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结10篇

时间:2022-12-09 17:35:03 工作总结 来源:网友投稿

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结10篇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根据研讨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工作讲一讲我的见解认识。 党的十九大将&ld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结10篇,供大家参考。

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结10篇

篇一: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 根据研讨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工作讲一讲我的见解认识。

 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党章,成为全党共同意志和共同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回顾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021 年 9 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对民族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血脉相连、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一共同体既是对民族与国家的继承,也是对民族

 与国家的超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功能目标、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把这条主线始终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环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不断增进各族干部群众的“五个认同”,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正能量 二、如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聚焦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国欣欣向荣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我们要始终坚持“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原则,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三个特别”标准,建好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党始终成为各族人民的主心骨,让党的旗帜在我们 xx 上高高飘扬。

 (二)聚焦新时代和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要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切实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的三个积极性”,完善体制机制和扶持政策,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确保同全国一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现代化快速发展,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聚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舍此别无他途。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促进一体,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牧区发展环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四)聚焦“五个认同”,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

 (五)聚焦依法治国,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基础 坚持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化解矛盾纠纷,依法打击“三股势力”等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各族人民树立对法律的信仰,自觉按法律办事,扎实提高民族宗教事务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使法治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保护神”“压舱石”。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既处理好“大家庭”内的民族关系,又促进“大家庭”巩固和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中不断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三、今后的具体实践 (一)深入学习领会相关精神,创新工作载体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把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常抓不懈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切实用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创新方式载体,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开展创建工作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落实好《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

 结合实际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法和载体,丰富创建内容,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效和水平。

 (二)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为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法治保障。通过采取更加务实、管用、有针对性的举措,积极推动我苏木贯彻落实“两个条例”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三)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篇二: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提高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

 1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不断开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新局面。

 2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发展日新月异,多个少数民族先后实现整族脱贫,各族群众过上了以

 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新征程上,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更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迈进。

 3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二、深刻认识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受益者,重温改革开放新时期这段历史很有感触、深受教育。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在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在艰难曲折中不断探索前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新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战胜了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与时俱进,永葆生机活力;也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就是要深入学习总结这段时期的历史经验,深刻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不断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

 1 1 、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有着严密的组织体系,历来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有党中央的权威,有全党的团结统一,有党的科学理论指引,我们就坚如磐石、战无不胜。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重要训词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2 2 、必须坚定信仰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的信仰,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有崇高信仰和坚定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我们党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牺牲,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先烈,他们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在刑场上视死如归,用生命捍卫理想信念。要永志不忘信仰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砥砺前行。

 3 3 、必须永远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伟大奇迹,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

 运的历史。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党的宗旨,办好群众身边的事。

 4 4 、必须永葆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我们党在百年非凡奋斗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宝贵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要在这些精神伟力的激励下,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5 5 、必须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就是孜孜以求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也是一幅善于把握大势、战胜风险挑战、勇于开辟未来的壮丽画卷。要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未雨绸缪,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提升斗争本领,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做好应对化解风险挑战的充分准备。

 6 6 、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对于如何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这一关乎党前途命运的问题,一直有着深刻清醒的认识。从“甲申对”“窑洞对”“赶考对”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严字当头、刀刃向内,以上率下改进作风,雷霆万钧“打虎”“拍蝇”,利剑高悬全面监督,取得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这都无不体现了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命、自我提高的决心和勇气。要学史力行,始终保持“赶考”的

 清醒,加强党性锤炼,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励。

篇三: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 当前,新疆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天山南北正在发生着令人振奋的新的历史性变化,新疆呈现出经济大跨越、民生大改善、城乡大变样、民族大团结的全新气象。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仍然面临着复杂、艰巨的反分裂斗争任务。

