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3-04-14 09:05:04 心得体会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体会(6篇)

篇一: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体会

当他们走进屋来的时候,你是否眼睛发亮?

——托妮·莫里森

《正面管教》为美国的简·尼尔森(JaneNelsen)所著,她在本书中讲述了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自律能力、责任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消除惩罚、用积极的方法去管教儿童,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给我们的理念。

那么,什么是正面管教?“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用严厉也不娇纵的方法……它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为一体,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技能……”也就是说,正面管教提倡尊重儿童,给予儿童选择的权利与自由,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行为。

在过去,严厉型的管教与娇纵型的管教都是很多父母与教师所采用的、与孩子互动的主要方式。严厉型的管教专注于过度控制儿童,娇纵型的管教则是不限制儿童,前者有规矩但没有自由,后者有自由但没有规矩。但到如今,过去流行的方法已经不太适用,与之相反,权威的、和善与坚定并行的正面管教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需要正面管教?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社会变化是造成儿童变化的直接原因。第一个重大社会变化是,今天的儿童思维独立性大大增强,成年人已经不再给孩子树立服从和顺从的榜样了。这种现象不仅常见于欧美国家,也广泛存在于我国。过去中国的传统教育要求子女服从长辈,儿童可能会以牺牲人格尊严为代价,屈服于长辈,顺从于父母。随着时代发展与个人主义思想的广泛宣扬,今天的孩子不少都在思想上渴望独立,在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谋求平等与尊严。在追随平等与尊重的思想浪潮的推动下,以往“父母老师说了算”的严厉型管教已经无法培养儿童的归属感,更无法让儿童继续顺从于成年人。而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是,今天的儿童很少有机会培养责任感与上进心。“孩子们被以爱的名义给予的太多,而无需自己付出任何努力和投入,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总是在帮孩子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剥夺儿童以负责任的方式作出贡献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机会,然后却反过来埋怨孩子,嫌他们没有责任感。而我相信,娇纵型的管教必是造成这样的责任感缺失问题的原因之一。既然严厉型与娇纵型的管教都不能起作用,我们就需要尝试新的教育方法。阿德勒的心理学中曾给出这样一套基本概念:儿童是社会人,他们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平等、归属感和价值感,但很多时候儿童对想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清醒的意识,他们的行为不当正是信心丧失的表现,因此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或集体感、传递爱的讯息给孩子是很有必要的。正面管教所提倡的态度与方法都与这套基本概念息息相关,当成人树立正确而良好的态度时,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培养各种人生技能与品格。下面我将与您探讨下,如何利用正面管教工具实施班课管理、解决学生的不良行为,以及本人一些阅读感想与愚见。

一、班会

在复杂的班课教学环境中,为了组织好学习活动,秩序与合作是绝对必要的。教师管理行为(teachermanagerialbehaviors),就是为组织教学环境,建立正当行为,防止问题,并处理混乱。由于学生在兴趣、气质、能力和成绩上的差异与课程地点和课堂时间的固定性相冲突,导致了教学问题和管理问题的出现。建立和维持课堂秩序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其中,班课管理的方式又分为教师中心方式与学生中心方式两种。在《正面管教》第八章中所提倡、实施正面管教策略的“班会”的班课管理模式,便是制订实施合作型纪律,强调通过教会学生进行负责任的选择而培养批判思维能力的学生中心班课管理方式。

研究表明,学生喜欢遵守他们理解而且接受的规则。如果教师能让学生自己思考,参与开发班课规则与程序,那么班课管理会变得更加轻松。而定期的班会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每个人都有可以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学习如何实践合作、相互尊重与关注于解决问题。那么《正面管教》中的班会是怎样的一种模式呢?

首先,教师需要把“议程”介绍给学生,你可以在公告栏上设置一个小区域,或者在所有人都能接触的地方放一个记事本。学生在学校中遇到了问题,要学会不再依靠老师,而是依靠自己去解决,这时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写到议程上,将自己的问题留到班会上和大家一起讨论。值得一提的是,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开班会是非常重要的。班会开始后,从致谢开始,用一个小物件作为发言棒依次传递,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并对他人的具体事件进行简单致谢(这有助于形成更积极的氛围)。接着,宣读议程上第一个问题,学生顺着圆圈传递发言棒,让大家发表意见和建议,每条建议都应该原汁原味地写下来。如果提出问题的同学认为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就宣读议程上的下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就让发言棒再传递一圈。得到许多建议后,宣读所有的建议,问提出问题的学生认为哪一条建议最有帮助,并让其选择愿意何时开始执行自己选定的建议。

