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经典10篇
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经典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落下帷幕,这次大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经过3天激烈角逐,一批技能“高手”脱颖而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参赛选手平均年龄不到22岁,青春的气息、自信的面庞,“青年小匠”们在赛场上传承技能,撑起技能人才队伍的未来,也彰显出“大国工匠”风范。
“青年小匠”展现的是“劳动之美”“技能之光”。
首届职业技能大赛现场,青年一代成为赛场的“主力”,青年人展示的“绝技”令人叹为观止。刀砌砖垒、一气呵成,200多块砖砌成的多孔拱桥与图纸难差分毫;手指翻飞、精雕细琢,“魔法”般变出的各色面包和糖艺造型;只用17个小时,近3米高水泥钢筋房拔地而起,精度达到毫米级……在这次大赛中,选手们大展身手,既是技艺的“角逐”,更是工匠精神的“比拼”,充分展现劳动之美、技能之光。可以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职业技能展露出热情,愿意沉下心来学习技术、钻研技能。也让我们认识到,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职业,一旦做到技高一筹,做到极致,“物理融合”也会催生“化学反应”。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人对于技能成才观念的认同,让更多的“青年小匠”源源不断地成长为“大国工匠”。
“青年小匠”追求的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每一位能拿到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入场券”的选手,无不付出了艰辛努力。新一代青年人专注本职,争做“匠人”,要自觉培养严谨细致的作风,以严之又严、慎之又慎、细之又细的工作态度为“标尺”,主动钻研、精准操作,谙熟业务、关注细节,成为各个领域业务精通、办事完美的“行家里手”。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少一些私心杂念,工作中孜孜不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于从事的每一项工作,不满足于“干过”而是“干好”,不定位于“完成”而是“完美”,不局限于“出手”而是“出色”,以追求完美和极致来要求,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品”,在工作岗位上寻发展、求突破,用“精湛技艺”书写“精彩人生”。
“青年小匠”折射的是“中国制造”“中国传奇”。
一毫一厘显“匠心”,在此次大赛的擂台上,既有美发、茶艺、砌筑这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比赛项目,也有像飞机维修、移动机器人这样“高大上”的比赛项目,涵盖制造与工程技术、结构与建筑技术、运输与物流等领域。毫厘之间分高下,分秒之间展技艺,青年人默默付出,潜心工作,他们的刻苦专研、辛勤付出、不懈努力创造着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也在诠释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至理名言。大赛已经画上圆满句号,但技能人才培养任重道远。当前,我国已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整个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也迫切需要更多青年高技能人才。青年们遍布各行各业,俨然成为各领域的“骨干”力量,“青年小匠”要用“匠心”托起“中国制造”,怀着永不满足的“匠人精神”缔造一个又一个“中国传奇”。
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经典篇2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文章《卖油翁》字句精短,却讲了一个蕴含着丰富哲理的故事,文中的卖油翁“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一句最经典,油自钱孔淋入葫芦之中,而油丝毫没有挨着钱孔边缘,很有画面感,也是这篇古文的核心所在。仔细琢磨,其实卖油翁的精神实质,就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工匠精神。
卖油翁的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细品卖油翁的精神,它不仅是熟能生巧,而是一种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是把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的追求。自古以来,中国似乎从来不缺少工匠,以及工匠们追求的工匠精神。数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由一代代追求极致的工匠留下来的,他们的精神凝聚在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中,一座座古老建筑上,一幅幅经典字画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种工艺之美、手法之精、匠心之独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始终是我们的骄傲,是民族文化的物化和血脉传承。
卖油翁的工匠精神,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工匠者,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日复一日地做着简单的事,但他能在最枯燥的事情中,做出兴趣,做出标杆,就成了一种精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一行都需要人来做,每一行都需要像卖油翁这样的职业精神。细品卖油翁的精神内涵,它是一种专注,是把本职工作做好的执著;它是一种耐心,以精雕细琢去对待工作;它是一种淡然,抛弃名利,一心只想把事情做好;它是一种精细,在不断超越自我中彰显价值。
