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2-12-09 18:05:06 心得体会 来源:网友投稿

教师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8篇教师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铸牢中华民族共通体意识心得体会依照会议安排,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通体意识”专题,接合工作实际,浅谈一下个人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8篇

篇一:教师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共通体意识心得体会 依照会议安排,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通体意识”专题,接合工作实际,浅谈一下个人认识。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通体意识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通体意识”。这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和战略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通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动力,也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我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现有汉族、傣族、回族等 24 个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 17%左右。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描绘了我国进入新征程的伟大发展蓝图。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必需把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通体意识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通体意识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全面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水平,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通体意识工作抓紧抓细抓好。

 二、强化政治担当,深入推进国家统编教材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工作。推行国家统编教材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件大事,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发展进步,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通体意识,是促进各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

 措。我们要正确认识推行国家统编教材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现实意义和长远考量,坚决拥护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站稳政治立场、亮明政治态度,认真贯彻党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推行国家统编教材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统一部署,落细落实各项措施,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政策,不断加强政策宣传阐释和思想导致工作,切实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通体意识,实现共通团结奋斗、共通繁荣发展。

 三、聚焦目标任务,全面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牢牢把握“各民族共通团结奋斗、共通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通体意识为根本方向,接合我镇实际,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向纵深拓展,更好地发挥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一)注重宣传导致,促进民族团结深入人心。精心安排“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创建工作宣传活动,突出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推进党的民族理论方针和民族政策进机关、进村庄、进社区、进学校、进宗教场所,扩大宣传面,增强导致力。认真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大举宣传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涌现出的典范人物事迹,经过典范引路,以点带面,教育和导致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意识。

 (二)建设精神家园,凝聚民族团结强大合力。一是扎

 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接合文明创建工作,认真落实新时代社会实践站(所)运营机制,大举孕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倡导健康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深挖民族特色文化。以增强民族文化发展为契机,进一步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团结的发展动力。

 (三)聚焦民生改善,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健全贫困识别和动态管理长效机制,完备边缘户及脱贫监测户动态识别、预警和帮扶机制,加强就业、创业宣传,全面巩固脱贫成效。二是加快乡村振兴步子。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立足本地资源和现有基础,全力支持集体承接高新区劳务服务、物资储备、大型停车场等配套服务项目,形成配套服务型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兜牢民生保证底线。进一步健全困境儿童、残疾人、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强化关于特殊群体关怀照料。全面提升城乡低保规矩化管理水平,扎实做好各类社会救助、临时救助服务等工作,进一步细化救助关于象、标准、程序,提高救助工作实效性。

 (四)维持社会稳定,不断强化社会治理能力。一要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注重源头预防和末端治理相接合,健全信访工作机制,耐心细致地做好来访者政策宣传与解释工作,即时依法妥善处理、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努力维持各族群众

 合法权益。二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法律六进”等法治宣传活动,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深化法治XXX 建设。三要全面提升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工作机制,逐步完备综治中心功能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建设和运行,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着力维持 XXX 镇社会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篇二:教师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歌里唱的真好。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苦难,还是那么团结。

 1931 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团结奋战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老话说的好“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难折断。”这句话说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团结就是力量。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 8 级大地震。在阵阵的轰鸣声中一栋栋房屋高楼在转眼之间都崩塌。许多的人都在顷刻之间失去了家园和亲人。是团结让汶川站了起来,各大厂家纷纷捐出水和食物,许多明星和慈善家都捐出资金。为汶川人民建设医院、学校和家园就这样又让汶川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云南发生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地里的庄稼完全绝收,甚至于很多地方就连人民正常饮水都出现了问题。当地的人民不论老少为了解决饮水问题,不惜艰难跋山涉水到有水源的地方背水、挑水、驮水回家。这一情况后来被记者叔叔阿姨报道出来后,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群众捐款捐水,以解决灾区人民生存问题。这真是印证了一句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这样靠大家和灾区人民的自救方式,旱灾最终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灾区人民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这么多的见证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个团结的大家庭,谁有了困难大家都会向他伸出援手。

篇三:教师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心得体会

  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多

  次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这一重要论述,站在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多民族团结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 56 个民族共同的梦,归根到底要靠 56 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习

  2 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国近 14 亿人口中,少数民族有 1 亿多,都是我们党紧紧依靠的对象;960 多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中,155 个民族自治地方占 64%,都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形成认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各地又有不同的方言。如果各讲各的,谁也听不懂,就难以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无从谈起。只有语言相通才能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形成高度认同,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宪法、法律规定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中国人,不论哪个民族、哪个地区的,都必须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既是宪法法律赋予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国家意识和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

 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习使用民族语言文字,让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更加精彩。坚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党中央作出的基础性战略决策,必须坚定坚决落实。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做的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必须站在国家和民族大义的高度,站在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高度,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推动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3 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贯穿其中的重大原则,保证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切实提高民族政策理论水平,提高民族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自觉做到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要通过加强政治理论武装、扎实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和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有效结合起来,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做好民族人才培养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要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积极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篇四:教师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党的*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着眼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取得显著成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更要团结一致、凝聚力量,确保中国发展的巨轮胜利前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要深刻认识到,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