让孩子们参与班会是有好处的,学生往往能够比老师更好地解决问题,因为学生的人数比老师多,而且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能产生许多独特的想法。当他们被允许和鼓励发表见解、被倾听并被认真对待时,就能有更多杰出的想法,随之许多管教问题就被消除了。除此以外,学生在班会上学到的学业知识与社会能力总是超越教师的想象。他们学习并实践如何解决冲突,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对于学习的价值和方法的鉴别能力。

一个成功的班会模式是离不开一定的原则与规矩的。对学生而言,利用班会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为了“帮人”而不是为了“伤人”。《正面管教》第六章提出了这样一个案例:当学生开始讨论一个不知名同学没有征得Alex同学的同意就拿走了他的铅笔的问题时,学生给出的建议都是后果性、有针对性的,如“老师可以把她的桌子挪开”“让她课间休息时待在教室里”。即使没有说出那位同学的名字,教师也很清楚是哪个同学干的,而且全班同学已经对其感到厌烦,因为她已经是个“惯犯”。这时,教师问同学们,当这位同学听到这些建议后会不会感到糟糕,并要专注于如何解决问题,提出“帮人”的建议而不是“伤人”的建议。随后,同学们提出了尊重的、鼓励人的新建议,包括“设置一个铅笔库供全班使用”“向Alex同学借铅笔时可以拿别的东西交换,用完以后再换回来”。问题也因此得到了解决。

“当孩子们和大人刚开始就问题的解决方案做头脑风暴时,你会发现许多建议都是惩罚性的。有时候,需要打断头脑风暴的进程,并建议他们专注于解决方案。”利用班会解决问题,必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找到对所有人都尊重的解决方案,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这对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责任感都很有帮助。

另一方面,对教师而言,在班会上需要避免一些态度与行为:第一,不要把班会当作说教的另一个平台。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客观看待每一个提出的问题,并且不要评判。你可以提出你的看法,也可以把你的问题放入议程中供全班讨论;第二,不要把班会作为继续过度控制学生们的手段,如果学生没有了自主解决问题的权利,就很难与教师合作了。为此,《正面管教》提出了教师在班会中应持有的态度与技巧:第一,放弃控制学生,邀请学生合作;第二,为学生做出榜样;第三,使用启发式问题;第四,教师要为一些问题承担起责任;第五,要客观而不是评判;第六,寻找每个行为背后的积极意图,让学生感受到认可与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二、不良行为

正面管教的提出与重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消除“惩罚”方法。目前,对学生采用惩罚方法广受批评,其错就错在:第一,给人的是一种扭曲的教训,比如误将“也许”当“必然”;第二,扭曲惩罚者与被惩罚者的关系;第三,妨碍道德发展。《正面管教》也指出,惩罚的长期效果是孩子往往采用以下四个“R”中的一种或全部来“回敬”我们:愤恨(Resentment)、报复(Revenge)、反叛(Rebellion)、退缩(Retreat)(包括偷偷摸摸与自卑)。

要让孩子变好就要让他感觉更糟?这显然是错误的。实际上,学生最强烈的需要是“归属”,学生的错误行为实质上是在寻找满足自己这种“归属”需要的途径。学生在班课里面,一旦感到自己不重要或没有归属,就会产生种种渴望并用错误行为来加以满足。鲁道夫·德雷克斯反复强调:“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他的研究发现,当孩子们丧失信心时,他们会为自己选择四个不恰当或错误的目的与错误观念。

教师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就需要分析孩子的错误目的,它有助于你采取最有效的行动,来帮助孩子达到他们的真正目的: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并寻找有效的方式加以应对与引导。要明白,对于不同的目的,有效的干预和鼓励方式是不一样的。

那么,班课管理中,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我们能从正面管教中得到什么启发,能够采取什么有效的方法呢?

第一,关注于解决问题。传统的管教方式关注的是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因为别人是“那么说的”而去做什么。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他们是整个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也往往是抗拒的)接受者。为此,针对班级中存在的学生问题,运用班会的管理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详情看第一点)

第二,有效地运用鼓励。鼓励是《正面管教》的焦点,书中讨论的每一种方法都是用来帮助孩子和大人感受到鼓励的。鼓励就像一种强化,所谓强化就是增强学生某种班课行为重复出现可能性的方法和技巧(当然,我们都希望强化积极的班课行为),应用这种强化,可以解决许多班课管理问题。

