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中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7篇

时间:2022-11-20 20:0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中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7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中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核心知识点】除法运算的意义【前置基础】平均分的两种方法【后继地位】本节课是后面学习除法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中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7篇,供大家参考。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中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7篇

篇一: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中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

法的初步认识 》 教学设计

 一 、 教材分析:

 【核心知识点】除法运算的意义 【前置基础】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后继地位】本节课是后面学习除法计算及除法解决问题等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重点】从平均分的方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两种情况的具体过程。

 【思想方法阐释】本节课主要思想方法体现在两个方面:

 1. 符号化思想:利用学生平均分经验逐渐抽象出数学符号(除法算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符号的简洁。

 2. 模型思想:通过例题及生活实例等丰富的素材明确两种平均分方法实际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观察对比中把复杂的情景简化,确定必要的数据,理解“求份数”,实际就是“求一个数中有几个几”,像这样的问题就用“总数÷每份数=份数”,而按份数平均分的问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就可以用“总数÷份数=每份数”。

 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形成用除法计算的模型思想,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比较、模型等数学思想。

 3.体会数学符号的概括性和简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教具、学具

 课件、实物投影、学具纸、学具磁力板 四、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动物们快乐的在森林里生活,突然有一天森林里发洪水了,小鹿和小熊被困在小岛上急需救援!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信息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思考提问题 师:我们快帮狮子救援队解决一下这两个重要的问题吧!

 (二)合作探究,感受意义

 1. 解决“救小鹿需要几条船”, , 感受除法第一种意义

 (1 1 )谈话。

 师:12 只小鹿,每条船 4 只小鹿,救小鹿需要几条船呢?先想一想需要几条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学具纸上圈一圈得出答案。

 (2 2 )学生动手圈一圈。同位互相说一说怎么圈的?

 (3 3 )集体交流。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吗? 学生介绍圈的过程和方法 师:你怎么知道是 3 条船的? 学生汇报想法 预设:因为每 4 只小鹿圈一圈,一共圈了 3 个圈 师:哦,大家的意思是 12 里面有 3 个这样的 4,所以需要 3 条船。

 师提升:看来,求救小鹿需要几条船,实际上就是求 12 里面到底有几个这样的 4,有几个 4就需要几条船。(板贴:12 里面有()个 4)

 师引领回顾: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哪种平均分的方法? 预设:按每份数平均分。(板书:每份数)

 (4 4 )引出除法,理解算式意义。

 a. 初识除法算式

 师:这个按每份数平均分的过程还能用一个简洁的算式表示出来呢!接下来比比谁看的最认真! (板书:12÷4=3(条))

 b. 明确算式意义

 师:这个算式跟刚才说的意思是一样的,谁能说说这个算式的意思? 预设:12 表示有 12 只小鹿,4 表示每条船 4 只小鹿,3 表示需要 3 条船。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把 12 只小鹿按每条船 4 只小鹿平均分,需要 3 条船。

 学生交流算式意思,同位交流

 师:除法算式中每个数字都有自己的含义。

 c. 感受算式的简洁

 师:看,一个除法算式就能把刚才平均分的过程表示出来了,你觉得这个算式怎么样?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师:数学算式很简洁、方便,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5 5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读法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那关于除法你还知道什么知识? a. “÷” :写法及表示的意思

 b. 除法算式的读法

 师:你会读这个除法算式吗?(板书读法 12 除以 4 等于 3)

  指生读,结合学生读的情况点评、纠正。

 c. 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6 6 )小结:

 通过解决小鹿的问题,我们知道了按每份数平均分的问题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 解决“平均每组有几只狮子”的问题,感受除法第二种意义

 (1) 谈话。

 师:我们再来解决狮子救援队的问题吧!

 明确信息和问题:10 只狮子,平均分成 5 组,平均每组()只狮子。

 先想一想,再借助手中的学具先分一分得出答案。

 (2 2 )学生独立思考、操作,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 3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预设:把 10 个圆片平均分成 5 份,每份是 2 个,所以每组有 2 只狮子。

 师:求每组几只狮子,其实就是把 10 平均分成 5 份,求每份是多少?

 那分小狮子的过程是按什么方法平均分的? 生:按份数平均分的。(板书:份数)

 (4 4 )体会除法算式的另一种意义。

 a.师:像这样按份数平均分的过程你能写出一个除法算式吗? b.学生写算式 c.生汇报算式及算式的意思。

 预设:除法算式是 10÷5=2。其中 10 表示 10 只狮子,5 表示平均分成 5 组,2 表示每

 组 2 只狮子。整个算式表示把 10 只狮子平均分成 5 组,每组 2 只狮子。

  d. 师:2 为什么写在等号后面?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师:对,我们把知道的信息写在等号的前面,要求的问题的答案写在等号后面,所以 2写在等号后面,你写对了吗? e.师小结:通过解决狮子救援队的问题,我们知道了按份数平均分的问题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3. 对比提升,感受除法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观察刚才我们所做的这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一下。

 预设: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师提升:对,不管是按每份数平均分还是按份数平均分,这两种平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深化 意义,建立模型

 1 1 、根据生活中的例子列除法算式,建立模型

 (1 1 )展示学生按每数平均分的例子:

 a.通过图,理解求几份,其实就是在求总数里面有几个几 b.出除法算式,并说说算式的意思。

 C.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例子,并列出算式,说说算式的意思。

 d.通过刚才这些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师:这些按每份数平均分的问题其实都是在求一个数中有几个几。要求一个数中有几个几就可以用除法,用总数除以每份数等于份数来解决。

 (2 2 )展示学生按份数平均分的例子:

 a.先读一遍题,理解这一类问题其实都是把()分成()份,求每份是多少? b.列出除法算式,并说说算式的意思。

 c.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例子,并列出算式,说说算式的意思。

 d.总结:看看这一组算式你又想说点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师:对,像这样求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我们也可以用除法解决,用总数

 除以份数等于每份数。

 (3 3 )对比观察两组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内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教师引导

 师提升:平均分的方法不一样,要求的问题也不一样的,对应的除法算式的意义就不一样。所以除法算式就表示这两种意义。

 2 2 、8 8 ÷ 4=2 你能用这个算式编一个数学故事吗?画一画,用图表达出你的故事。

 学生展示图,并介绍自己的故事,加深理解一个除法算式可以表示两种意义。

 (五)回顾反思

 回顾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今天学习的除法算式既清楚又简洁的表示出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我们孩子知道了除法算式表示的两种意义,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除法的知识。

  《除法的 初步认识 》学情分析

  1、本节课学生的前置基础是:充分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已经掌握了两种平均分的方法。因此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平均分经验,通过圈一圈、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逐渐抽象出数学符号(除法算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符号的简洁。

 2、生活中学生对平均分的实例了解的比较多,因此课堂上把课本例题及生活实例等丰富的素材用活、用实,通过一次次的观察对比,明确两种平均分方法实际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把复杂的情景简化,理解“求份数”,实际就是“求总数里面有几个几”,像这样的问题就用“总数÷每份数=份数”,而按份数平均分的问题都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就可以用“总数÷份数=每份数”,抽取数学模型。