 特别是近年来,三股势力为了达到他们分裂祖国的罪恶目的,大肆篡改宗教教义,编造异端邪说,通过各种方式,从意识形态、经济制度、法律规范、文化艺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对信教群众进行全方位的腐蚀、煽动和蛊惑,甚至把黑手伸向校园,想方设法利用宗教极端思想毒害、腐蚀青少年,成为宗教和谐的最大威胁。宗教极端势力打着宗教旗号,在信仰上极端化、行为上狂热化,它已不再是宗教本身,而是宗教蜕变的异化现象。从今年所发生的多起暴力恐怖案件看,暴恐分子杀害无辜群众,制造社会恐怖和民族分裂,破坏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破坏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因此,宗教极端势力已成为新疆社会稳定最现实、直接的严重危害,必须坚

 决依法严厉打击。

 维吾尔族是爱美的民族,传统的艾德莱斯绸服装和小花帽是多么漂亮,还有现在各式各样的现代服装时尚又好看、又得体,但是有的人非要去穿又黑又长又难看的吉里巴甫服,在夏天时,厚厚的黑袍子热得透不过气来。这种穿着打扮完全扼杀了我们女人的爱美天性和人生自由。

 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幸福的生活,我们不允许有人破坏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就要加强自身免疫、提高鉴别力,提高思想警惕,保持清醒健康的头脑,坚决抵制极端宗教思想的渗透,用好去极端化的十大处方。

 作为教育战线的工作者,每一步、每一阶段都离不开党的培养和照顾,离不开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和引导。我将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带头抵御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努力净化育人环境,教育好广大青年学生。更要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好学生认清宗教极端思想的本质及危害,不断增强政治意识,维护好新疆的和谐稳定局面。一起携手把自己的精神家园建设好、维护好,让每个人身心健康,充分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同时我们要果断向宗教极端势力发声亮剑,就是认清了当前形势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必要性,因此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坚决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在以后工作中,要积极开展去极端化专项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坚决抵御宗教极端

 思想在工作中的渗透,专项活动循循善诱,把去极端化教育做实、做细,并且点面结合,用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力压缩宗教极端思想传播的空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 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主题是:_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大家常说的“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就是需要文化认同。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就是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长远之举、固本之策,是对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是对少数民族长远利益的考虑,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更是在全民族中进行文化认同。无论是普及通用语言文字还是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十二个方面,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

 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思想的渗透_。我们每一名普通民众都应该全力支持、全力配合能够促进文化认同推动民族团结的方针政策和民族工作。

 《旧唐书·魏徵传》中有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历史就是为实现民族解放、长期抵御外来侵略、各民族之间建立患难与共关系和深厚友情的历史。我们要结合当前阶段的学习教育,深入学习党的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以史为镜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

 在抗击非典、抗洪抢险救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河南水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尤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亲历者,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度时艰,有人坚守岗位,有人迎风逆行,无不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信仰,无不彰显了中国人的刚强,无不彰显了中国人民团结的力量,我们无不为之感动,为之振奋。

 身为一名党员、一名年轻干部、一名组工干部,更应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学党的历史、感恩党恩、跟着党走,肩负好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地做好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学习、组织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

 新疆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这里民族团结显得非常重要。7·5 事件之后,三个离不开成了这里的发展之大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是啊,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只有民族团结了,经济才能更迅速的发展;只有民族团结了,才不会发生昨天的悲剧;只有民族团结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 56 个兄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民族

 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正是因为我们的祖辈们如此团结,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土尔跋扈族在渥多锡带领还乡……这些事例虽然来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23 岁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

 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 40 年时间写下了 1000 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之间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代写下去。

 人们不会忘记,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的“十二木卡姆”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濒于灭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抢救的艺术品种,组织力量收集、整理和保护;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等一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被列入

 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篇四: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郝时远 2021 年 05 月 19 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先秦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格局。秦朝开创大一统局面,开启了中原地区以“书同文、车同轨”为象征的国家统一进程,展开了“五方之民”及其后裔连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画卷。这就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原因所在。

