力。据调查,目前社区并没有心理健康服务的专项拨款。心理健康服务费用只能通过从其他项目中挤资金、借资金,或者发动社区爱心人士捐资金。二是缺少人力。心理服务专业性强,对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道德品行等要求高。而社区并没有配置专职专业的心理工作

 人员,兼职或兼修心理专业人才也是难得一遇。在财力和人力两不足的情况下,部分社区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长期空置或仅有挂牌、实为它用。在受訪的 X 个社区中,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仅有 3 个,且均以服务外包的方式运行,即由社区提供场地,将心理健康服务外包给社会心理机构。但因年支付费用较低,每年不足 3 万元,社会机构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以及持续性难以保证。社区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财力相对宽裕,但苦于没有人力而使得精神与心理健康服务难以推行。

 ( (2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供给相对贫乏 相较于社区居民较为旺盛的心理服务需求,目前社区心理服务供给则相对贫乏。除近七成社区尚未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外,已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社区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场地、服务人员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提升空间。首先,在服务内容上,据了解,目前社区心理服务集中在儿童心理和家庭教育方面,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青少年学生以及家长,个别社区甚至将心理健康服务等同于青少年关爱工程,而对于职场人士的压力管理和情绪疏通、老年人的身心调节和心理关爱等问题涉及较少。其次,在服务方式上,基本上都以讲座、沙龙为主,辅以心理剧、个体咨询等;只有个别社区借助微信、QQ 等工具开通了网络心理服务平台,以推送相

 关文章以及案例分析等供社区居民自学。第三,在服务场地上,目前提供的服务场所大多为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功能室,仅有个别社区配置了团体活动室,并添置了沙盘等辅助用具。另外,在服务人员上,当前长期从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人员主要是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背景或拥有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员等职业技能证书的社会工作者,仅个别社区每年邀请 1-2 位学校心理学专业教师或精神卫生专家开展讲座。

 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对策 1. 深化认知,提高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重要性的认识

 早在 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明确:“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1989 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明确提出 “四位一体”的健康概念,即健康包含四个维度: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还揭示,心理健康的影响力更为深远。心理健康影响着躯体健康,突出表现为近年来因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而自杀的案例不断增多。心理健康还严重影响着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因心理问题导致伤人甚至杀人的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理论与实践都已证明,

 个体的心理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幸福,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个体的心理问题一旦长期得不到解决,最终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常易引发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严重的社会问题,消除其负面影响并进行相应的治疗需要消耗更多资源。因此,心理健康问题重在防范。社区是个体长期生活、活动的地方,是提升个体生活质量的平台。相较于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心理卫生服务,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更加快捷便利,更能实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目标。并且,就我国现实情况而言,医院资源十分有限,仅靠医院资源解决精神、心理问题犹如杯水车薪,依托众多社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全面、持续的心理服务是一种必然选择。为此,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大众都要进一步深化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大力发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在“健康中国”“和谐中国”建设中的作用。

 2. 完善规制,加快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首先,要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组织管理制度》,建构明确的组织管理体系。要明确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责任主体,理清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医院)各自的职责。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组织管理部门可由民政部门和卫计委联合组成,其中民政部门组织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健康意识提升以及心

 理健康的日常维护和心理疾病的预防等服务,卫计委则组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医院)提供心理咨询门诊、轻度心理异常的治愈以及心理疾病的长期跟踪治愈服务等。在此基础上,建立具体的服务管理和工作实施细则。其次,要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基础保障制度,以构建必备的基础保障体系。一是经费保障。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Jerrell对美国 15 个州 71 家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调查就发现,这些中心都是依靠政府投入来维持对外服务。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也发现,经费不足成为制约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首要因素。鉴于此,建议出台相关制度以保证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序运行的必要经费来源,同时出台心理咨询和治疗费用纳入医疗保险制度,以保证社区居民拥有稳定的心理服务购买能力。二是人才保障。引进或培养一批心理学专业人才进社区,保证社区公共服务中心都配置至少一名专业专职的心理服务工作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或社区医院)则有执业心理咨询师以及精神卫生专家定期坐诊等。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高校师生、社会组织、志...