 《除法的 初步认识 》效果分析

 1 1 、从整体感知到深入研究。为了有素材的支撑,在原本的设计中在感受完每一种意义之后紧跟上学生的例子,从众多素材中分别抽取出两种意义,经过多次试讲后发现孩子对除法还没有整体的感知好就开始深入思考,孩子脑中的这个弯还没转过来,效果不好。而且第一种意义所用时间太多,第二种意义匆匆而过,大多数孩子学习效果都比较差。因此团队对课的环节进行了调整,先通过情景中的两个例题整体感知不管是哪种平均分的方法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在充分认识了除法算式,并能结合例题把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说透彻后再通过学生课前举的例子练习列除法算式,通过这些素材抽取除法两种不同的意义,并初步建立模型。这样环节的调整让整个课分成两大板块“整体感知”“深入研究”,在第一大板块中分两个例题分别进行除法算式读写及各部分名称的学习、除法算式中每个数所在的位置的不可调换性,而始终贯穿两个例题的就是写除法算式,结合例子说除法算式每个数的意思及整个算式的意思,在圈一圈,分一分,说一说中充分认识除法算式,知道只要是平均分就可以用除法表示。第二大板块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例子列算式,观察、对比知道求份数,其实就是看总数中有几个几。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

 2 2 、从具体到抽象。

 这节课我们在设计时采用了课本例题,主要考虑以下几点:课本例题是结合情景在解决问题中感受两种意义,具体的情景更有助于学生思考和感知两种意义的不同,在课堂中让学生真切的圈一圈,原来求几条船就是看 12 里面有几个 3,分一分,原来求每组几只狮子,其实就是把 10 平均分成 5 份,求每份多少。在圈,分两个操作活动中感受两个问题虽然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分法,那么算式就表示完全不同的意思。

 课上在说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及整个算式的意思时也是结合具体的例子说意思,始终没有脱离例子,学生在例子的帮助下通过听、说感知到被除数其实就是表示的总数,除数在两个例子中分别表示每份数和份数,所得的商分别表示求出来的份数和每份数。尽管课堂上第一大板块没有让孩子说出这么抽象的词,但孩子是能明确的。当然这节课也少不了抽象,在众多素材支撑下再观察、对比找每一组例子的共同点和两组间的不同点,抓出本质,抽取除法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建立除法的模型水到渠成。

 《除法的 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1 1 、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单元显得尤为重要。

 2 2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初学关于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关于平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如何列除法算式。这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3 3 、教材的编写特点

 (1)内容安排依据《课程标准》,素材选取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本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一学段教学内容为依据。既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又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2)呈现方式注意丰富多彩,创设情境生动有趣。

 考虑到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本册教材在编写时除了注意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外,还注意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创设情境生动有趣。教材除了文字呈 3、重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除了教师讲解示范、模仿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册教材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一、

 按每份数平均分,求可以分成 几份?并写出 除法算式。

 1、要求:圈一圈,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

 (1)

 (2)

  除法算式:

 (

 )

  除法算式:(

 )

 (3)

  除法算式:(

 )

 二、

 按 份数平均分,求每份是多少 ?并写出除法 算式。

 1、要求:用线表示出分的过程,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

 (1)

  (2)

 除法算式:

 (

 )

 除法算式:

 (

 )

 (3)

 14 支 支 铅笔,平均成 分成 2 份 份, , 每份(

 )

 )

 支 铅笔。

  除法算式:

 (

 )

 《除法的 初步认识 》课后反思

 一、本节课利用学生平均分经验,通过圈一圈、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逐渐抽象出数学符号(除法算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符号的简洁。

 二、遵循概念课的特点,用丰富的素材作为支撑,逐渐抽取出数学本质,充分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

 三、把课本例题及生活实例等丰富的素材用活、用实,通过一次次的观察对比,明确两种平均分方法实际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把复杂的情景简化,理解“求份数”,实际就是“求总数里面有几个几”,像这样的问题就用“总数÷每份数=份数”,而按份数平均分的问题都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就可以用“总数÷份数=每份数”,抽取数学模

 型。

 四、从整体感知到深入研究。先通过情景中的两个例题整体感知不管是哪种平均分的方法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在充分认识了除法算式,并能结合例题把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说透彻后再通过学生课前举的例子练习列除法算式,通过这些素材抽取除法两种不同的意义,并初步建立模型。整个课...

篇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中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

的初步认识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算式的两种意义。

 2、会读、写除法算式,熟悉并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合作,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对比出除法的两种意义,经历除法算式的形成过程,掌握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动手合作分的过程,培养注意观察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

 2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学习了“平均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让学生认识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理解除法的两种表示意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并会准确读写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并会准确读写除法算式。

 教学措施:创设情景,灵活处理教材。

 4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 教学活动

 活动 1【导入】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课件出示(大熊猫抱竹笋)

 师:同学们,大熊猫今天可开心了!看,他收获还真不少,他想和家人一起分享这些好吃的竹笋。瞧!它拿来了 4 个盘子,怎么分呢?(课件出示大熊猫挠头的图片)大家能帮帮它吗?(学生探究:当遇到平均分的时候,可以用除法解决。)

 2、同桌为一小组合作拿出你们准备好的盘子动手分一分。用小棒代替竹笋分完后请举手。

 3、学生汇报,老师用磁扣代替竹笋在黑板上演示分的过程。

 4、根据学生刚才已分的经验填空。【黑板上提前板书好的:例 4、把(

 )竹笋,(

 )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放( )个】。

 5、现在请同学们把 100 根小棒平均放在 20 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动手分一分。

 生: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小棒。

 生: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盘子。

 师:如果每次遇到平均分的时候,我们都要去动手,你们觉得麻烦不麻烦。生:麻烦。师:数字小还可以,数字大了那就要分很长时间,分得晕头转向,说不好还分错了,有没有好一点的方法呢?

 6、教师引出:像刚才这样把“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的问题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也就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除法(除法)。(设计意图:

 情境演示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一是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为后面讲到包含除,两者区分做准备。二是通过动手实践引出学习除法的必要性。

 再次让学生体会分的过程,加深“平均分成几份”分法及思路。

 突出重点,为列除法算式做铺垫。

 制造学生的认知矛盾,激起学生学习“除法”的欲望。

 准确叙述除法的表示意义,让学生对除法的意义有一个初步认识。

 活动 2【讲授】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 4

 1、我们先来认识除法的符号(师边说边板书):先画一横,再上下个一点,书写横时注意,短、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同学们,请拿出你的右手在空中写一写。(学生探就:动手操作除号的书写方法。自主探究“÷”这个符号的读法)(设计意图:

 先示范再让学生自己在空中用手写一写,激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起到了巩固作用。

 学生自己起名字,有种自豪感,记忆比较深刻。

 师:给它起个名字吧!

 生:除号。因为加法有加号,减法有减号,乘法有乘号,除法当然要有除号了。

 2、师:下面就和老师一起列除法算式吧!(边讲边板书)把需要分的总数 12 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 4 写在除号的后面,每盘放几个?也就是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学生探究:探究列除法算式的方法。)(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该如何准确列除法算式。

 3、这个算式我们也就写完了,试着读一读。师板书:(读作:12

  4

  3)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再把板书补充完整,12 除以 4 等于 3。

 4、谁能说一说“12”在这个除法算式里叫什么呢?“4”呢?“3”呢?师板书:12 是被除数,4 是除数,3 是商。

 5、谁能说一说在什么时候我们要用“除法”呢?

