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心得体会8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心得体会 2011研究生 Monica 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感想 2012年5月23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心得体会
2011研究生Monica
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感想
2012年5月23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他深刻指出,《讲话》所指明的方向和道路,始终是我国文艺事业发展必须遵循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奉献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精品力作。深刻领会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重温《讲话》精神的过程中对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规律形成更为清晰正确的认识,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文艺实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党领导文艺事业的经典文献。《讲话》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创造性地阐释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确定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指导和推动了党领导的文艺事业蓬勃发展。70年来,《讲话》的精神与时俱进,丰富发展。在《讲话》精神指引下,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自觉投身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正确政治立场、深刻思想内涵、感人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推动文艺事业健康发展,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讲话》发表70年来,
党的文艺队伍不断壮大,当代中国文艺事业不断繁荣发展,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一批又一批高扬民族精神、极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相继涌现、催人奋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纪念和重温《讲话》精神,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尊重文艺规律,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更加自觉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线,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群众真情实感,讴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旋律,为人民奉献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精品力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70年来,《讲话》所阐明的“为人民大众”的文艺方向和“深入生活”的创作道路,指引了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为推动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到人民中间,就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尊重文艺规律。今天,广大文艺工作者踊跃投身“走转改”活动,也是与这种精神一脉相承的。艺术家们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切实为广大人民送去大批优秀的精神食粮,极大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以“为人民服务”为神圣天职,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就一定能从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深刻生动地表现人民群众深邃博大的精神世界,创作出大量精品力作。
国运昌盛,文运必兴。伴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人民的嘱托,响应时代的呼唤,尊重规律,改革创新;我们的文艺事业也必将群星灿烂、百花争艳,在文化强国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作为祖国的党员代表着党的形象和党风,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建造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心得体会
重温经典阅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有感
毛云龙
2017201014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要求,近些天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行了重温阅读,虽已过去了75年,再读这篇对新中国文艺事业影响深远的文章,仍感觉受益良多。有些经验和理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沉积,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正如同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文化工作和革命工作的关系问题,正确的处理这个问题将会使得文化工作和革命工作良好的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共同进步,那么反之,二者的脱离、分裂会造成文化工作如同脱缰的野马无法得到控制;革命工作如同失去润滑油的机器而无法正常运转。
那么何为艺术呢?艺术可以是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通过感受(看、听、嗅、触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建立在一定的阶级基础之上的,对于我们来说,即是要服务于无产阶级的。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首先在会议中提出了目前革命工作和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大问题,即文化工作和革命工作的剥离,随后又从细微的角度列出了哪些问题会导致这个大问题的产生。在随后的会议总结中,毛泽东又由浅及深,由小到大的总结了在根本上出现的问题并给.
出了相应解决方法。这次会议过后,新中国的文化工作面貌和革命工作面貌都有了新的改变并不断结合,为党和根据地的建设谱写了新的篇章,为新中国文化工作和革命工作的相辅相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文艺是牵动人心,能给予人巨大能量的一剂强心针。在大敌当头的当时,全中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灾难。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扛起全民抗战的大旗,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曲《义勇军进行曲》为抗战军民注入了一股热血,无数的抗日英雄们前赴后继,为保卫国家洒下了鲜血,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关键时刻,抗日将领们的阵前演讲总能让战士们热血沸腾,决不退缩。由此可见,文化艺术对于革命工作的作用是巨大的。
既然艺术对于革命工作的作用如此之大,那么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我们的革命对象是谁,革命的领导者,跟随者又是谁。只有搞清楚了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我们的艺术工作才能有目标的开展并起到助力的作用。那么对于我们的革命来说,首先可以明确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跟随者是最广大的人民,即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那么革命的对象是谁呢?自然是地主阶级,侵略者和大资产阶级。这个根本的问题搞清楚了,那么的我们的艺术工作自然就要与我们的革命者们相结合,这就需要艺术工作者们了解我们的革命者们并在他们的文化基础上不断深化、升华,总结并创造出能够深入人心的艺术作品。
然而,在当时,很多艺术工作者,甚至毛泽东都承认曾经认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是脏的,有很多的缺点,他们不愿意扑下身子去服.
务他们,研究他们。但是正如文中所说,“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只有不断对我们的同志们的文化艺术进入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总结升华,“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而后来中国的发展和改革无一不证明毛泽东的先知先觉,只有为我们社会主义、为我们的人民服务的文化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
文中另一个亮点就是毛泽东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对当时的艺术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分析和讨论——即对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了分析阐明。第一点是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对人民和人民的对立面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第二点是如何去服务,即提高还是普及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毛泽东强调“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并提出:“在目前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轻视和忽视普及工作的态度是错误的”,又提出:“但是,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不但一部分优秀的作品现在也有普及的可能,而且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也是在不断地提高着”在这个部分的分.