如何有效地运用鼓励?相互尊重是其中一个要点。相互尊重包括以下的态度:对你自己和他人能力的信任、对别人的观点以及你自己的观点的兴趣、承担起你对问题所应负责任的意愿。《正面管教》给我们提供了一位教师对学生进行相互尊重的正面管教策略的例子:杰森是布拉德老师五年级班里一个学生,他总是在上课时间大发脾气,多次惩罚都没有效果,只会让他愈演愈烈。于是布拉德老师决定试试鼓励,他在放学时间留下杰森并与之交流,向之前的惩罚道歉,并询问是否愿意找到解决的方法。起初他并不愿意合作,但教师以友善和尊重的态度和他谈话,他就感受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当他第二次发脾气时,他告诉了老师生气时的感觉,这是老师告诉他,下次发脾气可以到教室外做“积极的暂停”,让自己冷静。杰森从老师尊重的态度与和他谈话中得到鼓励。每一次他控制自己的情绪,就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即使他还有发脾气的情况,也已经改善相当多,与老师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在这个案例中,布拉德老师选择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只有学生感受到尊重,他才会感受到“我能影响自己,我也可以学会怎样去回应”。

另一个要点是着眼于学生的优点,同时关注改善的过程而不是追求完美。当一个学生不断地惹麻烦的时候,教师是否只关注到他15%的“捣蛋”缺点,而忽略了他另外85%的优点?当你把所有精力与时间都用来关注这15%的消极方面时,消极的方面就会不断膨胀,让积极的方面不得不消失;相反,如果把所有精力与时间都用来关注这85%的积极方面,那么消极方面就会很快消失,积极方面能够增长到100%。为此,我们要学会从学生的行为中寻找优点,比如扰乱课堂的孩子往往具有好的领导能力,那么教师就可以对这些学生的领导能力进行培训,并指导他们用自己的领导能力帮助其他学生。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改善进行及时的鼓励,而不要强求学生期待完美。要明白,完美是一种极不现实的期待,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陷入深深的沮丧之中。

如果有机会,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个“特别时间”。比如,教师可以给出现不良行为的学生一个特别时间,可以是放学后或者课间,向学生问一些“你昨晚做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你最喜欢的好玩的事情是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当一个教师和学生分享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做的事情时,学生们就会感到非常特别。许多老师都说,放学后只要花几分钟给学生一个特别的时光,就能帮助这个孩子感受到足够的鼓励停止其不良行为,尽管在这段时间里并没有提到不良行为。因为当教师和学生谈论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学生就会尤其感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也会乐意与教师分享自己的事情,与教师一起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正面管教的首要目标,是要让大人和孩子都能在生活和他们的关系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和谐、合作、分担责任、相互尊重和爱。管教是为了“赢得”孩子,而不是为了“赢了”孩子。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把正面管教所带给我的启发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篇二: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体会

《正面管教》一书由美国简·尼尔森所著,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鲁道夫·德雷克斯的思想为基础,系统而详细地阐释了如何运用正面管教的方法培养孩子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

阅读这本书时,我的脑海中偶尔会回想起之前读到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如《父母效能训练手册》或《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书中涉及的一些理念或做法是相通的。但无疑《正面管教》最为触动我,甚至让我感到痛彻心扉。

我是一名教师,虽说每天都与孩子频繁接触,但刚工作时的我尚没有机会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一个孩子,更没有机会借由一本书来深刻对照、反思自己的管教方式。如今,我已是孩子的母亲,更是一名成熟的数学老师,每天家庭中吃喝拉撒、写作业、做手工、收拾玩具、洗漱、上床睡觉等日常家务和学校里备课、作业批改、做材料等工作琐事,无不在考验着我作为一位母亲与一位老师的耐性、专业和水准。因而,阅读这本书时,我的理想与现实碰撞、傲慢与偏见交织、自负与自责轮替,因而触动,因而痛彻心扉。

和善而坚定

这是书中反复提及的一个关键点。和善能够抵消过于坚定造成的反叛、抗拒、挫伤等,坚定能够抵挡过于和善造成的骄纵、操纵、宠溺等问题。但对照自己的言行,仿佛既没有把握好坚定又没有做到和善。仿佛更多时候,仅仅是凭感觉或是经验来处理问题。细思下来,那根本算不上“解决问题”而只是发泄情绪。比如,孩子在墙上乱抹乱画,简单粗暴地禁止,再来一通批评与威胁,就将这件事情“解决”了。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需要乱抹乱画?孩子当时的心理诉求和应激反应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该如何坚定,坚定什么,又该怎样和善,对谁和善?