篇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部委工作要求,加快推进我市建设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各项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围绕文明、健康、平安的总体战略布局,着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平台、机制、队伍、能力、重心和综合治理等方面建设,到 2021 年底,初步建成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社会治理主体心理疏导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全人群心理健康意识普遍提高,市民文明素养跃上新台阶,重点(特殊)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有效干预,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案(事)件呈明显下降趋势。

 (二)具体指标 1.全面建设街道(乡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普遍设立社区(村)社会工作服务站(心理咨询室),2020 年底之前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心理咨询室)建成率达到 50%以上,2021 年底之前达到 80%以上。城市、农村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

 50%以上。

 2.市属高等院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按照师生比不少于 1:4000 的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中小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兼)职教师,2020 年底之前配备率达到 70%以上,2021 年底之前达到 90%以上。

 3.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者以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单位职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2020 年底之前配备率达到 50%以上,2021 年底之前达到 80%以上。

 4.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开设心理门诊实现 100%全覆盖;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2020 年底之前开设率达到 20%以上,2021 年底之前达到 40%以上。

 5.依托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社区干部学院建设市党政干部、社区(村)干部心智拓展实训室和心理健康研究中心。

 6.起引领作用的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和社会化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发展培养 5000 名掌握基本心理咨询技能的社会工作者(师)队伍。

 二、主要任务 (一)健全线上线下社会心理服务平台 1.组建四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立市、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街道(乡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区(村)社会工作

 服务站(心理咨询室)的四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完成规范化建设任务。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区(村)社会工作服务站、综治中心、职工之家、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青年之家、儿童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作用,为职工、老人、妇女、青年、儿童、残疾人等重点(特殊)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各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风景区管委会,下同〉)

 2.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德育工作计划,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面向师生开展心理筛查、辅导与咨询,为遭受欺凌、校园暴力的学生提供心理创伤干预。市属高校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配备专职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支持在汉高校联合相关医疗机构建立校内精神(心理)科门诊。中小学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示范学校和合格学校,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机构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各区人民政府)

 3.建立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平台。公安等重点行业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和工作实际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专(兼)职人员,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和危机干预等服务,每年至少为职工

 及其服务对象举办 1 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根据需求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其他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者购买服务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职场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社区干部学院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培训内容。(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信访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总工会、市残联,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各区人民政府)

 4.规范发展线上心理援助服务平台。通过网站、APP、公众号等建立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平台。招募一批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充实我市心理援助公益热线工作力量,常态化开展 7×24小时服务,每年开展不少于 4 次系统性培训。建设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服务站)相互对接的远程心理会诊机制,试点推动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基层心理咨询室加入远程会诊体系。(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各区人民政府)

 (二)建立社会心理服务长效机制 1.建立社会心态监测预警机制。按照智慧城市顶层规划,依托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大数据信息库,增加心理体检、心理课程、在线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模块,实现心理预警功能。定期组织有关医疗机构、心理服务行业协会、各部门服务热线等对市民心态开展分析研判;发挥市、区综治信息系统平台作用,定期对特殊人群重点人员开展风险评估。

 (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

 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团市委,各区人民政府)

 2.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组建市心理危机干预专家队伍,建立卫生健康等重点行业部门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队伍,每年至少开展 2 次培训和演练,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后心理应激障碍。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吸毒戒毒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和问题青少年等特殊人群中的高风险对象持续开展心理援助服务,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发生。(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应急管理局,团市委)

 3.建立心理服务行业监管机制。成立市社会心理服务行业组织,有序规范行业从业行为、人员管理、收费标准、信息保护、督导考评、检查申诉等具体内容,促进行业组织规范发展,提升行业组织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

 (三)培育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 1.培养职业化队伍。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增加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从业人员数量,建立专业化督导机制。继续实施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等,提升精神科医师数量和服务水平。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置医务

 社工部,通过招聘或者购买服务等形式,培育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区人民政府)