析中,他还提到了较为敏感的功利问题,他说:“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但是反对封建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反对那种口头上反对功利主义、实际上抱着最自私最短视的功利主义的伪善者”“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他毫不避讳的从相对的角度提出所有人,所有阶级都是有功利主义的,我们是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者,所以我们的文化就是要适应于我们的阶级,我们的社会主义。第三点是党的整个工作和党的文艺工作的问题以及党和非党的文艺工作问题,他认为“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摆好了的;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同时,我们党的文艺工作应当同其它抗日阶级采取既联合,又批评的方法进行团结;第四点问题是文艺工作的批评问题,即批评的标准问题。首先他提出了文艺批评的两个标准,即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他认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接着,他又对文艺的歌颂和暴露进行了讨论,认为文艺工作者应当用相对、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歌颂和暴露的问题,这二者并没有绝对的好和坏,黑和白之分;总结中的第五点是针对文艺工作者们的思想作风问题的提出和分析,他认为“我们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不能有任.
何迟疑”,“既然必须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就必须彻底解决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只有不断的适应新的现实问题,不断与面对的人民群众相结合,与变化的时代相结合,艺术工作才能不断推进,才能正确作用于革命和发展。
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指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文艺实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党领导文艺事业的经典文献。70年来,在《讲话》精神指引下,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自觉投身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正确政治立场、深刻思想内涵、感人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推动文艺事业健康发展,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胡锦涛强调,70年的历史充分表明,《讲话》始终闪耀着伟大的真理光芒,《讲话》所指明的方向和道路始终是我国文艺事业发展必须遵循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胡锦涛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重温《讲话》精神,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尊重文艺规律,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更加自觉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人民奉献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精品力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有70多年历史的讲话对于我们在现在的社会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我认为,首先,虽然时代改变了,但是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变,唯物辩证法的分析方法仍然是适用的。如今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文化自由度也越来越高,用辩证的眼光来看,这个现象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很容易看出:人们的思想更加活泛,更加自由,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有趣,生动,同时能了解到更多的东西;那么另一面呢,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的言论和危险思想也不断涌现,成为我们当下和谐社会的一个隐患。因此,我们如何正确面对这些言论与思想,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而正确的思考就成为了必须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党员同志们的思想问题更是需要注意;其次,毛泽东提出的文艺工作者们要到群众中去的思想也仍然适用于如今的党群关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紧紧围绕群众,真正的团结群众。这样才能使我们党永葆青春,永远朝气蓬勃。
今天,我们重温70年前的《讲话》,就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讲话》的基本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文化积极反映人民心声并深入人民内心,使文化事业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
篇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心得体会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书笔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书笔记本文的最核心观点就要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场写出歌颂人民,教育人民,揭露剥削者的,受到人民欢迎的好作品。
摘要和体会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为了这个目的,有些什么问题应该解决的呢?我以为有这样一些问题,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
体会:为文攻武卫进行整合,实现组织的力出一孔。
立场问题。
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
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
态度问题。
随着立场,就发生我们对于各种具体事物所采取的具体态度。
对于敌人,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一切人民的敌人,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是在暴露他们的残暴和欺骗,并指出他们必然要失败的趋势,鼓励抗日军民同心同德,坚决地打倒他们。
对于统一战线中各种不同的同盟者,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有联合,有批评,有各种不同的联合,有各种不同的批评。
至于对人民群众,对人民的劳动和斗争,对人民的军队,人民的政党,我们当然应该赞扬。
我们应该长期地耐心地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摆脱背上的包袱,同自己的缺点错误作斗争,使他们能够大踏步地前进。
他们在斗争中已经改造或正在改造自己,我们的文艺应该描写他们的这个改造过程。
我们所写的东西,应该是使他们团结,使他们进步,使他们同心同德,向前奋斗,去掉落后的东西,发扬革命的东西,而决不是相反。
体会:立场、态度、观点和方法是教员喜欢强调的,而这都是围绕目标服务的。
这个思路值得好好学习。
工作对象问题,就是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
在上海时期,革命文艺作品的接受者是以一部分学生、职员、店员为主。
文艺作品在根据地的接受者,是工农兵以及革命的干部。
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
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
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
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
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
最后一个问题是学习,我的意思是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就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客观现实决定我们的思想感情。