工匠精神在于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明始终在延续中发展,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种口口相传和手手相传,在一代代传承中不断精进和发展,在一次次自我否定中求得新的突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其实就是建立在工匠精神基础之上的发展。试想,如果没有工匠精神的传承,我们吃的将永远停留在茹毛饮血上,我们穿的仍然是树皮茅草,我们住的一直是简易窝棚,我们用的可能还是简陋工具。因为没有工匠精神,就不可能有“钱不湿”的效果,就没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嫦娥五号、奋斗者号、6G技术更是无从谈起。
党员干部要拿出卖油翁的工匠精神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具有卖油翁精神的大国工匠们。各行各业都需要技术领军人物,没有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党员干部身处飞速发展的时代,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全才,但一定要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本专业的“卖油翁”,在本职岗位上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做一名高素质的时代工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添砖加瓦”。
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经典篇3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这为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提高职业技能是促进中国制造和服务迈向中高端的重要基础。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健全正向激励机制,让更多技术工人安心创业、顺利成才,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关键,也是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题中之义。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在技能人才政策和制度方面持续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培养集聚更多技能人才,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做实精心培育“基本功”。
相比挖掘和引进人才,培育人才更为重要和基础。一些单位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拿来主义”倾向,对重视引进人才有余,对本地本单位已有技能人才培养不足,并不利于整个人才队伍素质能力的提升和长远的发展。“精神一变天地宽。”要将塑造“工匠精神”贯穿技能人才培育全程,组织青年人才学习工匠精神有关资料、观看新闻报道和自媒体影像资料,通过交流、研讨、宣讲等方式,统一思想、加深认识,形成崇尚工匠、学习先进、追求一流的浓厚氛围。要充分发挥技工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培养主阵地作用,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特色工作站等平台载体建设,为集聚高技能人才、促进成果转化提供平台支撑。
建强技能锻炼“金刚钻”。
与其说技能是“学”出来的,不如说“练”出来的。现实中,个别单位训练技能人才时,就是因为存在学用“两张皮”、与市场结合不够、和企业“绝缘”等倾向,导致人才技能提升效率不高、掌握技术滞后甚至难以满足就业要求等问题。技能训练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应用性强。要突出实践性要求,聚焦市场需求尤其是企业转型需要,强化企业用人需求导向,在院校、基地培养基础上,健全完善校企合作、名师带徒机制,推动招生招工一体化、入校入企一体化,让技能人才在生产最一线岗位、技术最先进基地观摩学习,通过名师手把手教、高级技能人才现身说法,帮助技能人才现场答疑、排除难题,通过更加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加快熟能生巧、经验积累的成长步伐,铺设技能提升“快车道”。
校正技能考评“坐标系”。
开展技能评价,必须兼顾社会效应和市场效应的统一。反之,出现偏废或偏离,就容易出现评价结果不公平、不精准,或评用脱节、考评结果难以执行应用的后果。这就启示我们,要提高考评结果的客观性,也要灵活方式,让考评结果更加公正,同时能够服务于人才技能的继续深造提升和企业的生产转型。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龙头作用,强化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效应,技能高低如何拉上赛场比试一番,打造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业的评用一体模式,既强化赛事本身的激励奖励,将结果作为升学就业、职称认定、薪酬发放等重要参考,努力“竞”出创新力、“赛”出精气神。要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政企合作机制,既坚持政府部门单位主导,维护国家统一职业标准的权威性,加强全程监督管理,避免考评中出现不正当竞争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形;也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在加强政策监管和业务指导基础上,适当下放有关行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权限,探索完善社会化技能等级评价办法,切实增强技能人才考评的含金量和实用性。