放弃对孩子完美主义的期待

作为父母或老师,我们时常允许自己身上有许多的瑕疵,比如拖拉、懒拖、邋遢、抱怨、消极,却无法容忍我们的孩子或学生有丁点儿的不足。当孩子用稚嫩的小手握着铅笔颤巍巍地写字,我们期待他写出书法家一样的字迹;当孩子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无法全神贯注,时而被窗外的小鸟或是树影吸引时,我们将他飘飞的思绪生硬地拽回,再斥责一顿;当我们将工作做得一团糟糕、焦头烂额时,却期翼孩子在学习上如鱼得水、不必我们费心。我们容易将那些连自己都不喜欢、也做不到的事情,强加给孩子或学生,然后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帜,以爱的初衷和名义,行着折磨、摧残孩子的事实。我们从未要求、也不敢奢求自己完美,却理直气壮地教育、要求孩子和学生完美,岂不奇怪,岂不可笑?

孩子何时才会做得更好

我们究竟是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若想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孩子的书写没有写好,我们劈头盖脸一顿呵斥,再把作业撕掉,让他重写;孩子的第一篇作文里,满满的鲜红,都是老师挑出的错别字、不通顺的语句和使用错误的标点符号;课间里与几个好朋友在小花园里观察蚂蚁和落叶,被严厉喝止,离小花园远点儿……用这样的方式,能够培养出孩子对书写的高要求、对写作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情吗?反思我们自己,小时候受到家长的斥责和打骂时,是愤懑、委屈还是决心以后做的更好?长大参加工作后,受到领导的刁难或批评时,我们是愤怒、抱怨还是更加死心塌地为单位做贡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说容易,做起来却太难。我们该铭记: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能做得更好。

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观念

我们时时与孩子接触,但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了吗?我们眼中看到了孩子的所作所为,但我们知道行为背后隐藏的真情实感和深层观念吗?那个孩子十分调皮,他将稀饭洒在地上,将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将衣服胡乱地丢在一边,甚至学着弟弟的样子用奶瓶喝奶、满地爬。大人被磨掉了耐心和平和,说教、批评、威胁、打骂,轮番上演。但谁知道,那个孩子只是感到父母最近对弟弟的关注明显多于对自己的关注,想要用这种方式(甚至模仿弟弟的行为)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与爱。孩子更相信自己感觉到的事实,而非现实中的事实。父母没有不爱他、不关注他,但他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挫伤。而父母对于自己在这件事情中该扮演的角色和担负的责任也浑然无知。于是,一轮一轮的家庭闹剧、甚至悲剧接连不断。

爱与关怀

书中列举了孩子们容易出现的四种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并一一给出了有效的鼓励方式。纵观四种“管教秘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法宝”——爱与关怀。

记得有人说过,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对于这句话,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爱的博大或泛滥,而应思考:我给予孩子的爱,与母鸡给予小鸡的爱,是一样的吗,区别在哪里?大概这便是原始、本能的爱与专业、理性之爱的差异。

法律不准许没有驾照的司机开车上路,医院不允许没有医师资格的医生站上手术台。我们却没有经过任何的考核就成为了父母,就担负起了教养孩子的重任。我们的小孩,他们那么全心地爱我们、无限地信任我们,但我们做得够好吗?我们给予他的爱是理性、专业的吗?我们给予他的关怀是他所渴望的、欣然接受的吗?

书中所列举的作者曾经的“锦囊妙计”——包括威胁、吼叫和打——正是我乐此不疲使用着的育儿方式;书中描述的一些管教的“反面示范”,居然也几乎为我量身定制,仿佛我那些“爬行动物脑”支配下所做的疯狂的蠢事全都被记录了下来。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一边佩服作者对于父母和教师心理与行为的准确把握,一边感慨自己在教养孩子与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实在做得不够理想:没有“和善而坚定”,对孩子存有“完美主义的期待”,容易发泄情绪而不是解决问题,认定“若想要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只看到孩子的行为表现却忽视其行为背后的观念,容易焦虑、暴躁,缺乏爱与关怀……

作为父母或老师,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耐心与充足的时间,允许并且悦纳他们“小步前进”,陪伴他们慢慢地改变,慢慢地进步,慢慢地成长,慢慢地走向美好的未来。而我们父母或教师自身,亦同样需要“小步前进”,而不只是年龄的增长或皱纹的增加——至少应该让自己的成长跟得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孩子不是一夜长大的,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我们也不可能看过一本书后,就立刻变成教育专家。把某一观念当做知识来接纳是一回事儿,把它付诸实践又是另一回事儿。或许我们不能马上将书中倡导的理念和方法高效地付诸实践,或许我们的管教仍然会在曲折与反复中缓慢地前行,但至少,我们反思过、对照过、触动过、痛彻心扉过,并且在一步步改良着自己的教养方式与教育行动。

那何尝不是成长?