 6、“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把 12 平均分成 4 分,每份是 3。

 同学们,你们还想分一分吗?

 生:想。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大多数同学都会读错,把“除以”读成“除”,这是常见错误,通过我讲解纠正再结合分层次板书,突出正确读法,加深学生印象。

 这不是难点,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我的引导自学完成,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强化除法的意义。

 把除法的意义具体到实际问题中,再次强化理解除法的意义。

 二、教学改编过的例 5。

 师:把 12 个竹笋,每 3 个放一盘子里,可以放( )盘。

 师:“每 3 个放在一个盘子里”怎么理解? 师:“1”个能不能放在一个盘子里?“2”个呢?“4”个呢?生:不能。

 师:也就是说只要有 3 个竹笋就能放一盘,我们只要知道 12 里面有几个 3 就知道能放几盘? 请同学们把刚才分好的放在上面一排,把现在分的放在下面一排,对比一下两次分的结果,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分的过程。“1 个 3,2 个 3,3 个 3,4 个 3”,最后把它们分别圈出来。同学们,发现了什们?

 生:两道不同的题,最后分得的结果是相同的。

 师小结:相同:都在分 12 个竹笋,都是 4 个盘子,每个盘子里都有 3 个。不同是:例 4 告诉我们了份数,求一份数,也就是把 12 平均分成 4 分,每份是 3 个。例 5 告诉我们一份数求份数,也就是求 12 里面有几个 3。两种不同的思路,相同的方法,这就是除法的两种表示意义。

 请同学们自己在本子上列一列除法算式,说一说是怎样列除法算式的。(师板书)。

 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写在本子上,并说一说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大熊猫说:“你们真棒,谢谢啦!考考你们吧!

 (学生探究:

 通过动手合作使学生自主探究“每 3 个放在一个盘子里”怎么理解?

 对比探究两次分的结果,使学生发现例 4 和例 5 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引出除法的两种表示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发现“平均分成几份”或“按每几个分一分”虽然分的结果一样,但是过程不

 (设计意图:

 通过对数字的改编,在讲解除法的两种表示方法是可以更直接,更有针对性,学生的思维跨度没有那么大,本来这就是难点。

 在这里帮助学生转换思维。

 明确思维的方向,引出除法的第二种意义。

 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自主发现“平均分成几份”或“按每几个分一分”虽然分的结果一样,但是过程不同,通过对比的方式强化学生理解记忆除法的两种表示意义。

 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清认知思路,有针对的明确“两种不同的思路,相同的方法”这句话的含义。

 通过例 4 的学习,结合刚才的分析,自主列出除法算式,一、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二、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

 活动 3【练习】巩固拓展,提升发展

 课件出示:

 把 6 个苹果平均分在 3 个盘子里,怎么分? 分一分,填一填。读一读,说一说。

 把 10 根小棒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

 )根。

 10÷(

 )=(

 )

 (2 )把 10 根小棒平均分成 5 份,每份是(

 )根。

 10÷(

 )=(

 )

 圈一圈,填一填。

 20 里面有( )个 4。

 ( )÷(

 )=(

 )

 4、写出除法算式。

 1. 6 除以 3 等于 2.

 2. 28 位同学,每 4 人一组,分成了 7 组.

 3. 把 20 个饺子平均分成 5 份,每份是 4 个。

 4. 被除数是 12,除数是 3,商是 4.

 (学生探究: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练习,巩固这节课的新)(设计意图:

 “随堂练习”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拓展练习”有一定的难度,注重训练学生对除法的两种表示意义的理解,也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彰显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新课程理念,不但加深了学生会读、写除法算式,熟悉并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而且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活动 4【测试】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的收获。1、知道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也就是平均分,用除法。2、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3、会列除法算式了。4、知道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5、会读除法算式了。6、知道除法的两种表示意义。

 活动 5【作业】作业设计

 教材练习题。

 数学书 13 页第 1、2 题。

 数学书 14 页第 1、2 题。

 活动 6【导入】板书设计

  除法

 例 4:把( 12)个竹笋,(平均

 )放在

 例 5:把 12 个竹笋,每 3 个放在一个盘子,可

 4 个盘子里,每盘放( 3 )个

 。

 以放(4 )盘。

 12÷3=4(盘)

 表示:12 里面有 4 个 3。

  12

 ÷

  4

  =

  3(个)

 被除数

 除数

  商

 读作:12 除以 4 等于 3。

  表示:把 12 平均分成 4 份,每份是 3。

 活动 7【讲授】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我考虑以学生熟悉的“平均分”知识引入到“除法”的含义来认识除法,环环紧扣,由简到难,特意设置了“把 100 根小棒平均放在 20 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动手分一分”的环节,因为我知道他们只准备了 24 根小棒和 8 个盘子,目的是激起他们学习除法的兴趣,看着孩子们迷茫的眼神,我的目的达到了。通过学生动手分一分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解“平均分成几份”或“按每几个分一分”虽然分的结果一样,但是过程不同,为了突出对比的效果,我特意对例 5 的数字进行了改编,并在黑板上演示了两次分的过程及结果,有针对性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除法的两种意义的区分及理解,并让学生感受“两种不同的思路,同一种方法”这句话的意思,突破重难点。在最后课堂小结时,我用课件把这节课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了展示,并重新梳理了这节课的知识点,从而让学生心里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对比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引导他们养成从小总结及反思的习惯,对他们将来学习及生活上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板书的设计上,我把不太重要的提前板书,一为节约上课时间,二是突出强调重难点及学生必须通过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点。通过板书,让学生理清思路,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设置帮助大熊猫分竹笋情境,凸显孩子们善良的本性,及时进行德育渗透。

篇三: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中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

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备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备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3 页例 4,做一做,练习三 1、2、题。

 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 ,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 草 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

 犭 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 阝 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 薷 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  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 痘 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箕 :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 荫 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 惩 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 掐 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 矣 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 淌 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 η 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  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 伙 ,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 芾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 鲳 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

 机会 渠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 遴 识“平均分”,了解“每份 赍 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 蘧 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 枰 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 徼 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 瓠 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 餮 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奂 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 置 ,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 快 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 恒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标 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 竭 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 洙 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  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 湘 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 钋 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  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 撕 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 ュ 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 谷 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除 。

 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  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 娜 点: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  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 跻 与法,动手操作法、练习法 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 戆 景

 1.出示 12 个竹笋和 罐 4 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

  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  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菔

 提问:平均放在 4 个盘子 £ 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 毪 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 ǖ 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 12 个竹笋,放在 蝗 4 个盘子里,就是把 12 个 ひ 竹笋平均分成 4 份,每份是 丬 3 个。

 教师:像这样把 1 ’ 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子 堪 里,或把15 个橘子平均分 至 成 5 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 溢 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 壤 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 - ,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 挖 方法——除法来表示。(板  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 凌 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 旄 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 白 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 拜 符号是“÷”。

 指导书写 周 :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 亳 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  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 园 示教科书第 18 页的例题 4  。

 教师:“把 12 个竹笋 赙 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 顺 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  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 菁 个?(12 个)把 12 写在 臧 除号的前面。