文艺工作者要学习社会,这就是说,要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它们的面貌和它们的心理。
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
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我们现在讨论文艺工作,也应该这样做。
体会:解决问题,从实际出发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出发点。
现在的事实是什么呢?事实就是:中国的已经进行了五年的抗日战争;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抗日战争中的动摇和对于人民的高压政策;“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运动——这个运动在二十三年中对于革命的伟大贡献以及它的许多缺点;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这些根据地里面大批文艺工作者和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工人农民的结合;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和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工作者的环境和任务的区别;目前
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中已经发生的争论问题。
——这些就是实际存在的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就要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考虑我们的问题。
什么是我们的问题的中心呢?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体会: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分析事实中找出解决方案。
教员的解题思路。
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
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
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这些同志的立足点还是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方面,或者换句文雅的话说,他们的灵魂深处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王国。
体会:注意自己和别人深层次的阶级属性。
每个阶级有自己的特点,屁股决定脑袋,当年教员的分析现在依然适用。
阶级的分类方式,是认知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
当然还有其他的认知方式。
不同的认知可能产生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比如同样是济世安民,拔苦予乐释迦摩尼、老子,孔子都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
也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过去有些同志间的争论、分歧、对立和不团结,并不是在这个根本的原则的问题上,而是在一些比较次要的甚至是无原则的问题上。
而对于这个原则问题,争论的双方倒是没有什么分歧,倒是几乎一致的,都有某种程度的轻视工农兵、脱离群众的倾向。
我说某种程度,因为一般地说,这些同志的轻视工农兵、脱离群众,和国民党的轻视工农兵、脱离群众,是不同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个倾向是有的。
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
我们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
我们的文艺,既然基本上是为工农兵,那末所谓普及,也就是向工农兵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
用什么东西向他们普及呢?用封建地主阶级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吗?用资产阶级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吗?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吗?都不行,只有用工
农兵自己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
因此在教育工农兵的任务之前,就先有一个学习工农兵的任务。
提高的问题更是如此。
提高要有一个基础。
比如一桶水,不是从地上去提高,难道是从空中去提高吗?那末所谓文艺的提高,是从什么基础上去提高呢?都不是,只能是从工农兵群众的基础上去提高。
也不是把工农兵提到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高度”去,而是沿着工农兵自己前进的方向去提高,沿着无产阶级前进的方向去提高。
体会:欲取先予,先学习再教育,再提高。
啥意思,我水平比你高,我要教育你,但是我需要先学习你的东西,学习看似落后的,再用你的东西和我的水平来教育你。
这招太多地方可以用了。
比如教育小孩,有学过他们的语言,他们的心理,他们的思维方式吗。
你都没学习,怎么教育他。
比如炒股,有仔细研究过散户的心理,思维和行为吗,主力的呢。
没研究这些就凭自己读书多,想当然的思考就是教条主义。
比如想带领导的节奏,就要先学习研究领导的思路,再用他
的思路去影响他。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
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
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什么是文艺工作中的普及和提高呢?这两种任务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因此也比较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
高级的作品比较细致,因此也比较难于生产,并且往往比较
难于在目前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流传。
在目前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
轻视和忽视普及工作的态度是错误的。
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要求逐年逐月地提高。
这种提高,不是从空中提高,不是关门提高,而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
体会:万丈高楼平地起。
就中国范围来说,革命和革命文化的发展不是平衡的,而是逐渐推广的。
体会:中国的这种不平衡性体现在很多地方,比如房价,比如经济发展的节奏,我们在认识世界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美国、欧洲、印度.同样如此除了直接为群众所需要的提高以外,还有一种间接为群众所需要的提高,这就是干部所需要的提高。
因为只有经过干部才能去教育群众、指导群众。
比较高级的文学艺术,对于干部是完全必要的,忽视这一点是错误的。
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
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
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
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
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体会:传播的消息呢?例如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向我们传播的知识和其他信息呢?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我们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过分强调到错误的程度,但也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估计不足。
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
革命的政治家们,懂得革命的政治科学或政治艺术的政治专门家们,他们只是千千万万的群众政治家的领袖,他们的任务在于把群众政治家的意见集中起来,加以提炼,再使之回到群众中去,为群众所接受,所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自作聪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那种贵族式的所谓“政治家”体会: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经典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文艺的政治性和真实性才能够完全一致。