 2.发展专业化队伍。委托在汉高校为公安、司法、教育、民政、妇联、残联等部门订制化培养一批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壮大专业化队伍。组建市级社会心理服务专家组,为试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质量控制。鼓励引进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高端人才,并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规定,在职称、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建立完善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办法,体现公立医疗机构心理治疗师的技术劳务价值。(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3.培育社会化队伍。依托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心理医院)、心理行业协会等,分级分类对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开展培训,遴选培训考核合格人员进入市级人才信息库。广泛招募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加大志愿者培训力度,健全奖励激励机制,规范管理志愿队伍。(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团市委)

 (四)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 1.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加强综合性医疗机构与精神卫生专科的合作,构建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心理联络会诊机制。妇幼保健机构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孕前检查、孕产期保

 健、儿童保健等工作中,加强对孕产妇、哺乳期妇女抑郁症知识的普及和筛查。加强非精神科临床医师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能力。支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发展在线问诊、互联网医院,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2.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和特殊场所心理服务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与精神卫生机构的合作,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科普宣传,对辖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评估等。切实做好特殊场所被监管人员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各区人民政府)

 3.增强广大市民的心理健康意识。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平台建设,在地铁等公共场所设立心理健康公益广告,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广泛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和最大受益人”“心身同健康”等健康意识和健康理念。(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各区人民政府)

 (五)加强重点(特殊)人群心理援助服务 1.构建重点人群心理援助体系。建立市、区、街道(乡镇)上下联动的三级心理援助服务体系,市级成立心理援助技术指导专班,各区设置区级心理援助服务专员,街道(乡镇)设置心理援助服务心理专干,统筹指导同级卫生健康、民政、教育等部门

 开展心理疏导社会工作服务,构建心理需求人群筛查发现、心理支持、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闭环式心理援助的服务机制。(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各区人民政府)

 2.开展重点人群日常评估及干预。对新冠肺炎病亡者家属、康复患者及其家庭、医疗卫生机构一线医务人员等重点群体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逐一形成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档案;引导有需要的重点人群,通过心理援助平台获取心理测评、心理咨询等自助式专业服务。对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个体,及时转介至医疗机构接受专业援助服务。(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各区人民政府)

 3.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在街道(乡镇)一级成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加大病情不稳定患者的个案管理力度,建立社区康复机构与精神卫生机构快速转介工作机制,确保居家患者社区康复参与率达到 6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居家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率达到 50%以上。(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残联,各区人民政府)

 三、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0 年 7 月底之前)。制订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区、各相关部门职责分工,适时召开启动会议,积极推动开展培训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0 年 8 月—2021 年 9 月)。各区、各相关部门采取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方法,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三)评估验收阶段(2021 年 10 月—2021 年 12 月)。对照标准认真开展自查整改工作,及时提交验收申请,做好相关现场和资料准备工作,接受国家、省级评估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立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具体名单附后),负责统筹协调、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各区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研究制订具体工作措施,统筹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二)落实经费保障。加大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投入力度,所需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切实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的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

 (三)强化督导评估。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纳入平安、健康、文明城市建设的考评内容,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并细化分解到各区、各相关部门。建立工作信息报送机制和工作评估机制,市领导小组对各区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联合调研评估,及时了解各区、各相关部门工作进展情况,推进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篇七: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20年第48期(总第716期)

 科学咨询/科技人文

 ·9·本刊特稿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胡华锋(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