 我国在近代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危难中没有四分五裂,一个重要基础就在于历史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维护、激发和加强各民族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丰厚遗产,集中体现为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的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巨大优势,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族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同心共筑中国梦。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 56 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维护、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要素和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写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觉

  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基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各民族文化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各民族文化在融入和推进中华文化建设中实现升华,既是各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传承、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

篇五: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结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意蕴

 xjp 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蕴含的概念、作出的论断、明确的举措等重要思想和实践指向,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最新成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从中华民族伟大 xx 战略高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客观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中华各民族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与解放、建设与发展伟大进程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造就了今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客观社会存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推动中华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xjp 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出发,

  立足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历史方位,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实现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在中华民族伟大 xx 中“一个都不能少”,是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实践。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在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xjp 总书记指出,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xjp总书记用“石榴籽”来喻指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高度概括。中华各民族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才能实现民族 xx 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会永远盛开。

篇六: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 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

 。这一重要论述生动地概括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与过程。其中“画出最大同心圆”不仅关系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安排,更关乎国家的政治安全,助推中国共产党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的领导核心,处于爱国主义同心圆的圆心位置:民主党派、少数民族、宗教团体和华侨归侨是中国共产党拓展爱国主义同心圆半径的四个基本方向。纵观四个方向能得出四点启示:统战工作本质是做人的工作,坚持党的领导是最鲜明的爱国行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新的伟大成就,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也是筑牢国家的安全防线。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凝心聚力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拓展爱国主义同心圆半径体现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助推决策、防控疫情、助力小康四个方面。

  参政议政确保长期共存。民主党派“掌握第一手资料,听取第一线声音,努力把情况摸清、问题找准、对策提实,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各类调研报告、意见和建议。” 人民政协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提供平台,是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提供保障,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人民政协具有凝聚力优势,彰显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

 互相监督助推决策落实。民主党派“部署启动新一轮专项民主监督工作,围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监督,助推中共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建言献策是监督,集思广益是对民主监督的最大尊

 重。民主监督是智慧,互相监督汇集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双方面的优势资源。互相监督助推决策落地生效,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效能,避免出现西方政党争斗、相互倾轧、彼此掣肘、无谓内耗的混乱局面。

  。

 防控疫情体现肝胆相照。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一次检验。大疫显本色,民主党派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服从调度、统筹协调、集资捐物、为战胜疫情做出贡献。大疫见真情,新冠疫情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守望相助、肝胆相照的新型政党关系。大疫聚人心,在疫情之下,任何个人和政党都不能独善其身,命运与共成为一种共识。

  。

 助力小康彰显荣辱与共。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共同扎根在中华大地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荣辱与共。消除绝对贫困是中华民族奋斗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共产党做到了,民主党派为之自豪。精准扶贫脱贫是消除绝对贫困的制胜法宝,民主党派在重点帮扶和定向扶贫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为消除绝对贫困贡献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体爱国人士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民主党派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同舟共济、携手同行。

  中国特色民族政策内生包容

  中国共产党发展和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拓展新时代爱国主义同心圆半径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关切、期盼和要求上。

  民族平等是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多民族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发展优势。多民族的特色和优势给中国带来丰富的环境资源、人口资源和物质资源。中国共产党善于把握这一民族特色,同时利用这一发展优势。民族平等是对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文化传

 统的尊重。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其伴随少数民族而产生,塑造了少数民族的鲜明特色,值得人们尊重。

  。

 民族团结是对少数民族的关切。“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汉族与少数民族聚则互惠,分则无益。中华民族包罗万象、和而不同,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内生包容、求同存异。中华民族的包容性与少数民族的幸福感契合一致,发扬中华民族的包容性是孕育少数民族的幸福感。民族团结彰显民族力量,一个民族的力量是有限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力量是无限的,把有限的民族力量汇聚成磅礴之力,民族团结起到重要凝聚作用。