篇三: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体会

《正面管教》这本书出自美国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博士,是一本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书中反复强调: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书中主要介绍了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并且用了非常多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背后深层的原因。书中令人信服地讲解了家长和老师为什么必须这么做的深层蕴涵,以及如何正确解读孩子的错误行为背后的信息,该怎样采取最有效的应对方法。

书中强调:在知道“怎么做”之前,要先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当我们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才能风度哦的了解人类的行为,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不良行为,以及为什么正面管教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容易被我们理解偏差或错误的概念。

1、自尊:一个容易造成错觉的概念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能给予孩子自尊,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比如我们通过赞扬、快乐小贴纸、笑脸、让孩子“做今天最重要的人”等互动,这些都是比较好玩的且乌海的,只要孩子不认为自己的自尊取决于外在的他人的评价。如果孩子认为自己的自尊取决于他人的评价,他们可能会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他们会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内省。这样培养出来的是“他尊”而不是“自尊”。

所以,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念。要把犯错误当成学习的大号机会,允许他们经理失败,并让他们再出现问题时学会自己去解决,这样他们才能学会适应、学会对待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在这里,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感觉到被需要,例如我们可以请孩子帮忙一起做家务、一起完成某件事,尽管他们做的比较慢或者常常帮了倒忙,也需要让他们一起参与。此刻他们或许是不熟练不擅长的,但多次的尝试会让他们学会的,一定不要图一时的省事而放弃让他们帮忙,否则,将来等到认为他们可以帮忙时,他们也不会再帮忙了。

2、“赢得”孩子

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就会收到鼓励,也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的方法。所以,倾听是非常重要的。书中讲到的“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我们可以尝试运用。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想孩子合适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以为这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的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的了。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友善、关心和尊重是上述四个步骤的根本,其实,简单来说也就是共情或者我们平时说的处理事情之前先处理情绪,当我们经过前两个步骤,已经处理或帮助孩子处理情绪,情绪处理好之后人就会逐步转向理性,能够听进去话了。我们大人尚需要情绪的出口及发泄,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果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数落或者“我早就……”任谁听到这样的话理解的都不会是帮忙、支持,而是指责,所以处理情绪很重要。这是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做了什么货说了什么更重要。

3、孩子是社会人

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是,也是以他们怎样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们认为别人怎样看待他们为基础的。他们随时随地都在做着决定,并形成着对自己、对世界以及对应该做什么才能求存或成长的信念。

4、行为以目的为导向

行为适宜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的,而首要的目的就是归属。孩子对想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清醒的意识(我们大人很多时候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更何况是孩子),有时,他们对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错误的,其行为方式达到的效果也往往与目的被盗而驰,错误的行为会惹人讨厌,而他们会越迫切的追求归属感,这会形成恶性循环,因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一定要充满爱意和亲切。

5、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行为不当的孩子试图在告诉我们“我感受不到归属感或自我价值,而且我对如何得到他们抱有错误的想法”。理解这一信息或这一概念,我们就可以针对性的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做出反应,孩子感觉到被理解,其行为也会有所改变。

6、社会责任感或集体感

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如果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意愿,学知识又有什么用处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用、被需要。所以让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

7、犯错误时学习的好时机

不要为犯错误而羞愧。大人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在家人聚在一起时,每个人说出自己当天犯的一个错误,以及自己学到了什么,会让孩子看到犯错误的价值所在,也是在一种友善的环境中学习。这里有一个矫正错误的三个R(承认——啊,我犯了一个错误;和好——我向你道歉;解决——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8、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我们总是以爱的名义去斥责孩子,还认为孩子不理解,殊不知当我们带着怒气或者斥责的口吻时,孩子根本感受不到爱,而是羞辱和指责,所以,下一次,换一下方式吧。直接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平静的说出来,可能更有效果。

总的来说,这些概念都在传输一个观念:理解背后的行为,处理情绪之后再处理事情。人都是感性的,需要被理解、被需要,当被理解了的时候,才会有惊人的爆发力。否则,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篇四: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体会

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是一本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终生的经典之作。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教育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使我受益匪浅。

