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6篇

时间:2022-12-09 19:55:05 党史学习 来源:网友投稿

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6篇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建党100周年“红色故事我来讲”党史教育专题党课PPT——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6篇,供大家参考。

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6篇

篇一: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

——建党100周年“红色故事我来讲”党史教育专题党课PPT——汇报人:某某党支部时间:2021.06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郴州汝城县沙洲瑶族村考察时,在“半条被子的温暖”陈列馆内,同大家一起重温了红军长征途经沙洲村时军民相拥,浓浓鱼水情的感人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说:“当年红军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就要时刻铭记“半条被子的温暖”的为民情怀,坚持人民至上,坚定责任担当,让“半条被子”的初心永留心中,让红色的革命精神永远流淌。 01“半条被子”的故事02 “半条被子”映初心03“半条被子”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建党100周年“红色故事我来讲”党史教育专题党课PPT—— 1934年11月5日,中央和军委纵队及红军主力分三路,从湖南汝城南出发,沿大坪、新桥、界头、延寿等乡村进军宜章。这三路进军路线都在崇山峻岭中,沿途一山更比一山高,一山更比一山难。红军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当时,蒋介石已经基本弄清中央红军主力突围的大方向是西进,与湘西贺龙领导的红军会合。因此,任命湘军头子何健为“追剿”总司令,指挥湘军和蒋系薛岳、周浑元部16个师,专门追击红军。红军在汝城遭到敌军的顽抗,迫于形势只好放弃汝城,翻过大山向宜章进军。汝城有一个文明乡,过去叫文明司。11月6日,红军先头部队进入文明司。11月11日,中央军委主席朱德给在文明司担任卫戍司令的李维汉发电,命令他率部继续钳制敌人,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前进。红军就是这时经过了一个叫沙洲的村子。 11月6日,三位女红军住进村里的妇女徐解秀家里。当天晚上她们四人一块睡在厢房里,盖的是她床上的一块烂棉絮和一条红军的被子。第二天下午,女红军要走了。为了感谢徐解秀,她们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了一半送给她。徐解秀不忍心,也不敢要。三位红军说:红军同其他当兵的不一样,是共产党领导的,是人民的军队,打敌人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生活。在她们互相推让的时候,红军大部队已经开始翻山。徐解秀和丈夫朱兰芳送她们走过泥泞的田埂,到了山边时,天快黑了。徐解秀不放心,想再送一程,因为是小脚,走路困难,就让丈夫送她们翻山。年年这几天,她都要在与女红军分别的山脚下等好久。 红军离开沙洲村后,敌人随后赶来,把全村人都赶到祠堂里,逼大家说出谁给红军做过事,大家都不说,敌人就搜家。女红军留给徐解秀的半床被子也被搜走了,还把她拖到祠堂里跪了半天。1984年11月7日,罗开富在沙洲村见到了已经年过八旬的徐解秀老人。她问罗开富:“你能见到红军吗?”罗开富答:“能见到。”她说:“那就帮我问问,她们说话要算数呀,说好了,打败敌人要来看我的呀!”她说到这里,脸上已流下了泪水。 丈夫和三个女红军走了,徐解秀苦苦等了50多年。那间厢房的陈设也一直是原来的样子。徐解秀还记得临别前女红军对她说过的话:“大嫂,天快黑了,你先回家吧。等胜利了,我们会给你送一条被子来,说不定还送来垫的呢。”徐解秀抹着眼泪说:“我已有盖的了,只盼她们能来看看我就好。”“虽然那辰光为了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吃了点儿苦,不过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叫红军,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给穷苦人半条的人。”徐解秀说 ——建党100周年“红色故事我来讲”党史教育专题党课PPT—— “半条被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在80多年前的湖南,3名女红军即使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分给群众半条。要传承“半条被子”精神,不忘长征初心,铭记为民宗旨,扛起历史使命,拿出真心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来,与我们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树立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的情怀,不断强化“四个意识”,立足自身岗位,扎实工作,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半条被子”精神砥砺初心使命 第一“半条被子”,一半留下的是初心,一半扛上的是使命。“半条被子”留下的那一半映射的是共产党人宁可自己受冷受冻也不让百姓受苦的为民情怀,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初心;带走的那一半承载的是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赴汤蹈火的革命精神,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为千万百姓谋幸福的使命担当。无论何时,“半条被子”的故事都具有感动中国的力量,“半条被子”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充分诠释了我们党同人民始终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革命信念。 “半条被子”故事虽小,但意义重大;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内涵很丰富,犹如一面鲜艳的旗帜,映照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半条被子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半条被子”精神,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始终不渝地牢记为民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恪尽职守,自觉用“半条被子”精神,用“半条被子”精神砥砺初心使命。 “半条被子”精神彰显赤子情怀 第二“半条被子”,一半留下的是牵挂,一半注入的是动力。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半条被子”留下的那一半是人民的情怀,带走的那一半是对人民群众牵挂,彰显了军民鱼水情深的红色情怀,这种情怀是生死相依、血脉相通的真实写照,彰显了我们党一刻也离不开人民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造福于人民。“半床棉被”的故事里,女红军临走时对徐解秀说:等革命成功后,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 人民,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之根、信念之源。不仅分给人民群众自己的“棉被”,还要为人民群众送来“新棉被”,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正是共产党人不忘的“初心”。“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半条被子”的背后,是3名红军女战士宁可自己受苦也不让群众受苦的朴素愿望,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敬民如天的初心,彰显了我党人民至上的“赤子情怀”,彰显了人民军队的“严明纪律”;彰显了人民拥护共产党的“磅礴力量”。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精神体现的是鱼水情深,彰显的是为民情怀。这种精神过去不能丢,现在不能丢,将来更不能丢,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秉承“半条被子”精神,用“半条被子”精神砥砺初心使命彰显赤子情怀,用“半条被子”的故事来鞭策自己,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践行为民服务理念。 ——建党100周年“红色故事我来讲”党史教育专题党课PPT—— 01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共产党员是人民的服务员。坚持为民本色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半条被子”的故事展现了红军在艰苦之际依然坚持为民情怀,这是我们党的初心,也是共产党员应该牢记的使命。我们要始终植根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到田间地坎“唠唠家常”,用心用情解决人民关心的就业、医疗、教育等急难愁盼的问题,全力补齐民生短板,用“以民为本”的初心拔掉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钉子”,占领一个又一个“高地”,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02在86年前,中国红军用“半条被子”见证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担当,86年后,一句“2003年非典时,是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轮到我们保护你们了”的肺腑之言感动了整个中国。在疫情肆虐之际,新时代的青年们挺身而出,“用生命赴使命,将责任扛肩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的担当精神。要坚定身上的责任担当,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克服“怕担责、怕问责、怕追责”的心理,勇敢攻克脱贫攻坚、复工复产、乡村振兴等征程上的“娄山关”“腊子口”,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梦想。 03“国无精神则不强,人无精神则不立。”今天的“不忘初心”就是要记住以“半条被子”等故事为代表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疫精神等红色精神。这些红色精神是我们党不断前进的力量,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不怕牺牲、不畏艰险、不惧风雨”的红色传承。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作为共产党员,我们必须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锐意进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这个“半条被子”的故事经过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讲述后,迅速传遍了全中国,温暖了全中国,让人们又一次重温了那段艰苦而光荣的奋斗历程。跟“半条被子”的故事一起感动中国的是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鱼水深情,是共产党始终依靠群众、始终为了群众的不变初心。 ——建党100周年“红色故事我来讲”党史教育专题党课PPT——汇报人:某某党支部时间:2021.06