  民族互助是对少数民族的期盼。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的斗争贯穿中华民族奋斗史的始终。一路走来,少数民族聚集区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对象,少数民族聚集区生产方式相对单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少数民族只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消除绝对贫困,中华民族只有帮助少数民族过上幸福生活才能最终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期盼,也是少数民族的期盼。

  。

 民族和谐是对少数民族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是让少数民族有归属感,各民族休戚与共,各民族生产生活相融互促。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和谐,各民族唇齿相依水乳交融,同属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特色宗教政策疏中有导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一体两面。我国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依法治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拓展新时代爱国主义同心圆半径同样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对宗教团体的尊重、关切、期盼和要求中。

  。

 信仰自由是对宗教团体的尊重。“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健康有序的宗教信仰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宗教信仰自由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必要举措。

  。

 依法治理是对宗教团体的关切。“要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用法律规范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行为,用法律调节涉及宗教的各种社会关系。” 依法治理宗教反映宗教与人的关系,是对宗教人士的关切。政教分离是保证依法治理的核心准则。

  。

 自主自办是对宗教团体的期盼。独立自主自办宗教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关键举措。自主自办是坚持宗教工作的主动权,中国的宗教必须由中国来办,中国有权决定中国宗教的发展方向。自主自办是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中国宗教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宗教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的宗教理论,办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是对中国宗教的最大期盼。

  。

 社会主义导向是对宗教团体的要求。“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要引导信教群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祖国统一。” 爱祖国是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协和一致。维护祖国统一是爱社会主义,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表现为团结宗教团体维护祖国统一。结成稳固的爱国统一战线是爱社会主义,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团结宗教团体结成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解决宗教问题的民族特色和政治优势。

  中国特色华侨资源连通世界

  “ 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密切中外交流合作 ” 是总书记对海外华侨的期盼。拓展新时代爱国主义同心圆半径的意义不言而喻。

  打好 “ 侨牌 ”。

 助力祖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如何打好‘侨’牌,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实际情况,拿出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举措来,调动广大华侨的积极性。” 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也是中国华侨归侨的聚集地。中国内地有更宽广的市场,能够吸引华侨归侨来内地投资兴业。助力祖国现代化建设要打好“侨牌”,充分发挥华侨归侨的资源优势。

  汇聚 “ 侨情 ”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香港、澳门和台湾是华侨归侨的主要聚集地。华侨归侨是联系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一座桥梁,华侨归侨很多出身内地,创业海外,最后扎根港澳台,但他们与祖国内地的血脉亲情不可割断。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广大华侨归侨的心愿,“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率先取得成功,也将在今后的祖国统一大业上获得新的突破。

  系牢 “ 侨带 ”。

 密切中外交流合作。亚洲散布着众多的华侨归侨,他们在亚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连接作用。民族没有优劣,文明没有贵贱,华侨归侨的民间往来促使各个国家在同一平台上开展对话交流。融通化解矛盾,开放增添互进,华侨归侨是中国对外交流的窗口,是开展中外合作的纽带。交流产生火花,互进萌生智慧,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广大华侨归侨的参与。

  保护 “ 侨批 ”。

 弘扬中华文化精髓。“华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爱国爱乡。他们在异乡历尽艰辛、艰苦创业,顽强地生存下来,站稳脚跟后,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 “侨

 批”承载着华侨归侨的思念,也透视出中华文化的精髓。对广大华侨归侨来说,国就是乡,爱国就是爱乡,爱国主义的远大抱负和浓厚的家国情怀是永恒的主题。

  纵观中国共产党拓展爱国主义同心圆半径的四个基本方向可以得出四点结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本质是做人的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鲜明的爱国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一项新的伟大成就;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也是筑牢国家的安全防线。