 浙江绍兴

 312000)摘 要:心理健康需求已是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与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提供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发展社会心理服务是新时代满足社区市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关键词:社会心理;体系建设;问题;对策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健康需求已是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市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与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提供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枫桥经验”是“以人为本”的经验,就是最大限度地化解消极因素,调动积极因素,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发展社会心理服务是新时代满足社区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条重要途径。一、社会心理服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心理问题的长期积累压抑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甚至影响公共安全及社会稳定。(一)社会心理服务机制不完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与考核标准,各部门在拓展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展社会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在机制完善、政策与经费保障支持等方便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购买社会心理服务没有统筹规划,呈现出政策缺位、经费不足的现象 [1] 。1.政策缺位目前,在社会心理服务方面虽已建立起上下联动、运转协调、全面覆盖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但各部门在购买社会心理服务中缺乏相应的政策指引,社会心理服务在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等方面的重要作为尚未凸显。2.经费不足政府用于购买心理服务的总体资金量偏少或缺乏。3.服务零散由于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缺乏统筹部署,各职能部门需求没有得到整合,有服务碎片化和资源浪费现象。(二)社会对心理服务认知不足社会对心理服务的总体认知不足,导致社会焦虑感加剧、冷漠无助心理现象凸显、传统社会支持弱化。1.个人层面由于工作压力、生活矛盾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影响,心理疾患增多,影响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由于缺乏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而忽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2.社会层面社会公众对如何区分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存在严重误区。多数人因对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现象,影响市民心理健康服务的正确选择。(三)市民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根据资料显示,80%以上的市民相信心理健康服务能够解决个人的心理问题,也愿意与心理工作者讨论自己和家人的心理问题。1.市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需求多样多数市民对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检查、心理询服务、参加心理后 ^ P<0.05。(二)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表3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注:采用秩和检验。三、结束语 CVA是引起小儿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之一,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和感染后咳嗽共同构成小儿慢性咳嗽的三大病因 [3]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饮食结构改变,导致小儿体质变化,CVA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儿科临床医生带来挑战。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是预防CVA发展成为典型哮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儿童身心健康、提高学习生活质量的前提。CVA的西医治疗方案推荐遵循规范的抗哮喘治疗,主要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以及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中医中药治疗CVA亦有很好的效果。祖国医学并无CVA的记载,但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咳嗽”“久咳”“顽咳”等范畴。古代和现代的医家对咳嗽的病因病机有着不同的见解,但大多认同风邪袭表、郁阻于肺为主要病因病机,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之特点明显,而其中尤以肺脾两脏更为突出。CVA急性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外风触动伏风,两邪扰肺,使其宣降功能失调,气机上逆,邪郁阻于肺络,故呛咳频作。三拗汤源于张仲景,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原方由麻黄、杏仁、甘草组成。方中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化痰;甘草不炙,取其清热解毒之功,协同麻杏利气祛痰,三药相配,共奏疏风宣肺,止咳平喘之功。遣方用药之际随证加减,体现祖国医学因人制宜的思想,同时兼顾小儿脏腑娇嫩之特点,切忌过于辛散和苦寒。以此思想而成之三拗汤加减治疗小儿CVA临床效果显著,可作为治疗风邪郁肺证型CVA的首选方剂,值得借鉴和使用。参考文献:[1] 中医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5):323-340.[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J].中华儿科杂志,2016,54(3):167-181.[3] 中国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构成比研究协作组.中国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构成比多中心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2(50):83-92.时间 临床控制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1周 1 4 22 3 90.00%2周 4 12 13 1