篇二: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

学红色故事 扬红色精神少先队红领巾学习榜样先锋故事 传承弘扬红色精神主题教育主 讲 人 : X X X 目 录一 二三 四红 色 经 典 故 事 榜 样 先 锋 故 事我 是 少 先 队 员 弘 扬 红 色 精 神 红色经典故事少先队红领巾学习榜样先锋故事 传承弘扬红色精神主题教育 杨靖宇,1905年出生在河南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1925年入党。曾5次被捕,受过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出狱后,他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在1940年初,杨靖宇所带领的队伍被日军围困,他们已经断粮5天了。他和剩下的十几名同伴忍受着极寒交迫、疲惫不堪,与敌人顽强奋战,后来其他同伴都牺牲了,杨靖宇仍然边战边走。最后,他被100多名敌人包围,他拼死抵抗,最终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35岁!杨靖宇牺牲后,被日军残忍解剖,发现他胃里竟然全是树皮、草根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红色经典故事故 事 一 : 抗 日 名 将 杨 靖 宇 红色经典故事故 事 二 : 狼 牙 山 五 壮 士1941年9月25日,数千名日伪军在河北易县狼牙山地区实施“清剿”。五位战士即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和宋学义,为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与敌人激烈战斗。他们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后来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在子弹打光的情况下,宁死不屈的5壮士纵身跳下身后深不见底的悬崖,用生命和献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红色经典故事故 事 三 : 视 死 如 归 刘 胡 兰一天,刘胡兰配合队员将“当地一害”石佩怀处死,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6年12月 1947年1月 不满15岁时12日,敌人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被捕,刘胡兰毫不畏惧。她最终死在敌人的铡刀之下,牺牲时还不满15周岁。“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即是为她所题的词。 红色经典故事故事四:董存瑞舍身炸暗堡1948年5月,董存瑞在隆化城战斗中任爆破组组长,顺利完成后,在发起冲锋阶段,突然遭到敌人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的火力封锁,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连长批准了他的请求。他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在部队攻击受阻的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他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敌人的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遭 遇 困 难 挺 身 而 出 完 成 任 务 壮 烈 牺 牲 红色经典故事故事五:儿童团员王二小王二小是一名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有一天,敌人来扫荡,走到山口迷了路,王二小一看敌人朝八路军的方向走去了,他心里很着急,就唱着放牛歌走了出来。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很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可是王二小一直带着鬼子在绕圈,鬼子说:“你撒谎,你想骗皇军”。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了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王二小说“反正我也不想去,信不信随便你”,于是,鬼子相信了王二小,跟着王二小继续走,这时候王二小偷偷地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红色经典故事故 事 六 : 烈 火 中 的 邱 少 云1950年6月25日年仅20岁的邱少云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平康前线反击391高地的作战中,邱少云所在的连队奉命担负潜伏任务,他所在的班是尖刀班,潜伏在最前面。在战争开始前夕邱少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写道:“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执行任务中,邱少云在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潜伏时,狡猾的敌人突然向潜伏区逼近,为了掩护潜伏部队,指挥所命令炮兵对敌进行打击。 为了数百名战士的安全,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邱少云选择用自己的牺牲换来战争的胜利。他咬紧牙关,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红色经典故事敌人遭到打击后出动飞机侦察,并盲目发射侦察燃烧弹,一颗燃烧弹恰巧落离邱少云两米左右的地方,由于野草干枯,一见火星就燃,熊熊大火很快烧到了邱少云身上。在其右侧不远处有一条小水沟,假如此时他爬起来滚到小水沟立火即可熄灭,但这样也就意味着整个连队的人就会暴露。 榜样先锋故事少先队红领巾学习榜样先锋故事 传承弘扬红色精神主题教育 榜样先锋故事飞机是20世纪初由美国莱特兄弟最早研制成功的。他们没想到,只过了几年时间,中国人就自己研制出了飞机。这个有志气的中国人叫冯如。冯如是广东的一个农民家庭的儿子。12岁那年他来到美国,刻苦学习机械、电学等各种知识和技术。1904年,当美国莱特兄弟刚发明了飞机,冯如就想,如果中国有了飞机,守住边疆海口,外国就不敢欺负了。他对朋友们说:“我决定自己研制飞机,然后驾机回去,报效祖国。如果不成功,我情愿去死。”于是他四处搜寻资料,钻研学习,又用筹集到的很少一点资金,开始研制。父母亲想他,希望他回国探亲,他表示:“飞机不成,誓不返国。” 1909年,冯如成功地制出了飞机。他驾驶着自己的飞机在美国奥克兰上空飞行,航程超过了莱特兄弟的首次记录。美国报纸刊登文章说:“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西方”。冯如后来回国筹办航空事业,在一次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牺牲,年仅29岁。他为振兴中华做出了令人难忘的贡献。榜样先锋故事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西方。 榜样先锋故事清末民初的时候,苏州出现了一位刺绣能手,原名沈雪芝,后改名沈寿。沈寿从小热爱刺绣艺术,十几岁就绣出了上等佳品。她不满足模仿前人的技法,而是努力创造了仿真新针法,绣出的花卉、人物,明暗对比,有立体感,极大地提高了刺绣的工艺水平。后来,沈寿在清朝农工商部的女子绣工科担任总教习,还到日本进行考察,决心为中国刺绣在世界上争得地位。她一方面教授学生,一方面进行创作。刺绣:是我们国家独有的手工艺术 榜样先锋故事她绣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半身像,获得了世界万国博览会的最优等奖。她绣制的意大利皇帝皇后像在意大利引起轰动,意大利皇帝亲笔致信中国政府和沈寿本人表示谢意。这幅作品也获得了万国博览会金质大奖。从此,中国的刺绣艺术,名扬海外,为各国推崇。沈寿用辛勤的劳动为祖国增添了光彩。 榜样先锋故事1916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最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但茅以升没有接受聘请,而是决定回国了。 榜样先锋故事美国有些人劝他:“科学就是没有祖国的,就是超越国界的。科学家的贡献就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茅以升回答:“ 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就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1919年,茅以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业。此刻浙江省钱塘江上那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就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我是少先队员少先队红领巾学习榜样先锋故事 传承弘扬红色精神主题教育 我是少先队员我们要热爱学习,做知识丰富的少先队员我们要热爱生活,做品德高尚的少先队员我们要磨练意志,做健康乐观的少先队员知 识 方 面 生 活 方 面 意 志 方 面 我是少先队员我们要做到:热爱党 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有知识 有品德 有作为准 备 为 中 华 伟 大 复 兴 贡 献 力 量 弘扬红色精神少先队红领巾学习榜样先锋故事 传承弘扬红色精神主题教育 弘扬红色精神什么是红色精神?是崇高的理想、坚韧的毅力、团结的力量、不怕困难、不畏牺牲、终身奋斗!我们用爱心、恒心、信心托起自己,一起去传承弘扬红色精神!我们争当好少年:勤奋学习、追求上进,丰富的知识是我们翱翔的翅膀,飞向蓝天。我们争当好少年:品德优良、团结友爱,挽起我们友谊的双手向着未来,勇敢攀登。我们争当好少年: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用充沛的精力把祖国建设的重任抗在双肩。 承红色基因 做时代新人少先队红领巾学习榜样先锋故事 传承弘扬红色精神主题教育主 讲 人 : X X X