篇七: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结

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结

  xx 统一战线 x 月 x 日

  xx 市 xx 县位于 xx 走廊东北部,辖 x 个镇、x 个村,常住人口 x万人,有汉、藏、回、土、满等 x 个民族,少数民族常住人口 x 人、流动人口 x 余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近年来,xx 县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按照“134568”创建工作思路,将民族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极争创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谱写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在坚持党的领导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xx 县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把民族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与其它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县委常委会及时传达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和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听取、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镇和县直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领导小组,召开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动员会和推进会,制定下发《xx 县构建铸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系实施方案》《xx 县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和计划,纳入巡视巡察内容,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强化督导检查,形成了“党委全面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创建办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在深化宣传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拓宽教育渠道,丰富宣传载体,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以县初心教育纪念馆和防沙治沙纪念馆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训基地为载体,着力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牢“三种意识”。县上每年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专题培训班,组织创建重点工作单位负责人外出观摩学习,适时开展互观互检互评,提升创建工作水平。各镇(街道办)、各部门单位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作用,集中开展宣讲活动,使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走进机关、镇村,走进千家万户。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构建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各中小学开展手抄报、征文、演讲比赛和主题班会、文艺汇演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主题活动 x 余场次,并通过宣传橱窗、黑板报、学习园地、校园广播等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使民族团结意识深深根植于各族青少年心中。在 xx 县电视台开设“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专栏,发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信息 x 余条、微海报 x

 期,采访报道单位 x 家、个人 x 名;制作反映全县各行各业创建成果的专题片 x 部,整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 x 条,在主流媒体和人员密集场所循环宣传播放;在公园、广场、宾馆、旅游景点设置宣传铁艺 x 多件,在公共场所醒目位置设置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栏 x 个,绘制文化墙绘 x 余平米,悬挂横幅标语 x 余条,在窗口行业和公共场所发放宣传材料 x 万余份,发放宣传纸杯 x 万个、围裙 x 个、抽纸 x 盒;打造大型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主题街和展厅各 x 个,积极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大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让民族团结意识浸润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使各族群众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弘扬中华文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民族文化、苏武文化、沙井文化、民俗文化等中华文化交融共生,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在这里传承弘扬,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道德讲堂、传统节日、经典诵读、歌舞书法等多种传统文化形式诠释民族团结进步主题。举办苏武文化作品展、苏武山朝山会、金刚岭山庙会、秧歌社火表演、万人升国旗唱国歌等系列活动 x余场次,建成主题广场、街巷、小游园等 x 个,构建起了相互嵌入、形式多样的中华文化宣传动力站。着力打响“沙海绿洲·绿洲碧海”文化旅游品牌,建成乡村记忆博物馆、防沙治沙纪念馆、沙漠雕塑基地、摘星小镇等优质景点,打造苏武沙漠和石羊河两大景区,实现文产融合发展。深入挖掘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推进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特色村 x 个,民俗文化馆 x 个,xx 曲子戏、xx 唢呐艺术、苏武传说、xx 民歌、xx 毛毡制作技艺、xx 骆驼客、xx 驼队传说、驼夫号子、xx 皮活制作技艺、xx 元宵灯山会等被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赓续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凝聚了文化共识、坚定了文化自信。

  在培树示范典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典型培育、选树、命名和作用发挥作为创建工作的推动力,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活动。进机关,突出作风建设,用真情服务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进乡镇,突出苦干实干,着力解决好各族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进社区,突出真情交融,构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幸福美好家园;进连队,突出真情守望,谱写“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动人乐章;进学校,突出鲜活多彩,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孩子心灵深处;进企业,突出帮带共赢,以创建促双赢;进宗教场所,突出爱国和谐,建设新型宗教活动场所;进家庭,突出互爱共荣,倡导构建和美家庭;通过“八进八突出”活动的扎实开展,打造县级示范单位x 个,评选先进集体 x 个、最美家庭 x 个、先进个人 x 名。截至目前,全县共有 x 个单位、x 名个人、x 个家庭被命名为省、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模范个人、示范家庭。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构建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创建工作格局,形成了人人维护民族团结,人人参与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凝聚起了全社会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