 96.67%

  科学咨询/科技人文

  2020年第48期(总第716期)·10·本刊特稿知识讲座,对心理服务热线、心理服务网站以及心理服务微信平台信息等心理服务有明确需求。2.心理服务的内容对心理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青少年心理知识、压力管理和情绪疏通问题、身心调节问题(失眠、焦虑、抑郁等)、人际沟通和关系协调问题、职业规划问题、家庭教育及亲子关系问题、婚姻情感问题等。3.对心理健康服务场所的需求70%以上的市民愿意选择专业可靠的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对精神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心理门诊等也有一定的需求。(四)社会心理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由于社会心理服务政策缺位,经费不足,导致社会心理服务人才缺乏。1.专业人才缺乏心理咨询师通过率较高,但取得证书之后多数人不愿意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专业人员流失率高,其主要原因是社会服务群体缺乏统筹管理、项目不持续、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低,晋升空间有限等。2.心理服务能力弱大部分心理咨询师在取得资格证后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实操能力弱,解决心理危机的能力差。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一个良好的社会心态,必然有利于社会治理的深入推进,有助于社会的和谐有序、人民的安居乐业。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成为社会治理的重头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层面共同努力,努力提高社会心理服务的“四化”,即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智能化水平,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一)强化顶层设计,明确责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制度化《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与考核标准,各部门在拓展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展社会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也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政府层面要完善组织领导体系、积极出台扶持政策、着力强化经费保障、不断健全工作机制 [1][2] 。1.引入政策扶持积极与政府部门联系,研究制定体现心理健康服务技术劳务价值的相关政策措施,增加岗位吸引力,调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积极性;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心理服务等多种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为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模式,通过心理自助平台、移动心理服务应用程序等,向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 [3] 。2.加强经费保障积极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的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探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举措。(二)瞄准需求,推进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供给侧改革当前,市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与该市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提供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瞄准市民的心理需求,不断拓展服务对象、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突出服务重点、打造服务特色,切实解决市民的心理困扰,努力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完善“三级”平台进一步提升该市心理健康体验中心硬件设施,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制度建设和考核机制建设,加强社会宣传与推广,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的筹资渠道。协助相关部门完善区县(市)级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乡镇(街道)级社会心理服务站、村(社区)级社会心理辅导室建设,加强业务指导,强化心理健康体验、咨询、转诊、知识培训等服务 [4] 。2.构建医院公益心理服务体系完善心理志愿者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一是为青少年学生、中小学教师设计心理讲座专题,菜单式供选择;个案咨询与危机干预;对中小学校设立心理辅导站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协助创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二是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开设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专题讲座;三是利用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礼堂、老年活动中心等,开展心理辅导、情绪纾解、家庭关系调适、精神卫生知识健康讲座。3.拓展EAP(全员心理管理)服务借助医院精神心理专科优势,整合全院资源,强化该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行,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向各类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用人单位、基层组织及社区群众提供心理评估、健康教育、咨询改善等服务。(三)加强业务技术培训一是为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教师等心理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咨询继续教育,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二是为乡镇(街道)、村(社区)等社会工作人员、心理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三是开展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心理培训班,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临床医师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能力 [5]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社会转型期的时代需要,也是在新时代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需要。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要着力找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点,积极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提升公众幸福感获得感,培育理性积极的社会心态,促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参考文献:[1] 国家卫健委等10部门.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Z].[2] 绍兴市卫健委等10部门.关于印发绍兴市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Z].[3] 中国科学院心理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4] 张斌,杨凤池等.北京城市居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6(3):848-852.[5] 张曼华,赵崇偲等.北京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及类型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8(3):333-336+370.

篇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治理之需

 【本期主题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编者按

  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折射。良好的社会心态是社会发展稳定的前提,是社会治理及其创新得以有效进行的社会心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就把社会心态培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作出 了通过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社会心态培育的战略决策。如何把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要义,如何实现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和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如何认识政府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职责等,是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无法回避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期刊发的 3 3 篇文章,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高度,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亦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部分,提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心理疏导和矫治”。社会治理之所以需要加强和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由社会治理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所决定的;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需要准确把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要义。

 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解决社会治理难题

  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重视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运用,有助于解决社会治理中客观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实现社会的良好治理即善治,进而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会治理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人的问题,而心理的问题是人的问题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是由作为治理主体的人及其组织实现的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其在本质上是多元主体的群体决策过程。可见,社会治理的主体、客体和过程都涉及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社会治理各个层面都内生出大量心理方面的问题和心理学问题。例如,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问题、公民的社会参与问题、社会心态问题、群体决策的优化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恰恰构成了社会心理服务的内容。因此,社会治理离不开心理学的支撑,离不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制度”与“人”的关系。制度的设计和运转须以人们的心理为根基。一项制度若在大多数人看来具有正义性与合

 法性,则更容易得到支持和遵从;如若违背基本的人性和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则很难落地并维系社会和谐。

  现代社会治理是硬治理和软治理的结合。硬治理主要依赖行政、司法、制度建设等方式自上而下开展;软治理则主要借助意识形态引导、民主协商、文化濡染、制度规训、道德教化、社会认同等软性方式开展。遵循并运用心理规律,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开展社会治理,是软治理的重要方式,其有助于通过“由心而治”,实现治理效果的“入脑入心”,在赢得人们的理解与支持的同时,降低治理成本,更好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把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