篇三: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

汇报人:XXX 前言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2月20日上午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前言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党史是教科书,也是营养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特地到访“红色圣地”,足迹遍布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在不同场合谈感悟、讲故事。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及了“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红色故事,并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一百年前,陈望道同志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你们积极宣讲老校长陈望道同志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你们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   ——二〇二〇年六月二十七日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的回信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背景故事:  陈望道是中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他翻译了中国第一版《共产党宣言》,担任过《辞海》总主编。1920年4月底,陈望道历时两个月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5月,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稿带至上海,交由陈独秀和李汉俊校阅,并于8月在上海印刷出版。随后平民书社、上海书店、国光书店等相继出版,截至1926年5月已刊印17版。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成立之初,该校是为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子弟就读而设立的民族中学,1918年开始招收专科学生时,改称蒙藏学校。说到内蒙古产生的第一批共产党人,不得不提到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小石虎胡同的一处古建筑——国立蒙藏学校旧址,这里曾是内蒙古革命的摇篮。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1923年秋,作为当时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人,李大钊陆续派邓中夏、赵世炎等人到蒙藏学校开展革命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还曾亲自到蒙藏学校,深入学生宿舍,与蒙古族青年交谈,鼓励学生们寻找救国和民族解放的道路。内蒙古的革命火种从蒙藏学校点燃。“五四”运动后,蒙藏学校曾因经费困难一度停止招生,直到1923年才恢复招生。在该校读书并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蒙古族青年荣耀先以先期学生的身份,在内蒙古地区广泛动员蒙古族青年学生到蒙藏学校读书。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在党的精心培养下,内蒙古的一些早期共产党员逐渐成长为率领群众英勇斗争的年轻领导人。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用青春与热血唤起了成千上万人民群众的觉醒。蒙古族革命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多松年、李裕智、孟纯、奎璧、吉雅泰、赵诚、佛鼎、乌兰夫、云润、高布泽博、云霖、朱实夫等陆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就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批蒙古族党员。1924年下半年开始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动力之源1959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就是《包钢举行一号高炉出铁盛典》的新闻。那一年,新中国建设急需钢材之际,包钢正式投产,周恩来总理亲临厂区视察,参加庆祝仪式。1959年10月15日16时整,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口打开,在一团火光和烟雾中,金色的铁流汹涌而出,从而结束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也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奠定了基础。包钢是新中国首批建设的三大钢铁企业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戈壁荒原建立大型钢铁企业,对于技术经验极其缺乏的第一批包钢建设者来说无比艰难,对于国力积贫积弱、建设物资匮乏的新中国来讲,困难史无前例。齐心协力建包钢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和谐画卷当年的建设过程中,全国各省、区、市的援建人员和大量建设物资纷纷开赴和运往包头,飞机、火车、汽车甚至马车、驴车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运输车队成为包钢建设初期最壮阔的风景。8万多名创业者齐聚祖国北疆,风餐露宿、手拉肩扛,在荒滩上筑起钢城,在乌兰察布草原上书写出“各族人民建包钢,白云鄂博献宝藏”的动人篇章。从产出第一炉铁水,到年产上千万吨钢材,包钢见证了共和国建设、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也用浓墨重彩绘就了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和谐画卷。齐心协力建包钢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在草原这些牧民的心里,没有“孤”只有“亲”。 没有“孤”只有“亲”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华大地经历了罕见的自然灾害。上海、江苏等地的一些孤儿院因为粮食匮乏陷入困境,3000名幼小多病的孤儿的口粮成了问题。善良宽广的内蒙古大草原向他们敞开了怀抱,3000多名嗷嗷待哺的孤儿来到内蒙古成为“国家的孩子”,“草原额吉(妈妈)”在蒙古包里把他们养育长大。亲几十年间,在草原牧民的精心照料下,孩子们找到了家庭的温暖,健康成长。如今,他们已经走上了各行各业,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温暖三千孤儿入内蒙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重温红色故事 汲取不断前进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说:“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可以相信,这些红色故事定能给今天的我们以启迪,指引我们在“学”与“思”中不断前行。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牢记总书记敦敦教诲,在重温红色故事中,汲取不断前进的力量。