 在守护绿水青山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守护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各族群众调结构、治河道、当卫士,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之路,做大做强以蜜瓜、茴香、果蔬和肉羊为主的节水现代农业,蜜瓜、茴香、果蔬种植面积分别达到 x 万亩、x 万亩、x 万。做精做优以风光核多能融合为主的绿色低碳工业,年内实施工业项目x 项,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x 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 x 亿元。举全县之力实施《xx 生态建设示范区规划》,涉及的 x 个项目已完工x 项、开工建设 x 项、开展前期工作 x 项。以项目化方式推进生态治理修复,实施项目 x 个,总投资 x 亿元。深入开展大规模防沙治沙和国土绿化行动,累计完成人工造林 x 万亩,工程压沙 x 万亩,通道绿化 x 公里。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水土保持、河湖“清四乱”等重点工作,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治理项目基本完成,全县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 x 万亩,森林覆盖率由 x%提高到 x%,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范例奖”“全省绿化模范县”,各族群众共保美丽绿洲,共建设美好家园,共促民族团结的行动自觉不断增强。

  在增进民生福祉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全县到镇、到村、到户电网通达率、村组道路通畅率、乡村广播电视覆盖率、通信网络覆盖率均达到 x%,所有自然村均通有安全饮用水。城区集中

 供热第二热源厂、老旧小区改造、排水防涝设施改造、人防综合训练基地等项目顺利实施,智慧 xx“城市大脑”及政务一体化建设有序推进,物业设施智能化改造正在进行当中。学前教育及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高中学校质量及能力提升等项目进展顺利,中小学集中改厕项目建成投用,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失辍学。扎实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结报、卫生室“即时结算”稳定运行、贫困人口得病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大病集中救治率达 x%。“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生产加工经营清真食品审批、公民民族成份变更等事项均纳入政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理,精简申报材料,压缩审批时限,所有符合审批条件的申请均按时办结,民生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在推进依法治理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打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治理基础,用法律规范管理民族事务行为,用法律调节涉及民族的各种社会关系,妥善应对民族领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升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大力宣传《宪法》《民法典》《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八五”普法和“法律八进”宣传活动,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全民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着力构建少数民族务工经商、子女入学、就业培训、法律咨询、社会保障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与广河、东乡等县区衔接,实现双向服务与管理,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就业、医疗、子女就学、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在少数民

 族聚居村社和企业设立民族书屋 x 个,民族工作室 x 个,建设同心广场 x 个,宣传长廊 x 处,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服务保障。加强清真食品管理,对清真食品企业、商户及各大超市等进行执法检查 x次,确保清真食品市场安全、规范、有序。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以“导”的态度对待宗教,深入开展“三学一做”“四进”“党亲国好法大”“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显著增强,全县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持续巩固。

篇八: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 根据研讨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工作讲一讲我的见解认识。

 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党章,成为全党共同意志和共同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回顾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021 年 9 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对民族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血脉相连、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一共同体既是对民族与国家的继承,也是对民族

 与国家的超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功能目标、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把这条主线始终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环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不断增进各族干部群众的“五个认同”,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正能量 二、如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聚焦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国欣欣向荣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我们要始终坚持“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原则,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三个特别”标准,建好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党始终成为各族人民的主心骨,让党的旗帜在我们 xx 上高高飘扬。

 (二)聚焦新时代和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要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切实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的三个积极性”,完善体制机制和扶持政策,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确保同全国一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现代化快速发展,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聚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舍此别无他途。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促进一体,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牧区发展环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四)聚焦“五个认同”,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

 (五)聚焦依法治国,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基础 坚持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化解矛盾纠纷,依法打击“三股势力”等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各族人民树立对法律的信仰,自觉按法律办事,扎实提高民族宗教事务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使法治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保护神”“压舱石”。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既处理好“大家庭”内的民族关系,又促进“大家庭”巩固和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中不断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三、今后的具体实践 (一)深入学习领会相关精神,创新工作载体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把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常抓不懈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切实用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创新方式载体,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开展创建工作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落实好《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