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经典篇4
竺士杰,浙江宁波舟山港桥吊司机,全国劳动模范。从事桥吊操作20多年来,他自创“竺士杰桥吊操作法”,显著提升了传统桥吊操作效率,帮助司机在40多米的高空“稳、准、快”地完成集装箱装卸作业。
每一份职业都应该得到尊重,因为无论少了哪类工种的人,社会运行都将陷入“窘境”,甚至难以运行。感谢各行各业辛苦工作的你们,由于你们的辛勤付出、默默奉献,社会才得以有序运转、稳定安宁。“桥吊操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工作,鲜有人了解。在40多米高、8平方米大的桥吊司机室里,竺士杰低着头,熟练地操作着控制台上的手柄和按钮,着箱、闭锁、拉升、落箱、开锁……仅仅一分钟,一个集装箱的装卸便在他流畅的操作中顺利完成。
专心致志,传承工匠精神的“细心”。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桥吊操作”需要有极致的耐心、精准的操作、细微的手法,以及对职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鲜明态度。起初,竺士杰的手法一点也不娴熟,正如他本人谈起第一次操作桥吊,是那样得记忆犹新:“我是从龙门吊转岗到桥吊,第一次上机我满头大汗地操作了10多分钟,愣是没吊起箱子,最后还是师傅帮我解了围。”可见,“竺士杰桥吊操作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善于在精细中出彩,是经过不断摸索、反复试验的结果,其过程是坎坷的、艰辛的。
锲而不舍,传承工匠精神的“恒心”。
“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我们要学习竺士杰对待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锲而不舍的恒心。起吊时,竺士杰一直在寻找解决行走不同距离,起吊不同重量、不同箱型、不同船型结构、不同设备性能及大风等特殊天气下的作业方法。他在每个环节掐秒表,将操作细化到每个微小动作,为了练习精准推挡,卡在手柄上的虎口都磨出了血泡。
心无旁骛,传承工匠精神的“信心”。
诚然,我们对待工作需要有“工匠精神”,要有心无旁骛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当前,“十四五”规划为我们擘画了宏伟蓝图、美丽画卷,也为改革开放、民生事业、未来发展等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发展的潮流浩浩荡荡、举世瞩目,前进征程中必然面临着各种艰巨的任务、复杂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当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与情怀,“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苦干实干、专心专注、奋斗拼搏,努力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神圣使命、伟大事业。
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经典篇5
今年仅剩七个多月,时间很紧、任务很重,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坚决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
要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匠心”补齐短板。
《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精神,是“匠心”所在。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匠心”。“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如此。党员干部要使出“绣花功夫”,找准本地的发展短板,要沉下心来分析研究补短板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步骤。要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群众中间,把准真症结、找准真需求、定准真措施。要牢牢把握“精准”二字,深耕细作,把短板补精细,确保无沙眼、无毛刺、无瑕疵。
要用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匠人”补好短板。
完成一项大的工程,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必须团结协作才行。协作是团队精神的要义,爱岗敬业是团队协作共进的根本,这是一种“匠人”精神。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需要全社会的团结协作。广大党员干部要与困难群众心连心,争取各级组织和群众的大力支持配合,团结好方方面面的“匠人”,共同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要充分发扬务实的工作作风,严字当先、实字托底,不打花拳绣腿、不摆花架子。要勇于直面问题和挑战,不能碰到困难就回头,遇到麻烦就回避,稳扎稳打,稳中求进,又稳又好。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攻坚克难的冲劲、韧劲、实劲,在补短板的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要拿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匠劲”补牢短板。
“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而是在坚守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一股“匠劲”。要想补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必须打破常规、勇于创新,不断摸索新路子、探索新方法、拿出新举措。要以甩开膀子的干劲、壮士断腕的决心、滴水穿石的韧劲,瞄准短板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久久为功。要勇于创新,在补短板的“材质”和“工艺”上下功夫,确保补上去的板子质量过得硬,“尺寸”刚刚好,经久耐用,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坚决杜绝补过的地方隔一段时间又成为新的短板。要大力整治补短板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实干为要、拼尽全力,带领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蹄疾步稳、直奔胜利。