  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草原额吉”都贵玛颁授了一枚沉甸甸的奖章。楷模三千孤儿入内蒙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不忘初心我向大家介绍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同志,她是老将军甘祖昌同志的夫人。甘祖昌同志是江西老红军、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但他坚持回农村当农民,龚全珍同志也随甘祖昌同志一起回到农村艰苦奋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龚全珍同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并当选了全国道德模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欣慰。我向龚全珍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甘祖昌与龚全珍的故事甘祖昌与龚全珍的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不忘初心背景故事: 1957年8月,在被授予少将军衔后不到两年,甘祖昌主动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带着妻子龚全珍,回到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原因很简单:为了带领乡亲们一起建设家乡,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妻子龚全珍也全力配合丈夫,到当地学校当老师,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1986年,甘祖昌因病去世,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是一只铁盒子,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那是1955年他荣获的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与二级解放勋章……甘祖昌与龚全珍的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福建这片热土孕育了许多先进人物,谷文昌同志就是一个,我多次提到过他的事迹。他在东山县工作了十五年,带领全县人民拼搏奋战,把一个荒漠化的孤岛变成半岛,并建成了海上绿洲,使群众摆脱了世代逃荒要饭的苦日子,也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谷文昌同志的事迹同焦裕禄、杨善洲同志的事迹一样,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领导干部的坚强党性、远大理想、博大胸怀、高尚情操。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二日在福建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四有”书记谷文昌“四有”书记谷文昌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背景故事:1950 年,谷文昌随解放军南下至福建省东山岛,生前曾任东山县县长、县委书记。东山岛东南部原有3.5 万多亩荒沙滩,狂风起时飞沙侵袭村庄,吞噬田园。谷文昌到东山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下定决心,要率领群众战胜风沙,根治旱涝,并发出誓言:如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14个春秋的拼搏奋战,谷文昌和县委一班人带领全县军民植树造林防治风沙,打水井、建水库抗旱排涝,修公路、筑海堤、建海港、造盐田……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山旧貌,把一个荒岛变成了宝岛。“四有”书记谷文昌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半截皮带”的故事在参观军史馆时,我对长征途中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四团“半截皮带”的故事,感触很深。红军战士宁肯忍饥挨饿,也要将半截皮带留下来,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  ——二〇一六年一月五日在视察十三集团军时的讲话“半截皮带”的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背景故事: 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4团8连(今该旅4连)和兄弟部队开始第3次穿越草地。刚进入草地没多久,战士们就陷入了断粮的困境,只好挖野菜、嚼草根,有的战士想到了吃牛皮腰带。  当班里其他6名战友的皮带都吃完后,年仅14岁的战士周广才不得不把自己的皮带拿出来。看着心爱的皮带被割掉一段,切成一根根皮带丝漂在稀溜溜的汤水里,周广才攥紧剩下的半截皮带,眼含热泪对战友说:“我不吃了!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作纪念吧,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就这样,大家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忍饥挨饿,将这剩下的半截皮带保留下来。

   在随后的长征路上,周广才的6位同班战友相继牺牲,只有他随红四方面军到达了延安。周广才在皮带的背面烫上“长征记”3个字,并用红绸子包裹起来,纪念那段峥嵘岁月。“半截皮带”的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红岩精神”  重庆涌现了大批大义凛然、高风亮节的共产党人,如信仰坚定、不怕牺牲的赵世炎等人,英勇善战、屡建功绩的王良等人,坚贞不屈、永不叛党的江竹筠、王朴、陈然等人,严守纪律、勇于牺牲的战斗英雄邱少云,等等。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  ——二〇一九年四月十七日在重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红岩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背景故事: 红岩精神产生于抗战相持阶段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1939年初,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加强国统区工作,在重庆成立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开始了在国民党统治区长达八年的斗争历程。在极其艰苦险恶的环境中,南方局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带领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实现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民族气节的融合,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种代表成熟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气的精神品质——红岩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成果。红岩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腰缠万贯的乞丐”刘启耀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背着金条乞讨数年,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党组织继续干革命,不动用分毫党的经费。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才能应对“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破除“四风”顽疾。  ——二〇一九年五月二十二日在江西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腰缠万贯的乞丐”刘启耀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故事背景: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奉命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斗争。在一次战斗中,他不幸左胸中弹晕了过去。醒来后,刘启耀发现战友已经转移,他与组织失去了联系。这天夜里,他挣扎着爬回原来藏身的洞口,取出了埋在乱石堆中一个沉甸甸的小布包,里面装着13根金条和一批首饰、银元,那是他和曾山同志分手时,组织上要他妥为保管的党的活动经费,这可比生命还重要!  刘启耀深感责任重大,把小布包系在腰间,身穿烂棉袄,头戴破雨笠,手拿打狗棍,在随后两年寻找组织的过程中,以乞讨度日,不曾动用分毫,被称为“腰缠万贯的乞丐”。“腰缠万贯的乞丐”刘启耀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狼牙山五壮士★1941年8月为报“百团大战”之仇,日本华北派遗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调10万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发动“扫荡”。9月23日,日军分三路向易县进军,妄图包围杨城武司令员指挥的晋察冀军区一分区。

  24日,3500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狼牙山地区,为解救游击队员与当地百姓,杨城武司令员“围魏救赵”,命令3团、20团佯攻管头、松山、甘河一带日军,促使日军从狼牙山东北方向调兵增援,以便于被围的游击队员与人民群众从狼牙山东北方向突围。 传...