体会:一致性是很重要的,比如利益的一致性,如团队的一致性,对一致性做的越好,越能够同屏共振,越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
反之多样性则在遇到复杂情况时会显现其优越性,比如抗击打的能力,包容性。
在一个统一战线里面,只有团结而无斗争,或者只有斗争而无团结,实行如过去某些同志所实行过的右倾的投降主义、尾巴主义,或者“左”倾的排外主义、宗派主义,都是错误的政策。
政治上如此,艺术上也是如此。
体会:阴阳共存才是平衡的。
团结和斗争是永不分离的。
帮助小资产阶级文艺家克服缺点,争取他们到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战线上来,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
体会:统一战线,把自己人搞的多多的文艺界的主要的斗争方法之一,是文艺批评。
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按照政治标准来说,一切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励群众同心同德的,反对倒退、促成进步的东西,便都是好的;而一切不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动群众离心离德的,反对进步、拉着人们倒退的东西,便都是坏的。
这里所说的好坏,究竟是看动机(主观愿望),还是看效果(社会实践)呢?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
为大众的动机和被大众欢迎的效果,是分不开的,必须使二者统一起来。
体会:更加严格的要求,既要又要,一致性便产生了更强的力量。
按着艺术标准来说,一切艺术性较高的,是好的,或较好的;艺术性较低的,则是坏的,或较坏的。
这种分别,当然也要看社会效果。
这不应该说是什么“暴露人民”。
对于人民,基本上是一个教育和提高他们的问题。
如果把同志当作敌人来对待,就是使自己站在敌人的立场上去了。
我们是否废除讽刺?不是的,讽刺是永远需要的。
但是有几种讽刺:有对付敌人的,有对付同盟者的,有对付自己队伍的,态度各有不同。
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讽刺,但是必须废除讽刺的乱用。
我们判断一个党、一个医生,要看实践,要看效果;判断一个作家,也是这样。
真正的好心,必须顾及效果,总结经验,研究方法,在创作上就叫做表现的手法。
真正的好心,必须对于自己工作的缺点错误有完全诚意的自我批评,决心改正这些缺点错误。
同时也只有在这种严肃的负责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一步一步
地懂得正确的立场是什么东西,才能一步一步地掌握正确的立场。
体会:一定要看初心也要看效果,否则就要自我批评,进行改正。
“大后方”也是要变的,“大后方”的读者,不需要从革命根据地的作家听那些早已听厌了的老故事,他们希望革命根据地的作家告诉他们新的人物,新的世界。
所以愈是为革命根据地的群众而写的作品,才愈有全国意义。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篇四: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心得体会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化强国建设的启示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是延安整风运动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在座谈会上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文简称为《讲话》)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讲话》是毛泽东创造性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丰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讲话》提出社会主义文艺要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观点,认为文艺工作者通过切实体验人民群众的生活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讲话》启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为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标签: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化强国建设;启示意义;
一、关于《讲话》的历史背景
《讲話》是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产物,是整风运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为解决在现实生活、生产中文艺界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即为工农服务。它为当时文艺界的文艺发展方向点亮了一盏明灯。
1935年10月19日,由中共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了位于保安县吴起镇的陕北革命根据地,同年11月7日,中央机关也随之到达瓦窑堡,而后经过长时间部署和考虑中央领导陆续进驻延安。
此后,延安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知识分子和文艺界的知名人士。《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的政策也激发了民族进步分子的爱国热情。上海、武汉等主要城市彻底沦陷后,这些民族进步分子也集体赶赴延安。“据统计:在1938年5月到8月间,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就达2288人,至1938年底,赴延安的知识分子人数巳达十多万。”这些知识分子的到来,使得延安热气腾腾,朝气蓬勃,成为全国抗日的大本营和全国革命的总后方。在1940-1942年期间,延安文学界里出现了一股带着强烈启蒙意识的文学思潮,代表人物主要有萧军、王实味、丁玲、艾青。毛泽东非常重视和关心知识分子和文艺界人士这支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他热情地接见了许多知识分子和文艺界的知名人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革命实践的发展,当时涌进延安的许多知识分子和大多数文艺工作者,在各方面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从根本上说,他们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完成从小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的根本转变,还存在着许多非无产阶级思想,对革命根据地的生活与工作很不适应,感情上有点格格不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及时看到了延安文艺界存在的种种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并不是当时延安文艺界的主流,但它对抗战和革命事业的发展不利,也阻碍着文艺事业本身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进行延安文艺界的整风。“当年5月2至23日,中共中央在党内以整风运动为基础,并在延安召开了关于文艺工作座谈会。会上,毛泽东同志以党的最高领导人的身份进行了发言,针对当时局势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做出了清晰明确的回答,其后提名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表。”
篇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心得体会
《讲话》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著作,从实践出发而升腾为系统化的文艺理论,体现出作者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列主义文风。他不作空泛的理论表述,而是针对创作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深入调研,有的放矢地进行理论剖析,提出科学的结论,所以能令人折服。如政治与文艺的制约关系,作家对待生活源泉的态度,主观愿望与创作效果的差异性,等等,这样才能处置好文化机制各方面的策略性调整,建构了解放区文学秩序的纲领性文献。其实,在《讲话》发表之前的4月已经开始筹划召开这次座谈会,毛泽东分别致信肖军、欧阳山、草明、舒群等征求意见,又邀请丁玲、艾青、罗烽、刘白羽、何其芳多人谈话,当面交换对文艺创作的看法。艾表还将与毛泽东交谈的要点,写成一篇专论在《解放日报》上公开发表,造成一种必须在文艺界开展“一个切实的严肃的整风运动”的强大声势。在此前后,以丁玲、艾青为代表的解放区作家群,在小说、诗歌、散文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认为今天看所谓“政治标准”,应该去掉其政治色彩,将之理解为当代的主流价值观念,因为任何时代都需要有其特定的主流文化观念来引领社会的发展。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看,无论经历了多少朝代变更,多少兴衰战乱,她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信忠孝等优秀品质已经作为民族精神世代流传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核心价值理念;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我们当今时代的主流价值标准。一个政党的执政主张必须符合并能引领社会的主流价值标准才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一部文艺作品应该经得起时间和受众的检验才能成为精品,时间的延续和受众的层面是无法预料的,但只要作品中具有这种核心价值理念,它就不会因时间的久远而使人感觉隔膜或因受众层面的差异而产生疏离感,在任何时间、任何群体中都能引起共鸣,经典的魅力正在于此。