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经典篇6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这为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提高职业技能是促进中国制造和服务迈向中高端的重要基础。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健全正向激励机制,让更多技术工人安心创业、顺利成才,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关键,也是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题中之义。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在技能人才政策和制度方面持续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培养集聚更多技能人才,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做实精心培育“基本功”。
相比挖掘和引进人才,培育人才更为重要和基础。一些单位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拿来主义”倾向,对重视引进人才有余,对本地本单位已有技能人才培养不足,并不利于整个人才队伍素质能力的提升和长远的发展。“精神一变天地宽。”要将塑造“工匠精神”贯穿技能人才培育全程,组织青年人才学习工匠精神有关资料、观看新闻报道和自媒体影像资料,通过交流、研讨、宣讲等方式,统一思想、加深认识,形成崇尚工匠、学习先进、追求一流的浓厚氛围。要充分发挥技工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培养主阵地作用,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特色工作站等平台载体建设,为集聚高技能人才、促进成果转化提供平台支撑。
建强技能锻炼“金刚钻”。
与其说技能是“学”出来的,不如说“练”出来的。现实中,个别单位训练技能人才时,就是因为存在学用“两张皮”、与市场结合不够、和企业“绝缘”等倾向,导致人才技能提升效率不高、掌握技术滞后甚至难以满足就业要求等问题。技能训练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应用性强。要突出实践性要求,聚焦市场需求尤其是企业转型需要,强化企业用人需求导向,在院校、基地培养基础上,健全完善校企合作、名师带徒机制,推动招生招工一体化、入校入企一体化,让技能人才在生产最一线岗位、技术最先进基地观摩学习,通过名师手把手教、高级技能人才现身说法,帮助技能人才现场答疑、排除难题,通过更加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加快熟能生巧、经验积累的成长步伐,铺设技能提升“快车道”。
校正技能考评“坐标系”。
开展技能评价,必须兼顾社会效应和市场效应的统一。反之,出现偏废或偏离,就容易出现评价结果不公平、不精准,或评用脱节、考评结果难以执行应用的后果。这就启示我们,要提高考评结果的客观性,也要灵活方式,让考评结果更加公正,同时能够服务于人才技能的继续深造提升和企业的生产转型。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龙头作用,强化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效应,技能高低如何拉上赛场比试一番,打造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业的评用一体模式,既强化赛事本身的激励奖励,将结果作为升学就业、职称认定、薪酬发放等重要参考,努力“竞”出创新力、“赛”出精气神。要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政企合作机制,既坚持政府部门单位主导,维护国家统一职业标准的权威性,加强全程监督管理,避免考评中出现不正当竞争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形;也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在加强政策监管和业务指导基础上,适当下放有关行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权限,探索完善社会化技能等级评价办法,切实增强技能人才考评的含金量和实用性。
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经典篇7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落下帷幕,这次大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经过3天激烈角逐,一批技能“高手”脱颖而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参赛选手平均年龄不到22岁,青春的气息、自信的面庞,“青年小匠”们在赛场上传承技能,撑起技能人才队伍的未来,也彰显出“大国工匠”风范。
“青年小匠”展现的是“劳动之美”“技能之光”。
首届职业技能大赛现场,青年一代成为赛场的“主力”,青年人展示的“绝技”令人叹为观止。刀砌砖垒、一气呵成,200多块砖砌成的多孔拱桥与图纸难差分毫;手指翻飞、精雕细琢,“魔法”般变出的各色面包和糖艺造型;只用17个小时,近3米高水泥钢筋房拔地而起,精度达到毫米级……在这次大赛中,选手们大展身手,既是技艺的“角逐”,更是工匠精神的“比拼”,充分展现劳动之美、技能之光。可以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职业技能展露出热情,愿意沉下心来学习技术、钻研技能。也让我们认识到,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职业,一旦做到技高一筹,做到极致,“物理融合”也会催生“化学反应”。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人对于技能成才观念的认同,让更多的“青年小匠”源源不断地成长为“大国工匠”。