篇四: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

——建党100周年“红色故事我来讲”党史教育专题党课PPT——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郴州汝城县沙洲瑶族村考察时,在“半条被子的温暖”陈列馆内,同大家一起重温了红军长征途经沙洲村时军民相拥,浓浓鱼水情的感人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说:“当年红军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就要时刻铭记“半条被子的温暖”的为民情怀,坚持人民至上,坚定责任担当,让“半条被子”的初心永留心中,让红色的革命精神永远流淌。 /Contents 目 录01“半条被子”的故事02 “半条被子”映初心03“半条被子”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1934年11月5日,中央和军委纵队及红军主力分三路,从湖南汝城南出发,沿大坪、新桥、界头、延寿等乡村进军宜章。这三路进军路线都在崇山峻岭中,沿途一山更比一山高,一山更比一山难。红军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当时,蒋介石已经基本弄清中央红军主力突围的大方向是西进,与湘西贺龙领导的红军会合。因此,任命湘军头子何健为“追剿”总司令,指挥湘军和蒋系薛岳、周浑元部16个师,专门追击红军。红军在汝城遭到敌军的顽抗,迫于形势只好放弃汝城,翻过大山向宜章进军。汝城有一个文明乡,过去叫文明司。11月6日,红军先头部队进入文明司。11月11日,中央军委主席朱德给在文明司担任卫戍司令的李维汉发电,命令他率部继续钳制敌人,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前进。红军就是这时经过了一个叫沙洲的村子。 11月6日,三位女红军住进村里的妇女徐解秀家里。当天晚上她们四人一块睡在厢房里,盖的是她床上的一块烂棉絮和一条红军的被子。第二天下午,女红军要走了。为了感谢徐解秀,她们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了一半送给她。徐解秀不忍心,也不敢要。三位红军说:红军同其他当兵的不一样,是共产党领导的,是人民的军队,打敌人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生活。在她们互相推让的时候,红军大部队已经开始翻山。徐解秀和丈夫朱兰芳送她们走过泥泞的田埂,到了山边时,天快黑了。徐解秀不放心,想再送一程,因为是小脚,走路困难,就让丈夫送她们翻山。年年这几天,她都要在与女红军分别的山脚下等好久。 红军离开沙洲村后,敌人随后赶来,把全村人都赶到祠堂里,逼大家说出谁给红军做过事,大家都不说,敌人就搜家。女红军留给徐解秀的半床被子也被搜走了,还把她拖到祠堂里跪了半天。1984年11月7日,罗开富在沙洲村见到了已经年过八旬的徐解秀老人。她问罗开富:“你能见到红军吗?”罗开富答:“能见到。”她说:“那就帮我问问,她们说话要算数呀,说好了,打败敌人要来看我的呀!”她说到这里,脸上已流下了泪水。 丈夫和三个女红军走了,徐解秀苦苦等了50多年。那间厢房的陈设也一直是原来的样子。徐解秀还记得临别前女红军对她说过的话:“大嫂,天快黑了,你先回家吧。等胜利了,我们会给你送一条被子来,说不定还送来垫的呢。”徐解秀抹着眼泪说:“我已有盖的了,只盼她们能来看看我就好。”“虽然那辰光为了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吃了点儿苦,不过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叫红军,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给穷苦人半条的人。”徐解秀说 “半条被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在80多年前的湖南,3名女红军即使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分给群众半条。要传承“半条被子”精神,不忘长征初心,铭记为民宗旨,扛起历史使命,拿出真心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来,与我们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树立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的情怀,不断强化“四个意识”,立足自身岗位,扎实工作,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半条被子”精神砥砺初心使命 第一“半条被子”,一半留下的是初心,一半扛上的是使命。“半条被子”留下的那一半映射的是共产党人宁可自己受冷受冻也不让百姓受苦的为民情怀,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初心;带走的那一半承载的是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赴汤蹈火的革命精神,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为千万百姓谋幸福的使命担当。无论何时,“半条被子”的故事都具有感动中国的力量,“半条被子”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充分诠释了我们党同人民始终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革命信念。 “半条被子”故事虽小,但意义重大;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内涵很丰富,犹如一面鲜艳的旗帜,映照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半条被子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半条被子”精神,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始终不渝地牢记为民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恪尽职守,自觉用“半条被子”精神,用“半条被子”精神砥砺初心使命。 “半条被子”精神彰显赤子情怀 第二“半条被子”,一半留下的是牵挂,一半注入的是动力。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半条被子”留下的那一半是人民的情怀,带走的那一半是对人民群众牵挂,彰显了军民鱼水情深的红色情怀,这种情怀是生死相依、血脉相通的真实写照,彰显了我们党一刻也离不开人民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造福于人民。“半床棉被”的故事里,女红军临走时对徐解秀说:等革命成功后,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 人民,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之根、信念之源。不仅分给人民群众自己的“棉被”,还要为人民群众送来“新棉被”,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正是共产党人不忘的“初心”。“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半条被子”的背后,是3名红军女战士宁可自己受苦也不让群众受苦的朴素愿望,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敬民如天的初心,彰显了我党人民至上的“赤子情怀”,彰显了人民军队的“严明纪律”;彰显了人民拥护共产党的“磅礴力量”。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精神体现的是鱼水情深,彰显的是为民情怀。这种精神过去不能丢,现在不能丢,将来更不能丢,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秉承“半条被子”精神,用“半条被子”精神砥砺初心使命彰显赤子情怀,用“半条被子”的故事来鞭策自己,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践行为民服务理念。 01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共产党员是人民的服务员。坚持为民本色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半条被子”的故事展现了红军在艰苦之际依然坚持为民情怀,这是我们党的初心,也是共产党员应该牢记的使命。我们要始终植根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到田间地坎“唠唠家常”,用心用情解决人民关心的就业、医疗、教育等急难愁盼的问题,全力补齐民生短板,用“以民为本”的初心拔掉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钉子”,占领一个又一个“高地”,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02在86年前,中国红军用“半条被子”见证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担当,86年后,一句“2003年非典时,是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轮到我们保护你们了”的肺腑之言感动了整个中国。在疫情肆虐之际,新时代的青年们挺身而出,“用生命赴使命,将责任扛肩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的担当精神。要坚定身上的责任担当,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克服“怕担责、怕问责、怕追责”的心理,勇敢攻克脱贫攻坚、复工复产、乡村振兴等征程上的“娄山关”“腊子口”,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梦想。 03“国无精神则不强,人无精神则不立。”今天的“不忘初心”就是要记住以“半条被子”等故事为代表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疫精神等红色精神。这些红色精神是我们党不断前进的力量,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不怕牺牲、不畏艰险、不惧风雨”的红色传承。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作为共产党员,我们必须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锐意进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这个“半条被子”的故事经过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讲述后,迅速传遍了全中国,温暖了全中国,让人们又一次重温了那段艰苦而光荣的奋斗历程。跟“半条被子”的故事一起感动中国的是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鱼水深情,是共产党始终依靠群众、始终为了群众的不变初心。 ——建党100周年“红色故事我来讲”党史教育专题党课PPT—— 01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02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03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备用页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添加文字添加文字添加文字添加文字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详细文本内容,或复制粘贴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详细文本内容,或复制粘贴文本添加文字点击这里,复制需要添加的文本,点击右键进行粘贴。添加的文字最好不要超过200字。