 结合实际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法和载体,丰富创建内容,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效和水平。

 (二)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为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法治保障。通过采取更加务实、管用、有针对性的举措,积极推动我苏木贯彻落实“两个条例”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三)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

 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篇九: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实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给我们提出的命题,学校唯有立足区域、学校特色,从文化、课程、活动等多条路径创新探索,方能保证思政教育工作扎实落地,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历史使命感,引导其从我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团结各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教育部亦在公布的 2022 年工作要点中,将“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列入其中。

 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所百年老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有其特殊意义。因此,学校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特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结合《越秀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系统规划学校教育工作,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引进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我国几千年来的优秀民族文化,加深师生、家长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提升不同民族间的合作互助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红色文化作渗透,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心 中国近代受列强侵略而致四分五裂,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激发出期盼团结、统一的内生力量,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奋斗史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因此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可使师生感受如今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来之不易,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红色文化的浸染,深入人心。

 (一)一起講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学校通过开展“一起来讲党史故事”等系列活动,引导师生采撷党史中最能打动自己的片段,经过消化、理解,转变成自己的语言,融入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艰苦奋斗的不易,珍惜如今民族团结、国家安定的幸福生活。讲故事的过程,将展现于外的信息,内化为师生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有效促进了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激发师生爱党爱国的情怀。

 (二)一起寻红色足迹,聆听动人事迹 学校在开展红色教育的过程中有效结合当地的红色教育资源,如带领学生到革命先辈曾奋斗过的地方进行参观,亲历红色教育现场,深刻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动人事迹。学校专门成立红色史迹讲解队,在参观红色史迹的过程中进行革命事迹讲解。瞻仰红色革命旧址,参观红色革命展览,在浸润式的场景中,师生通过亲身感受场景式的红色教育现场,更新了对革命先辈们的爱国事迹的认识,体会他们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所做的伟大牺牲,激发自身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热情,进一步巩固自身学习革命先辈的决心与毅力。

 (三)一起看红色电影,开展红色研学 小学阶段,相较于文字,兼具视听享受的影视资源,更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学校在积极弘扬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及现代信息技术,精选影视作品,组织师生集中观看、学习。各班教师还基于本班红色文化建设的需要,生成了具有本班特色的红色电影微课,重温当年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历程,深入学习革命先辈们的抗战精神、长征精神。师生在观影后,通过讨论环节,分享自己了解的相关红色革命知识,开展红色革命知识的交流宣传活动,沉浸式感受革命先辈的红色情怀,让红色基因焕发光彩。

 二、思政课程打基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

 思政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筑牢学生思想根基的重要路径,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思政课体系当中,可有效地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学生头脑。基于此,学校一方面通过完善思政教学体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到现有思政教学体系中;另一方面结合学校特色,融合校史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真正落地。

 (一)完善思政教学体系 对于小学日常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主要通过三个部分来进行,分别为道德与法治理论课程、思想与品德活动课程、校园思政文化建设。学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运用到思政课堂的教育教学中,梳理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集体教研,根据学段将学习目标分层,避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的生硬挪用。同时,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激发,通过向学生布置预学习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前搜集相关学习资料,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互动式教学,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思政课堂的有效结合。

 (二)融校史于思政课堂 东山培正小学创建于 1889 年,历史积淀深厚,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学校就有“北有南开,南有培正”之盛誉,三十年代初在广州及港澳等地开办分校,各地培正学校共同培育出 13 位院士,培正同学会遍布全球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百余年的深厚积淀,给了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的历史变迁,是中华民族近现代百余年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学校将校史开发为校本课程,成为学校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校史,让学生通过学校的历史变迁,深刻感受到办学强国之路的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强国志向,体会学校的办学初衷与教学理念,促使学生在日常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锤炼自身的思想与品格,为未来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