 ②把 12 平  均分成几份?(4 份)把 4 砍 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  是几?(是 3)把 3 写在等 镁 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 懋 边板书:12÷4=3 ④  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 邴 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 遴 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 屺 师:12÷4=3 这个除法 帱 算式“表示把 12 平均分成 嵊 4份,每一份是 3。”这个 绢 算式读作:12 除以 4 等于 旁 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丸 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 裁 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鳇 。

 3.出示:15÷3= 哏 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 窕 读这个除法算式。(15 除 叽 以 3 等于 5) 请一个同学 跗 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 糯 么?(表示把 15平均分成 闺 3 份,每一份是 5) 这一 眯 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 租 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 快 13 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 硭 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 确 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 芎 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 栎 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 @ 题。

 2.完成教科书第 1 类 5 页练习三的第 1、2 题。

 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 ∫ 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 箝 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 暨 “开火车”“接力赛”“抽  卡游戏”

 不同形式组织练习 锭 ,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 浆 中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 叫 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 鹊 15 页的第 3 题,先摆一摆 驶 。

 板书设计:

 除法 1 Ⅵ 2÷4=3 ↓ 除号 读 φ 作:12 除以 4 等于 3。

篇四: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中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 - 平均分》教学设计

 一、 课时:1 课时

 新授课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按份数分和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三、教学准备:课件、教具、学具小棒 四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 ,萌趣导入 师:春天来了,大森林里热闹极了,你们看小猴子正在邀请好朋友们去参加美食派对,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参加,那就让我们赶快出发吧!

 (二):

 新知导学,合作探究 活动一:认识平均分

 出示情境图 师:美食派对准备了好多食物呀,还来了这么多小客人,我来请一位美食播报员帮我们播报一下美食节的活动? 生预设:2 2 只松鼠面前是 5 15 个松果,2 2 只小兔子面前是 4 24 个萝卜,3只小猴子面前是 2 12 个桃子,2 2 只熊猫面前是 6 6 个竹笋。

 师:小熊猫是我们国家的国宝,我们先来和它们交个朋友吧,这是熊猫哥哥团团,熊猫妹妹圆圆,不过它们好像遇到了难题:圆圆,这竹笋我们怎样分呢?圆圆:我也不知道,不如请热心肠的小朋友们帮一

  帮我们吧? 师:同学们,你们可以帮助团团和圆圆把竹笋分一分么? 师:好,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有想法后可以和同桌分享一下,分享完毕后请端坐。

 师:哪位同学想分享一下你的分法? 生预设:①团团 3 圆圆 3,来和大家说一下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师: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的分法:②团团 5 圆圆 1,和大家说一下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师:还有不同的分法么:③团团 2 圆圆 4,和大家说一下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师:同学们,你们更喜欢哪位同学的方法呢? 生:xxx 师:为什么喜欢 xxx 的分法? 生:分的公平 师:为什么 xxx 的分法公平呢? 生:因为他分的一样多 师:同学们说因为他两份分的一样多,我们也可以说同样多(板书:同样多)每个熊猫同样多,都是 3 个,也就是每份(板书:

 每份分得),那同学们知道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什么吗? 生:

 平均分(板书)

 师:那刚才另外两位同学的分法是不是平均分? 生:不是

  师:为什么他们的不叫平均分? 生 2:因为他们分得不同样多 师:因为他们分得不一样多所以不能叫平均分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平均分(课件:

 平均分)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平均分的事情?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对于平均分都有一个自己的认识。熊猫兄妹得到大家的帮助后把分竹笋的问题给解决了,非常开心,这不小猴子看到后,也来邀请同学们帮忙分桃子。

 有 12 个桃子,不知道有几只小猴子,你们会怎么分呢?请同学们先自主思考,思考完毕后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代替桃子进行操作,帮助小猴子平均分一分,看看有几种分法,并将分得的结果在学案上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完后请出小组代表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生预设:

 师:刚才同学们把 12 个桃子平均分用了 5 种方法。

 分的份数不一样,为什么都是平均分? 生:因为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虽然分的份数不一样,但 每一份分得同样多,所以这些分法都叫平均分。

 活动二: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①按份数平均分 份数 1 2 3 4 6 每份个数 12 6 4 3 2

  师:同学们,看,来了 3 只可爱的小猴子,我们把 12 个桃子,平均分给他们,要怎么分呢? 生预设:把 12 个桃子,平均分给 3 只小猴子,每只猴子分得 4个桃子。

 ②按几个一份平均分 师:如果是我不知道来几只猴子,我就想来一只猴子分给他 2 个桃子,直到分完为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生预设:把 12 个桃子,每一只小猴子分 2 个,可以分给 6 只小猴子。

 师:第一次和分法和第二次的分法一样么?为什么不一样? 生预设:第一次是按份数分,第二次是按每份的个数分。

 (三):

 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同学们把这节课的知识掌握的非常好,那么大家敢不敢来接受新挑战第一关√号给谁

 第三关:小试牛刀

 第四关:大展身手

  (1)每 3 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 摆(

  )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 5 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

  个木块。

  ( ( 四) ) :

 本课 总结,拓展提高

 时间过的真快,一节课的时间即将过去,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课下,同学们可以凭借自己的记忆把本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可以画一画,也可以写一写,并完成本课新课堂的练习题。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又增长了关于数学的知识,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五、

 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学了平均分,这节课是初步认识除法的一窗,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下昂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平均分的含义,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时,叫做平均分

  按份数分:把 12 个桃子,平均分给 3 只小猴子,每只猴子分得 4 个桃子。

 按几个一份分:把 12 个桃子,每只小猴子分 2 个,可以分给 6 只小猴子。

  《除法的初步认识- - 平均分》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和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有了“平均分”的感性认识,在知识结构上,通过二、四单元的内容,学习了表内乘法,这为学习除法的基础知识-平均分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学除法想乘法,可以较好的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 - 平均分》课堂效果分析

  一节课结束,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知识?是制定教学计划和目的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平均分,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情境图请学生观察数学信息,通过动手操作,感知什么是平均分。这一

  环节的设计效果较好,学生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不同分法的操作,感知平均分的具体含义。其次,通过小组合作以木棒代替桃子进行平均分,自己归纳总结出份数可以不同,但是每份的个数都相同,也是平均分。自己得出结论比老师直接灌输更可以使学生理解。这一环节的设计,课堂效果预期都以达到。最后继续实操,通过教具,动手把指定的 12 个桃子平均分给三个小猴子;把 12 个桃子两个为一份,试出分给几个小猴子,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给学生以成就感。

 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情感交流融洽,合作探索,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除法的初步认识- - 平均分》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首次接触除法,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窗。学生在原有乘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除法学习,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特别重要。

  本窗包括“平均分的含义”和“平均分的两种方法”两部分内容。教材在编写上是从大森林动物分食物引入的,通过分东西使学生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 1 是通过小熊猫分竹笋的活动引出“平均分”,使学生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 2、3 则是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把 12 个桃子平均分

  给 3 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几个桃子?24 个萝卜,每只兔子分 6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兔子?建立起“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教材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在趣味中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的具体情境中认识除法。

 评测练习 【一】

 把(

 )个

 平均分给(

 )只

 每只

 分得(

 )个

  评测练习 【二】

 第三关:小试牛刀

 第四关:大展身手

  (1)每 3 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 摆(

  )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 5 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