  尊重人性和心理规律。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笼统地说,心理学研究的是人性问题——无论是先天的本性,还是后天的习性。如前所述,社会治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张的首要含义是,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人,尊重人性,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试以创新的动机问题举例说明。学习和工作的动机可以区分为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内生动机生发于对任务本身的兴趣、热爱、好奇心、挑战精神,外生动机则源自对任务结果的追求,如追求奖励与回报,试图赢得认可与名声。一项以学生为实验对象的研究发现,在内生动机上学业优秀的学生显著强于普通学生,但外生动机上两类学生则没有差异;而且,这两类学生在数学任务上的理解水平都与内生动机有正向关系,而与外生动机无关。实际上,心理学家一再证明,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科学家,真正激励其持续钻研和探索的力量是内生动机,而非外生动机,滥用物质奖励往往会削弱这种宝贵的内生动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必须尊重人性和普遍的心理行为规律,不可背道而驰,这也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由心而治”必须遵循的前提条件。

  理解心理规律。人有自由意志,加之个体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的复杂性,我们很难准确预测某个人特定的心理行为特点,但在统计意义上,依然可以确定一般性的心理行为规律。心理学以及更广泛的行为科学,就是在通过实验和调查等手段研究人类的心理行为规律。虽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社会管理者都亲自做研究,但至少要通过学习和个人体悟,尽量去了解、理解人们的心理行为规律。例如,放学后家长迟迟不来接孩子,是令学校管理者头疼的事情。心理学家格尼茨和拉切奇尼曾于 2000 年在以色列的日托中心做了一项实验,对那些接孩子时迟到的家长进行罚款,结果发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罚款不仅没有减少本欲抑制的迟到行为,反而使之增加了。迟到的家长本会心怀内疚,但罚款却无异于给其错误行为定价;而一种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一旦有了价码,就成了可以交易的商品,因为可以拿钱来买,家长心中的那点内疚、自律就荡然无存了。在社会生活中,滥用市场逻辑,经常会带来糟糕的后果。如果社会管理者能够多了解一些心理行为规律,就能更好地反思要制定的社会治理政策和措施。

 依循心理规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依照心理规律开展社会治理,注重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下面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在肯尼亚,许多家庭表示因为缺乏现金而无法投资购买卫生防疫用品(如杀虫剂、蚊帐),然而仅仅发放现金似乎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学者杜帕斯和罗宾逊 2013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只要给人们提供一个可上锁的金属盒、一把挂锁和一个标明需购买的卫生防疫用品名称的账本,人们对这类商品的投资就会提高 66%至 75%,这一研究有效推进了当地的卫生防疫工作。这一做法背后的原理是“心理账户”——人们往往在心里把不同来源的资金放在不同的账户上,分别用于不同类型的消费。金属盒、锁和带标签的账本,实际上利用了“心理账户”这种自动思维方式,让人把钱放在专门用于购买卫生防疫用品的心理账户上,而不是混入一般的日常生活开支中随意花掉。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精准扶贫,也体现了对心理规律的依循。精准扶贫强调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其中,资金使用精准有助于保证农民切实把扶贫资金使用在购买种子、种苗上,而不是用于其他消费,进而提升脱贫效果。

  开展心理建设。人们的心理行为特点未必都符合社会要求和价值追求,因此需要调适、干预、促进、改善。简言之,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开展国民心理建设。心理建设的内容既可以是面向个体心理的,如开发智力、促进心理健康、提升幸福感,也可以是面向整体社会心态的,如提高社会信任、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减少社会戾气。例如,失信行为不仅会导致社会信任水平下滑,还会危害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如果能够建立起严密的征信体系以及公正的社会规范,健全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社会信任水平就会得以提升。面向特定主体和人群的各类心理建设,都要优先考虑制度设计问题,然后再考虑直接面向个体的心理干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良好的国民心理素质,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心态,开展心理建设是一项为民族复兴而凝心聚力的系统工程。

  总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能简单理解为心理咨询室和精神科门诊的微观技术性工作,不能采用简单的“治病救人”逻辑,而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善治谋篇布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要在制度和人的层面开展心理建设,尊重、理解并依循心理行为规律开展社会治理,实现“由心而治”。

 (作者:辛自强,系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