我们今天应该从用更为宽泛的概念去理解文艺的“政治标准”,文艺的“政治”属性不是空洞的传播工具,而应该是作者的核心思想观念的体现,它也应该是民族的、社会的、大众的,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重读《讲话》,感受最深的毛泽东对于“新的时代”与“新的群众”之间辩证关系的阐述,他指出“我们周围的人物,我们宣传的对象,完全不同了”。很显然,强调艺术与时代的结合,最终就是要归结为文艺“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的大命题。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某个特定时代生活的本质呈现和精神映射,有着历史教科书的审美价值和诗学的纪念碑意义,如泰纳所说的:“一首伟大的诗、一部优美的小说、一个高尚人物的忏悔录,要比许多历史家和他们的历史著作对我们更有教益……一部书越能表达重要的感情,它在文学上的地位就越高;因为一个作家只有表达整个民族和整个时代的生存方式,才能在自己的周围招致整个时代和整个民族的共同感情。”如今,在新的历史进程和时代潮流中,文学不应缺席,作家不应失语。一方面,真实的生活会比想象和虚构更丰富,更精彩;一方面,文学需要色彩缤纷的表现形式适应一个全新时代。这意味着作家的选材与叙事因此而有了更加宽阔的用武之地,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艺术选择。作家不应局限于书斋与想象,走向远比虚构更为复杂、厚重的社会生活,立足于坚硬的现实,以海纳百川的超越姿态真正抵达文学现场,为写作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有力方式,完成一种体现时代气质的人文担当。,“延讲”精神历久弥新,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内涵丰富,应予广大;重温《讲话》精神,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
展观,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并纷纷表示,将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将达州建成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而努力奋斗。
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毛泽东这篇著名的《讲话》,总结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服务的方向,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文艺的革命方向问题,不仅对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对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文艺界整风运动,推动了各抗日根据地文艺运动的发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文艺创作的宗旨也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新时代的文艺精神应以什么为主旨,我认为讴歌的主旋律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不管创作的什么形式的文艺作品,都应渗透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得到的这一主旋律。要通过文艺作品的宣传,引领人们的精神世界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永远跟党走。引领人们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被一时的逆流所诱惑,社会上的逆流总是存在的,但必竟不是主流,就像高尔基在《海燕》中所说: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
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久经考验的党,是一支永葆青春活力的政党。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健的肌体,因为党的理论在时时创新,党的监督机制全面而有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定能够带领人们从富裕走向富强。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应满怀信心,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杜绝靡靡之音登台,扭曲人的灵魂,毒害祖国的花朵。
每每提到延安,想起延安整风运动时创作的经久不衰的红色作品,有如饮清泉般甘甜,仿佛在清风习习的林间漫步。当意志消沉时,听听红色歌曲,读读红色作品,身上仿佛有了无穷的力量。当春风得意时,唱唱红色歌曲,看看红色电影,让人心清气爽,戒骄戒躁。延安精神,可谓时代丰碑。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地位
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总结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革命文艺的方向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有力推动了文艺界整风运动,对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深远影响。
(一)确立了解放区文艺工作的方针,推动了解放区文艺工作蓬勃发展
延安文艺座谈会和《讲话》,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按照《讲话》精神,他们深入农村、工厂、部队,坚持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开展了大规模群众性文艺活动,创作出一大批适应抗战需要、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比如大型新歌剧《白毛女》,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1943年春节开始的延安新秧歌、秧歌剧运
动,涌现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平剧《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庄》等优秀作品。此后,春节成了解放区农民的艺术节。秧歌运动还发展到各解放区,并随着解放战争向全国推广,为坚持抗战和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扩大了党在国统区、沦陷区进步文艺工作者中的影响
1944年1月1日,《新华日报》以摘录和摘要形式刊登《讲话》主要内容。4月,郭沫若在重庆召开座谈会,介绍、学习《讲话》精神,并连续以《一切为人民》、《向人民大众学习》、《走向人民文艺》等为题,发表多篇文章,号召进步作家“努力接近人民大众,了解他们的生活、希望、言语、习惯,一切喜怒哀乐的外形和内心,用以改造自己的生活,使自己回复到人民的主位”。上海、香港等地的进步文艺工作者纷纷表示,《讲话》将会对自己的创作思想产生指导作用。他们还以各种形式发表《讲话》内容,使《讲话》精神得到广泛传播。
(三)奠定了党的文艺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基础
70年来,《讲话》精神不断丰富发展。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讲话》精神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文化艺术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把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确定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强调,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江泽民同志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促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文艺理论和方针政策的了解