 个木块。

 《除法的初步认识- - 平均分》课后反思

  《平均分》是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一)第一窗的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除法的内容,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学习除法的关键点是要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

 本窗以森林里的小动物分食物导入,2 只小熊猫分 6 个竹笋可以怎么分,通过三种方法放在一起比较,引导同学得出怎样分才公平,从而得出平均分的含义。通过“平均分”的趣味性学习,更让孩子们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在学习新知时,请学生用小木棒代替要分的食物,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说一说。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培养了小组之间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不同的分法,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以后的每份的个数是相同的,使同学们掌握虽然分的份数不一样,但是每份的数量同样多。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实施,发现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在教学环节上,出现预想之外的答案时,处理不够灵活。

 对于随堂练习,应加强看图题的讲解和练习,注意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还可以多设计一些“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相对比的题,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整个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

 整堂课完成得较为顺利,学生对有自主权的分配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操作理解了“平均分”,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操作方面,时间节点的把握,第二个是在课上出现了教学设计中没有的预设的情况,应对的灵活度较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争取能够对课堂会发生的状况机智应对,为成为优秀的教师不断努力。

 《除法的初步认识- - 平均分》课标分析

  本学段学生初步学习表内除法,通过最新版数学课程标准内容确定,二年级学习涉及除法的学习内容有:用乘法口诀求商;除法竖式;有余数除法;除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学生可以熟练地进行除数是一

  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计算。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一课,是本学段学生首次接触除法,学生较好的认识和理解平均分,将会为学习除法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本学段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本窗口学习内容,确定本课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平均分”物品的两种方法,按指定份数分和按每份的个数分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成以上三个学习目标,学生将会较好的开启除法知识的学习之旅。

篇五: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中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

教版二下第 二 单元 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设计:齐秀华

  单位:沙雅县第二小学 温馨寄语: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教材分析:

 例 4 结合平均分中等分的情况教学除法的含义。例题的编排分为4 个层次:首先根据小精灵的提示,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接着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然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最后介绍除号和除法算式的读写。

 由于例题中的前两个层次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因此本节的重点是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符号表征)。教材通过小精灵的表述“可以用除法表示。”体现出除法算式是对平均分的数学符号表示,在这里不涉及除法如何计算的内容。

 说明:

 C 类学生基础知识较差,B 类学生为中等生,A 类学生学

 科的尖子生,学习能力较强。

 教 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 13 页例 4 及相关内容

 教 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过程与方法:

 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在活动中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学生动手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教 学重点:

 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 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 学方法:

 教法:

 情境演示法和尝试指导法 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 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圆片或小棒 20 个。

 教 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方法

 分层探究内容 探究的结果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1、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可爱的小动物,它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同学们猜猜是什么? 我们一起去看看?

 2、出示课件(超链接动画):

 (1)小熊想请你们帮一个什么忙呢?

 (2)“平均”是什么意思?

 学生猜

 生举手回答

  问题(1)由 C 类学生完成。

  问题(2)由 B 类学生完成。

 我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里,请你帮我分一分。

  “平均”表示每份分的同样多。

  “猜一猜”的游戏活动,学生有话说,学生的兴趣就充分地被调动了起来。

 环节二:

 动手操作, 巩固平均分,明确含义

  1、动手操作,激活平均分的活动经验 教师:用你们手中的圆片代替竹笋,将12 个竹笋平均放在4 个盘子里,亲自动手分一分。

 (3)怎么表示平均分成 4 份呢? 2、直观演示,形成表象 (4)说一说你分的是什么?你是怎样分竹笋?

  (5)到底每盘应放几个?

 (6)根据他们的分法,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用课件呈现并完成下图。

 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

 动手操作要求:A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1 次分完,并用图形表征表示出来;B 类学生尽量体现分的快,也用图形表征表示出来;C类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体现平均分即可。

 问题(3)由 B 类学生完成。

 问题(4)A、B类和 C 类学生都起来汇报。

 问题(5)由 C 类学生完成。

 问题(6)由 A 类学生完成。

  4 个圆圈、4 堆

  分 12 个竹笋,说出 平 均 分 的 方法,可以 1 个 1个的分,2 个 2个的分,也可以 3个 3 个的分。

  不管怎么分,每盘都是 3 个。

 要想分的快,可以 几 个 几 个 的分。也可以运用我们学过的乘法口诀。

  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再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最后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征。这些活动都为了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充足的准备。

  3、语言表述,明确含义 教师:

 (7)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问题(7)由 B 类学生先表述,再请C类学生表述。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里,每盘放(3)个。

 环节三:自主尝试,大胆表征,突出含义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教师:你能将“把12 个竹笋平均放在4 个盘子里,每盘放3 个”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巡视指导并收集典型案例。

 2、展示交流,突出含义 教师:

 (8)请同学将自己的结果汇报一下,并说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教师:观察同学们写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达同样的含义,就是“把12 个竹笋平均放在4 个盘子里,每盘放3 个”

  学生大胆尝试

  学生交流

 问题(8)根据巡视结果,A、B 类和 C 类学生都起来汇报。

  通过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环节四:规范表征、建立概念,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1、激发需求,认识除法 教师:刚才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如果不加说明,别人不一定明白你要表示的含义,怎么办呢? 教师: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

 先板书:÷这个符号是除号。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板书如下:

 教师(指板书):

 (9)这个算式谁试着读一下? 介绍:“÷”读作除以, “=”号读作等于,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读。

 读作“12 除以 4 等于 3”。

 (10)你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吗?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除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2、渗透数学文化,深化除法的含义 教师:1659 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

 3、说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算式中的数

  学生可以先交流,再汇报

  问题(9)由 A 类学生完成,再请 B和 C 类的 2 位学生复述一遍。

  问题(10)由 由A类学生完成,

  “÷”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让学生经历除法的建构过程,感受学习除法的价值。通过明确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解。通过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增强学习除法的兴趣。

 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 教师:

 (11)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中的 12、4、3 分别表示什么? (12)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4、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13)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2 个盘里,每盘放(

  )个。

 (14)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3 个盘里,每盘放(

  )个。

 (15)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6 个盘里,每盘放(

  )个。

  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汇报

 问题(11)先由 C类汇报,再由 B、A 类学生补充。

  问题(12)B 类和C 类学生汇报。

  问题(13)(14)(15)A 类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完成,并思考:可以怎样计算? B 类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完成再交流。

 C 类学生先动手操作,可以交流完成。

 12 表示 12 个竹笋,是总数,写在“÷”的前面,4表示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平均分的份数,写在“÷”的后面,3 表示每盘 3 个,是每份数,写在“=”的后面。

 把 12 平均分成 4份,每份 3 个。

  12÷2=6 12÷3=4 12÷6=2 环节五:及时巩固,体会除法算式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用课件呈现下图:(教材 13 页做一做第 1 题)

 教师:

 (16)谁能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请动手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17)谁来说一说15÷5=3 表示的含义?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问题(16)C 类学生汇报,B 类学生补充。

 问题(17)B 类学生汇报,C 类学生再汇报。

 把 15 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每盘放()个。

  15÷5=3 表示把15 平均分成 5份,每份是 3。

  通过练习及时巩固除法概念,并通过讲 15÷5=3能表示什么,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渗透模型化思想。

 (18)你能再说一件事,也可以用 15÷5=3 表示吗?