篇五: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

编者按:江西是一块“渗透鲜血、埋着英魂”的红土地,它承载着中国革命的苦难与辉煌,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梦想。根据省委要求,省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省委宣传部和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编著了《回望峥嵘读初心 — —发生在江西红土地上的 100 个经典革命故事》一书。该书经过精选题材、精审主题、精雕细节、精炼表达、精心打造,是一部再现革命历史、还原红色记忆的寻根问源之作,是一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顺应时代契合与呼唤的励志传承之作。本期刊发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俞银先同志撰写的该书编著手记,呈现编著感悟和体验,讲述《故事》背后的故事。“ 好故事” ”讲 要讲 “ 真道理 ”□俞银先— —《回望峥嵘读初心:发生在江西红土地上的100个经典革命故事》编著手记《党史文苑》本刊特稿 BENKANTEGAO先讲一个发生在长征路上的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半床被子”的故事。寥寥几行字,短短几句话,讲明了一个道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留给老百姓的人。这是故事的魅力,大道至简,意味隽永。与“半床被子”这样意蕴相向、交相辉映的老物件、老故事,在江西纵横千里红土地上,移步有迹可寻,触目比比皆是,《回望峥嵘读初心 — — 发生在江西红土地上的100个经典革命故事》(以下称《故事》)正是缘由于此,合为事、合为时而作,并力图与之竞相媲美。作为具体承担这部《故事》编著工作的党史部门,我们看到新作面世,好似产妇听到新生儿的啼哭,瘪瘪的腹中填满了欢慰和感慨:就其荦荦大者而言,《故事》里的每个故事,堪称“半床被子”的姊妹篇,集中传递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和道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举其编著心得来说,至少有四种体验和感悟值得自许和期许。还原红色记忆:一个个故事串起一段段历史回望峥嵘岁月,1927年注定是苦难中国极其特殊的一年。这一年风云突变,国共两党合作破裂,蒋介石、汪精卫集团悍然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宁汉合流,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陡然逆转为一场血雨腥风的大屠杀;这一年烽烟骤起,国内革命战争剧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爆发,霹雳一声,一幕“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战争活剧从此拉开。也就是这一年,历史的洪流把江西推向了潮头浪尖,江西成了风云际会的政治主舞台,弹痕遍地的军事主战场。尤其是10万方数据 2018年第8期本刊特稿 BENKANTEGAO在中共党史上书写了数个革命之先的“处女作” “成功学”,江西成了共产党人的革命大本营,成了中国革命、人民军队、红色政权以及工运、农运等著名的“红色摇篮”。正是因为江西承载着中国革命的苦难与辉煌,承载着早期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梦想,也承载着我们党史人回望峥嵘读初心的光荣和使命,才使得《故事》的编著意义重大而深远。从 1927 年开篇,到1937年为结,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发生在江西的生动故事发掘出来、征集上来、讲述开来、传承下来,这是再现那段革命历史、还原那段红色记忆的寻根之作、问源之作;这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顺应时代契合与呼唤的励志之作、传承之作。同时,这也是这部《故事》编著的背景和目的。带着如此巨大的命题和沉甸甸的责任,《故事》编著工作于2017年初启动,历时一年半载,采取资料收集、素材征集、原生态采集“三集”方式选材,分故事标题组、语言情节组、精神提炼组“三组”人员编著,集文字、旧照片、新图画“三类”表述于一体,旨在用一连串的故事串起一段段历史。“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味。”如同年轻时读《离骚》看似是忧、是怨、是恨,经过生活浮沉后再读《离骚》实则是情、是爱、是忠。一部好的故事,也是决定于故事本身强烈的感染力,还决定于编著者敏锐的感应力。换言之,编好故事,前提是要熟知、感受和体验故事,有一种对历史沧桑感同身受的参与感和与故事人物同喜同忧的冲动感。为此,我们把《故事》的编著过程作为接受红色教育的过程,组织了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开展重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线路调研活动,则是其中一例。90年后,我们踏着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走过的路线,脑海里总在想象当年这条路的情景,仿佛看到他们艰难而又豪迈跋涉的身影。一路走,一路体验,真切感受到历史的鲜活与力量,触摸到红色的炽热与温暖,体会到心灵的洗礼与震撼,以及当今对传承红色基因的渴求与期冀。毛泽东三湾改编,朱德天心圩整军,莲花一支枪等故事,就是在这次体验中重新改编出来的。