1945年12月,《讲话》发行朝鲜文本,这是最早的外文译本。随后,日本、法国、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东欧其他国家和越南、瑞典、芬兰、印尼、古巴等国相继翻译出版《讲话》。美国、英国出版发行《讲话》英译本,意大利出版发行意大利文《讲话》单行本。随着毛泽东著作以各种文字翻译出版,《讲话》传到世界多个国家。美国梅·所罗门教授编辑的《马克思主义与艺术》一书,以《文学与革命》为题,摘录《讲话》内容并作深入分析,给予高度评价。澳大利亚学者庞尼·麦克杜格参考80余种《讲话》版本,用英文重新翻译这部著作,并写了43页的长篇导言,引起国际学术界高度重视。70年来,《讲话》成为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著作之一,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启示
《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造性地阐释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歌颂与暴露、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文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指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从而奠定了革命文艺发展的理论基础,确定了党的文艺工作的
基本方针,指导和推动了党领导的文艺事业蓬勃发展。这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讲话》阐明了文化艺术为人民群众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并以此作为党的文化艺术工作理论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文化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是对《讲话》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文化艺术工作要自觉坚持“二为”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作为繁荣文化的根本目的,在文艺创作中体现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文化权益作为开展文化工作、繁荣文化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根本保证
《讲话》阐明了文学艺术是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包括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艺工作者不但要学习文艺创作,而且应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艺术事业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工作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化艺术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繁荣,使文化艺术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源泉
《讲话》阐明了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革命的文学艺术家,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深入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才能创作出真正反映群众生活、为群众所需要的文学艺术作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群众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人民群众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获得灵感、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文艺作品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散发出永不磨灭的光辉。
(四)文艺创作要自觉关注时代,把握时代特征
《讲话》阐明了文学艺术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革命任务。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战服务,动员人民、凝聚人心,鼓舞人民积极抗战的文艺,就是关注时代、把握时代精神、顺应时代潮流的革命文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日益多样的传播手段、人民群众多样的文化需求,文艺创作只有把握时代特征,融进时代元素,弘扬时代主旋律,才能与时俱进地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文艺工作者只有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今天,我们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重温《讲话》,就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讲话》的基本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文化积极反映人民心声,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篇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心得体会
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抗战时期毛主席关于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及学习方法的会议讲话。在我看来,它阐述了关于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创作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即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华民族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我们的文艺创作应该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代表他们的意志。
然后是态度问题。是正面的歌颂、还是反面的暴露,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既有赞扬,又有批评;主张积极抗战的赞成,消极抗战的就批评;反对抗战的那就要坚决反对。对人民群众、人民军队和人民的劳动,我们应该赞扬。人民也有缺点,需要耐心地教育,使他们能够大踏步地前进。我们的文艺应该描写这个改造过程。文艺作品应该使他们团结、进步、同心同德,去掉落后的东西,发扬先进的东西。
关于工作对象问题。文艺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工农兵以及干部。因此文艺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和熟悉他们,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这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甚至痛苦的磨练。
关于学习方法问题。要学习马列主义和学习社会。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即研究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习社会就是要研究社会各阶层的状况,研究
它们的相互关系。文艺工作者把这些弄清楚了,才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
关于为哪些人的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但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大部分是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里还有不少小资产阶级的东西。因此要与工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改造自己的思想。人民的生活是最自然、也是最生动、最丰富的东西,它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的唯一源泉。文艺作品可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能使人民群众惊醒、振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有了这样的文艺,这个任务就能更快地完成。文艺只有在人民大众可接受的普及基础上提高,文艺工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素材资料从网络收集整理而来,供参考!
