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写材料要有方向感(二)(全文)

时间:2022-11-16 18:20:05 对照材料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写材料要有方向感(二)(全文),供大家参考。

2022年写材料要有方向感(二)(全文)

上一篇讲的是《写材料要有方向感》,其中以讲道理为主,也举了几个例子。最近,在工作中又碰到了几个鲜活的案例,我把它们整理出来,作为续篇。

01

案例1:角色定位不对

前不久,我们单位邀请一位专家来作讲座,讲的是党的政治建设。讲座结束后,主办处室写了一篇新闻稿(专业术语叫“消息”),其中写道:

讲座以高度的政治站位、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生动的事例,回顾了党的政治建设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建设的成功实践,深刻阐述了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要强化政治领导、坚定政治立场、坚定政治信仰、净化政治生态、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真正把党的政治建设落到实处。

这里面,有语言表述不够精准的问题,更主要的问题是没有结合专家角色来考虑关键处的用词。一般来说,会议活动的新闻报道,多用“指出”“要求”“强调”的句式来引述会议部署、领导讲话,但讲座不宜这样写,因为专家所讲的内容不是工作部署,只是工作建议;专家讲话的口吻也不是命令式的,而是启发式的。所以,我把上面这段文字修改为: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

讲座中,回顾总结党的政治建设历史经验,系统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大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成功实践,运用翔实的资料、鲜活的故事、生动的语言,深刻阐述了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从强化政治领导、坚定政治立场、坚定政治信仰、净化政治生态、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等方面,对如何把党的政治建设落到实处进行了深入解读。

这个案例的启示意义在于:写材料,一定要找准角色定位,懂得“什么人说(写)什么话”,说符合身份的话,用合乎角色的词。内容如此,措辞也如此。

02

案例2:用力方向不对

前几天,领导到一个地级市调研。调研活动结束后,随行人员写了一则新闻,其中把相当多的笔墨用在了领导对调研点的肯定上:按照调研路线,每个点写上一两句,虽然蜻蜓点水,但是一个不落,给人一种记流水账的感觉。反之,领导的指导性讲话写得比较约略。这样写,是把笔力用错了方向,用错了位置。

作为领导的调研活动,重在发现问题、给予指导、推动工作,尽管也需要发现亮点、肯定成绩、加油鼓劲,但这并不是主要目的,除非是重大典型。而本次调研活动,一共去了7个点,哪有那么多典型啊?领导到了点上,肯定会说一些表扬的话,但这些话在整个面上并不具备指导意义。而领导的指导性讲话,虽然是在某个地方、某个场合说的,却不仅对这个地方有指导作用,对其他地方往往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讲话的具体地点、场合只是引出所讲内容的机会和由头。

我修改这篇新闻稿的时候,调整了笔墨的分布,把领导肯定当地的工作一笔带过;对领导讲话中具有指导性的内容,则尽可能展示出来。

这个案例的启示意义在于:写材料,一定要把笔墨集中到主要目的上,主要目的不仅决定行文方向,也决定了笔力轻重。

03

案例3:思考方向不对

最近,我们单位牵头,出台了一个政策文件,领导批示要求进行政策解读。业务处室草拟了一份部门负责人答记者问,设置了几个问题并逐一回答。其中,第二个问题是:文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该处室回答问题的方式,是对文件内容进行压缩。

我看了,就问负责起草稿子的同志:“你写这篇稿子的目的是什么?”

他回答:“解读政策啊!”

“可你的解读在哪里啊?我怎么只看到了文件,没看到解读啊?”我又问。

他说:“上一个问题的回答,已经介绍了起草文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这不就是解读吗?”

我说:“文件的内容就不需要解读了吗?你们为什么写这些内容,不写别的内容?写这些内容,你们是怎样考虑的,有什么依据,为的是解决什么问题?把这些文件中看不到的东西说出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件、理解政策,才是解读啊!”

最终,对第二个问题,我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省从2015年开始建立乡镇工作补贴制度,实现了这项补贴“从无到有”。这个《通知》,旨在实现补贴“从有到优”。主要内容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提高标准,让补贴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完善机制,目的是聚焦我省各地在执行乡镇工作补贴制度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确保这一制度不断完善,有效发挥对干部的激励作用。

一是针对“标准一定、多年不变”的问题,建立乡镇工作补贴标准逐步提高机制。……

二是针对补贴标准“一刀切”的问题,建立地域差异化机制。……

三是针对“干短干长一个样”的问题,建立向长期在乡镇工作人员倾斜的补贴机制。……

四是针对“干与不干一个样”、有的地方干部离岗后仍然享受补贴的问题,完善乡镇工作补贴发放与干部在岗情况挂钩机制。……

五是针对“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完善乡镇工作补贴财政保障机制。……

后来,这篇经我修改的答记者问,一共3533字,送审的时候领导一字未改。

这个案例的启示意义在于:材料,跃然纸上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东西在文字背后、纸面之下;政策解读不能照搬政策,而是要让更多的冰山露出水面。

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曾经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能为读者感受到的。”这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

04

案例4:认知方向不对

最近,我又指导一位年轻同志起草了一篇领导讲话稿,主题是“以制度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提高从严治部质量”。写到从严立规的时候,这位年轻同志写了这么几句:

近年来,干部违纪违规问题时有发生,总量虽然不大,但趋势却不容乐观。这既有个别干部自身的问题,也与我们警惕性放松,认为干部自律性好、免疫力强,从严管理的制度没有跟上有一定关系。

我审改稿子的时候,对他说:“你这样写,显得比较牵强。干部犯错误,与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可能有一定关系,比如制度笼子扎得不紧,牛栏关猫。但是,这只是一方面原因,而且是很小的一方面,决不是主要原因。现实中,因制度不健全而犯错误的干部不多,更多的是因为自律不严,管理监督又跟不上,失之于宽松软。如果这方面问题不解决,制度再健全,还是有干部会铤而走险。”

于是,我把从严立规的理由改成了这样:

俗话讲,“家不以规矩则败,国不以规矩则衰。”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工作政治性、政策性、程序性都很强,规矩意识要更强。我们所说的规矩,包括规范、规定、规则,集中体现为各项制度。

那位年轻同志写的那一段,我调整到了从严监督管理部分,修改为:

近年来,干部违纪违规的问题时有发生,虽然只是个别现象,影响却很恶劣,不容忽视。这里面,既有干部放松自我要求的原因,也与我们监督管理不到位有一定关系。

这类小问题,在这名年轻同志所写的稿子中还有很多。导致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他在所写观点与理由之间虽然找到了某种因果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紧密;往往只看到了分支,却忽略了主干,更没能抓住问题的根本。

这个案例的启示意义在于: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材料的写作水平。无论看问题还是写材料,一定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就牵住了问题的牛鼻子;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有可能顺藤摸瓜。否则,看问题只能看到边角和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