  “心中的神— — 周桂兰一生供奉方志敏”的故事,也是在参观红色省会葛源镇的体验活动中发掘出来的。当时,得知方志敏房东的女儿小桂兰还健在,并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为方志敏供奉灵位,念经超度,我们无不为之动容。面对这位百岁老人,真的很不忍心打搅,却又不能不倾听她无限的哀思。这是在抢救珍贵的历史资料。仅从这一点而言,《故事》的编著是极其必要和极有价值的。这里,无法一一讲述《故事》里所有的故事,因为它涵盖了太长的时间,太多的人物和事件,太丰富的细节。我们只想讲述《故事》里的这些人、那些事是何等的平凡而又伟大,是如此的恢宏而又悲壮。100个故事,就是100个历史片断。每个故事既单独成篇,一连串故事又完整成章,串起和囊括了一段段历史:人民军队从江西走来,革命道路在江西开辟,五次“围剿”和反“围剿”在江西鏖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诞生,红军长征从江西出发,以及南方红军三年浴血坚持、新四军在江西组建……解读红色经典:一个个故事讲出一打打道理“红米饭,南瓜汤……”,这首当年红军战士传唱的歌谣,一直传唱到今天。今天虽然不用像当年那样,每餐吃红米饭、南瓜汤,但光荣的井冈山革命传统一天也不能丢。为什么?因为这是革命的营养。一位读者在捧读《这是革命的营养 — — 井冈山上南瓜香》后如是说。与其说这是一位读者的读后感,不如说这是这部《故事》的编著谈。以上则故事为例。短短几百个字,展示的是当年红军战士漫山遍野种南瓜的场景,是井冈山根据地挖野菜也当粮的困窘。揭示的却是红军战士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井冈山军民休戚与共11万方数据 江西省直机关迎“七一”红色家书诵读会《党史文苑》本刊特稿 BENKANTEGAO的生命之缘,生死之结。进而令人严肃地思考什么是人生的苦与乐,为什么说“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诸如此类的重大问题和深刻道理。看似讲故事,实则讲道理。这种用简明、通俗的语言,真实、生动的故事,来解读红色经典,回应深层问题,讲出深刻道理,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从而撼人心魄、催人奋进,正是这部《故事》编著的定位、尝试和期许。这里再举几例言之,同时列举几例《故事》编著背后的故事。越是危难时刻、生死关头,越能突显伟人的伟大,英雄的悲壮。大革命失败,年幼的中国共产党面临夭折的罹难,命悬一线,要不要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毛泽东一句“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作出了铿锵回答,修水县秋收起义纪念馆大厅左侧那面仿制的军旗可以证明,《故事》的开篇之作 — — 《第一面军旗是这样诞生的》叙述了这一历史事件。说到这面军旗,中共修水县委党史办的同志显得格外兴奋与荣耀。他们说,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立宣言”,从此,神州大地上有了镰刀斧头旗与青天白日旗的鲜明对立,有了红军与白军的生死对垒,甚至还有“赤匪”与“白狗子”对骂的口水仗。站在这面旗帜下,视野在那血与火的岁月纵横,我们看到的则是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邱金辉惨遭点“天灯”、剜心肝酷刑,铁铸金刚;刘仁堪脚蘸被敌人割下舌头流淌的鲜血,写下“革命成功万岁”,向死而生;江善忠咬破手指血书衣襟,“死到阴间不反水”,跳崖殉志;刘伯坚一首绝唱诗“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荡气回肠。还有被蒋介石血腥屠杀的第一个共产党员陈赞贤,两兄弟同赴刑场的邓仲春、邓益发,舍身堵枪眼的马奕夫,新婚殉党的陈毅安,怒撕“悔过书”的向先鹏, “战争让女人走开”,而革命姐妹们却走向战场的吴月娥、聂槐妆、李发姑、 “油箩蜂”……他们站着是一面旗帜,倒下是一座丰碑。历史“原来很精彩”,是因为她总是透过鲜活细节扑面而来。《故事》以厚重的历史内蕴为经,以斑斓的故事色彩为纬,既再现残酷的战争场面,又实录温馨的生活情景;既有金戈铁马、勇往直前的冲天豪气,又有春风化雨、润心无声的似水柔情。毛泽东一张珍贵的字据:到你们家拿了两碗糙米十个鸡蛋;朱德用布匹折作茶水钱,如此“埋单”;周恩来五个银毫子买下杨老太太送来的一篮鸡蛋;刘少奇清水煮番薯叶,吃“小灶”;邓小平撤职后重操“油印博士”老行当,主办《红星》报。还有彭德怀修建便民“红军桥”,陈毅赔水桶,董必武甘做党的“碎布头”,蔡畅学犁破陋俗……一个个“大人物”的小事件难以尽述。与其相呼应的是一件件“小人物”的大壮举:杨荣显老人送八子参军,邱会培一家七口为革命牺牲,老彭身为“粮官”却让妻儿挨饿,赖三秀变卖嫁妆认购公债券,苏区干部自带干粮、日穿草鞋、夜打灯笼干革命。更有“真的守望一百年”的陈发姑,化为“望夫石”的池煜华, “马前托孤”的李美群,诉说着凄美爱情的天荒地老,流出了女儿家啼鹃泣血的本色。此情此景,惟苍天可鉴,与日月同辉。行文至此,什么是崇高,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初心,跃然纸上。谁还会怀疑“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谁不会由衷感叹“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我们在编著过程中时常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这种感叹更是久绕脑际,萦牵难散。12万方数据 2018年第8期全省高校组织开展“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比赛展演本刊特稿 BENKANTEGAO意在笔先,力透纸背。一个个真真切切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部经典、一打打道理。我们只是作了一个切实的记录,没有对史料典籍进行注解,更没有像历史小说那样虚构。让历史说话,被历史感动,为历史自豪,这是《故事》编著的主基调。标注红色丰碑:一个个故事体现一种种精神儿童启蒙,少年立志,老年慰藉,每每始于故事。这是因为一般来说,故事体现的无外乎是智慧和精神。尤其是精神,对于共产党人最富磁力,而且她总是由特定人名、地名而命名,显得又是那么的郑重和庄严。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江西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她与之前的红船精神,往后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共同构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灿烂的精神画卷,成为一代代共产党人历经艰险而不败,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支柱和宝贵财富。关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作过最精辟的概括。谨此抄录: “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这一论断甫一发表,应者云集,读物迭出,对于《故事》的编著无疑有着诸多启示与资鉴,同时也可能招来“翻烧饼”乃至“抄袭”之 嫌 。