《正面管教》的第一、一章主要讲了什么是正面管教和解释了几个概念。我读完之后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孩子完全是社会人吗?书中的这段描述我不能完全赞同。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我认为孩子既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即她的成长应该既有她自己遗传基因的表达,还应该受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孩子本身是一粒种子,我们能做的是为她提供合适的环境,让她长得更繁茂,而不是玫瑰花的种子,非得培养成牡丹!尊重孩子的内在发展,让孩子长成她自己的样子!我们的学生,从上学至今,他们受到的批评、指责远远多于鼓励,我们更应该着眼于优点而不是缺点,给予鼓励。但也要注意,我们是为了改善而努力,不必期待完美,完美是一种不现实的期待,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陷入沉淀的沮丧之中。孩子们宁愿不做任何尝试,也不愿意因为无法达到一个大人或他们自己期待的完美而体验持续的挫折感。承认孩子的进步会鼓舞孩子,并能激励孩子继续努力。当孩子们发生一些不良行为时,可以给他们一个机会做一些能让被他们冒犯的人感觉好起来的事情,以此做为弥补。当孩子受到鼓励做出弥补时,他们并没有“逃脱”不良行为的责任。他们是在不伤尊严和受尊重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例如,扰乱课堂的孩子往往具有好的领导能力,这些学生经过培训之后成为了“同伴辅导员”,用他们的领导能力帮助其它学生。

二、莫让孩子变成讨好者。本书的第二章讲的自尊,孩子通过自我评价和自省来获得自尊,而不是来自于他人的评价,我觉得这一点特別重要!通过近一段时间,仔细观察家里老人和孩子的互动,我发现了为什么那么多的成年人都有“讨好模式”,为什么很多人那么在意其他人的评价。”你再、我就不喜欢你了!”“你再我就不要你了”这样的话多么熟悉!不经意的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了恐惧和讨好的种子,自己的行为要靠别人的喜好来评价,孩子就这样慢慢的与真我越来越远了!

尼尔森告诫我们,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重要,我们做了什么永远不如我们怎么做的更重要。如果我们能时刻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在给予孩子力量,还是在挫伤他们?”我们在对待孩子时就会更有效。

我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没有意识到他们察觉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弱,甚至总是对大人做错误的解读。我们没有意识到,孩子们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且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表达这一目标的孩子。

四种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的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也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我们要把犯错误当成学习的好时机,给出真正有帮助的建议,而不是给予惩罚和羞辱,孩子们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多了,承认错误就好像变成了一次让人兴奋的探索。

三、关于孩子犯错。关于孩子犯错,通常有两种情況:一种是担心孩子犯错,所以一切包办,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孩子一犯错,使劲批评孩子,或者给孩子贴标签。有些事情大人认为很简单,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很难的,大人的批评会让孩子,畏手畏脚不敢做事。书中提到: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什么是鼓励?鼓励和赞扬有什么区别吗?书中还提到:安排特別时光、抱一抱孩子。爱是前提,爱的重要性,鼓励需要爱的支持。让我们通过真诚的爱让孩子感受到鼓励,这样的感觉是多么美妙。面对一个失去自信、被大家责备、羞辱的、行为不当的孩子,是否可以试一试将孩子“抱一抱”,能否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呢?

《正面管教》在文中呈现了不同方式的养育案例,我在阅读时会不时反思自己的养育模式和成长模式,学习正面的教养方法。本书倡导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作为家长如何把握教育孩子的尺度。以上是我初读的收获,我预感到自己还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边实践边读,再实践再读,以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和我的学生们一起体验到更多的欢乐、和谐、合作、分担责任、相互尊重和爱。我很遗憾到现在才看到这本书,才了解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我的孩子们都已经长大,如果早些了解,我们的亲子关系可能会更好,我们的相处可能会更快乐。所幸,我发现书中所提到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可以继续运用于我们的生活或工作中,比如积极的暂停、相互尊重等,我相信我的工作和生活会因之更合谐。

篇五: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体会

对于学习正面管教,我有以下体会:

一、先联结情感、认同感受再纠正行为。

以前我在工作中在解决孩子问题上会直接去纠正孩子,直接指出他的错误和不足。有时候,甚至还会讲一大堆的道理,认为这些道理你应该都懂,因为我是为了你好。甚至我们还天真的认为,我们这样纠正了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可事实是:不良行为一直存在。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孩子就是听不进我们的话呢?今天我学习正面管教之后完全明白了,原来都是因为自己没能和孩子建立好联结。