 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要把握好几个方面的关系: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才能顺利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的未来。

篇五:教师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观点,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总根源,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70 多年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证。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了 56 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我国的历史

 典籍中,有大量关于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记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通过深入研究,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从“彝海结盟”“牦牛革命”“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到“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牧场为航天”“一家三代为国戍边”,再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例子不胜枚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把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文化纽带。只有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相一致,中华文化也是“多样性”与“共同性”的有机统一。多样性指的是 56 个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它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特色和活力;共同性指的是 56 个民族所共有的文化基因,它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既要深刻认识其多样性,更要强调其共同性,多宣传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要坚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在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征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要通过加强政治理论武装、扎实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和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有效结合起来,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做好民族人才培养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一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形成共识。这个共识是内蒙古自治区今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社会安定、各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全区各族人民“都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都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要坚决依法惩处和打击暴力恐怖活动,铸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二是必须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坚持尊重

 差异、包容多样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好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增进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积极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三是引导各族群众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铸中国梦”为总目标,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把内蒙古民自治区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作为全国的标杆;四是“推进国家统编教材”工作开展,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发展进步,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让民族地区各民族群众享受更加公平、更加有质量的教育,是一项既利于当前又利于长远的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要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积极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

 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前,关键是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是各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我们在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意识和观念,努力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篇六:教师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体会 (一)

  七十一年前,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缔造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弥足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试问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

 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下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状况的客观描述和对我国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最新概括,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则是对我国民族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擘画和远景期许。这一概念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创新发展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宏大课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提在于深刻认识其丰富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是命运共同体,即中华民族是 56 个民族构成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所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中不同成员的关系,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各民族相互之间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各民族才有未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在于牢固树立国情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理念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时间经验的深刻总结。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仅仅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

 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的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作为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原因文字的权利。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发展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有利于积极培育和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梳理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深刻认识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文化是包括五十六个民族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民族是个民族共有的大家庭。

 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开展爱国监狱和弥足团结教育。有利于引导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利于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在全国小学高年级、初中开设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课。

 再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创新。坚持以社会主义现金文化为引领,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有序扩大人才培养规模。

 统编教材的使用是“铸魂工程”,使“铸魂工程”真正落地,切实发挥育人功能。统编教材的推进及使用有其深刻的意义。首先,深入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青少年“四个自信”,充分反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提升了“铸魂工程”的质量。结合学科特点,在教材中完善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总体国家安全观、劳动教育、民族团结进步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立德树人,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规范自身的职业行为,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爱国守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宪法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不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保护学生安全,防范事故风险;临危不乱,确保学生安全。

 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勤勉敬业,乐于奉献。

 作为一名教师,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自觉从“两个维

 护”的高度做好工作。要深刻汲取教训,全面对标对表,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把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论述、过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加强理论武装,强化责任担当,增强思想觉悟,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坚决做好推行国家统编教材使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要求和嘱托,强化政治担当,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在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上、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发挥好示范作用。

篇七:教师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丰富的统战理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不论处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始终把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扩展了统战工作的思路和半径,推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目标统一。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的重要职责。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爱国统一战线”组成中增补了“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内容,进一步明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统一战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奋斗目标中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共同发力,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凝聚更为广泛的力量和智慧。

 主题一致。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立身之本和力量之源。团结联合也是统一战线的永恒主题,正如所说,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

 理念契合。指出,只要我们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这是对统一战线历史经验和工作方法的科学概括。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物质、精神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有机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统一战线的同心圆理念相契合,都是既尊重差异,认识到各民族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一客观事实,又强调凝聚共识,体认到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强调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在统战工作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个着力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统一战线工作,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推进。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党的*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理论。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在党的*届*全会上被总结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历史和实践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前提,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等因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仍面临一些特殊困难。党的*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极大地满足了各族群众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把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转化为现实力量,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在发展上的差距,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总结出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是统一战线运行的重要制度载体,也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关联的制度安排。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党的*届*全会站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高度,对未来一个时期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了重要部署。这些重要论断和部署安排,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沃土,熔铸于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统战工作领域,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篇八:教师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共铸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从横向上看:我国疆域辽阔,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纵向上看: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仅存的文明没有断流的国家并且至今依然强大。现在就让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看中华民族是怎么形成的,中华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历史上,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的辉煌历史。在 5000 多年的文明史中,各民族共同培育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国的疆域面积是 960 万平方公里,欧洲的面积是 1016 万平方公里,和中国的面积差不多,但分成了大大小小四十多个国家。为什么中国会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原因就是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主流。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先秦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格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开启了中原地区以“书同文、车同轨”为象征的国家统一进程,展开了“五方之民”及其后裔连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画卷。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文成公主进藏到土尔扈特万里东归,我国各民族正是在持续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四个共同”也清晰描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维度。

 我们要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唤醒民族记忆,构筑民族精神家园。中华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也是这一精神的重要内容构成。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历史实践总结和思想文化创造与传承的民族,各地域的代代先民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精髓。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深深地扎根于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历史文化内容、共同团结奋斗的经历,内化为整个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和集体记忆,最终形成可靠的精神寄托与心理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