 教师:用 15÷5=3表示的事件说也说不完。

 问题(18)A 类学生汇报,B 类学生和 C 类学生再汇报。

 有 15 个同学,平均分成 5 组,每组几人?

 有 15 个苹果,平均分给 5 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环节六:巩固练习,深入理解除法的含义

  (一)基本练习 读出下列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8÷4=2 9÷3=3 6÷2=3

 (二)辨析练习(教材 13 页做一做第 2题)

 (三)深化练习:教材 15 页练习三第 3题

  学生口答

 学生在书上完成 可以先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基本练习的读法侧重 C 类学生,算式的意义侧重B 类和 C 类学生。

 辨析练习中算式的书写侧重 B 类和 C 类学生,辨析侧重 A 类和 B类学生。

  A 类学生:根据图意完成列式后,说说你是怎么计算?

 B 类学生:先说说图的意思,再用连线法,然后写出算式。

 C 类学生:先动手操作,再用连线法完成后列出算式。

 读作:8 除以 4等于 2 读作:9 除以 3等于 3 读作:6 除以 2等于 3

 10÷2=5 10÷5=2

  10÷2=5 9÷3=3

  基本练习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巩固除法算式的读法。

 辨析练习让学生在分小棒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以及与平均分中各数量的对应关系,巩固除法的含义。

 通过设计动作表征、语言表征、符号表征和图形表征相互转化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既达到了巩固所学是目的,又为学生在今后解决问题时运用画图策

 略来分析数量关系提供了样例。

 环 节七:课堂 总结,点明 目标

 教师: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除法,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教师:今天,咱班的同学表现都很自信,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大家一直保持,最后我送大家一句: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自我回顾,自我总结

 B 类学生先谈,其他 A 类和 B 类学生补充。

 总结归纳,建构知识体系。

  板 书设计

篇六: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中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 3 【核心知识点】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除法算式的含义。

 【前置基础】已经认识了平均分,及平均分的两种情况,经历了加减乘三种运算的抽象过程。

 【后继地位】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

 【教学重点】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思想方法阐释】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思想核心体现在建模思想和抽象思想及符号化思想, 而本节课无疑重在建模思想。在本节课中,先学生通过动手圈圈分分画画,再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感受繁琐,想到像加减乘那样用算式表示,引出了除法算式,进而理解算式的含义,并与平均分过程中数量关系对应起来,经历这样的建模过程,从而抽象成算式表示,在学生的探究中渗透了符号意识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 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形成用除法计算的模型思想,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

 2. 让学生经历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符号化、模型等数学思想。

 3. 体会数学符号的概括性和简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古代除法的发展,渗透爱国教育。

 三、教具、学具

 课件、实物投影、练习纸 四、教学程序

 (一)唤醒经验,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关于平均分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2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师:谁还想说? 生:可以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也可以按份数进行平均分。

 师:这位同学知道了平均分有两种情况。同学们学得真扎实,那我们继续研究。(出示课件)森林里发洪水了,快看,小鹿被困在了岛上,他们正在等狮子救援队来救援。请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8只小鹿,每条船能救2只小鹿;有6只狮子,平均分成3组…… 师:那同学们,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分别提个数学问题吗? 生:救小鹿需要几条船?每组几只? 师: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1. 救小鹿需要几条船?(按每份个数平均分的问题)

 (1 1 )明确题意,动手操作

 师:我们先来帮帮小鹿。请大家将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一遍。

 师:救小鹿到底需要几条船呢,我们用圆片表示小鹿。请同学们拿出任务单完成第一个任务,圈一圈,完成后,把你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说给同桌听听。

 (2 2 )独立思考,尝试探索

 汇报。师:同学们研究得真认真!我们看这位同学的做法。

 生:(边摆边说)把 8 只小鹿,每 2 只一份,可以分成 4 份,所以需要 4 条船。

 师:这位同学的语言描述真清晰,请把掌声送给他。你们的做法和他一样吗?把 8 只小鹿,每 2 只一条船,这是平均分的哪种情况?

 提升。

 师:哦,我听明白了,你们是按每份个数平均分的,(板贴)。要几条船?(4 条),你是从哪看出是 4 条船的?(有 4 个圈),谁快上来指指?你数了 4 个圈。一个圈就是 1 个 2,2 个圈就是 2 个 2,4 个圈就是 4 个 2,看来 8 里面有 4 个 2,所以需要 4 条船。

 师:你们的意思是需要几条船就是求……(8 里面有几个 2?)板贴,谁还听懂了,需要几条船就是求什么? 你们太会思考!太棒了!

 ③引出除法算式。

 师:同学们,你能把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3 生:2×4=8

  师:(板书算式),2×4 表示什么意思?

 (4 个 2 相加的总数是多少?)现在我们是把 8 每 2 个一份平均分,(有的学生摇头)看来乘法算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其他算式吗? 生:8÷2=4 师:(板书算式)你快写到黑板上,你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算式。

 生:…… 师:你知道的真多!在他的这个算式中有一个新的符号,你们认识吗?(板书除号),拿起小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一道直直的横线,上下有两个圆圆的点,它就是除号。

 师:在这里除号就表示平均分。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就叫除法算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板书)

 师:这个算式你们会读吗?它读作:8 除以 2 等于 4,注意这两个字的读法画△,跟老师一起读,再读一遍。

 (3 3 )理清算式的含义

 师:同学们,那你知道在这个算式里面,每一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指着学生的算式)谁能一边指着图,一边介绍一下每个数字的含义(指着圆片)。

 生:8 是 8 只小鹿,2 是每 2 只小鹿一份,4 是分成了 4 份。

 师:你说的真清晰,8 是平均分的 8 只小鹿,2 是每 2 只小鹿一份,4 是分的结果需要 4 条船(手势)。

 师:就像同学们所说的一样,算式中的每一个数字都有自己的含义,我们把8 只小鹿平均分,所以把总数 8 写在算式的最前面;然后,是按每 2 只一份,所以就要把怎么分的这个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最后,需要 4 条船,就把分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师:刚刚我们说了数字的含义,那谁能结合题意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 生:把 8 只小鹿,每 2 只一份,分了 4 份,需要 4 条船。

 师:咱班同学真厉害,能用简单的除法算式表示出这个按每份个数平均分的过程。

 4 (4 4 )深入理解

 师:(课件出示)这是你们自己设计的按每份个数平均分的问题。这是谁设计的问题,给大家读一读。

 师:求……,也就是求……(指着图)(板书:12 里面有几个 3),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板书 12÷3=4)结合题意说说这个算式求什么呀?