德雷克斯说:“爱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关系”,先联结再纠正是要我们通过传递爱的信息,建立亲密和信任,而不是距离和敌意。这其中往往透着这样态度:“我爱你,而答案是不”;“我爱你,我相信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相互尊重的解决方案”。比如,孩子在商场闹着要买东西,可家里的这种玩具已经很多了,你又不想纵容孩子这种出门就要买玩具的坏习惯。那么,就要在纠正孩子错误之前先跟孩子建立情感联结、认同感受,建立良好的关系,再去积极的影响孩子,这才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简单的来说:就是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一旦有了情感联结,孩子们就会愿意接受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纠正了。这里的纠正行为,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给孩子提供参与的机会,或者和他们一起来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买玩具这件事情,就可以和孩子就买玩具达成共识,而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爱时,彼此之间才更可能达成共识并容易执行。因为,此时,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下面的这个案例是我运用Linda老师讲的认同感受的“你感到……是因为……你希望……”句式来帮助孩子解决了分离焦虑:周二早上我们班有个小女孩高高兴兴走进教室,把玩具放进自己的抽屉里,接着跑回班级门口,往外张望着,这时脸上的笑容已经变成了两行眼泪,最后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我便走向前蹲下来帮她擦拭眼泪,与她说话:“宝贝,程老师理解你的感受,你现在心理很伤心,很难过,是因为你还没有来得及跟妈妈说再见,妈妈就走了对吗?”孩子听了我的话用力地点点头,哭的更伤心了。“那你希望我为你做点什么吗?”我抚摸着她的背接着问。这时孩子的情绪缓和了一些,对我说:“小程老师,我想让你抱抱我。”接着我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又和孩子约定下次先和妈妈说再见,再进教室。孩子就高兴地去吃早饭了……拥抱是最天然的动作,是最能表达爱的亲密接触,也是情绪控制和安抚最有效的动作,在我的拥抱里,孩子得到了安全感,得到了爱。相信孩子在这一整天里都不会再因为这件事产生压力了,因为她内心不再有不安和恐惧。其实,不只是和孩子需要建立联结,爱人,亲人,朋友,同事都需要情感的联结!

二、含糊的赞扬不是鼓励

德雷克斯一直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鼓励”这个词来源于一个法语词根,其意思是“将心给与”,鼓励能帮助孩子培养勇气,增强自信。但含糊的“真棒”不是鼓励,小孩子的最好方式是要让你的鼓励很具体。比如,一个孩子刚完成一个泥工作品拿给你看,而你对孩子说:“哦,这是我见过最漂亮的作品,你简直太厉害了!”那么你对孩子的帮助可能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大,你教给他的可能是,他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取悦别人,这是一个危险的人生信条。告诉这个孩子:“我看到了,你真的很喜欢红色和黄色,你能跟我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吗?”这样,就会打开交谈和一起学习的大门。不过,我个人感觉这部分有点难,稍微不注意就又说成赞扬的话了。所以,这需要我们不断反复的练习才行!

鼓励的方法:

1、描述行为

2、强调努力,而不是结果

3、对孩子有信心,给孩子力量

4、关注孩子的感受

5、关注正面

6、指出孩子的进步

7、表情夸张,带有煽动情绪。

三、把犯错作为最好的学习机会。

我们往往对孩子有着诸多评判、期望、指责、失望、愤怒。但事实上,爱和快乐才是我们管教孩子的全部目的,向他们表达无条件的爱,我们应当给孩子更多的包容和成长空间,理解他们对于自己未知的问题犯错很正常,相信他们自己已经在犯错中感受到了悔恨,并有机会和能力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改进。将犯错作为最好的学习机会。如果孩子在一个问题上反复犯错,我们需要“翻译”一下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不要肤浅的应对孩子当下的行为,而是要找到产生这样行为的,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是”。才是我们为人父母、师长可以、更应该采用的正确的方式。

随着正面管教学习的不断深入,以及回到工作中的不断实践和思考,我会给自己制定一个每周爱心计划,每个周我都将认真践行正面管教的一张工具卡,无论对孩子们,还是对身边的每一个人,我都将学以致用,以便帮助我、维护我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尊重他人,带领着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允许他人发表看法和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

爱孩子,爱自己,洞见缺憾,寻求第三选择,就是美好人生!