“青年小匠”追求的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每一位能拿到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入场券”的选手,无不付出了艰辛努力。新一代青年人专注本职,争做“匠人”,要自觉培养严谨细致的作风,以严之又严、慎之又慎、细之又细的工作态度为“标尺”,主动钻研、精准操作,谙熟业务、关注细节,成为各个领域业务精通、办事完美的“行家里手”。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少一些私心杂念,工作中孜孜不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于从事的每一项工作,不满足于“干过”而是“干好”,不定位于“完成”而是“完美”,不局限于“出手”而是“出色”,以追求完美和极致来要求,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品”,在工作岗位上寻发展、求突破,用“精湛技艺”书写“精彩人生”。
“青年小匠”折射的是“中国制造”“中国传奇”。
一毫一厘显“匠心”,在此次大赛的擂台上,既有美发、茶艺、砌筑这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比赛项目,也有像飞机维修、移动机器人这样“高大上”的比赛项目,涵盖制造与工程技术、结构与建筑技术、运输与物流等领域。毫厘之间分高下,分秒之间展技艺,青年人默默付出,潜心工作,他们的刻苦专研、辛勤付出、不懈努力创造着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也在诠释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至理名言。大赛已经画上圆满句号,但技能人才培养任重道远。当前,我国已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整个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也迫切需要更多青年高技能人才。青年们遍布各行各业,俨然成为各领域的“骨干”力量,“青年小匠”要用“匠心”托起“中国制造”,怀着永不满足的“匠人精神”缔造一个又一个“中国传奇”。
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经典篇8
竺士杰,浙江宁波舟山港桥吊司机,全国劳动模范。从事桥吊操作20多年来,他自创“竺士杰桥吊操作法”,显著提升了传统桥吊操作效率,帮助司机在40多米的高空“稳、准、快”地完成集装箱装卸作业。
每一份职业都应该得到尊重,因为无论少了哪类工种的人,社会运行都将陷入“窘境”,甚至难以运行。感谢各行各业辛苦工作的你们,由于你们的辛勤付出、默默奉献,社会才得以有序运转、稳定安宁。“桥吊操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工作,鲜有人了解。在40多米高、8平方米大的桥吊司机室里,竺士杰低着头,熟练地操作着控制台上的手柄和按钮,着箱、闭锁、拉升、落箱、开锁……仅仅一分钟,一个集装箱的装卸便在他流畅的操作中顺利完成。
专心致志,传承工匠精神的“细心”。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桥吊操作”需要有极致的耐心、精准的操作、细微的手法,以及对职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鲜明态度。起初,竺士杰的手法一点也不娴熟,正如他本人谈起第一次操作桥吊,是那样得记忆犹新:“我是从龙门吊转岗到桥吊,第一次上机我满头大汗地操作了10多分钟,愣是没吊起箱子,最后还是师傅帮我解了围。”可见,“竺士杰桥吊操作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善于在精细中出彩,是经过不断摸索、反复试验的结果,其过程是坎坷的、艰辛的。
锲而不舍,传承工匠精神的“恒心”。
“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我们要学习竺士杰对待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锲而不舍的恒心。起吊时,竺士杰一直在寻找解决行走不同距离,起吊不同重量、不同箱型、不同船型结构、不同设备性能及大风等特殊天气下的作业方法。他在每个环节掐秒表,将操作细化到每个微小动作,为了练习精准推挡,卡在手柄上的虎口都磨出了血泡。
心无旁骛,传承工匠精神的“信心”。
诚然,我们对待工作需要有“工匠精神”,要有心无旁骛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当前,“十四五”规划为我们擘画了宏伟蓝图、美丽画卷,也为改革开放、民生事业、未来发展等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发展的潮流浩浩荡荡、举世瞩目,前进征程中必然面临着各种艰巨的任务、复杂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当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与情怀,“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苦干实干、专心专注、奋斗拼搏,努力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神圣使命、伟大事业。
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经典篇9
竺士杰,浙江宁波舟山港桥吊司机,全国劳动模范。从事桥吊操作20多年来,他自创“竺士杰桥吊操作法”,显著提升了传统桥吊操作效率,帮助司机在40多米的高空“稳、准、快”地完成集装箱装卸作业。
每一份职业都应该得到尊重,因为无论少了哪类工种的人,社会运行都将陷入“窘境”,甚至难以运行。感谢各行各业辛苦工作的你们,由于你们的辛勤付出、默默奉献,社会才得以有序运转、稳定安宁。“桥吊操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工作,鲜有人了解。在40多米高、8平方米大的桥吊司机室里,竺士杰低着头,熟练地操作着控制台上的手柄和按钮,着箱、闭锁、拉升、落箱、开锁……仅仅一分钟,一个集装箱的装卸便在他流畅的操作中顺利完成。