篇七: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心得体会
文艺的人民性——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者:高建华
来源:《求知》2019年第12期
高建华
1942年5月,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影响深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讲话》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总结了过去的文艺工作,同时规范与引导了今后文艺工作发展的方向,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标志,也是今天习近平文艺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
01写作背景
1921年建党后,我们党的民主革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历史经验表明,掌握文化和文艺的领导权对于民主革命的成功至关重要。文艺的核心是价值观,而价值观的核心则是信仰。文艺界的举旗定向,关系着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方向。作为另外一支军队,文艺是团结自身、打击敌人的思想武器,而在皖南事变之后,我们党实际的文化领导权受到排挤和打压,这时坚定地加强对全国文化工作的领导,关系革命大局。
而当时文艺界的斗争形势错综复杂,新月派、左翼作家联盟、第三种人等各种文艺派别,对于一些关系文艺本质的问题存在争议。如“文艺自由的问题,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民族化大众化问题,文艺与人性、阶级性的关系问题,现实主义问题等”。同时毛泽东在《讲话》中也指出,“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来到延安和各个抗日根据地的多起来了,这是很好的事。但是到了根据地,并不是说就已经和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完全结合了”。虽然当时延安的文艺活动蓬勃发展,但是很多文艺工作者对于工农兵的生活缺乏了解,创作出的作品缺乏现实基础,一部分人还存在空想、空谈、轻视实践、脱离群众等问题。而在文艺作品为了什么人和怎样为人的问题上,部分文艺工作者定位不清,出现了关于歌颂光明与暴露黑暗、是否需要鲁迅笔法、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等一系列问题的争论。因此,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态度与方法,指明文艺工作该歌颂与肯定什么、反对与批判什么,是文艺界的期待,也是以正确的革命文艺理论回应争论、规范与引领文艺发展的要求。
02基本内容
1.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文艺政治立场。《讲话》中明确指出,“什么是我们的问题的中心呢?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对这个中心问题的回答就是对文艺人民性的最好标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包括文艺工作必须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讲话》结论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文艺是为了什么人的?随后毛泽东用列宁的话进行了回答,那就是“为了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而什么是人民群众呢?毛泽东首先突出了革命的主体——工农兵。“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鲜明的政治立场为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
2.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工作方法。在解决了文艺为了什么人的问题后,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为人民的问题了。关于“普及”与“提高”问题的争论,毛泽东指出“只能是从工农兵群众的基础上去提高”。而工农兵的基础是什么呢?“他们由于长时期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
治,不识字,无文化,所以他们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普及”是雪中送炭,如果将“提高”作为文艺工作的重点,就会失去文艺工作的基础。“提高”是在工农兵的文化水平得到提升之后的提高,是以“普及”为基础。因此,文艺工作的第一个内容就是创作他们所需要且能够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提升整体的精神面貌,注重文艺工作的大众化。而在如何创作作品上,那就是要走进工农兵。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文艺创造必须要倾听人民的心声,体悟人民的冷暖,只有和人民群众建立血肉联系,深深扎根于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艺术精品。
3.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检验标准。《讲话》指出:“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革命战争时期,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标准应该是以人民为中心,表达对工农兵的爱,鼓舞他们的士气和斗志,超越阶级的爱是不存在的,文艺工作必须为政治与革命服务才是为人民服务。《讲话》中批评了“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的、虚无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贵族式的、颓废的、悲观的以及其他种种非人民大众非无产阶级的创作情绪”。文艺工作必须要和时代相结合,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文艺作品具有厚重的人民情怀、深刻的人民性、和人民的心紧紧贴在一起的时候,它自然就能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03文艺的人民性对当代文艺发展的启示
1.要重视民间文艺的发展。民间文艺是社会实践过程创作的口头文学,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感本色。文艺作品要雅俗共赏,接地气,就是要以人民喜爱的方式进行表达。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作的山歌、小调、俗曲等民间文艺是人民简单质朴的情感表达,这种口口相传、潜移默化的文艺形式对于培育人民价值观至关重要。在《讲话》之后,丰富的民间文艺资源得到收集整理和重塑,为文艺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对于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工农兵的精神面貌至关重要。文艺创作过程中对民间文艺的吸收与改造,使得当时的延安文艺空前繁荣,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而今天在文艺创造的灵感来源与表达形式上,到民间去、到基层去也应成为文艺工作者的自觉选择。民间文艺中蕴含着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化审美、历史记忆,而其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实践的,内容鲜活,表达生动。文艺创作中吸收民间文艺的精华,利用现代化的创作手段进行改编与再创作,将这种“无字的文化”进行传承,是文艺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也充分体现了文艺工作的生活性与人民性。