篇六: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体会

我们曾经是孩子,我们现在是父母。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母和老师是权威,作为孩子只有服从,犯了错就得接受惩罚。学生时代的我是属于不需要老师家长操心的孩子,一直是个乖乖女,听话,服从家长和老师。成年之后作为单位的一员,服从领导分工,也很乖,乖得近乎懦弱。特别在乎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常常怀疑自己做得不好常常自卑,在乎他人的评价,忽略自己的感受。

作为一个妈妈,我希望孩子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不卑不亢、坚韧、阳光、自信,。我订阅了各种关于家庭教育的公众号,心理学专家、育儿大咖,大学教授的文章每期必读,他们的理论有时并不能完全解决我在教育孩子时面临的问题。他们的理论出自何处?源头在哪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气质性格各不相同一种理论并不能适用所有的孩子。

有时孩子做事磨蹭拖拉,试过专家们的办法,效果甚微,最后失去耐心,拿出老师的姿态,以高分贝的声音给儿子下“命令”,令我气愤的是:儿子看上去是服从,内心却是极不情愿的。因为他一直皱着眉头、翘着嘴,嘟嘟囔囔。这样的表现不如学生啊!学生早就乖乖执行了。气急的时候,我也揍过他的屁股,可是他也不喊疼,过后大声哭,哭得惊天动地,表示对我的不满和抗议。我的高分贝,我的武力似乎对他没有太大的震慑作用。为此,我焦虑,沮丧:长大了,该怎么管?他不是小时候的我,这是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孩子。严厉的控制,激起的是他的反抗情绪。恰巧,学校发了《正面管教》这本书,这个暑期,它是我的座上宾。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再像过去的我们哪有规规矩矩听话?为什么这么小,就会顶嘴?在书中我读到这样一句话似乎给了我一些启示(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化是造成孩子们变化的直接原因。今天的成年人已经不再给孩子树立服从和顺从的榜样了)

作者认为大人与孩子之间有三种主要的互动方式:第一种是严厉型,有规矩但没有自由,缺乏选择的权利,希望能遵守“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第二种是娇纵型,这在我们家没有出现,在教师家庭中不会出现。第三种是正面管教:有规矩,也有自有,给孩子有限制的选择,选择的前提是尊重别人。反思我们还是孩子的那段经历,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严厉型,要求绝对服从。这样的教育教导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当孩子没有遵守我们制定的规则时,我们往往作出的是给他一点惩罚的决定。当过度控制对一些孩子似乎管用是,其代价是什么?研究表明,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要么变得极其叛逆,要么变得因恐惧而顺从。我想我小时候候犯错受到惩罚以后,我把自己变得顺从。这种顺从一直持续到工作环境中。我希望我的学生,我的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信,有见地的人,而不是唯唯诺诺,讨好,缺乏担当的人。

孩子是需要管教的,如何管教,是我需要迫切学习的。作者给有效管教定了四个标准: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是否长期有效?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第一条:和善与坚定并行是正面管教的基石。“和善”的态度是在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作为老师,在生气的时候,肯定会颐指气使,和善意味着既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用语言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才是尊重孩子。同理,在工作中,普通同事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也需要“和善”,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才能沟通。在产生不良情绪时,人们接通的是“原始脑”。我们不可能用原始脑作出理性的思考,往往会说些过后就后悔的话。在处理问题时,先让自己冷静下来,这是我们作为成年人要修炼的,也是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一项重要技能。

在制定和实施限制规则时,要让孩子参与进来,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表,孩子会更乐意遵从。这一点,我已在与儿子的互动中得到了印证。在孩子违反限制时,提醒孩子这是他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态度一定要和善。作者坚决反对惩罚。孩子因为违反规则,家长不妥协时,孩子往往情绪激烈。此时需要“积极的暂停”,给彼此一个独立的空间,让自己的感觉好起来,当孩子的感觉好起来之后,再来面对刚才所发生的问题,共同讨论如何解决。

然而,在学校大班级教育中,现实很骨感,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性,老师怎样在纷繁芜杂的工作中安排时间,与每一个孩子做近距离的沟通?违反规则,产生激烈情绪时,如何做积极地暂停?美国模式不一定适合中国的课堂和学生。此时唯一能解决当下问题的便是惩罚,惩罚有自然后果的,也有逻辑后果的。作为老师,是不可能让学生接受自然后果的惩罚,因为那样做,等同于不负责任,放任自流。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小时候大概都或多或少的接受过不同形式的惩罚。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信仰,处事态度。我认为惩罚只要不是羞辱,孩子的自尊不会受伤。

小时候家境贫寒,我是自卑的。到了中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们非常喜欢我,那是我学生时代最快乐的时光。穷算什么?好成绩才能让你扬眉吐气!有一次期中考试,分数有点低。和几个同学被英语老师叫到前面去,拿着教棒敲头,虽然比较疼,却不生气,也不觉得丢脸,心理依然很开心,因为我们知道老师很喜欢我们,此次只是给点教训。不必把“惩罚”当做洪水猛兽。在和善与坚定为原则的主导方向上,在爱的感觉里,偶尔的惩罚也未尝不可。

这本书,不是教科书,其中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思考,去印证,去细化,去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