专心致志,传承工匠精神的“细心”。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桥吊操作”需要有极致的耐心、精准的操作、细微的手法,以及对职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鲜明态度。起初,竺士杰的手法一点也不娴熟,正如他本人谈起第一次操作桥吊,是那样得记忆犹新:“我是从龙门吊转岗到桥吊,第一次上机我满头大汗地操作了10多分钟,愣是没吊起箱子,最后还是师傅帮我解了围。”可见,“竺士杰桥吊操作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善于在精细中出彩,是经过不断摸索、反复试验的结果,其过程是坎坷的、艰辛的。
锲而不舍,传承工匠精神的“恒心”。
“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我们要学习竺士杰对待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锲而不舍的恒心。起吊时,竺士杰一直在寻找解决行走不同距离,起吊不同重量、不同箱型、不同船型结构、不同设备性能及大风等特殊天气下的作业方法。他在每个环节掐秒表,将操作细化到每个微小动作,为了练习精准推挡,卡在手柄上的虎口都磨出了血泡。
心无旁骛,传承工匠精神的“信心”。
诚然,我们对待工作需要有“工匠精神”,要有心无旁骛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当前,“十四五”规划为我们擘画了宏伟蓝图、美丽画卷,也为改革开放、民生事业、未来发展等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发展的潮流浩浩荡荡、举世瞩目,前进征程中必然面临着各种艰巨的任务、复杂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当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与情怀,“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苦干实干、专心专注、奋斗拼搏,努力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神圣使命、伟大事业。
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经典篇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落下帷幕,这次大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经过3天激烈角逐,一批技能“高手”脱颖而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参赛选手平均年龄不到22岁,青春的气息、自信的面庞,“青年小匠”们在赛场上传承技能,撑起技能人才队伍的未来,也彰显出“大国工匠”风范。
“青年小匠”展现的是“劳动之美”“技能之光”。
首届职业技能大赛现场,青年一代成为赛场的“主力”,青年人展示的“绝技”令人叹为观止。刀砌砖垒、一气呵成,200多块砖砌成的多孔拱桥与图纸难差分毫;手指翻飞、精雕细琢,“魔法”般变出的各色面包和糖艺造型;只用17个小时,近3米高水泥钢筋房拔地而起,精度达到毫米级……在这次大赛中,选手们大展身手,既是技艺的“角逐”,更是工匠精神的“比拼”,充分展现劳动之美、技能之光。可以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职业技能展露出热情,愿意沉下心来学习技术、钻研技能。也让我们认识到,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职业,一旦做到技高一筹,做到极致,“物理融合”也会催生“化学反应”。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人对于技能成才观念的认同,让更多的“青年小匠”源源不断地成长为“大国工匠”。
“青年小匠”追求的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每一位能拿到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入场券”的选手,无不付出了艰辛努力。新一代青年人专注本职,争做“匠人”,要自觉培养严谨细致的作风,以严之又严、慎之又慎、细之又细的工作态度为“标尺”,主动钻研、精准操作,谙熟业务、关注细节,成为各个领域业务精通、办事完美的“行家里手”。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少一些私心杂念,工作中孜孜不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于从事的每一项工作,不满足于“干过”而是“干好”,不定位于“完成”而是“完美”,不局限于“出手”而是“出色”,以追求完美和极致来要求,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品”,在工作岗位上寻发展、求突破,用“精湛技艺”书写“精彩人生”。
“青年小匠”折射的是“中国制造”“中国传奇”。
一毫一厘显“匠心”,在此次大赛的擂台上,既有美发、茶艺、砌筑这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比赛项目,也有像飞机维修、移动机器人这样“高大上”的比赛项目,涵盖制造与工程技术、结构与建筑技术、运输与物流等领域。毫厘之间分高下,分秒之间展技艺,青年人默默付出,潜心工作,他们的刻苦专研、辛勤付出、不懈努力创造着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也在诠释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至理名言。大赛已经画上圆满句号,但技能人才培养任重道远。当前,我国已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整个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也迫切需要更多青年高技能人才。青年们遍布各行各业,俨然成为各领域的“骨干”力量,“青年小匠”要用“匠心”托起“中国制造”,怀着永不满足的“匠人精神”缔造一个又一个“中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