 三、主题活动来搭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 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在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上具有特殊的地理意义,为此学校结合本区、本校特色开展了系列的家庭主题教育活动和“文化寻根”交流活动,以活动为纽带,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

 (一)家校协同铸牢共同体意识 要实现中国的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每一个同胞的心手相连,共同奋斗。家庭作为组成社会、国家的基本单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通过家校联动,以开办家校学堂、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组织公众号系列推文等方式,将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家长,倡导家长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理念,通过开展相关主题的读书活动,主题参观活动等,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铸牢大湾区青少年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大湾区未来的和谐发展。

 (二)“文化寻根”传播共同体意识 为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交流,学校定期组织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交流活动。香港学生与广州的青少年共享课堂,体验多样的、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课程,如开设“中华民族一家亲”综合实践课程,两地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一起包饺子、煮汤圆,一起认识、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进行各式各样的友谊赛,增强两地青少年之间的同门情谊。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升香港、澳门青少年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认识,让两地的学生更加了解广州的发展新面貌,增强两地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认同感。同时,粤港澳青少年“湾区寻根”活动,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了解国家、社会时事的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四、教育帮扶来践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 我国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守望互助,团结一心,奋勇拼搏。第二个百年我们正在迈进,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学习奋斗在一线的革命先辈们,继续披荆斩棘,努力拼搏!如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落地,学校管理层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学生的事,更是为人师者,教师应该肩负其的责任。

 (一)名师课堂辐射 学校与新疆疏附县、贵州省黔南州、广东省清远市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共建帮扶活动,以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目标,通过学校名师赴当地开展讲学活动,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教育交流共进,打开了少数民族地區教育建设的新局面。

 (二)课题成果共享 学校把优质课题成果进一步提炼,以课题为引领,在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实践等方面,建立与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教育教学技术支持纽带。如:学校把获得新一轮广东省教育成果奖的经验进行凝练,派出专业教师队伍赴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对当地教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提出合理化建意,将民族间守望互助、共同发展的深刻内涵转为具体的行动,落实在实践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全新阶段,学校的教育工作理应结合教育改革政策做出相应转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给我们提出的命题,学校唯有立足区域、学校特色,从文化、课程、活动等多条路径创新探索,方能保证思政教育工作扎实落地,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历史使命感,引导其从我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篇十: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郑大华(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天津滨海新区中华思想研究院院长)

 2021-12-2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个方面的宝贵经验。其中第一个宝贵经验即是“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党领导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建设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的百年,是从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到扶持少数民族发展、再到带领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百年。

 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少数民族真正实现觉醒、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力量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正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少数民族才真正实现了自我觉醒。1921 年 7 月,水族青年邓恩铭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出席大会

 的十三位代表之一。这说明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有少数民族优秀代表的积极参与。同时一大决议还明确规定,不分民族均可成为中共党员。从一大到十九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少数民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的革命力量,涌现了大批英模人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少数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当家做主人,焕发出主人翁的自觉精神和巨大动力,成为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产生了一代代劳动模范和时代先锋。

 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实现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的根本保证。实现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致力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一大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宣言,都有民族平等的条文或规定,并先后在苏区和抗日根据地得到了贯彻实行。随着对中国国情认识的逐步加深,党又明确提出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政策,引领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下坚实基础,开创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纪元。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推动民族工作拨乱反正、开拓创

 新,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开创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民族工作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全局中谋篇布局,大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对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述,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入新时代。

 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少数民族群众摆脱千年贫困、全面实现小康、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百年征程中,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不懈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打响了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随着现行标准下 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 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党向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已经成为现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千百年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根本解决。千百万少数民族群众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梦想因此而成真,幸福因此而铸成,和全国人民一道,过上了社会主义小

 康社会的美好幸福生活。

 总之,党的领导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过上小康生活的根本保证。我们要认真学习好、领悟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会议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敢于同民族分裂势力作坚决斗争,克服狭隘民族主义思想,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