 我们看第二位同学设计的问题,同上。

 师:小眼睛看这里(指板书),在这三个除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板贴醒目)

 师:对了,按每份个数平均分,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表示,就是用总数÷每份个数=份数。(板书)

 2. 解决“按份数平均分”的问题

 (1 1 )明确题意,动手操作 师:我们帮小鹿解决了需要几条船的问题,现在我们看看救援队的情况。我们齐读信息和问题。

 师:每组几只?快去完成第二个任务,先分一分,再尝试列出除法算式,完成后,同桌互相说说所列算式含义。

 (2 2 )小组汇报,相互质疑 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的做法。

 生:(展示摆一摆)把十只狮子平均分成 5 份,每份是 2 只,我们的算式是10÷5=2(只)。

 师:谁有问题要问问他们? 生:10、5、2 每个数字各表示什么意思?10÷5=2 表示什么意思?…… 生:10 是平均分的 10 只狮子,5 是平均分成 5 组,2 是分的结果每组 2 只 师:看来同学们都没有问题了,请把掌声送给这位了不起的小老师。

 (3 3 )理清算式的含义

 师:这是按什么平均分的?生:…… 师:哦,这是按份数平均分的,把 10 只狮子平均分成几份,求什么呀?求每组几只,求每组几只,就是把 10 平均分成 5 份求每份是多少,每份有几只(板书),2 只(手势)。

 5 师总结:我们要平均分 10 只狮子,所以就把总数 10 写在算式的最前面,然后平均分成 5 组,所以把怎么分的这个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最后 10 除以 5 等于几?每组分了 2 只,所以把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我们把按份数平均分也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太了不起了!

 (4 4 )深入理解

 师:(课件出示)这是你们自己设计的按每份个数平均分的问题。这是谁设计的问题,给大家读一读。

 师:求……,就是把……(指着图)(板书:把……平均分),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板书 12÷3=4)这个算式求什么呀?每份的个数。

 我们看第二位同学设计的问题,同上。

 师:小眼睛看这里(指板书),在这三个除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板贴醒目)

 师:对了,按份数平均分,就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怎么求呢,就是用总数÷份数=每份个数(板书)。

 3. 对比提升理解含义

 同学们,你们太厉害了!这节课我们用除法算式分别解决按每份个数平均分和按份数平均分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吗?小组 4 人快速交流交流。

 生:除法解决平均分 生:按每份个数平均分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按份数平均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多少 生:除号前面的是总数,除号后面的是怎么分的,等号后面是结果 师:你们真善于思考!无论是按每份个数平均分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还是按份数平均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多少,只要是平均分问题,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师:在数学上,除法算式的每一部分都有个名称。我们把要分的总数叫被除数,怎么分的数叫除数,把分得的结果叫商。

 4. 了解除法演变过程

 师:同学们,你知道除法的演变过程吗?让我们来听一听。我国的古代人民是非常有智慧的,为除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运用知识,巩固拓展

 6 师:最后小鹿被救了,它要拿出水果感谢动物们。

 1.圈一圈,填一填,列一列。

 16 个桃子,每只猴子分 8 个,可以分(

 )只猴子。

 师:谁来介绍你是怎么列的算式?为什么用除法? 2.找一找,分一分,列一列。

 8 个西红柿,平均分给 4 只最勇敢的狮子,每只分(

 )个。

 师:

 谁来说说你的算式,把谁平均分啊?谁能介绍算式的含义? 3.谁能用 6÷2=3 编个数学故事。

 师:比一比谁会用这个除法算式编数学故事,先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你们太棒了!

 (四)课堂回顾,总结梳理

 1.畅谈收获师:今天,通过狮子救援小动物学习了除法初步认识。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生 1:我认识了除号,还会读写除法算式了。

 生 2:我知道两种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师:大家都说的太好了,相信你们能够应用今天学到的除法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2.梳理知识 (课件)同学们,解决合起来的问题时我们用加法,解决去掉拿走的问题我们用减法,解决几个几相加的问题时我们用乘法,今天我们又学习了解决平均分的问题时用除法,这就是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四种运算加减乘除。

 7 《除法 的初步认识 》的学情 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加减乘三种运算,经历了从具体情境抽象出算式的过程,感受了用符号化表示数学的方法。本知识点的前两节,已经认识了平均分及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学生已经可以通过动手圈一圈、分一分、画一画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除法是四种运算中比较难的运算。

 二年级的学生会独立思考问题,初步表达自己的想法,已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除法 的初步认识 》的效果 分析

 自我感觉本节课的亮点有以下方面:

 1.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构建除法的运算模型。

 结合“救小鹿需要几条船?”“平均每组分成几只狮子?”这两个问题情境,经历研究单圈一圈、分一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构建除法的模型。“你能把刚才平均分的过程用个算式表示出来吗?”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产生新的算式,感受乘法算式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而我们要把一个数平均分,感受到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初步体会除法产生的必然性。

 2.以关键问题为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你能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的含义?”“结合情境说说整个算式的含义吗?”让学生结合一定的故事情境充分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加深对除法的认识。“解决求‘按每份个数’平均分和‘按份数’平均分的问题时,实际是让我们求什么?”在解决大量除法的素材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小结,总结出这两种平均分方法的问题本质。“用除法解决了按每份个数平均分和份数平均分的问题,你有什么想

 8 说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提炼出重要知识点,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除法的含义,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数学素养。

 3.以大量的素材为支撑,让学生的学习可视化、真实化。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课上展示学生的作品,真实呈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借助大量的素材让学生充分理解除法和两种平均分的关系,从而抽象出除法算式的数学模型。

 4.渗透数学学科德育,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在本节课中,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在建构除法算式模型的环节中渗透了思维严谨和理性的精神;在把平均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抽象出来的环节中渗透数学的审美,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在介绍古代除法产生的过程中渗透了爱国主义,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除法 的初步认识 》的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 3 【核心知识点】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除法算式的含义。

 【前置基础】已经认识了平均分,及平均分的两种情况,经历了加减乘三种运算的抽象过程。

 【后继地位】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

 【教学重点】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思想方法阐释】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思想核心体现在建模思想和抽象思想及符号化思想,

 9 而本节课无疑重在建模思想。在本节课中,先学生通过动手圈圈分分画画,再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感受繁琐,想到像加减乘那样用算式表示,引出了除法算式,进而理解算式的含义,并与平均分过程中数量关系对应起来,经历这样的建模过程,从而抽象成算式表示,在学生的探究中渗透了符号意识的培养。

 《除法 的初步认识 》的评测练习

 1.圈一圈,填一填,列一列。

 16 个桃子,每只猴子分 8 个,可以分(

 )只猴子。

 2.找一找,分一分,列一列。

 8 个西红柿,平均分给 4 只最勇敢的狮子,每只分(

 )个。

  3.谁能用 12÷4=3 编个数学故事。

 比一比谁会用这个除法算式编数学故事。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后反思

 本节课除法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除法初步认识的信息窗 3,在知识线上,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和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和表内乘法,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在方法线,已经学习了加减乘三种运算,经历了从具体情境抽象到算式的建模过程。本节课重点要让学生经历除法产生的过程,理解除法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用除法算式表示

 10 平均分意义,感受符号化的简洁美。在这节课中,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比较高,气氛活跃,学生语言概括比较到位,之前在试讲时语言表达是我比较担心的一点,但这节课非常好。自我感觉本节课的亮点有以下方面:

 1.经历...