  诚 然 ,“ 丹 青 难 写 是 精神”。如何用一个个故事体现一种种精神,又在同类题材上不雷同、有新意,委实是编著工作的一个难点,也是《故事》着力的重点和期许的亮点。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精神,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无不打上深深的历史烙印、政治烙印;都是经过实践积淀,由鲜活的人和具体的事铸就而成,并不是空泛的概念、结论或口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故事》做出了积极回应和涉及部分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归结起来,主要是在精选题材、精审主题、精雕细节、精炼表达等方面进行精心编织,以期打造一部具有史料收藏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的精品力作。首先,在选材上先“海选”再精选。由各设区市及党史大县(市、区)如井冈山、瑞金、方志敏故里弋阳等地党史部门广搜素材,应收尽收,再经编著团队裁断取舍,确定篇目。本想选编 108篇,迎合趣味性,考虑到革命者不是梁山好汉,有损主题,有失严肃,最终选编了100篇。这100个故事,或典藏于史,或遗存于址,或传之于口,大多是人们熟知的老故事,其中不少故事早已被奉为经典,如毛泽东与红井、朱德的扁担、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手稿“越狱”记等。属于新发掘的故事只占一小部分,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如同无数革命烈士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一样,发生在江西的红色故事何止百篇、千篇、万篇,无数尘封的故事有待发掘。好在各设区市正在组织编著发生在本地区的经典革命故事,拟与这部《故事》共同形成一套江西红色故事丛书。

  “采得百花成蜜糖(后)”,但愿并相信这套丛书,能够成为标注红色丰碑、提炼革命精神的“原料”。其次,在主题上开宗明义,回望峥嵘读初心。《故事》分理想信念、人民立场、务实担当、奉献牺牲、纪律规矩、清正廉洁六篇,以“初心”为主线,将其融为一个整体,并将《故事》的主题与框架布局推到了时代的高度。中国共产13万方数据 《党史文苑》参赛选手讲述红色故事本刊特稿 BENKANTEGAO党在江西的革命实践,无论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红色政权建设,还是党的领袖、开国将帅、先驱先烈、人民群众的经典故事,无不展示和昭示初心的力量和意义。从中可以看到共产党人种种精神特质:贺龙数十次申请入党,段子英八年寻党路,相约种下十七颗“信念树”,彰显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彭德怀拍案骂李德“崽卖爷田心不痛”,张子清身负重伤领命守井冈,项与年敲门牙扮乞丐智送“铁桶计划”绝密情报,体现的是敢于亮剑、勇于牺牲的无畏担当;谢大娘家的“天窗”,刘长秀的“心里话”、两件小事引发的“意见”,这是深扎于人民的力量根基;刘启耀宁可讨饭不动公款,萧克在瓜田里埋下二十三...

篇六: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

I. 百年历程,艰苦卓绝;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一艘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急流险滩,穿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II.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党史,就是要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百年历史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学先烈使命担当,悟英雄浩然正气。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读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忆峥嵘岁月。让我们重温那段不屈不挠的革命历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真理有“味道”吗?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看到安放于陈列柜中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时,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一个关于真理味道的故事。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没喝,却把那个墨水给喝了,而他浑然不觉,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就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起。墨汁的味道当然不是甜的,但在有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心中,真理的味道比糖还甜。正是为了这份理想之甘、信念之甜,一代代的共产党人历经一次次挫折又一次次奋起。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中文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它的刊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促进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共产主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里珍藏了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的六个版本。今天,人们仍在继续着一百年多前中国先进分子对“真理味道”的不懈追寻。信仰恒在 ,历久弥新。 半条被子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一切贪图安逸的想法都要不得》重要讲话,用了湖南汝城沙洲村“半床棉被”这个红色经典故事,原文如下:“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1934年11月上旬,红军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卫生部等驻扎在了湘赣边界的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那年冬天的一个傍晚,不幸与队伍失散并迷路的三名女红军战士,饥寒交迫,筋疲力尽,来到了沙洲村,敲开了一间破茅草屋。主人是一对年轻的夫妇。女主人叫徐解秀,家里一贫如洗。主人倾其所有,为饥饿疲惫的客人准备了一顿粗茶淡饭。吃完饭,徐解秀就将三位客人领到了床上。那是一张用楠竹扎成的床架,床上的破席下面垫着稻草,女战士忙将她们唯一的棉被打开……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徐解秀和女战士同时醒来,她们发现,男主人一直睡在门口的草垛上守护着她们。女战士们的眼睛湿润了。临走时,她们决定把这唯一的一条被子送给徐解秀夫妇,但夫妇俩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三个红军姑娘不由分说地把被子往床上一扔,抽身就往外跑,徐解秀赶紧抱起被子,拼命地又追了出去,她们在村口把被子推过来又推过去,僵持不下,这时一个红军姑娘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坚定地把一条被子剪成了两半。她们拉着徐解秀的手哽咽着说:“大姐,这下你可别推了,这半条你就收下吧,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还会回来看您的。”徐解秀颤抖着双手接过这半条被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泪水唰地流了下来…… 一根灯芯的故事 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敌人军事上的围困和经济上的封锁,红军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就拿油来说吧,煮菜要用油,点灯也要用油,可敌人封锁得相当厉害,油根本没法进山。而山上只出产数量很少的茶油,因此油特别珍贵。 在那段艰苦斗争的日子里,毛泽东号召全体军民勤俭节约,并向全军宣布了一个关于使用油灯的规定: : 团、营、连的干部晚上办公时,只允许用一盏灯,可以点三根灯芯,但办完公要立即灭掉; ; 连部可以留一盏灯,用来带班、査哨,但只准点一根灯芯。 一根灯芯的故事I. 毛泽东带头示范,厉行节约。当时,他住在八角楼,按照规定本来可以点三根灯芯,但他一直坚持只点一根灯芯。他在忽闪忽闪的昏暗灯光下办公、看书、写文章,经常忙碌到深夜。警卫员想给他多点两根灯芯,但他坚决不同意。II. 毛泽东说:“规定是我提出来的,作为部队负责人,我更应该以身作则,带头省吃俭用,给大家做个榜样呀!” 就这样,毛泽东在八角楼的微弱灯光下挥笔写下了多篇光辉著作。这些著作如同灯塔,在茫茫黑夜里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正确航向。这盏只有一根灯芯的油灯,现在仍保存在井网山茅坪村毛泽东的旧居里。它时刻警示着前来参观的游客,正是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和不懈的努力,才换来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岁月如梭,回望过去,战争的号角已不再响起,而和平的钟声仍在继续,几十载的悠悠岁月,几十载的风雨兼程,许多人前仆后继为和平的钟声付出了血与泪,留下了许多许多耳熟能详的革命故事,并被广为传诵。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 “ 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信仰之火生生不息,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再会! !感谢您的聆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