2.要注重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延安文艺座谈会的重要目标就是纠正文艺界的不良之风,打造一支能够担负民族救亡任务的崭新文艺工作队伍,鼓舞全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而其所面临的艰难险阻和严峻挑战不亚于革命战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文艺作品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其所蕴含的历史观、价值观、国家观等,不能在市场经济中迷失方向,成为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犬儒主义的附庸品。文艺作品要温润人心,启迪心智,传播真善美,要注重作品所反映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者并不冲突。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需求都在逐步提高,靠博眼球和媚俗等方式获得的关注度注定不长久,而那些扎根于社会实践、反映人民心声、受到人民喜欢的作品在收获社会效益的同时,必将获得长期的经济回报。娱乐可以自娱自乐,文化却是要留给历史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艺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3.要提高文艺作品的时代性。“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时代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文艺创作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就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工作者要注重社会实践,走进人民深处,创作出反映人民心声、描绘社会现实、提振社会风气的文艺作品。而那些脱离社会生活与诋毁人民形象
的作品,必将受到人民的抵制。在“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文艺作品创作过程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尤其是以青年人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提升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并进行文化传承。同时,当前人民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文艺工作要百花齐放,在扎根于人民生活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需求进行创作,对各种亚文化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最终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精神力量。
本文系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资助成果
作者系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张
莙
篇八: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心得体会
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感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感
延安,对于全国人民来说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是一个向往的地方,因为它是革命根据地,它是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终点,及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至1948年的根据地,所以中共政府及亲中共族群视为革命圣地。而延安对于我来说那就是家,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延安人,所以我从小就围绕着毛泽东的各种伟大事迹与他在延安留下的种种足迹。我为自己是延安人自豪,所以当我介绍自己时,我都会在开始就说自己是来自延安的。
在70多年前,领袖毛泽东在延安亲自召开了由文艺工作者和中央各负责人的100多人的文艺座谈会,这次会议可以说是改变了对文艺政策方针的制定和对文艺工作者产生了有力的影响。本次座谈会具体是于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其中包括5月2日所作引言和5月23日所作结论两部分。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中阐明了我们共产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文艺要为谁服务,怎么去服务。更论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文艺创作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毛泽东把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同我国革命文艺运动具体特征相结合,更在实践中的得到运用和长远的发展。《讲话》精神在我国革命文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新中国文艺发展的指导方向和准则。它改变了无数文艺工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指出内容和形式的问题,指出歌颂与揭露的问题,在这种务实精神的指导下,曾经出现了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贺敬之《白毛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今天,在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涌现出新现象、出现新问题,其中,必然有不如人意的东西。我们的文艺作品,如何歌颂、如何揭露,值得思考。如果片面、偏激,仅仅盯住阴暗面,甚至夸张它、扭曲它,以求引起轰动,吸引眼球,是错误的。很多新闻媒体,不负责任,信口开河,在客观上,就误导了群众的视线;还有一些电视作品,为了提高收视率,不顾及故事的真实性,一味的改编,使未成年人都没有了真正的历史观念,这些都起到反作用
我们的生活是那样子么?我们希望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自己都为社会为别人做了些什么?我们的文艺作品有价值么?我们应该向哪些方面努力?这些问题,都值得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去思考、去行动。
不文明的现象客观存在着,怎样去反映它,并力求向理想的方面转化,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学问。说来容易,做来难。我们要采取积极的和健康的视角,来引导和塑造大众的审美情趣,雅俗共赏地服务于当代,为人民大众造福。只有化消极为积极,化不健康为健康,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才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从他的这篇讲话中我们就能看到,毛泽东毫无疑问他是历史的巨人,毛泽东是拯救了我们民族的人,他的文艺思想更是唤醒了一大批沉睡中的人们。但是现在,我们却在担忧这种思想离我们还有多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真的可以抛弃毛泽东思想和“编写的这本教科书”吗?个人认为是不可以的,越是和平的年代,越是需要这种带着战争豪情的文艺理论去引导大众。别只看这表面的歌舞升平,可谁知道其中有多少危害存在?如果我们就在和平的外衣下,思想渐渐弱化,那么在面临危险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危险?古人早就告诫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这样方可兴国安邦!
我从小的偶像就是毛泽东,因为是他带领我们走向解放,走向发展。毛泽东生于湖南的一个小村庄,他在县城里读书的时候,比毛泽东大9岁的表哥文运昌,借给了他一本郑光应1894年创作的《醒世良言》。书中详细介绍了西方的现代工业技术、政治军事先进。毛泽东一口气通读了十几遍,他意识自己国家正处在民族危难之中,需要新的人才,决心为国奋起。三十年后,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在延安时的采访时,他回忆当时场景,还能清晰的背诵出书上开头的句子:“呜呼!中国其将亡矣”。毛泽东说:“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榜样,为了国家而奋斗。他在延安的讲话,是我国又走向另一个的高潮,所以我们应该在
此中学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每每提到延安,想起延安整风运动时创作的经久不衰的红色作品,有如饮清泉般甘甜,仿佛在清风习习的林间漫步。当意志消沉时,听听红色歌曲,读读红色作品,身上仿佛有了无穷的力量。当春风得意时,唱唱红色歌曲,看看红色电影,让人心清气爽,戒骄戒躁。延安精神,可谓时代丰碑。作为延安人,一定将延安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