篇七: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中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

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连一连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用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 学情分析 】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学生通过前面几节课的不同程度的分一分的过程,已经有了直观操作的经验,对于平均分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而且学生也已经熟悉了 2——5 的乘法口诀。在生活或平常的学习中对于除法算式也有一定的接触。但是学生对于除法算式的具体意义还是不理解的,学生对于除法的认识处在比较朦胧,而又兴趣比较大的阶段。

 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用帮大熊猫份竹笋的情景,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玩中去学习。

 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本课设计上力求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大胆说、放手做”,这节课除法算式的商大部分学生通过操作得来的,而少数学生会用口诀来求商,学以致用,体现了良好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和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 教学过程 】

 活动 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今天熊猫晶晶邀请了一些小伙伴来家里做客,晶晶的妈妈为可爱的熊猫宝宝们准备了新鲜的竹笋,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共准备了多少个竹笋? 师:妈妈要晶晶把这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四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可把晶晶难住了,你们愿意帮晶晶分一分吗? 师: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 师: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分一分吧!

 活动 2【活动】动手操作,激活平均分的活动经验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结果怎样?(老师可以帮助) (请一名学生在展台前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先把竹笋每盘放一个,再把剩下的竹笋再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三个。) 师:谁有不同的分法?(你们小组谁来帮他一块来分) (生展示自己的分法:先把竹笋每盘放两个,再把剩下的竹笋再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 3 个) 师:谁还有不同的分法?(你可以请个小组手和你一块来分) (我直接在每个盘子里放三个竹笋,刚好分完。分的结果是每盘三个) 师:有的同学是一个一个的分,有的同学是先分两个再分一个,有的干脆三个三个的分。不管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呢?(3 个)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分的过程,结合图来说一说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整理并板书如下) 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放 3 个

 活动 3【讲授】自主尝试,大胆表征,突出含义 师:刚才大家平均分竹笋的过程你们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学生大胆尝试,教师巡视指导并收集典型案例) 师:老师请这几位同学将自己“创造”的“作品”分别进行展示,你能对你写的式子进行解释说明吗?(能) 12—3—3—3—3=0

 12÷3=4

 12÷4=3

 师:同学们,老师观察了大家“创造”的式子,尽管形式不同,但是都想表答同样的含义,就是“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放 3 个”。

 师:在这些算式中,那一个算式能直观的表示出这个含义呢?(12÷4=3) 师:对!像这样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来表示——除法(板书课题——除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除法的初步认识” (板书:初步认识) 师:以前我们认识了+、-和 x,在除法算式中有一个新的运算符号,我们把它叫做—-除号,(板书:÷)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然后在上下分别画一个大小相同的圆点,注意离横线的距离一定要相等。你学会了吗?在你的练习本上漂亮的写 3个除号。

 师:你知道除号是谁发明的吗?(课件呈现除号的由来)(表示平均分) 师:我们刚才把 12 个竹笋来进行平均分,我们可以把 12 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成了 4 份,把这个 4 写在除号的后面,每盘分得的结果是 3 个,可以把结果 3写在等号的后面。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刚才平均分竹笋的过程写成一道这样的除法算式:12÷4=3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个算式?(师板书:12 除以 4 等于 3) 师:那么这个除法算式中的 12、4、3 在图中分别表示什么? 师:12÷4=3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含义呢?(表示把 12 平均分成 4 份,每份是 3个) 师:你能再说一件生活中的事,也可以用 12÷4=3 来表示吗? (生自由说) 师:同学们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真了不起!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再来分一分,并列出算式。

 (课件出示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2 个、3 个和 6 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竹笋)(学生小组合作来分)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分的结果。

 师:同学们!熊猫晶晶让我转告大家,谢谢你们帮它解决了这么多问题。

 活动 4【练习】及时巩固,体会除法算式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帮可爱的晶晶分竹笋这件事,让小猫知道了,今天小猫钓了好多鱼,它要邀请它的好朋友来做客,需要大家来帮它分一分,同学们,愿意吗? (课件出示“做一做”第一题) 师:不过它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同学们不用学具来进行分,而是要用连线的方式来分一分,怎么样?有信心吗? 师:老师想找一名同学来展台前完成,可以把你连的过程和同学们进行分享。

 (生完成练习) 师:谁来说一说你平均分的结果是多少?(3) 师:小猫夸你们真能干!一下子帮它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连一连,我们知道了 15÷5=3。谁来说一说 15÷5=3 表示什么含义?(把 15 平均分成 5 份,每份有 3 个) 2、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分竹笋的方法,再来分一分,填一填吧!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请同学们完成做一做的第二小题。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师:谁来说一说你分得的结果是多少?算式呢? 3、独立完成练习三第 2 题 师:同学们,就在刚才大家分小棒时,小猫又把你们帮它分鱼的事告诉了小熊,因为小熊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它们也要请大家来帮他们分一分,不过,它们也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要同学们独立完成,怎么样?可以做到吗?(可以) 师:请开始吧! (学生动手分) 师:谁来说一说,每只小熊分几个苹果?(三个)用算式怎样表示?(6÷2=3) 师:小熊说你们太棒了!老师也为大家感到骄傲!

 活动 5【测试】

 拓展练习

 师:今天老师也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想请同学们帮我来解决呢,老师这里有12 根火柴,可以分成几堆?每堆有几根?并能根据你们的分法列出除法算式来。

 师:各小组的组长可以拿出你们的学具正方形方块,在小黑板上分一分,并写出算式来。(学生摆,并来列算式) 师:哪个小组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难题?到台前来展示你们的成果吧!

 《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二 )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 学情分析 】

 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除法的知识,但实际生活中有些学生已经听说过“平均分”,甚至对平均分还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掌握“平均分”。

 【 重点难点 】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对,是大熊猫。

 提出问题:今天熊猫妈妈遇到了一个问题,它想把 12 支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课件出示:12 个竹笋,和 4 个盘子。) 二、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激活经验 师:四个人为小组,用你们手中的学具代替竹笋,动手分一分。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分的或三个三个的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2、直观展示,形成表象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分的或三个三个的分。

 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三、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算式的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 12 支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 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 除以 4 等于 3。

 (4)、谁来说说这个算式中的 12、4、3 分别表示什么?这个算式表示的含义是什么?(表示把 12 平均分成 4 份,每一份是 3)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5)、让学生吧 12 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3、渗透数学文化,深化除法的含义 教师:在 1659 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你能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吗? 教师: “÷”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增强学习除法的兴趣。

 4、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 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给除法算式各部分起名称。。

 四、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 13 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

 《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三 )

  【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通过教学活动 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 学情分析 】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刚刚形成,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在已经掌握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 教学重点 】: :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学难点 】: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 教学过程 】

 活动 1【导入】设疑激趣,复习巩固 同学们都看过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个动画片吗?喜羊羊知道同学们都很聪明,想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问题:把 8 颗星星平均分成 4 份,哪个答案正确?什么是“平均分”? 同学们可真棒,今天喜羊羊想带领羊村里的小羊们去畅游数学王国,可是灰太狼在这一路上总是设置障碍阻拦小羊们的去路,你们愿意帮助小羊们清除障碍吗?

 活动 2【讲授】自主学习,明确含义 1、提出问题(障碍一) 把 12 个苹果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 2、自主学习 请你利用手中的苹果卡片分一分,并思考(1)可以怎样分苹果?(2)每盘应放几个? 3、交流汇报 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

 小结:我们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分或三个三个分。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3 个苹果。

 活动 3【讲授】规范表征,认识除法 1、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